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魏惠王、齐威王订立同盟条约,互尊为王之后,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等国也纷纷僭越称王,其中比较有分量的便是秦惠文王嬴驷、齐威王田齐、楚威王熊商、赵武灵王赵雍、魏惠王魏罃、韩宣王韩康、燕易王。之前,各国君主的谥号都是某某公、某某侯,如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韩昭侯、秦孝公等,这之后君王的谥号便成了某某王。
之所以说这些诸侯是僭越称王,是因为按当时的周礼,除了周天子外,其他诸侯国一般不能称王,否则便是无视周王权威。若说楚、吴、越、蜀在春秋时期便已经称王,蜀国国君甚至称帝,那是因为这些国家原本地处蛮荒,不识周礼,与周天子之间属于同盟兼臣属关系,因此周天子对于这事也不太在乎;其他诸侯大多属于周朝建国后的直系分封,很多都是姬姓国,它们称王,便象征着要推翻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一套制度,使得周天子从此更加名存实亡。
。。。。。。
继墨、簇锦和季姚对五国合纵结盟的策略还是比较支持,但是对于他们相互称王的行为却非常反对,然而这些国君的眼睛早已被利益所蒙眼,此时又怎能听得进去,甚至公孙衍也认为诸侯称王是达成和稳定联盟的必要手段。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往往事与愿违。
对于五国相王之事,最不能容忍并最先发难的仍然是楚国,虽然其国君在多年前就已经称王。这看起来似乎是“只能州官放火,不让百姓点等”的意思,然后仔细分析一下,楚国当年称王与现在诸侯称王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周成王时期,楚人首领熊绎被封子爵,建立楚国。建国之初,楚国爵位低下,贫弱不堪,连祭祀用的牛都是要从邻居鄀国那里盗取。诸侯会盟之时,楚君不经必须进贡苞茅、桃弧,还须亲自主管缩酒仪式,并负责“守燎”祭天。
经过几百年对周边小国地不断兼并,楚国日益强大起来,开始镇守中南。楚君熊通更是因为中原诸侯的轻视,干脆僭越称王。楚庄王本人不仅“问鼎中原”,而且在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经过吴起变法,在楚威王时期,楚国疆土变得更为广阔,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当年魏、齐国君在“徐州相王”之时,楚威王熊商眼见这两个素来看不起楚国的中原诸侯联合心中就来气,他既认为魏、齐联合可能会给楚国北方带来威胁,也认为魏、齐两国根本没有资格称王,于是便派出大军伐齐。楚军虽然最先在泗水取得胜利,然而在围攻徐州之时却被齐将田盼打败。
现在,除了魏、齐有联盟之势,尽然连中山等小国也开始借联盟之机称王,这自然让楚王熊商更是无法忍受。他派遣柱国昭阳率军进攻魏国,破魏于襄陵(今山西襄陵),占领了八邑,然后又移兵继续进攻齐国。
齐威王觉得楚国不可理喻,然而见其声势浩大,来势汹汹,便觉得有些害怕,于是派陈轸充当使者去见昭阳。
陈轸首先祝贺楚军打败了魏军,然后问昭阳:
“按楚国之制,阁下杀将灭敌之后,最高能加官进爵至何位?”
昭阳答道:
“官至上柱国,爵为上执。”
陈轸趁机以“画蛇添足”的故事来暗示昭阳,并进一步解释道:
“将军辅佐楚王攻打魏国,夺八邑,然后又移师攻齐,使齐人震恐,仅凭这些将军便足以立身扬名,然而却已无官爵可以加封。原来将军立功,楚王以赏赐犒劳;现在将军立功,楚王已赏无可赏。若将军战无不胜却不懂适可而止,只恐会功高震主,从而招致杀身之祸也。今将军移师攻齐,再建新功,便正如画蛇添足无异!”
