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说到这里,庞涓早已泣不成声,后来干脆借着酒劲,嚎啕大哭起来,早已没有了英姿飒爽的将帅形象。
在场的人也深受感染,纷纷跟着他一起哭了起来,尤其是公孙鞅,简直哭得一塌糊涂。
墨家一般是不让弟子们喝酒的,然而继墨等人却也曾喝醉不少次。这次,簇锦和季姚是完完全全喝醉了,听完故事,便是止不住的哭。她们哭得个梨花带雨,哭得个花枝乱颤;为庞涓多年的委屈而哭,也为孙膑遭受的苦难而哭;既为魏国长公主的不幸遭遇而哭,更为她和孙膑豁达、狂放的生活态度以及后知后觉的恋情而哭。
动荡的年代,悲情的故事,人性的扭曲,良知的无奈,找不到出路的理想,都是喝醉的理由。微醉、大醉、醉如泥,无论哪种都会让人觉得舒畅一些。。。。。。
第二天早上,公孙鞅酒醒得最早,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微笑看着仍然醉卧褟上的弟弟妹妹们,眼里充满了兄长的疼爱。然而慢慢的,他笑容逐渐隐去,眼神中闪出凌厉的光芒。
是啊,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经远去,眼下要面对残酷的现实了。
过了一会儿,魏惠侯罃派人来宣秦使进宫。
魏惠侯年龄比公孙鞅稍大,容貌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他对公孙鞅和继墨一行人都很客气。
言行中可以能感觉到,公孙鞅对他的评价是中肯的:魏惠侯是一个好战的君子,言行统一,不转弯抹角。
当继墨再一次提到“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时,魏惠侯叹息道:
“阁下所述,多年前墨子也曾和本侯谈论过,争辩过。其中很多观点寡人是赞成的,然而有些观点却始终无法苟同。站在不同之立场,对于战争和施政正义性之理解就不一样。如果现在能像周成王和周康王时期的‘成康之治’,诸侯敬王,相互之间礼法相待,官员注重治国,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战争和杀戮,本侯也可以清新养老了。然而,天下无道,群雄纷争,朝纲不行,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皆因天子失权不威,诸侯持权不恐。诸位想想,如果两兄弟,只有三只鞋,又无父亲管理分配,便迟早会打起来。天下确实需要一个强权来威慑诸侯。”
说着,魏惠侯眼神变得忧郁,沉重地说道:
“想当年,魏国因文侯支持李悝变法而变得强大起来,却也因此引起了其他诸侯之戒备。后来,寡人与公子缓争立君位,本属国内之事,然而韩、赵却趁机联合进攻魏国,在浊泽大败魏军,并将寡人围困在军中。好在,韩国与赵国意见不合,不同意置寡人于死地,并连夜带着军队撤出战场。寡人才得以保住君位,魏国也才没有被分裂为两个国家。
秦公子连当年十岁,便已被立为太子。秦简公篡位后,公子连为了躲避他的迫害,便逃到了魏国,并且受到了各种优遇。公子连一边学习魏国之强国经验,一边密切注视秦国国内局势,并在寻机回国夺回了君位,是为秦献公。后来,秦献公以韩、魏两国威胁周天子为借口,起兵勤王,在洛阳打败韩、魏两军,之后,秦军一路东进,夺取了魏国河西之地,最后竟然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国境内的石门,斩首六万人。整整六万颗人口啊。。。。。。六万个家庭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注:秦献公:嬴姓,名连或师隰;秦简公:嬴姓,名悼子,秦献公的叔祖父)
讲到这里,魏惠侯开始哽咽起来。
“在齐、秦东西两方进逼下,寡人只能迁都大梁。周显王十三年,赵、齐、宋、燕会盟,一直欲寻机联合进攻魏国。后来赵国攻打魏国盟友卫国,寡人当然不答应,便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齐王却趁机派出田忌、孙膑领兵偷袭魏国首都大梁。魏国由于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国内防务空虚,眼看危在旦夕,于是,庞涓将军被迫率军回援,却误中了孙膑事先设下之埋伏。。。。。。”
说到此处,魏惠侯看见庞涓已经涨红了脸,羞愧地低下了头,便赶紧收住了话题。
见庞涓已经调整好情绪,魏惠侯便继续叙说,言语间也有了欣慰之意。
“之后,寡人则赶紧调用韩国军队,终于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联军。寡人见齐国请楚国出面调停,不想再让几国百姓受苦,便答应休战。
经多年努力,魏国才慢慢恢复了强盛。各位爱卿,想必已经看到,现在大梁城有十二城门,城墙高约五丈,护城河四面沟通,又宽又深。居民约有三四十万。可以说,大梁城是现世最大、最坚固之都城。大梁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而且周围水系众多。当年所建鸿沟从大梁向四周延伸,形成了黄淮之间的水运交通网。从大梁出发可以直接驶入韩、楚、卫、齐、鲁、宋等进行交易和交流。
按理,大魏只要守住自己,寡人可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了。然而,看到天下百姓在战火中煎熬,生不如死,寡人觉得魏国有责任引导诸侯重建盛世之道,让天下之道归一,天下之律归一,天下之利归一,永绝纷争。”
继墨此时也不讳言,叹息道:
“是啊,秦穷兵黩武,秦公自以为被逼无奈,而辩解为天下苍生而战,今魏欲伐秦,陛下也自认为情非得已,为天下苍生而为战。然而,两国百姓却要因此遭受战火煎熬,民不聊生。陛下心系苍生,苍生却因陛下而亡,与道义不符啊!”
