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废话连篇大集合 天涯 废话连篇大集合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王顾左右而言他
【原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①,则②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③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释】
①比(bi):及,至,等到。反:同“返”。 ②则:这里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结果。 ③士师:司法官。
【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
【读解】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小品。尤其是最后“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句,真是生动传神,成为了大家常用的名言。
孟子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论证法,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行为,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逼齐宣王毫无退路尴尬不已,也就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份了。
孟子本身倒不一定非要出齐宣王的洋相,不过是因为他老东推西挡,东扯葫芦西扯瓜,不肯表态实施仁政,所以激他一激,逼他一逼,迫使他思考如何抓纲治国,作出选择罢了。
我们平时在工作中、生活中也常常有被上司或下属问得一时之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遇到这种时候,你虽然不是“王”,但是,“顾左右而言他”还是可以用来应一应急的罢。不过,反过来的情况是,对待你的上司,尤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你可一定得当心,不要把他逼到“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程度。不然的话,他那时尴尬是尴尬,可下来以后就有你够受的了。孟子不是最终没有在齐宣王那里呆下去吗?之所以如此,很难说没有这些使宣王尴尬的因素在内。
所以,孟子的言谈和论辩术固然厉害,但我们如果要学习使用,也有一个运用的对象和场合问题需要注意。
------------------
听听国人怎么说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①者,非谓有乔木②之谓也,有世臣之③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④,今日不知其亡⑤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注释】
①故国:指历史悠久的国家。 ② 乔木:高大的树木。 ③ 世臣: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 ④进:进用。 ⑤亡:去位,去职。
【译文】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指那个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齐宣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择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该杀,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这样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读解】
孟子在这里所谈论的人才选拔观一方面来自他的先辈孔子,另一方面又加进了自己的民本主义政治思想。
在《论语.子路》篇里,子贡曾经问孔子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仍然说:“还难说。不如一乡中的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在《卫灵公》篇里,孔子又概括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我们不难发现,孟子在这里对齐宣王的论述几乎就是孔子思想的翻版而加以扩展。只不过,孔子是就一般人品或人才的识鉴发表看法,而孟子则是具体到为国家选拔人才,提拔干部的问题,所以又揉进了他“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要求国君听听国人的意见,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人民群众的意见。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论述的确是非常有道理的。直到今天,我们的********也就是要听听“国人”的意见,而由“人大”任命**各级干部正是选拔任用人才听“国人”意见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我们一直坚持的干部考查制度也就是听取群众意见,“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当然,从实践的操作来看,我们也不能对孟子的论述作拘泥刻板的理解。因为事实上,我们不大可能就某一个人的情况而听到“国人皆曰”,全国人民都谈论他。除非他是围棋国手、体育世界冠军、顶尖级的电影明星或歌星一流的人物。而这一类人物多半又不一定适合做**部门的领导人。
所以,“国人皆曰”也是相对的。我们应该把握的精神实质是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不过如此罢了。
------------------
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
【原文】
齐人伐燕①,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②,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③。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④。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⑤。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⑥,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⑦而已矣。”
【注释】
①齐人伐燕: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五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他的相国子之,国人不服气,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进攻子之,子之反攻,杀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国内一片混乱。齐宣王趁机进攻燕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②五旬而举之:据《战国策.燕策》记载,当齐国的军队攻打燕国时,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因此齐国军队五十天就攻进了燕国的首都,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 ③不取,必有天殃:因齐宣王认为他攻打燕国太顺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所以,如果不占领它就是违背天意,必有灾殃。它是当时人流行的观念。④ 武王是业:指武王灭纣。 ⑤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没有造反。⑥箪:盛饭的竹筐。食:饭。浆:米酒。 ⑦运:转。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读解】
孟子在这里的表态非常谨慎,两种选择都摆给齐宣王了,任你自己去选择。用我们今天的看法,有点摸棱两可。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琢磨,还是可以发现,孟子其实是支持齐宣王去占领燕国的。因为他已经说过,如果占领燕国而使燕国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而他又明明知道,当齐国的军队进入燕国时,燕国的老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怎么不高兴呢?所以,他的倾向性意见还是有的,只不过说得很谨慎罢了。毕竟,这是牵涉到战争的大事啊,而儒者在通常情况下是反对战争的。
不过,我们看《战国策.燕策》的记载,孟子可就说得是不是这样含含糊糊了,而是直截了当地对齐宣王说:“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这也可以证明孟子是主张齐宣王占领燕国的。大概史书所记没有忌讳,而作为经书的《孟子》所记为圣者讳,作了润饰,因而显得含糊而谨慎,这也是可能的罢。
问题并不在于怎么记,倒是在于,一贯反对“霸道”,反对战争的孟子,怎么会去支持齐宣王进占燕国呢?要知道,这不仅有侵略之嫌,而且还是趁火打劫啊!