昭阳听罢,仔细考量许久,最终还是觉得陈轸的话有道理,便撤兵回国了。
再说秦惠王嬴驷眼见魏国倡导的合纵之势将成,便想要设法联合齐、楚两国一起教训魏国。然而,他发现楚国此时已经对魏、齐发动战争,并取得胜利。正在高兴不已之时,他却又见楚国在毫无征兆和理由的情况下迅速从齐国退了兵,便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当他得知事情缘由之后,便设法把陈轸弄到了秦国。
之后,秦惠王嬴驷派遣张仪与齐、楚的大臣在啮桑(今江苏省沛县)相会。期间张仪故意夸大五国联盟将对齐、楚两国造成的威胁,然后再和他们一起商量对策。
于是,齐国便以中山国小为借口,不承认其有称王的资格,提出联合赵、魏废中山王号,却被两国断然拒绝。之后,齐国便自行关闭了与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以割让平邑为诱饵,让燕、赵一同出兵攻中山,却仍被拒绝。正当齐威王怒火中烧,准备独自攻打之时,五国纷纷派来使者竭力劝阻,最后他不得不暂时放弃攻打中山国的打算。
楚国和秦国此时也没有闲着。楚国在夺取魏国八邑的基础上,又强迫魏国立公子高为太子,因为他当年在楚国做过人质,历来亲楚。秦国则趁魏楚战争之际,直接发兵攻占了魏国的曲沃和平周。
在秦、楚、齐三个大国的联合威逼之下,魏国——这个五国相王和合纵联盟的发起者,竟然首先违背了盟约,倒向了秦国。
于是,秦国以“盟友”的名义,一边“建议”魏国罢免主张合纵的宰相惠施,一边强行将张仪派到魏国继任宰相之职。
魏惠王此时正因为惠施联齐之策无效而生他的气,同时也想设法利用秦国对抗齐国和楚国,便答应了秦国的“建议”。
这一天下午,公孙衍和继墨三人正在府内品茶,便有下人来报,张仪求见。公孙衍听罢,脸色大变,便要下人找借口拒绝。
继墨赶紧劝阻道:
“以弟愚见,兄台还是见见张仪吧。俗话说,两国交战,还要善待来使呢,更何况你们还有着同窗之谊、朋友之情。大家只不过是救世理念不一样,而且又各为其主罢了。再者,我们也可以顺便打听一下他此行目的是什么,然后进行适当地规劝。”
公孙衍觉得有理,只好吩咐下人,把张仪引进府内。
张仪见到老友,便快步走上前来,毕恭毕敬地对几人拱手鞠躬,说道:
“愚弟张仪,在此见过各位兄台!”
在大家都忙着回礼之时,公孙衍却没有任何行动,他只是瘪着嘴慢吞吞地说道:
“这不是宰相大人吗?今天是什么风把你给吹过来了?阁下此刻光临寒舍,实属令蓬荜生辉啊!只是不知宰相大人此番屈尊前来,到底有何贵干呢?”
张仪听罢,也不生气,回答道:
“张仪只是长时间不见诸位亲友,甚是想念,前来叙旧罢了!我见下人通报半天后,还没有回来,本以为师兄仍生着气,不愿相见呢。即便师兄真得生气,也实属是应该,师弟我愿意领受责罚。”
公孙衍听罢,没有好气地说道:
“岂敢!岂敢!下臣岂敢责罚宰相大人!只是阁下这次来魏国为官,就不担心个人之安全吗?魏国上下此刻可是对阁下恨之入骨哦!”
张仪笑了笑,拱手道:
“多谢师兄替我担忧!张仪一直以为,个人危难事小,天下早日安定事大。治理国政有时犹如刮骨疗伤,腐肉去净,方生新肌,治疗的过程自然有时会让人痛侧心扉。”
公孙衍哼了一声,斥责道:
“一派胡言!”
继墨在一旁惆怅地说道:
“张子所言也许并非全无道理,然而为了一统天下,就非得不义而攻,弄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吗?”
张仪此刻似乎看到了机会,赶紧说道:
“因此。。。。。。因此张仪才恳请诸位能早日说服魏王,使之臣服于秦王,以避免魏国国民遭受不必要之灾难!”
公孙衍听罢,气得大叫起来,便要去摘旁边墙上挂着的宝剑。
张仪见状,反而坦然跪下,主动将头伸了过去。
继墨见状,赶紧飞身过去,劝止公孙衍。
公孙衍此刻手持着宝剑,全身正不停地发抖,僵持良久之后,他将剑重重地扔到地上,转身进了屋里。
张仪见状,仰天哭道:
“张仪心济天下,绝无私心,若能死于师兄之手,死而无憾,死而无愧!”
继墨和簇锦刚把张仪扶起,便听屋里传来公孙衍发泄一般的吼声,随后便是器物被摔碎在地上的声音。
继墨将张仪扶起后,看着他的眼睛,问道:
“贤弟是否想过,夏商虽然一统,然而桀纣在位之时,不也弄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吗?最终不也是被推翻了吗?此所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也!如若秦国有朝一日真能一统天下,贤弟如何保证其君王不出桀纣!”
张仪说道:
“君若无道,上天惩之,万民覆之,天理如此!却也比诸侯乱战,万民厮杀要好得多。大秦此时已经具有一统天下之象,若能让诸侯迫于压力,不战而臣服,便能避免双方国民死伤,此乃张仪冒死四处游说诸侯之缘故。继墨兄可愿助愚弟一臂之力?当然,若兄台有更好治世之道,张仪也愿相助!”
见对方此刻也是一脸茫然的样子,张仪叹息道:
“看来兄台与张仪一样,茫然不知出路也!”
说完,便低头看着地上发呆,好长时间都不再说话。
。。。。。。
一日,魏惠王问张仪:
“想我魏国,百年霸业,虽然几乎毁于寡人之手,然而以目前魏国之国力,比上不足,比下却有余,张子何故非要劝寡人臣服于秦王呢?”