这些话虽然尖锐,倒也是实话,魏惠侯本是个君子,因此倒也能够坦然听取而不动怒。只是他们之后的谈话还是慢慢变得有些尴尬了。
公孙鞅见此时正是天赐良机,赶紧赔笑道:
“陛下为实现天下大同,也得名正言顺才行啊!今越王已名存实亡,楚王威望大大下降,作为诸侯领袖,陛下应当去‘侯’称‘王’。如此以来,陛下方能名正言顺,统领天下诸侯以朝天子,重振朝纲和天下次序。”
继墨从没有想到公孙鞅会突然抛出这个话题,心里不禁大吃一惊,连忙向他示意。
魏惠候听了,微微一笑,回答道:
“寡人与阁下早年就熟络,交情匪浅。阁下这番话,只为让寡人开心罢了。阁下乃是秦使,说出之话可是一诺千金哦!寡人若真如此做了,恐怕秦公渠梁又要不高兴了吧。”
公孙鞅想都没有想,上前拱手鞠躬道:
“卑职怎敢妄言,此乃秦公之意!秦公以为,陛下虽得十二诸侯追从,然仍不足以王天下。陛下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小国外,在北面应争取燕国,西面争取秦国,然后称王。之后,越、楚、齐等恐怕想不承认也不行了。”
听到这话,魏侯脸上开始严肃起来,似乎此刻才被点醒,才开始想到这个问题。
到了这时,继墨等才明白公孙鞅此行的真正目的。
继墨赶忙插话,道:
“陛下万万不可如此。想当初,蜀开明王朝之帝号乃是周天子武王所赐,可谓名正言顺。然而,蜀帝杜尚看天下动荡,主动去帝号,降格为蜀王。楚王当年一时赌气称王,落得众叛亲离,国力衰退。后来,吴越称王,乃是因其地处偏远,诸侯不屑理会罢了。然而,吴称王之后,立即被越所灭。越称王之后,弑君杀父之事不断出现,贵族相杀,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今陛下若称王,亦恐会引起诸侯不服,产生纷争。望陛下引以为戒!”
就这样,夏继墨和公孙鞅,一个劝进,一个劝退,一时间互不相让。
很多人平常亲如兄弟,一旦政治主张相左,便会各不相让,坚持己见,更有甚者于战场兵刃相见。公孙鞅、公孙衍、庞涓、孙膑四个师兄弟就效忠于不同君主,也多次在战场上对决。当然还有后来东汉的诸葛瑾和诸葛亮两亲兄弟,分别效忠吴、蜀两国。
魏候看俩人争执不下,也并不生气,只是微微一笑,深吸口气,感叹道:
“身为君侯,心犹冬夏,冷热互博。理想与野心、民利与私欲,往往在不经意间进行着交替。谁又能赞自己为善,责他人为恶啊!所谓师出有名,其实需要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也能说服自己,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罢了。既做君侯,何为圣人啊!哎。。。。。。”
听了这些话,在场之人,莫不暗自赞叹。国运盛时,君王往往骄纵,能像魏侯这样客观看待自己的国君往往屈指可数。
“诸位爱卿昨天旅途劳顿,还没来得及休息,今早却又被寡人请进宫,相信大家一定都很累了。不如今日早点回住所休息,改天寡人再向诸位讨教,如何?”
使团一行人见魏侯都已经如此说了,便只好先行退下。
走出魏侯宫,继墨开始责备公孙鞅此番有些节外生枝,临时起意,却见他只是笑而不答,便已经明白了几分——他此番行为并非临时起意,也并非是他一个人的想法,他不过是在转达秦公渠梁的旨意罢了。
想到这里,继墨心里不禁感叹道:
“从今往后,天下不知又要生出多少事端来,届时又会是怎样一副不堪之景象啊!”
