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原来,这位客人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这些年不愿谈及,甚至不愿想起的公孙鞅。
仅两年不见,公孙鞅看起来老了好多,面色憔悴,神情恍惚,头发花白,犹如即将枯死之木。
公孙鞅眼见继墨三人,眼神一下子亮起来,大步向前,抱拳行礼,正欲说话,忽然又像想到什么,便停下脚步,一边抱拳,一边不停地摇头叹息,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继墨三人的反应,其实也和公孙鞅差不多,经历过这些事情之后,对他的印象已经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魏侯轻轻哼了一声,开口说道:
“商侯还是自己告诉各位爱卿此次突然造访魏国之缘由吧。”(注:公孙鞅因为秦国夺回河西之地,立了大功,被封侯商於。人们于是从最开始的卫鞅——公孙鞅,改称他商鞅。然而魏惠侯此刻称之为商侯,与自己平级,其中的讽刺和怨恨之意已是非常明显。)
自从公孙鞅封商地后,更是权倾朝野,于是他便想着把变法实施得更彻底一些。
然而,两年后,秦公渠梁驾崩(谥号孝公),公子嬴驷继位。由于嬴驷对公孙鞅有夙怨,因此很快就将他的权利架空。
朝中权利斗争很多时候双方都是零和博弈,彼竭则我盈。公子虔为首的大量贵族瞅准了这个机会,开始在新国君面前猛烈抨击公孙鞅,诬陷他在封地商於筹划谋反。
这位公子虔早年为统军大将,威猛雄烈,为人却记仇偏激。他任太子傅时,尽管尽心尽责的教导太子,却仍然未能避免太子犯了公孙鞅刚刚制定的新法。公孙鞅认为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于是决定惩罚太子。由于不能对太子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公子虔和公孙贾两位太子傅。然而七年后,公子虔本人也犯了新法,便被公孙鞅判处劓刑(割鼻)。这使得公子虔感到万分屈辱,他不想因为报复公孙鞅而阻碍变法,但是又放不下对公孙鞅的仇恨,于是整天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折磨自己,也不再过问国事。秦孝公死后,太子嬴驷继位,公子虔一方面坚决支持继续变法,另一方面,却在寻机报仇。他看见公孙鞅变法的行为让很多贵族势力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置之死地而后快,于是便联络了一大批贵族,开始为自己复仇。
太子嬴驷即位后,在两个方面是矛盾的。对于公孙鞅,嬴驷既想重用,又咽不下当年的怨恨,而且更担心他功高震主,对自己的地位形成威胁。对于治理国政,嬴驷既想让变法继续深入下去,又当心君权未稳,遭到国内贵族势力的集体反扑。
公孙鞅在推行变法时得罪过太多的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坚决反对变法的贵族,如果不惩治他,这些人必定不会罢休,秦国政局必定动荡,变法也将无法继续推进下去。于是,嬴驷权衡利弊之后,决定要好好惩治公孙鞅。
公孙衍听到风声以后,第一时间将这个情况悄悄地透露给了公孙鞅。
公孙鞅听到这个消息后,却一直半信半疑,直到嬴驷身边的一位近臣再次将此事告知,他才最终确信。
。。。。。。
说到这里,公孙鞅话题一转,兴奋地看着继墨说道:
“贤弟可知这位侠义之君子为何人?”
见对方不置可否,公孙鞅故意停顿了一下,然后笑着大声说道:
“这位君子乃是秦国国士尉缭子的学生,然而凑巧的是,他竟然长得几乎跟啸川兄一模一样!”
听到这个消息,继墨立刻感觉到热血涌上了头,整个人便愣在了那里。他木木地转过头,看了看身边的簇锦和季姚,只见她们正紧握着对方的手,不停地摇晃,满脸挂满了泪水。
过了一会儿,三人逐渐平静下来,这才觉得太过失礼,只好抱拳对魏侯和公孙鞅表示歉意。
然而当他们继续追问此人的情况时,公孙鞅苦笑着连连摇头,表示不知。他此时也被四人之间的生死友情深深打动,既羡慕又隐隐有些嫉妒。想想这些年,为了施展包袱,自己为达目的不惜一切手段和代价,曾辜负了多少单纯、真挚的情谊啊!
