百度搜索 西游迷雾 天涯 西游迷雾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唐僧父母的谜团已经告一段落,那长安城里还发生过那些事件?
首先就是泾河龙王打赌事件。
泾河龙王与袁守城打赌,他私改了降雨点数被玉帝判了斩刑,监斩泾河龙王的是唐王臣子魏征。
泾河龙王向唐王求救留住魏征,唐王为救龙王特招魏征下棋,对弈期间魏征打了个瞌睡,唐王没忍心叫醒,没想到魏征在梦中斩了泾河龙王。
泾河龙王去地府告了唐王一状,罪名是许救又杀,为此唐王入地府复状,他在阴间溜达一圈受到了鬼魂的惊吓,这才许愿超度冤死的阴魂,还阳后唐王准备招开水路大会。
还阳后唐王决定将佛教定为国教,为此设立法律约束民众敬僧礼佛,为开水陆大会的召开做好了准备。
水陆大会召开期间观音菩萨显圣大会,她说小乘佛法度不得冤鬼,若想要超度冤魂必须去求取三藏真经,唐王闻听决定派人去西天取经,唐僧临危受命担起取经重任,从此揭开了西天取经的序幕。
……
泾河龙王与袁守城打赌是因为两个“贤人”在泾河边侃大山。
二人抬杠中泄露了袁守城的占卜能力,他们透露袁守城善于占卜鱼群,能帮渔夫尽捕泾河水族,泾河夜叉闻听将此事报告了泾河龙王,这才引出了龙王和袁守诚打赌事件。
这两位贤人一人叫张稍,一人叫李定。
张稍和李定到底什么来历?
我们不知道?
两位贤人让我想起了来长安后就杳无音信的观音师徒,这两位也是很闲的人,师徒俩自从到了长安就没了半点音讯。
这两人是否就是观音师徒呢?
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一点。
但我估计,即便二人不是观音师徒,他们也是观音师徒指派来的,因为就是他们的对话才引出龙王和袁守城打赌,后来才出现了唐王入地府的事件。
打赌事件关系到唐王入地府复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续事件的展开都建立在二人侃大山的基础上。
泾河边二人侃大山是引子,是观音来长安布局的关键一步,如此重要的环节师徒亲自上场的可能性很大。
……
二位贤人吹牛抬杠时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其内容有很多是男女情爱的诗词,如蝶恋花、鹧鸪天、天仙子、西江月、临江仙。
原文:
《李定道:“张兄说得有理。但只是你那水秀,不如我的山青。”张稍道:你山青不如我的水秀。有一《蝶恋花》词为证,词曰:
烟波万里扁舟小,静依孤篷,西施声音绕。涤虑洗心名利少,闲攀蓼穗蒹葭草。
数点沙鸥堪乐道,柳岸芦湾,妻子同欢笑。一觉安眠风浪俏,无荣无辱无烦恼。”
李定道:你的水秀,不如我的山青。也有个《蝶恋花》词为证,词曰:
云林一段松花满,默听莺啼,巧舌如调管。红瘦绿肥春正暖,倏然夏至光阴转。又值秋来容易换,黄花香,堪供玩。迅速严冬如指拈,逍遥四季无人管。》
这段词赋是西游记篇幅最长的诗词,因为篇幅太长所以不便全部展示。
作者为何引用如此长的诗词当做二贤人的调侃?
是想说明两位贤人有才华吗?
当然不是!
如果作者想写这二人有才华,应该对二人有后续的描写,可自从他们说漏了天机惹出打赌事件后,这二人就从西游记中消失了。
二人一点也不像抬杠,更像是一对男女在打情骂俏。
用如此长的篇幅描写调侃之词是否暗指师徒暗有男女私情呢?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有学者做过观音师徒有男友私情的推断,但我认为他们的推断根本不符合逻辑。
学者说,木叉护法拿个棒槌不离观音左右是二人有私情的表现。还有初到长安菩萨将土地赶到城隍庙住,这也成了她们有私情的证据。
这些推断完全没有道理。
观音师徒赶走土地是因为南赡部州没有观音行院,她在长安城没有落脚的庙宇,所以才把土地赶到城隍庙去住,这也说明南赡部州并非佛教的地盘。
至于木叉拿个棒槌不离菩萨左右只能说明李天王是保皇派亲佛派的人物。
那西游记最长篇幅的诗词我们又做何解释呢?
