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古蜀人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土著部落,经历了蜀山氏、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几个时期,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之外,与之分庭的古蜀文明。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联合庸、蜀、羌等西土八国伐商,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周武王被推举为天子,周朝建立。之后,周王室册封杜宇为蜀王,准予建都立国,于是蜀王率领蜀人从茂汶盆地东迁至广汉平原,在温江建鱼凫城,成立蜀国。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迁都郫邑,教民耕种,开疆拓土,使蜀国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而后自立为帝,号望帝,位次于天子,而高于诸侯(诸侯爵位为公、侯、伯、子、男,除楚王因受到轻视而不尊周礼负气称王外,无人敢称王)。
之后,杜宇氏禅让于鳖灵,号丛帝,从此古蜀进入世袭十二世的开明王朝。
古蜀天府居盆地,中央土肥民富,盛产粮食和衣服,四周则雄山峻岭,交通闭塞,易守难攻(注:后世李白在《蜀道难》中感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然而古蜀先民走出盆地,向外发展的步伐却走得很早,而且从未间断过。
早在商周时期,秦蜀先民就已开始利用天然的古道进行文化往来。在三四千年前,古蜀人和古越人已通过长江来往,就农业手工业技术、神权思想等方面,开展交流。蜀山蚕丛氏栽桑养蚕,以蚕桑丝绸兴邦,早在北丝路之前,一条由古蜀都城出发,经云南进入南亚和东南亚的南丝绸路就已经开通。同时,古蜀人把产于成都的蜀锦,经古蜀道运往长安,从长安再运往西域、中亚和世界其他地方。因此,蜀地在很早之前就形成了有别于华夏文明的古蜀文明,如当代发现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就是其璀璨文明的体现。
古蜀国国力强盛,曾一度让秦、楚两国视之如虎。丛帝之子——卢帝,曾率军攻打秦国至雍城,西征青衣羌、南征服獠、棘,北辖汉中,东据嘉陵江以东地区,伐楚至兹方。。。。。。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巴人是古华夏的一支,和蜀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先祖从甘肃南部,迁到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古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因此能在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征战,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等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世代繁衍下来。巴人于夏朝时建巴国,称为“巴方”,国都初夷城(今湖北恩施),后迁丹山(今四川叙永)。商朝称为“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参与周武王伐纣,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国,建都巫山。
东周初年,巴人国力增强,便与楚国一起,前后夹击,打败了邓国,灭了鄾国。之后,巴楚联军进攻申国,一举灭掉申国,巴国便转向攻打楚国,更是一举将楚军击败,间接害死了楚文王。多年后,巴、楚、秦三国联合进攻庸国,并将它瓜分,其中,巴人收益最大,分得了庸国出产食盐的巫溪盐泉。后来,巴国开始向强大的巫咸国发起攻势,一步步蚕食巫咸国的国土,并将它的盐泉尽占。随着巫咸国的灭亡,巴族成为新的食盐垄断者,从此走向了强大。巴国它凭着食盐这一重要资源,曾对蜀国、秦国、楚国以及其他邻国的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作用。
春秋中期一位巴王在征讨楚国的战争中俘虏了一名楚国女子而分裂出充国。
巴国与西周王室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然而和楚国之间的关系却经常突变,时而联盟,时而恶斗。春秋时期巴、楚战争频繁,巴多败,都城被迫多次向西迁移至江州(重庆江北区)。。。。。。
巴蜀是四川盆地最大的两个国家。巴国拥有华夏最大食盐资源,清江盐泉、宝源山盐泉和伏牛山盐泉三大盐泉。古蜀则土肥民富,为天下粮仓。巴之食盐与蜀之衣食相易,互利互惠,和睦融洽,两国一度保持着最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巴蜀相邻于长江,蜀在巴上游,可以通过船运,顺长江而下,将蜀地的粮食和丝绸织布运到巴国,换取食盐。两国稳定贸易关系到两国的安危,巴亡则蜀危,两国唇亡齿寒,因此巴蜀联军为保护盐泉,曾数次与楚、秦作战。
