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北伐风云录 天涯 北伐风云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第三节
三月的杭州,万物复苏。西湖之上,水波荡漾,绿荫环绕。中国有句俗话: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可见杭州景色之优美,风光之秀丽。
杭州在唐朝末年之前,其实还是个不很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那时的杭州,由于钱塘江大潮的倒灌泛滥,整个城市常年都陷于沼泽之中,西湖更是一个积满了淤泥的臭水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王钱镠,带领杭州臣民筑堤拦坝,挡住了钱塘江汹涌的大潮。随后,又发动臣民对西湖进行综合治理,清理淤泥,引钱塘江水注入西湖,才使得杭州变为人间天堂。如今杭州西湖边矗立的保椒塔,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造福的国王而建造的。
美丽和谐的城市,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代表着美丽和和谐。3月29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操场上,一师的学生们簇拥在一起,惊恐地看着周围荷枪实弹地围着他们的军警。
事情的起因是一师学生施存统在《浙江新潮》第二期上发表题为《非孝》的文章。被省教育厅冠以所谓“非孝”“废孔”,甚至“共.产、共妻”等罪名。经亨颐校长的坚决抵制却招致撤换校长、改组学校的高压政策,由此引发一师与当局的激烈冲突。为此,浙江省长齐耀珊下令出动军警包围学校,将学生逼到操场,欲强行解散一师。
一师学生在操场上和军警相互对峙着。学生们毕竟手无寸铁,且大多数都还是十八、九岁的孩子,没经历过什么大的场面。时间一长,慢慢有点退缩了。更有些人,那见过这种场面,禁不住偷偷的哭泣起来了。
面对荷枪军警的步步进逼,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挺身而出,对着同学大声道:“同学们,大家不要害怕,不要哭,我和大家在一起!”
同学们循着声音望去,原来大声说话的人是一师的国文教师,二十九岁的陈望道先生。
“一师风潮”激起了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师生的公愤,纷纷起来声援。 迫于压力,浙江省当局不得不作出让步,不再遣散第一师范学校。“一师风潮”取得初步胜利。然而校长经亨颐、国文教师陈望道,进步学生施存统、宣中华等人却被当局除名。
陈望道在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被除名后不久,接到了邵力子的来函,书信中表达了《星期评论》让他前来上海翻译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于是,陈望道匆匆赶到了上海法租界打浦桥三益里邵力子的公寓。
邵力子是革命元老,曾与于右任一起办报,宣扬革命理论。当时,他也非常热衷于马克思主义学说。
为什么选择陈望道来翻译《共.产党宣言》呢?因为要完成这本小册子的翻译,起码得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入的了解;二是至少得精通德、英、日三门外语中的一门;三是有较高的语言文学素养。所以大家觉得曾留学日本的陈望道是最合适的人选。
在此之前,孙中山、宋教仁、李大钊、朱执信、李汉俊、戴季陶、罗章龙等人都试着用英、德、日等不同版本翻译过《共产党宣言》,但都是节译,没有把整部《宣言》完整地翻译出来。
此时,邵力子把几本外文书籍放在陈望道手中,介绍道:“这几本是外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日本版的是戴季陶从日本带回来的;英文版的是李大钊从北大图书馆借出来的;德文版是北大学生罗章龙提供的,他本来也想试着翻译,可是觉得难度较大,只好放弃了。”
浙江省义乌县分水塘村,座落在浙东的一个较偏僻的丘陵地带。
三月底,陈望道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为了不影响家人的正常生活,也为了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翻译《共.产党宣言》。他把自己安顿在老宅边上靠近一条小溪的茅草房内,开始日以继夜地工作起来。
虽说浙江是中国一个风景优美,人杰地灵的省份,但早春的天气依然还是比较寒冷的。茅草屋里,只放着一块铺板和二条长櫈。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陈望道开始了忘我的工作。
为了尽快翻译出《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足不出户,连一日三餐和茶水都是每天由他母亲帮他送来的。几天下来,母亲看着儿子日渐消瘦的脸庞,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此,陈妈妈特地包了粽子,配上义乌盛产的的红糖,送给儿子换换口味,补补身体。
可怜天下父母心!陈妈妈出门之后,担心自己红糖放少了。于是,她又向屋里问道:“儿子,够甜了吗?要不要再加点糖?”