张仪想了想,回答道:
“请陛下恕臣直言无罪!魏国土地纵横不到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四周地势平坦,无崇关大河阻隔,故四面皆易受敌,若破新郑,直攻大梁,两百余里,战车驰骋,士兵奔走,不日便至。魏国南邻楚国,西近韩国,北临赵国,东面齐国,四面驻守,须十万人以上。然若亲楚而不亲齐,则齐国攻之;亲齐而不亲赵,则赵国攻之;不与韩亲,则韩国攻之;不和楚亲,则楚国攻之。此所谓,天生战场,分裂之地。陛下联合各国抗秦,在洹水结盟,希望能互相救援。然而即便是亲兄弟,有时也会为了争夺钱财而互相残杀,各国之间,即便靠着此番小伎俩结成同盟,也是不足为惧。”
“若陛下不事秦国,如秦国出兵攻打黄河以南,占据卷地、衍地、燕地、酸枣等地,袭击卫国,夺取阳晋,则魏、赵南北的相互支援。合纵之势断绝,魏国焉能不危?若秦、韩两国合力灭魏,则如翘足一般。臣诚为陛下计,不如归顺于秦。与秦国接好,魏国便无惧楚国、韩国的危害,陛下便可以高枕无忧了。秦之患莫过于楚,能弱楚者莫过于魏。楚国徒有富足强大之名,实则空虚,兵多而不能战。若秦、魏两国,同时向南而攻,则胜数一定,此乃弱楚而强魏,亏楚而强秦也!如陛下不以为意,他日秦国精兵东进,恐再想归顺秦国,也断无机会也!”
魏惠王思量再三,最后终于同意了张仪的观点。不久之后,他便派太子入秦朝见,向秦惠王表示归顺。
然而,魏惠王又怎会真的因为张仪一番话而放弃百年基业呢?他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机会罢了。
一日,有一个叫孟轲的人从滕国来拜见魏惠王。
魏王早闻其名,便笑着问道:
“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给寡人带来了对魏国有利之良策吧?”
孟子听罢,也笑着回答说:
“陛下!何必言利呢?只言仁义便可。君言‘如何对国家有利?’,大夫言‘如何与家有利?’,庶民则言‘如何对己有利?’,全国上下,人人言利,则国将危也!万乘之国,杀君者,必为千乘之大夫;千乘之国,杀君者,必为百乘之大夫。这些大夫,万取千辆,千取百辆,即便拥有再多,如以道义为后,以利益为先,依然会不夺君位不满足。从无讲‘仁’之人抛弃父母,从无‘讲义’之人不顾君王。所以,陛下只言仁义便可,何必言利呢?”
魏王并不甘心,继续追问道:
“天下如何方能安定?”
孟子回答道:
“天下统一,便会安定。”
魏王接着问道:
“那谁能使天下统一呢?”
孟子立刻回答道:
“不喜杀人之国君便能使天下统一。”
魏王接着又问道:
“谁又会归顺服从他呢?”
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天下之人并无不归顺服从者。正如七八月间遇到天旱,禾苗便枯蔫。若此时天上涌起乌云,降下大雨,则禾苗便能蓬勃旺盛地生长起来。情况如此,谁又能阻止禾苗生长呢?只可惜,当今天下国君无不好杀人者。若不好杀人,则天下百姓必然都会伸长脖子期望着他,百姓归顺,便若水往低处奔流一般,势不可挡!”
魏王听罢,不禁感叹道:
“魏国在寡人手上,东败于齐国,连长公子也牺牲了;西边败于秦国,则失七百里地;南败于楚国,受尽了欺侮。寡人为此深感耻辱,如何方能为死难者洗恨雪耻啊?”
孟子摇了摇头,回答道:
“百里小国都可以称王。陛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一旦秦楚入侵,他们便会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来犯之敌。若秦、楚常年夺占百姓农时,使百姓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百姓必痛彻心扉,若陛下前去讨伐,谁能跟陛下对抗呢?古语有云‘仁者无敌’陛下请勿再疑!”
魏王听到这里,叹息一声,问道:
“寡人自问治国尽心竭力,河西和河东发生灾荒,总是忙着转移和安置灾民,调配和运送粮食,然而魏国人口却不见增多。邻国国君懒政,却也不见人口减少。此乃何故?”
孟子同样也叹息一声,回答道:
“陛下好战,请以战喻。逃跑之兵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又能何如?不剥夺农民耕种之时间,则粮食吃不完;不拿过密之鱼网去捕鱼,则水产吃不完;只在定时砍伐木材,则木材用不尽。此乃老百姓之足也。在住宅旁种桑树,中老者便可穿上丝棉袄。猪狗家畜按时繁殖饲养,老年者便可常吃肉。每家每户田地能及时耕种,则家庭不会闹饥荒。
一番问答之后,魏王似乎茅塞顿开,态度也变得谦和了。。。。。。
作者按:只要弄清楚秦国崛起以及齐、楚、魏、赵衰弱的过程,便大概了解了整个战国史。弄清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及相关历史典故,便能真正了解古人的大智慧以及华夏文明的璀璨。这些加工后的史实实际上仍然是史实,并没有歪曲历史,它反而是更容易从人性角度去理解的史实,值得读,值得学。 

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幻世墨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幻世墨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幻世墨隐并收藏幻世墨迹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