邻居楚国、秦国在经过变法后,强盛至极,长久以来一直垂涎蜀之粮仓,巴之盐泉,欲先吞并巴蜀,然后再依靠巴蜀的盐粮支持,进一步吞并天下。正是因为秦楚两国均有称霸天下之野心,因此彼此之间互有忌惮。
为了生存,巴蜀想尽了办法。首先,巴蜀两国一直精诚合作,巴为蜀提供民生必须的食盐,蜀为巴提供赖以生存的粮食。其次,两国一直保持着联姻联军的传统,靠着两国的合力勉强抗衡秦楚。再次,巴蜀利用秦、楚各自的野心,以及他们之间互为忌惮的状况,巧妙的周旋于两国之间,从而勉强保持着战略拉锯之态。。。。。。
公元前三百六十八年,蜀王杜尚忽然进攻并消灭昔阝(ji)国、平周国,封王弟杜葭萌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今四川广元),扼守要塞。通过这种安排,一方面可以将蜀国国内政治对手调离,另一方面是希望苴国能守住秦到蜀必经的战略要塞。
苴国地处蜀国北大门,是秦国通往蜀国的必经之地,只要苴国守住要塞,便能遏制秦国对蜀国的威胁。秦欲攻蜀,须穿过几条艰险的谷道翻越秦岭,占领南郑,然后越过米仓山(大巴山北段),通过嘉陵栈道,抵达苴国葭萌关,再突破剑门关至蜀国本土。简而言之,从秦国到蜀国,要经过秦岭——南郑——大巴山——嘉陵江峡谷——苴国的葭萌关——蜀国剑门关——蜀道——蜀都,其中城关南郑和葭萌关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此番道路艰险,关卡严密,往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南郑在秦岭和巴山之间,秦岭的另一边是秦国,巴山的另一边则是苴国都城。守住南郑,则秦人不敢翻越秦岭进入苴国;守住嘉陵江峡谷,秦人则不敢入苴都;守住葭萌关和剑门关,则秦人不能入蜀地。
蜀都离南郑、嘉陵江峡谷,甚至葭萌关都太远,交通不便,很难管辖,现在有了苴国则可实行近距离管辖。为了更为有效地进行管控,蜀国和苴国还一起对嘉陵江栈道进行修缮和扩建。两国尤其在“明月峡”的修建上下了大功夫,使之成为南郑和葭萌关之间嘉陵江峡谷的绝对要塞,是秦陇入蜀之咽喉。。。。。。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巴蜀凭借其先进文明、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秦楚之间的戒心,与各霸主勉强保持着战略平衡关系。然而,多年过去之后,这种平衡却逐渐被慢慢打破。
随着楚国国力上升,其称霸天下的野心也日益显现出来。它一方面尽收吴、越之地,一方面不断向巴国盐泉发起进攻,最终把巴国三大盐泉全部占有,同时还一举占据了巴国长江南岸的所有土地。最后,楚国还是因为顾及到秦国介入以及巴蜀联军誓死抵抗,才勉强同意暂时不对长江北岸发动进攻。
在楚、秦两大强国的夹击,巴国国力巨衰,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一直以来,巴国多盐少矿,常常用盐换铜铁,盐泉被占以后,用盐换来的粮食都不够吃,更无法拿它换铜铁用于制造兵器了。好在蜀王仍然基于多年来形成的联盟关系,还继续用蜀国的粮食换取巴国食盐。因此,巴国被迫往北迁都。
然而,巴国此举已让充国如芒在背,苴国也同样受到了挤压,使得原本的盟友之间不断发生摩擦。期间,蜀国国力衰弱,水患泛滥,自顾不暇,并无有效手段对其进行调停和阻止。
巴国此时国土已经锐减,北边纵深不够,只能向充国求地,欲在故地阆州建都(公元前588年,充国脱离巴国,辖阆州之地)。阆州地大,临近古蜀交通要道,对于充国乃至古蜀都意义非凡。因此,充国自然不肯答应巴国的条件。于是,巴国决定孤注一掷,在苴国地帮助下,贸然向充国发动突袭,并最终吞并了充国,并建都阆州。
充国地处巴蜀两国之间,因为它的存在,巴蜀两国不用直接接壤,如此以来,便少了很多摩擦,多了不少合作。现在巴国吞并充国之后,便与蜀国的整个东南方接壤,使得蜀国感到了强烈的敌意和危险。同时,充国多年来一直都是蜀国最好的盟友。因此,蜀国对于此事再也无法容忍,便举重兵讨伐巴国。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巴蜀两国不断的发生着大规模的战争。
期间,巴国趁蜀王驾崩,新君初立之际,决定联合苴国,举全国之力与蜀国决战。蜀王杜芦派老弱伤残做为诱饵,引巴军主力深入,然后顷巢围剿,将巴国大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大获全胜的蜀王于是决定趁胜攻下苴国,废除国君杜鹏,另立苴侯。不久之后,蜀王便开始向剑门关附近屯兵十余万,准备寻机攻破葭萌关,直取苴都土费城。
苴国君臣得知蜀军境外集结的消息后,一面向秦国求救,一面以主动将秦军迎进苴国为筹码,要求蜀军撤离。
秦国收到苴国的请求后,立马派军增援,同时与苴国一起开始秘密修缮扩建金牛道,被发现后,又以运送金牛至蜀地换取粮食为由,想要迷惑蜀王。
虽然蜀王及时向苴国发动进攻,却并没有在秦军重兵压境之前,攻下葭萌关。最终,在秦军铁鹰锐士的大举进攻下,蜀军大败,蜀王南逃。。。。。。
之后,秦军乘胜掩杀,穷追不舍,从葭萌关一直追至武阳,最终杀死蜀王,全歼了蜀军。蜀国年轻的王子安阳王带领一支残部辗转南迁,一直流亡到交趾才落脚。一百年后,安阳王的后代又被秦始皇帐下将军赵佗击败,逃到海上,从此没了音信。。。。。。
秦军攻下蜀国之后,再一举东进江州和阆州,毫不费力地灭掉了巴国,同时随意找了一个借口顺道灭了苴国。。。。。。
巴蜀最终还是难逃被强国吞并得命运!