俗话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人们往往只有身处逆境无法自拔的时候,才会想到去珍惜当初那些简单而真挚的东西。。。。。。
就秦公嬴驷来说,感于公孙鞅对于秦国立下的汗马功劳,他并没有想把他至于死地,因此便亲自把这件事情以及自己的苦衷告诉了他。嬴驷其实是希望公孙鞅能够设法尽快离开秦国,这样以来,他既可以安抚保守势力,也不用得罪改革势力,更不会落得后世被天下人评头论足。
对于秦公嬴驷的动机和苦衷,公孙鞅基本能够理解。一直以来,公孙鞅醉心于变法之中,早已习惯了面对各种危险,对自己的安危也并不太在意。然而,当他想到全族也要被连坐诛杀之时,便实在无法接受,于是决定先把族人安全送出秦国,自己再回国领受刑罚。
于是,公孙鞅偷偷跑回商於,匆匆安排族人逃往魏国。之所以选择魏国避难,乃是因为秦魏交界,距离最近;再则,秦魏交恶多年,魏侯不会轻易屈服于秦而予以引渡;其三,继墨、簇锦和季姚仍滞留于魏,并受到魏侯优待,他们见到此种情形肯定会设法予以帮助。。。。。。
说到此处,公孙鞅还特意将魏侯大赞了一番。
听到这些赞美之词,魏侯不以为然,并没有说话。
公孙鞅见此状,连忙补充道:
“罪臣自知罪孽深重,玩死难辞其咎。此番跪请魏侯收容族人,鞅愿孤身返秦,领罪受死!”
虽然继墨等人帮着求情,魏侯仍然闭口不言。公孙鞅绝望道:
“若实在无法得到魏国故人之谅解,鞅跪请借贵国方便之道,使族人去他国避难,鞅仍愿孤身旋回受死。”
魏侯听完,怅然道:
“一人求死易,万人存活难。想我魏国上下,为护王道,多少将士战死沙场,前太子申身首异处,太子卯被擒于蛮秦。商侯对于此番情况,应该熟悉吧。”
说到这里,魏侯眼睛有些湿润,眼神中多了一些寒光。
魏侯停顿良久,幽幽地说道:
“其实在商侯入魏之时,蛮秦便派使者过来威胁,如果不遣返阁下,便会大军压境,太子卯身死也自不必说了。此乃魏国难以承受之重。再则,魏国上下,听闻商侯来此,早就群情激愤。本候担忧蛮秦未到,魏国先乱。。。。。。”
之后,无论继墨等人怎样替公孙鞅求情,最终也没能改变魏侯的决心。他们也很难判断,魏侯此举是因为担心秦国发动战争还是因为国民对公孙鞅的愤恨。
就算魏侯乃至整个魏国不原谅公孙鞅,继墨三人却不能对此坐视不理。别说他是公孙鞅,就算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只要关系到如此多无辜族人的性命,墨家弟子也不会袖手旁观。
于是,继墨三人一路跟随着遣返的队伍,前往公孙鞅的封地——商於。
然而,他们的行动早就处在秦人的监视之中,刚刚回到商於,就落入了秦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公孙鞅私自逃往魏国的行为更坐实了他谋反的证据,秦军便开始名正言顺的对他进行围捕。
公孙鞅深知一旦处在秦军重重包围下,便插翅难飞。于是,他努力与围城将领交涉,使得秦军没能立即发动进攻。
眼见围城的秦军已经快没有了耐心,公孙鞅赶忙将继墨、簇锦、季姚和自己的心腹们召集于一起,并把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告诉给他们。
惨淡的月光照在公孙鞅脸上,使他显得更加枯瘦和苍白。他低哑着声音,凝重地说道:
“鞅自当年学成下山,便心系天下苍生,虽不择手段,也只为施展抱负,从不敢持利己之心。随着变法施行,秦国已由弱变强,然而变法越深,阻力越大,鞅未成料到他们这次反扑之势如此猛烈,恐在劫难逃也。”
他惨笑着摇了摇头,继续说道:
“鞅在变法之初,便料到可能遭遇今日之结果,故心中并无恐惧,唯独担心连累族人及门客们。好在,受封于商地不久,鞅便设计和挖掘出一条地道,直通城门之外。”
公孙鞅突然转过身来,看着继墨,正欲抱拳下跪,却被对方给搀扶住。
他郑重地向继墨恳求道:
“此时天下之大,却已无我族人和门客容身之地。鞅在此恳求贤弟,可否速速将他们带至古蜀,苟且余生?”