原来,作为亚圣人,孟子与圣人孔子一样,并不是死搬教条,抱缺守残的书呆子,而是具有非常灵活的通权达变思想。因为他认为当时燕国的老百姓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不反对齐宣王的占领军去进驻。只要燕国的老百姓真的欢迎齐国军队去,那这支军队去进驻。只要燕国的老百姓真的欢迎齐国军队去,那这支军队去解放他们,就是仁意之师。何况,他也说得很清楚,如果齐国的军队进驻以后反倒使燕国百姓的“水益深,火益热”,那也是不行的(这在下面一章得到了证实)!
所以,孟子也并不是一味反对战争,只要是正义的,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战争,他也是支持的。这种权变的思想,正如前几章齐宣王说自己有好勇、贪财、好色等等毛病,他都说没有关系一样,是以“民本”为原则的。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
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原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 者,何以待这?”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 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①。’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 之望云霓②也。归市者③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④其民。若时 雨降,民大悦。《书》曰:‘溪我后⑤,后来其苏(6)!’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 杀其父兄,系累(7)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8),如之何其可也。王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 速出令,反其旄倪(9),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 可及止也。”
【注释】
①汤一征,自葛始:《尚书》逸文。②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 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③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④吊:这里 是安抚、慰问的意思。⑤溪:等待。后:王,君主。⑤后来其苏:君 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7)系累:束缚,捆绑。 (8)重器:指贵重的祭器。(9)旄(ma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 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用救助燕 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 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 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 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 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 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 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 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一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 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 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 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代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 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 的军队。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 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 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 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 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 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 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读解】
齐宣王听了孟子关于燕国百姓是否高兴的谈论后作出选择, 命令齐国的军队作为占领军占领了燕园。结果激起了各国的愤怒, 纷纷谋划要讨伐齐国这个侵略者,一场世界大战眼看就要爆发。齐 宣王于是又来问计于孟子 。
孟子先是故作镇静,稳住齐宣王的情绪。然后由商汤的征伐 说起,又回到他那个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万变不离其宗的话题 --民心向背。他告诉齐宣王说,商汤王的讨伐军随便到哪里都 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甚至他们不去哪里,哪里的人民群众 还会抱怨。这是因为商汤王的军队只杀暴虐的君主,而根本不惊 扰百姓,所以老百姓盼他们就像盼及时雨一样。可现在倒好,本 来燕国老百姓以为齐国的军队是来解放他们的,所以箪食壶浆夹 道欢迎。殊不知却是引狼入室,齐国的军队无恶不作,不幸被孟 子言中,成了使藏国人民“水益深,火益热”的侵略者、强盗。这 怎么可能使燕国人民容忍,又怎么可能使其他各国的诸候服气呢? 作出分析以后,孟子又直陈意见,要齐宣王悬崖勒马,赶快撤军, 避免一场世界大战战火的燃烧。
进也孟子,遇也孟子。
不过,不能怪孟子反复无常,而是因为——
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民心向背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国内问题如此,国际事务 也如此。
话说回来,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又不应当如此呢?