历史再一次上演了“假道伐虢”的故事,这一次苴国似乎成了罪魁祸首。然而,随着秦国国力的昌盛,巴蜀生存空间势必会不断受到挤压,恰恰它们又偏于一隅,很难得到其他诸侯国的倾力支持,形成抗秦联盟,更何况巴蜀内部后期也存在很多间隙,因此其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情;除非巴蜀能在早些年施行变法图强的国策。。。。。。
秦国顺利攻占了巴蜀之地,从而完成了对楚国的战略包夹。如果楚国能赶在秦国之前先吞并巴国、蜀国,则会对秦国形成包夹之势。既然巴蜀的归属直接关系到了秦国和楚国之间的攻守之势,为何楚国不抢先攻占巴蜀之地或者在巴蜀危急之时施以援手呢?
其一,这与苴国的选择有关。当蜀国打败巴国和苴国联军,准备替换掉现任苴侯时,苴国选择向秦国求援。楚国占有汉中大部分地区,几乎阻断了秦国与苴国的联系。楚国一直想攻入巴蜀,而苴国由于地处进入巴蜀腹地的要道,把守着明月峡栈道和葭萌关,首当其冲,与楚国发生多次战斗,结仇很深。苴侯考虑楚国与自己土地相邻,又一直想吞并自己,求楚无异于引狼入室。秦国与巴蜀中间隔着楚国的汉中,只有一小部分土地与自己相连,战胜蜀国后势必离去,否则,就将陷入巴蜀和楚国汉中郡的包围,因而求秦国风险最小;再则,苴国与秦国曾多次建立过防楚联盟,因此苴国决定向秦国求救。
其二,与楚国的选择有关。楚国的位置在长江中游到中下游,巴蜀的位置在长江上游,秦国的位置在黄河上游。从地势看,秦国比巴蜀地势高,巴蜀又比楚国地势高。如果从楚国进攻巴蜀,走水路则必须从长江逆流而上,走陆路则要穿过崎岖的大巴山山脉,难度非常大,所以楚国选择了进攻下游的吴越和平整的江淮;直到巴蜀灭亡十年后,楚国才将这些地方完全拿下。
其三,与秦国的选择有关。当时在秦国内部对于进攻巴蜀还是进攻中原也是一直争论不休,最终秦惠文王嬴驷采用了司马错的主张,决定趁着苴巴与蜀大战,前者向秦国求救的良机,一举吞并巴蜀之地。然后以巴蜀为后方基地,利用蜀粮巴盐以及巴蜀对楚国的地理优势,对楚国形成包夹之势。
。。。。。。
果然,之后不久,秦惠文王嬴驷便命魏章率领公子疾、甘茂大败楚军,同时一举占领了汉中,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辖地的威胁。如此一来,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大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
秦国攻占蜀国和巴国后,疆域成倍扩张,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再加之商鞅变法所创造的军事和农业条件已日臻成熟,秦国由此一跃成为超级强国。此时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易守难攻,当时被称为“天府雄国”。后来,秦国将成都平原作为秦国的粮食基地,以供应秦军常年征战。秦国抢在楚国之前占有巴蜀,也对楚国取得了地缘上包夹的优势,可以从水路进攻楚国的长江通道。
至此,秦国已经为吞并六国做足了准备,秦国一统九州的野心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呈现于世人面前了。。。。。。

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幻世墨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幻世墨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幻世墨隐并收藏幻世墨迹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