这些诗词是表达观音师徒喜悦的心情,当然也是作者愉悦心情的体现,因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取经人唐僧顺利的得到了,菩萨只要再将唐王搞定,佛教的传经大业就可以开始了。
作者用如此大的篇幅诗词描写对话,就是想表达观音师徒在长安布局良久成果要收获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是作者表达西游记正式开始的喜悦之情。
作者描写这些诗词歌赋就是要读者们注意了,新的历程就要开始了,西游记经过了良久的布局在这一刻就要正式开始了,这是作者心情与剧情人心情一次高度的重合。
……
唐王还阳后派遣送瓜人入地府,发生了送瓜人死而复生事件。后续又发生了送瓜**子借尸还魂烧纸钱入阴间可化金银财库等事件。
作者将冤鬼幽灵阴间事件描述的栩栩如生,这对后世鬼神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原文:
《太宗又道:“此是何处?”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太宗道:“是那十八层?”判官道:“你听我说:
吊筋狱、幽枉狱、火坑狱,尽皆是生前作下千般业,死后通来受罪名。酆都狱、拔舌狱、剥皮狱,只因不忠不孝伤天理,佛口蛇心堕此门。磨捱狱、碓捣狱、车崩狱,乃是瞒心昧己不公道,巧语花言暗损人。寒冰狱、脱壳狱、抽肠狱,都是大斗小秤欺痴蠢,致使灾屯累自身。油锅狱、黑暗狱、刀山狱,皆因**欺良善,藏头缩颈苦伶仃。血池狱、阿鼻狱、秤杆狱,也只为谋财害命,宰畜屠生,堕落千年难解释,沉沦永世不翻身。一个个紧缚牢栓,绳缠索绑,差些赤发鬼、黑脸鬼,长枪短剑;牛头鬼、马面鬼,铁简铜锤。只打得皱眉苦面血淋淋,叫地叫天无救应。正是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详细描写地狱情节其实是作者人生观的一种体现。他在现实遭遇的种种不公并没有宣泄舒展的渠道,只能通过地狱的公平法则来宣泄这些不公平,这和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寄托鬼神惩治恶人是一个道理。
描写地狱等事件就是在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水陆大会之前,唐王曾设立法律信佛敬僧,凡有诋毁僧佛者断其臂。
设立法律时朝中大臣分成两派。
一为排外派。
一为亲佛派。
排外派主张抵抗佛教,代表人物是太史丞傅奕,而亲佛派的代表人物是宰相萧星。
两派经历了精彩的辩论
原文:
(1)《唐王传旨,着太史丞傅奕选举高僧,修建佛事。傅奕闻旨,即上疏止浮图,以言无佛。表曰:
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且生死寿夭,本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闻俗徒矫托,皆云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不足为信。》
排外派的主张属于儒家的主张。儒家学说是统治阶层最喜欢的学说,儒家思想是君臣父子,灾刑福德皆系于君主,有几分无神论的论调,强调了人的作用但又神话了君王。
(2)《时有宰相萧星,出班俯囟奏曰:“佛法兴自屡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无废弃。佛,圣人也。非圣者无法,请置严刑。”
傅奕与萧星论辨,言礼本于事亲事君,而佛背亲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继体悖所亲,萧星不生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正所谓非孝者无亲。萧星但合掌曰:“地狱之设,正为是人。”太宗召太仆卿张道源、中书令张士衡,问佛事营福,其应何如。二臣对曰:“佛在清净仁恕,果正佛空。周武帝以三教分次:大慧禅师有赞幽远,历众供养而无不显;五祖投胎,达摩现象。自古以来,皆云三教至尊而不可毁,不可废。》
亲佛派的反击很巧妙,他们先说了信佛的好处,又列举了名人作证很具有说服力。
其实唐王内心早打算信佛了,儒家学说虽好但解不了燃眉之急,地府成千上万的冤魂还等着超度呢?他见亲佛派说出信佛的诸多好处遂颁布法律亲近佛教,再有毁佛谤僧的断其臂。
……
唐王既然设定了法律,佛教在南赡部州也算立足了。
观音菩萨只需在水陆大会上将度鬼真经传与大唐,唐王再用度鬼经度了地府的冤魂,那佛教的传经就算是成功了。
那佛教为什么冒着失败的风险非要唐王去西天取经呢?