------------------
出尔反尔
【原文】
邹与鲁拱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 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④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 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⑤,壮者散而之 对方者,几(6)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 慢而残下也。曾子(7)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 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8)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 矣。”
【注释】
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昭,争吵,冲突,交战。② 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③莫之死:即“莫死 之的倒装,“之’”指“有司”。意思是“没有人为他们而死。”④疾:憎 恨。⑤转:弃尸的意思。(6)几:接近,差不多。(7)曾子:即孔 子的学生曾参。(8)尤:动词,责备、归罪。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 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  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 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 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 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 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 ‘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 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 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 官而牺牲了。”
【读解】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近于以其人之 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则成了 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这里,实际上还是说的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孟 子的意思很简单,普通老百姓看到当官的战死而见死不救固然是 不对,但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你当官的见死不救就 对吗?当官不为民作主,又要你这当官的来干什么呢?说到底,就 是我们常说的“你不仁,我不义”,一报还一报,也就是曾子所说 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话说回来,只要你当官的施行仁政 关心加民众的疾苦,那么,自然就会出现“你仁我义”的情况,那 还是叫做一报还一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所以,“出尔反尔”的思想其实与《易经》所谓“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相通的。善恶都是报应。当然 ,这里的报应不是佛教神秘意义上的来世因果报应,而是现世 现报,不是天报神报,而是人报。但其因果关系却是存在无疑的。
引申开来,当然不只是君与民、官与民之间才有这种关系,就 是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关系。我们周围的 多人,不就是因为没有善处这种关系而弄得来“你不仁,我有 义”,今天你打我一个小报告,明天我戳你一下脊梁骨,关键时间 让你丢人现眼,下不了台。就这样愈演愈烈,最后酿成公冲突, 甚至大打出手,闹出事端来的也不鲜见。遇到这种事情,最后解 决的时候追根溯源,多半会发现正是“出尔反尔”所致。甚至我 们偶尔看新闻报道某个杀人案件,其事端也正是起于“出乎尔者, 反乎尔者也”。
后果如此严重,难怪得曾子在说这句话时一再提醒我们:“成 之戒之!”难道我们不应当“戒之”吗?
------------------
两大之间难为小
【原文】
滕文公①问曰:“滕,小国也,间②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③ 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④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注释】
① 滕文公: 滕国国君。滕国,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 国君是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公元前414年被越国灭,不 久复国,又被宋国消灭。②间:处。③池:城池,也就是护 城河。④效:献,致。
【译文】
滕文公问道:“腾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 司。是归服齐国好呢,还是归服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到底归服哪个国家好我也说不清。如果您一定 要我谈谈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 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 做到了这样,那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读解】
两大之间难为小。服从这个,那个会来找你的麻烦;服从那 个,这个又会来跟你过不去。
所以股文公感到为难。
孟子的意见很明确,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活法:为什么一定 要服从于哪一个呢?我就是我,哪个也不服从,哪个也不得罪。小 固然是小,但也要小得有志气。说穿了,就是要自强自立,不要 做大国的附庸国,而要争取独立自主,保持自己的领土和主权完 整。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凭空口说白话,而是要靠全国 人民同心同德,深沟高垒,加强国防建设。一旦有侵略者来犯,就 与国家共存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所以,自强自立是“两大之间难为小”的根本出路。国家如 此,我们每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有如此的情况,同样需要以自强自 主的精神来加以解决。
------------------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上 本篇前两章记载盂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其余均系孟子个 人言论的记录。总起来说,仍以政治学说,尤其是“仁政”理论 为主。即便是说到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往往落脚于“仕政”之上。 全篇原文共9章,本书选8章。其中第2章因原文较长,本书仅 节选一部分。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
【原文】
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②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③ 乎?”