后面一段时间,公孙鞅又被魏侯单独召见了几次,然而他每次返回后,却又闭口不谈相关内容。继墨等人见状,也不便主动过问。
一日,公孙鞅兴高采烈地主动邀请继墨、簇锦和季姚一同前往魏侯宫。
原来是鲁、宋、卫、韩四国国君到大梁来朝见魏侯罃。这本已经是几国交往的惯例了,只是这次是应魏侯的要求稍微提前了些。
在如此重要的场合,魏侯竟然将公孙鞅一一引荐给各国国君,这让继墨等人感到十分地意外。
就在大家相互寒暄,觥筹交错的时候,忽闻内侍禀报,魏国遭遇了百年难遇之大事。
原来,在魏都东城之外,天有异象,展现出了难得的奇观。
于是,魏侯邀请在座的各位国君及客人一同前往观看。
众人爬上高高的东城墙,竟可以将城内外的大部分地方一览无余。
但见大梁城城墙高大,护城河又宽又深;城内民户众多,次序井然;城外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周围水系众多,从大梁向四周延伸,直入韩、楚、卫、齐、鲁、宋。
就在东城外远处天空之上,一团紫烟飘渺,在霞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漂亮,眼见紫烟正慢慢随风向着魏都方向飘来,卫士们马上警觉了起来。
正在此时,快马来报,紫烟伴着淡淡的香味,让人神清气爽,却并无危险。
大家这才安下心来,开始悠闲地观赏起天象来。
只见公孙鞅大步走向魏侯,并高声启奏道:
“请陛下恕罪,恐怕要打扰诸位雅兴了,外臣卫鞅有事启奏!”
魏侯显得余兴未尽,被打断后有些不太高兴,拂袖说道:
“卿乃秦使臣,不比太过拘礼,有事尽奏!”
公孙鞅竟然直接跪拜下地,然后说道:
“卫鞅此次出使大魏前,秦公面授机密。眼前天子势微,王权落弱,诸侯纷争,民不聊生。欲改变此乱象,需有强盛之国,仁厚之君,统领天下。秦公认为非魏国及魏侯可担此重任莫属。然而,魏侯仁爱,国有王之势,侯无王之号。今紫气东来,天降祥瑞,乃是上天喻示。卫鞅为天下苍生福祉,肯请魏侯去‘侯’称‘王’。”
公孙鞅在这个时候突然说出这样的话,是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在场所有人一时间都面面相觑,不置可否。
魏侯看了看公孙鞅,并没有说话,然后转头,在人群之中慢慢扫视起来。
公孙鞅跪着快速挪向韩侯康,叩首道:
“卫鞅代秦公敢问韩侯,是否认可秦公之说法?”
韩侯抬头,正好碰到魏侯的目光,赶紧拱手道:
“寡人与秦公所想一致,此大任非魏侯莫属。”
公孙鞅正欲挪向其他国君,这些国君便已忙着纷纷表态,表示同意。
魏侯这才转过头看着公孙鞅来,缓缓责备道:
“鞅卿乃是欲至寡人于烈火之上烤炙啊!昔日,楚庄王‘问鼎中原’,被王孙满斥责。今日寡人本无称‘王’之意,却耽有‘问鼎中原’之嫌啊!天子未诏,我等公侯怎敢造次。寡人还是仔细考量‘会盟’和‘朝天子’两件事吧,做好‘为臣子’,‘尊天子’之表率吧。”
“问鼎中原”之事在场的人都听说过。
早些年,楚庄王攻陆浑之戎,至雒水,陈兵于周郊。王孙满奉周定王命,前往劳军。
楚王问他,周鼎究竟有多大,有多重?他以“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作为回答。
楚庄王听罢,大怒道:
“君勿持拥九鼎,楚若折戈断戟,则足以制九鼎!”
王孙满听罢,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昬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注:往昔夏朝开始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的人们把各种事物都绘制成图像,九州官员贡献了铜,铸成九鼎,把各种奇形异状的神怪图像都铸在鼎上,万物皆备,让人民认识神物与妖怪。因此,人民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有危害的东西。螭魅魍魉这类妖怪,都不会遇上。因而能使上上下下的人们和睦相处,以承受上天的保佑。夏桀德行败坏昏乱,九鼎迁移到商朝,经历了六百年。商纣王暴虐无道,九鼎又迁到周朝。德行如果美好光明,鼎再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再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总有终止的日子。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郏鄏,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天命所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
听完之后,楚庄王便已无话可说。。。。。。
继墨冷眼旁观着城墙上面所发生的一切,心里暗指好笑。然而无论如何,他还是决定要弄清楚这件事情。
。。。。。。

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幻世墨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幻世墨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幻世墨隐并收藏幻世墨迹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