继墨当然能够明白公孙鞅的想法和意图,但仍然试图说服他,说道:
“要走一起走,兄台若因构陷而殉职,实乃不值得。天下纷争未定,君即愿意为天下而死,则更应为天下而活啊。”
公孙鞅无奈地摇摇头,说道:
“鞅当初费尽心血,于秦国变法立信,建立法制。眼见大秦逐渐强盛,实不能因为自己而至法制不顾,让威信流失,使变法中断。”
公孙鞅语气变得坚定起来,说道:
“将来平息天下纷争,还需靠强盛之大秦。实不相瞒,就算此次蒙魏国或者其他诸侯收留,在安置好族人门客后,鞅必返秦领罪,虽死而无憾!此刻,我留下也正好为大家多争取一些突围的时间。”
在场的人正欲继续劝说,怎料公孙鞅突然拔出宝剑横于颈前,他一边跪下,一边哭求着要大家成全。
继墨叹息一口气,一边用手抓住剑锋,一边缓缓将他扶起来。
继墨将握住剑锋的手,顺势一划,鲜血便顺着剑锋往地下滴。他噙着眼泪,咬牙说道:
“兄台放心,愚弟必不负所托。”
此言一出,在场的人都忍不住低声哭了起来。然而此时,他们连痛苦发泄的机会都没有,只得强压着声音,以免引起外边秦军警觉。
公孙鞅看着大家沿着地道突围,虽然眼神中充满了不舍,脸上却露出来欣慰的笑容。
他环顾了一下庭院,眼神中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留念,即便当初受封之时,他也没有半点欣喜之情。那是,他隐隐感觉孝公似乎迫于反对势力的压力,有将他搁于闲职的意思。自己本也无心恋权,只是担心在秦国施行的变法能否继续进行下去,毕竟自己的治世理想都是通过变法一步一步得到实现的。为了变法,自己慢慢失去了本性,变得不择手段,变得冷酷无情;为了变法,自己尚且可以置个人生命和安危而不顾,更何况他人呢。当初自己之所以争取权职,也是为了变法的需要。
想到这里,公孙鞅不禁哀叹一声,无奈地摇了摇头,开始苦笑起来。慢慢的,他收起了情绪,眼神也开始变得坚定起来。无论怎样,变法都要继续下去,而自己最后要做的事情,就是以生命为代价,用实际行动再为变法助推一点力。
之后,他仔细清洗干净自己的脸和手,梳理好头发和胡须,再换上最满意的衣服,便坦然地向着院门外走去。。。。。。
公孙鞅虽然惨死,变法却仍在不断深入进行,它给秦国带来了空前的发展,一步一步带领秦国走向一统天下的霸业。这之后的一段时间,诸侯列强的国力形成齐、秦、楚、赵、魏、韩、燕的排名之状。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魏国国力颓废之势已经形成,只能事事为齐国马首是瞻。公元前334年,魏侯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山东滕县)朝见齐公,尊齐公为王(史称齐威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要魏侯一起称王,史称“徐州相王”。此前只有不尊从周朝礼制的所谓“蛮夷”之国才自称为王,诸如楚、吴、越等,却并不被中原诸侯承认。而齐、魏本是受周王加封的诸侯,他们如果称王,则从根本上否定了周天子独尊共主的地位,因此齐魏“徐州相王”绝对是当时的惊人之举。果然,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于是亲自领着大军,联合赵国、燕国一起讨伐齐国。
至此,周天子表面的权威也彻底消失了,诸侯之间的战争也不再需要正义的理由。。。。。。
对于公孙鞅的结局,继墨三人从离开商於那一刻就已经猜到。伤心之余,稍感欣慰的是自己不负所托,最终把他的族人及门客们安全带到古蜀国。
出乎所有人意料,这一路走来非常顺利,没有遭遇到任何艰险阻碍。尸佼也因为公孙鞅一事怕受株连,且对秦国失望透顶,便也跟随逃到了蜀国,受到了古蜀王室的欢迎和重视。尸佼当时早已经名满天下,被世人尊称为尸子,他是三晋思想文化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于是,古蜀王室决定让尸佼主职倡扬古蜀文化,并对王室及公侯子弟进行教化。
。。。。。。
公孙鞅施计使得魏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国力衰败得再也没有能够追上秦国。至此,秦国便没有了来至东边的顾忌,可以放下心来和巴蜀一起联合钳制强大的楚国,客观上也阻碍了楚国对巴蜀的行动。
然而不知公孙鞅当初是否预测到,他当年的那些举措,后来竟然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作者按:有的小朋友们有些意见说,干嘛要一本正经的开始弄历史了?其实你仔细看会知道,我所描写的确实是史实,所谓史实其实就是对历史结果的一种记录。然而,在形成历史记录的那些过程中,充满了太多的未知和可想象的空间。其实,如果你仔细读战国策、史记,就会发现,里面的记载,简直是惜字如金,几个字就可能是一个历史故事。然而,我们小说里面的人物必须有血有肉,行动必须有心理上的动力,事件必须有前因后果。因此这其实还是小说,不少历史,虽然它是真人真事,但过程并不一样。

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幻世墨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幻世墨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幻世墨隐并收藏幻世墨迹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