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4) 曰:‘吾子⑤与于路孰贤?’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曰: ‘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8)不悦,曰:‘尔何曾(9)比予其管 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 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 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 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 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 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 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 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 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 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 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 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 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 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 速于置邮(18)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 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注释】
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齐国人。②当路:当权,当政。③许: 兴盛、复兴。(4)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 (5)吾子:对友人的花色品种称,相当于“吾兄”、“老兄”之类。(6)蹵 然:不安的样子。(7)先子:指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 参。(8)艴然:恼怒的样子。(9)曾:副词,竟然、居然。 (10)为:同“谓”,认为。(11)由:同“犹”,好像。(12)百年而后崩:相 传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百年是泛指寿命很长。(13)周公:名姬旦,周文 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辅助武王伐纣,统一天下,又辅助成王定乱,安定 天下成为鲁国的始祖。(14作:在这里为量词,相当于现代口语“起”。 (15)相与:双音副词,“共同”的意思。  (16)辅相:双音动词,辅助。 (17)鎡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18)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译文】
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 再度兴起来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经有 人间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曾西不安他说:‘子 路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问: ‘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 ‘你怎么竟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齐桓公那样信任不疑, 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少,你怎么竟拿他来和 我相比呢?’”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 以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 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
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力口疑惑不解了。以周文 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直 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用王 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汤到武丁,贤 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 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 易。纣王离武丁并不久远,武丁的勋臣世家、良好习俗、传统风 尚、慈善政治都还有遗存,又有微于、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 鬲等一批贤臣共同辅佐,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当时 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 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是非常 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 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 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 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 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 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 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 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 不择饮料。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 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 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 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读解】
作为儒家“王道”政治的推行者,孟子不屑于与“霸道”政 治寡管仲、晏婴相比,这正如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他不 予回答一样。
他所热衷的,是在齐国推行“王道”政治,靠实施“仁政”来 统一天下。而且,他认为无论从土地、人口,还是从时机来看,目 前都是实施王道的最好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姑且撇开孟子关于王道的种种论述不谈,只看他关于乘势待 时,事半功倍的思想,我们也可以得到较为深刻的启示。   所谓“赶得早不如赶得巧,算得精不如运气好。”这其实没有 什么神秘的地方,不外乎是强调抓住时机,捕捉机遇的重要性罢 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个人智慧的确不如时势造英雄,工具优良 也的确不如时机重要。所以,很多人怨天尤人,认为自己怀才不 遇,实际上是自己没有抓住时机。居里夫人曾经说过:“弱者坐待 良机,强者制造时机。”就是强调主动出击,抓住时机。
当然,这里所说的“乘势待时”,主要是说要分析情况,抓准 时机,而不是说在政治上赶形势,窥风向,搞投机。这里的区别, 可以以田径赛中的起跑为例。如果你错过了起跑的口令,老是慢 半拍才回过神来,这是没有抓住时机,自然要影响你的成绩,被 别人甩在后面。但是,如果你投机取巧,抢在口令发出之前起跑, 那你就不仅没有抓住时机,反而还犯了规,有被逐出赛场的危险 了。
所以,反过来说,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要乘势待进,其实 也离不开智慧。有智慧才能正确分析各方面错综复杂的情况,作 出决断,抓准时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很难做到这 一点,往往让时机从自己的身旁悄悄溜走而不自知。就像有人所 说:“许多人对于时机就如小孩子们在岸边所做的一样,他们的小 手盛满砂粒,又让那些砂粒漏下去,一粒粒地,以至于尽。”
身处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无论是做生意,炒股票,还是选 择自己的职业,机遇的问题都越来越突出地摆在大家面前。如何 乘势待时,抓住机遇,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盂子关于 “王道”、“霸道”的论述也许不会引起你的多大兴趣,但他关于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的看法,关于如何 做到“事半功倍”的讨论,也许就不会不引起你的一些思考了罢。
------------------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原文】
“敢问夫子恶乎长?”①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②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 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 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4)未尝知 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长也。元若 宋人然:宋人有闵(6)其苗之不长而揠(7)之者,芒芒然(8)归,谓其人(9)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 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11)苗者也;助之长 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12)知其所蔽,淫辞(13)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14) 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 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注释】
①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问这句话的是公孙丑。②浩 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③慊:快,痛快。(4)告于:名不详, 可能曾受教于墨子。⑤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6)闵 :担心,忧愁。(7)揠:拨。(8)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9)其人,指他家里的人,(10)病,疲倦,劳累,(11)耘,除草。 (12)诐(bi)辞:偏颇的言辞。(13)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14)遁辞: 躲闪的言辞。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 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 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 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 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 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 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 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 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 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 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 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 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 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 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 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 同意我的活。”
【读解】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不是一般所谓“精气”、“血气”,而是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 德的正气、骨气。不是属于医学的生理的范畴,而是属于人文的 精神范畴。
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
“说大人则藐之,匆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
靠是的这种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盂子·膝文公 下》
依然是靠的这种气。
甚至如文天祥所写千古名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 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气歌》)
也仍然是源于这种气。
然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 也”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 成。
不过,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古往令来, 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 “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常常讲这样的道理给我们听:地 里庄稼,即使你站在它的面前随时观察,眼睛紧盯住它不放过,也 绝对不能亲眼看到它生长;但是久而久之,隔一段时间去看它,却 可以发现它已经长高了。人的身体长高也是同样的道理。那时,老 师给我们讲这个道理,是勉励我们要勤奋学习。只问耕耘,不问 收获不要心急图快,囫囵吞枣。现在想来,当然也包含着老师 不拨苗助长的一份苦心在内。可我们当时哪能体会出这些呢?