佛教非要唐王取经的理由有三点。
(1)西天取经是玉帝的意愿。
玉帝是想借唐僧取经向三界表达自己对佛教的态度,同时也借机考验天庭神仙的站队立场。他是想看一下哪些神仙忠心自己,哪些神仙是死心塌地的效忠道祖,玉帝是想通过唐僧取经逼迫哪些摇摆不定的中间派看清形势重新站好队伍。
玉帝一点也不怕取经任务失败,因为大不了重新来过,道教炼出大量金丹之前玉帝有足够的话语权。
取经结果虽然重要但取经的过程同样重要。
(2)佛教吸取以前传教失败的教训。
这一次宁可麻烦一点也要把事情做成功。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取经之前有过佛教传教失败的例子,乌鸡国的劫难大家都知道吧,本来佛教已经把乌鸡国王搞定,甚至许给了国王金身罗汉的果位,但在度化关键时刻还是被道教暗中破坏导致传教失败。
乌鸡国可是在西牛贺州。佛教在自己的地盘都能传教失败,那在南赡部洲更得小心谨慎了。
有了上次的教训,佛教在大唐传教更要周详稳妥。
(3)佛教怕道教借机发难说他们越界传教非法传经。
佛祖说西牛贺州时在前面加个“我”字,这说明佛教的地盘只有西牛贺州。
大唐属于南赡部州境内,佛教在此传经属于越界传播,即便有玉帝支持但若道教翻脸了佛教也不占理,可若是唐王自己取经结果就不一样了,就不属于越界传教了,是大唐有需求自己来取经的,谁再出头反对也没用了。
以上就是佛教为什么非要唐王取经的理由。
……
水陆大会必须得选出一位高僧做头领。
唐僧被选中头领应该是凭着其父和外租的背景。
若按唐僧自己的根基和威望就是再选十次也轮不到他,这也是观音菩萨大费周章布局唐僧出身的原因。
水陆大会期间观音菩萨显现大会,她说唐僧讲的是小乘佛法根本度不得冤鬼,若想度鬼必须西天求取大乘佛法,唐王闻听深信不疑马上准备派人西天取经,这时唐僧挺身而出要替唐王西天取经。
其实唐僧站出来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之前受唐王的恩惠太多了,他是不得以才站了出来。
从上千和尚中选出就是天大的恩惠。佛会期间唐王又送锦澜袈裟又送锡杖,对唐僧可以算是恩深义厚,从此以后唐僧的声名会远播天下,这样重的恩惠怎能不让他站出来?
唐僧回到寺院后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原文:
《他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从对话中能看出他去取经并非志向远大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
唐王见唐僧能去取经当即和他结拜兄弟,并称唐僧为御弟圣僧。
接着是赐唐姓,又赐名号三藏。
其意是西天有经三藏,要他赴汤蹈火誓取三藏真经。
临行时唐王又在唐僧酒里弹了一撮土,其意是宁恋本乡一捻土,不爱他乡万两金。
唐王的尊尊嘱托其实是怕唐僧不尽心尽力,他怕唐僧半途而废或一去不返耽误了水陆大会。
同时也能看出唐王为人的精明。他把握人心的能力非常强,把唐僧架得高高的不怕其不就范。
……
唐僧取经是佛教多年经营的结果;是唐王恩宠的逼迫;又是自身虚荣心的引诱。
他去取经既不是有宏图大愿,也不是要宣扬佛法,这完全是多重力量控制的结果,从唐僧未出生针对他的阴谋就已经展开了。
唐僧对佛教事业并没有什么追求,对三藏真经的需求也不高,唯一的想法就是完成唐王的嘱托,同时他还有一点小心思,就是自己也能修成正果成佛成圣。
……
为了以后能更好的了解西游记,我们先来评价一下唐僧这个人。
唐僧是取经团队唯一的凡人。从多次事件中的表现我们发现唐僧并没有想象中的伟大。
遭遇小白龙时表现的胆小怕死,可他又默默叨叨嘴下不饶人。两次撵猴事件中又表现的面慈心狠虚伪狡诈。
唐僧是一位喜欢甜言蜜语、拉帮结派、邀功争利、面慈心狠且无情无义的家伙。
有读者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事实却是如此,虽然到灵山时唐僧有了诸多转变,他又逆袭重新回归为正面人物,但早期的唐僧确实如我刚才所说。
我们以后会一点一滴剖析唐僧,请大家仔细观看以后的章节。
预知后事如何?
请看下回《初出长安第一难》

百度搜索 西游迷雾 天涯 西游迷雾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西游迷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陶少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陶少伯并收藏西游迷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