“妈,够甜,够甜了!”
听到儿子肯定的答复后,陈妈妈这才迈着小脚,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少顷,陈妈妈又来帮儿子收拾碗筷了。一进屋,看着儿子,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直笑的前仰后合。
陈望道惊讶地望着母亲。在记忆中,母亲好像从来没有笑的这么开心过。
陈妈妈上前抹了一把儿子的嘴,然后把手伸给儿子看,只见手上都是黑乎乎的墨汁。陈望道狐疑地也用自己的手抹下嘴巴,手上顿时也沾满了黑乎乎的墨汁。
陈望道朝桌子上一看,只见母亲送来的一碟红糖依然完好无损地放在桌上,赶情刚才自己是把墨汁当红糖蘸着粽子吃了。看到这一景象,陈望道不由的也跟着母亲哈哈大笑起来。
经过一个来月的艰苦努力。至四月底,陈望道终于把《共.产党宣言》完整的翻译了出来。
《共.产党宣言》开篇的第一句,陈望道是这样翻译的:一个幽灵,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的上空徘徊!
中国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武汉三镇,随着春天的来临,也开始忙碌起来。
武汉三镇是指座落在江北汉水之畔的汉阳和汉口,江南的武昌。三镇合一,称为武汉市。
三月的武汉,枯水期已经结束,扬子江黄金水道又恢复了勃勃生机,一艘接一艘的江轮来来往往挤满了航道,大型运输船蜂拥而至,码头上川流不息。
在汉阳的码头上,很多码头工人正在幸劳地忙碌着。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不得不出卖自己的体力,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经把他们的腰过早的压弯了。其实,真正把他们压垮的除了沉重的负担,还有码头警察的欺压和盘剥。
这天,码头上又来了一个穿着破旧棉袄的苦力。他们年纪不大,身躯魁梧,干的特别认真,也特别卖力,所以一天下来,赚的钱也比其他码头工人多。
收工后,穿着破旧棉袄的人结完钱,转身欲离开码头。这时几个腰间佩枪,手提木棒的警察拦住了他。
一个警察对他发问道:“你是新来的?”
那人答道:“是的。”
警察又问道:“既然是新来的,那你们懂不懂这码头上的规矩?”
那人有点茫然地回答道:“什么规矩?不懂。”
“小子,你是真不懂还是装糊涂!好,我来告诉你,凡到码头上来干活的,都必须把第一天的工钱作为保护费,上交给我们。”警察听了那人的回答,明显地感到不满意。
“我挣的钱为什么要交给你们,我又为什么需要你们来保护我?”
“嘿,小子,你还是真不识抬举啊!弟兄们,给我上!”
几个警察似恶狼般的蜂拥而上,扒下那人的旧棉袄,搜走了他身上所有的钱,扬长而去。
当天晚上,在日本驻汉口领事馆的一个办公室内,一个身穿和服的青年男子正在伏案疾书。这个人就是白天在汉阳码头被警察搜去一天工钱的那个人。他其实是一个日本人,已经化装在中国内地考察了很久,他的日本名字叫石原莞尔。
来中国考察之前,石原莞尔是报“联华抗欧”的思想观点而来中国的。经过一年多对中国内地的考察,他的思想观点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联华抗欧”转变为“吞华抗欧”。此刻,他正在书写着他对中国的考察报告。
石原莞尔在报告中狂妄地写道:“我们与你是同文同种,但我们一步到位就变成了强国,而你们却迟迟不能崛起,甚至看不到这种可能。那么,既然你不争气,就都交给我们吧,我来带领改变你们的命运。”
从石原莞尔的报告中,可以看出日本少壮派军人贪婪的野心,正在急剧地膨胀。

百度搜索 北伐风云录 天涯 北伐风云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北伐风云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第五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第五军并收藏北伐风云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