其实,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 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关键在于营养的吸取,年力的增强。万事总有规律,不是你 一厢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偿的。
放眼观世,红尘滚滚。再看看你的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 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不都是那“芒芒然归”的宋人吗?
------------------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①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 不待(2)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赡(3)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4):‘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5),此之谓也。”
【注释】
①假:借,凭借。②待:等待,引申为依靠。③赡:充 足。 ④《诗》云:引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⑤思:助词,无 义。
【译文】
孟子说:“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 大国。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 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 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 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 子那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正 是说的这种情况。”
【读解】
与孔子在《论语。子路》和《论语·季氏》中的有关论述一 样,都是讲的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
孔孟一脉相承,采用的,是攻心为上,以柔克刚的政治方针、
后世诸葛亮七擒盂获,可以说正是活学活用孔盂思想的典型。 成都武候词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肖,从古知兵非好战”其实 也正是表达的这种思想。
值得提出来略加讨论的是:以德服人到底还要不要力?
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情况来看,似乎还是离不开力。就以诸 葛亮七擒孟获的情况为例,当诸葛亮第一次放走孟获后,众将都 感到不理解,一起来问诸葛亮。诸葛亮笑了笑说:“我要捉他,就 像在口袋中取东西一样容易,但只有使他口服心服,南方才会真 正平定。”可见,诸葛亮之所以敢于七擒七纵,还有赖于军事上的 绝对优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做“如囊中取物”般容易。不 然是开不得玩笑的,那就很可能成为放龙归海,放虎归山,有自 食其果的危害了。
由此看来,以德服人还得与以力服人结合起来。只不过以力 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打,是为了谈。”只有以德服人,攻心为上 才能长治久安。
------------------
恶湿居下,自作自受
【原文】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 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 闲暇①,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②:‘迨③ 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④,绸缪牖户(5)。今此下民③,或敢侮予?’孔子曰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 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7),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8):‘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太甲》(10)曰:“天作孽,犹可 违(11);自作孽,不可活(12)。’此之谓也。”
【注释】
①闲暇:指国家安定无元内忧外患。②《诗》云:引自《诗经·邪 风·鸱鸦》。 ③迨(dai):趁着。④彻:剥取。桑土(du):桑树根; 土同“杜”,东齐方言说“根”为“杜”。。⑤绸缪(mou):缠结。牖 (you):窗子;户:门。③下民:民义同“人”。这里的诗句是以鸱鸦 (一种形似黄雀而身体较小的鸟)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称人为“下民”。 (7)般(pan):乐。怠:怠情。敖:同“邀”,指出游。(9)《诗》云:引 自《涛经·大邪·文王》。③永:长久;言:语助同,大义。配:合。命: 天命。 (10)《太甲》《尚书》中的一篇。(11)违:避。(12)活:“逭” (huan)的借字,“逃”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 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 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 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 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 会畏惧你。《诗经》说:‘趁着天晴没阴雨,剥些桑树根上皮,补 好窗子和门户。现在你们下面人,有谁还敢欺侮我?’孔子说: ‘写这首诗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 侮他呢?’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 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 ‘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大甲》说: ‘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 的就是这个意思。”
【读解】
孟子的本意是规劝当政者施行仁政,可他指出的“恶湿居 下”现象却是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比如说,抽烟是损寿的,酗酒是要误大事的,睡懒觉也是不 利于健康的。至于赌博可能倾家荡产,嫖妓可能患“爱得死”(即 通译“爱滋”,但“爱得死”却译得更为深刻而大家都知道的。
厌恶损寿,厌恶误事,厌恶不健康,更厌恶倾家荡产、“爱得死”……
可就是要抽烟,喝酒,睡懒觉……
谁还会想起“未雨绸浮”或“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 可活”这些格言警句呢?
个人生活中的小事有这样的现象,国家行政上的大事也完全 可能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所以孟子苦心提醒大家,既然厌恶潮湿, 就不要自居于低洼的地方;既然厌恶耻辱,就不要自居于不仁的 境地。说到底,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这才是孟子政治学说 中万变不离其宗的主题。
------------------
政策开放,国家兴旺
【原文】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 其朝矣;市,廛而不征①,法而不廛②,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 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③,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税④,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⑤无夫 里之布(6),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7)矣。信能行此五者,则 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 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8)也。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廛(Chan):市中储藏或堆积货物的货栈。征:征税。②法而不廛: 指官方依据法规收购长期积压于货栈的货物,以保证商人的利益。③讥 而不征:只稽查不征税。讥,查问。④助而不税:指“耕者九一”的井 田制只帮助种公田而不再收税。⑤廛:这里指民居,与“廛而不征”的 “廛”所指不同。(6)夫里之布:古代的一种税收名称,即“夫布”、“里 布”,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土地税、劳役税。(7)氓:指从别处移居来的移民。 (8)天吏:顺从上天旨意的执政者。这里的“吏”不是指小官
【译文】
孟子说:“尊重贤才,使用能人,杰出的人物都有职位,那么, 天下的士人都乐于在这样的朝廷担任一官半职了;在市场上提供 储货的地方却不征税,把滞销的货物依法收购不使积压,那么,天 下的商人都乐于在这样的市场做生意了;海关只稽查而不征税,那 么,天下的旅客都乐于在这样的路上旅行了;种庄稼只按井田制 助耕公田而不再征税,那么,天下的农民都乐于在这样的土地上 耕种了;居民区没有额外的土地税和劳役税,那么,天下的百姓 都乐于成为这里的居民了。真正能够做到这五点,就连邻国的百 姓都会把他当父母一样仰慕。如果有谁想率领这些百姓来攻打他, 就好比率领儿人去攻打父母,自有人类以来就没有成功过的。使 这样,他就今天下大改了。天下无敌的可叫做‘天吏’。做到了 这个程度还不能够应天下归服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读解】
这一章实际上是孟子与齐宣王对话中关于“发政施仁”(《梁 惠上》1.7)内容的进一步展开。
我们从他展开的描述中,看到的走一幅开放的治国蓝图: 从干部政策到商业、农业、城市居民、海外关系等各个方面, 无不以开放的姿态来处理。
开放则得民心.得民心则国家兴旺发达。
古代已是如此,当今更是必然的趋势。
当然,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关于用人,关于税收(商业 税、关税、农业税、城市人口上地占用税等等),恐怕都还有很多 地方不能尽如人意。这里面错综复杂的原因是非常之多的,需要 专题研究。其中根本的一条恐怕还是理论与实践的冲突。一方面, 理论毕竟含有很多理想的成分;另一方面,治理一个国家(甚至 一个地区)绝非纸上谈兵那样容易,其中千头万绪的矛盾,千丝 万缕的纠葛,非个中人绝难有所体会。
尽管女。此,我们也不能不认为孟子在这里所描绘的开放蓝图 是诱人的。尤其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战火纷飞、兵祸不断的时代,如 果有哪一个君王真能够做到实践他的这一系列规划,那的确是非 常难能可贵的。当然,是不是真能像他所说的那样行之有效,甚 至达到“无敌于天下”的理想程度,那又另当别论了。
当今之世,改革开放,孟子的这一幅理想蓝图倒正好可以作 为我们的借鉴。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 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 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
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①乍:突然、忽然。③怵 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⑤要(y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6)端:开端,起 源.源头。(7)我:同“己”。(8)然,同“燃”。(9)保:定,安定。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 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 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 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 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 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 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 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 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 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 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 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 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 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 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 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读解】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 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 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 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 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 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 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 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 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 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 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 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 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 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 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 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 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 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 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 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 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 (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 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 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 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 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 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
选择职业,不可不慎
【原文】
孟子曰:“矢人①岂不仁于函人②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 恐伤人。巫匠亦然③。故术④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 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 仁⑤,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 役,由(6)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 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 已矣。”
【注释】
①矢人:造箭的人。②函人,造销甲的人。③巫:巫医,鹅 生。匠:匠人,这里特指做棺材的木匠。④术:这里指选择谋生之术,也 就是选择职业。⑤御:阻挡。(6)由:同“犹”,好像。
【译文】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不如造销甲的人仁慈吗?造箭的人唯 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造销甲的人却唯恐箭伤害了人。医 生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 谨慎。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迷 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 位,人间最安逸的住宅。没有人阻挡却不选择仁,是不明智。不 仁不智,无礼无义的人,只配被别人驱使。被别人驱使而引以为 耻,就像做了造弓的人却又以造弓为耻,做了造箭的人却又以造 箭为耻一样。如果真正引以为耻,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 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 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读解】
孟子的本意还是为“仁”而鼓与呼。但在我们读来,他所提 出的“术不可不慎”的问题却更为有意思。
造箭的人生怕自己所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而造铠甲的人却 生怕自己所造的党甲保护不了人。医生生怕自己的医术不高明救 不了人,而棺材店的老板却生怕没有人死,棺材卖不出去。这并 不是因为造箭的人和棺材店的老板就一定没有造党甲的人和医生 仁慈,而是职业使他们各自产生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职 业心理。
所以,孟子得出结论说:“术不可不慎。”选择职业一定要谨 慎。
问题是如果大家都把孟子的话听进去了,谁还愿意去做那造 军火的人,去开那棺材店或殡仪馆呢?
从另一方面来说,既有社会分工,就有职业选择。
虽然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有“干一行,爱 一行,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教育和宣传。但是,有教育和宣传 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确实有差异存在,说无高低贵贱之分,正 说明有高低贵贱,只不过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个人有不同衡量标 准罢了。比如说,孟子所提出来的造弓箭的人和卖棺材的人的问 题,你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造弓箭的人是为了让你拿去射杀如 桀纣那样的不仁之人,卖棺材的人是为了让你死后尸首有安放之 处,不也就都“仁”了吗?所以,造军火或开棺材店和殡仪馆不 都是可以选择的职业了吗?
那么,有没有的确不可以选择的职业呢?
当然也是有的,比如说走私贩毒,卖淫开妓院,行窃聚赌,杀 人越货,那可真是“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妹妹”的啊!
归根到底,还是有必要记住孟老夫子的那句话:“故术不可不 慎也。”
------------------
从闻过则喜到与人为善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 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 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①有:同“又”。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③与人为善: 与:偕同。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 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 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 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 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 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读解】
今天我们说,与人为善,是指善意帮助别人。这与孟子所说的 意思既密切相关又略为有所不同了。
孟子的意思很简单,与人为善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而这种 与人一起行善的基础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 他是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 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除了子路而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 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 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当然,比起子路和夏禹来,大舜的 “与人为善”就更高一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切实 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
从闻过则善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 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 点。
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
可见,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 问题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按孔、孟的要求做是非常难的。 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有没有宽广的胸 襟和肚量的问题。 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来处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莫说与人 为善,就是闻过则喜也是绝对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只有闻过则 想,文过饰非而已。
------------------

百度搜索 废话连篇大集合 天涯 废话连篇大集合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废话连篇大集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子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子誉并收藏废话连篇大集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