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国之兵刃 天涯 或 国之兵刃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所谓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等热能打击系统、热动力机械系统和现代技术杀伤手段,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武器装备。广义的冷兵器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而冷兵器时代,则是指兵器从生产工具中分离出来以后到火器出现以前的这一段时期,就中国而言,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宋代这段历史。原始社会时期,兵工不分,以木石击物则为器,以之格斗即为兵。所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削尖了前端的木棒。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木棒前端安装了骨制或石制的坚硬打击物来增强刺杀功能,可以说这些都是兵器的雏形。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文明时期,战争规模开始扩大。周初时,以五人为基本的编制单位,称“伍”,每五个“伍”即二十五人形成一个方阵,称“两”,“两”即是最基本的战术编组,在每一伍中,成员彼此熟悉,平时一起下田劳动,战时互相呼应支援,这是生死与共的紧密关系,也形成了军队牢不可破的基础。伍并不单凭个人的技艺或体能,它是一个组织化的武装力量,个人发挥手中兵器的最大效能,而达到最高的整体战力。“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短兵在前,长兵在后,分别是:戈手、戟手、矛手、殳手、弓手,其中戈和戟、矛和殳是可以互换的,前四人所持的兵器足以互相支援,戈最短而殳最长,最后的弓手以前四人为纵深,可以不断地以箭射远,同时指挥全伍。此时,兵器的基本形态有,戈、戟、矛、殳、弓。
戈:戈的杀伤部是横向的戈头,含有锐利的锋和双面刃的援,戈头和长杆横向固连的一种长武器。利于横击、钩杀、啄击等。
戈柲的长短可有不同,出土文物显示,最长的柲可达三米。
戈在古代早期最显赫,应该和车战有关。战车前有牵引的马,当战车向敌冲锋时,马是不会向对方的车马迎头撞上去,所以,主要的战斗应该发生在侧面。而车行较快时,横向用矛直接刺中的机会转瞬即逝,准确击中还应有提前量,准确度可能下降。
用戈横向出击,好像是横向拦截,戈的侧面突出的刃,可以像一个锐利的钩子一样杀伤。这样,不但可能有较高的准确度,而且可以利用战车运动的动能,增加攻击力度。
戟: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戟在商代即已出现,西周时也有用于作战的,但似不普遍。到了春秋时期,戟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
与戟有关的小故事:
1.吕布的戟
据《三国演义》描述,袁术派兵攻打刘备,刘备当时据守小小沛县,身单力孤,自知不是袁术的对手,便向吕布求救。吕布不想得罪双方,便在营中设宴请来双方,酒过几巡后,命令军侯把戟立在营门外,吕布说:“大家看我吕布用弓箭射戟的小枝,如果射中,两家休兵,如不中,双方各自回营安排明日的厮杀吧!”只见吕布在距戟150步处,张弓搭箭,一箭射去,飞中小枝,众人齐声喝彩。这种带小枝的戟,大概就是当时盛行的新式戟。此后,戟的演进主要在小枝的改进上。
2.典韦的戟
据说曹操手下有一员猛将名叫典韦,手挺大号双戟足有80斤,他还善使手戟。一次曹操被围,无法解脱,“大叫:‘谁人救我!’”骑兵队伍里,踊出一员大将,便是典韦。他“手挺双铁戟,大叫:‘主公勿忧!’飞身下马,插上双戟,取短戟十数枝,夹在手中,……韦乃飞戟刺之,一戟一人坠马,并无虚发,立杀十数人。众皆奔走。韦复飞身上马,挺一双大铁戟,冲杀人去。”典韦曾靠他的一双大铁戟和非凡的勇猛气质,几次救曹操于危难之中。
矛:矛很可能是最早出现的长兵器,把竹、木杆前端弄得尖锐有刃,或更进一步,把锐利的石刀石剑顺着固连在长杆上,就是矛。用青铜铸短剑,顺着固连在长杆上成为矛,也应是最早出现的金属长兵器之一。跟着战车作战的步卒,主要是武器很可能是矛,从某一方面来讲矛是正面对敌时刺杀最有力的武器之一。秦、西汉初年仍多用青铜矛,随后铁矛逐渐增多,汉代的矛有长短之别,分别称为丈八长矛、手矛、两头矛,其中丈八长矛又称为“矟”, 即是在实战中把矛加长加重而发展成的一种武器。钢铁兵器正式装备部队后,因为硬度和韧度都明显地优于青铜,也由于骑兵的大量使用,配合其冲锋陷阵、马上接战的战术需要,对兵器的强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西汉末年时,钢铁兵器几已完全取代了青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长兵所使用的矛演变成枪。
与矛有关的小故事:
1.张飞的矛
在长坂,刘备军队被曹操的急行军追杀时,正是张飞手中横着长矛,金刚怒目暂时喝退了曹军。后来曹操在征讨马超时,谋士们也曾担心敌人因善用长矛而不易对付,可见,矛在当时的确可以起到震慑敌军的作用。
2.杨家枪
传为南宋末年红袄军首领李全的妻子杨妙真所创的枪法。《宋史》卷四七七《李全传》载”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在明代,杨家枪名声很大,被誉为最上乘的枪法。
殳:是先秦时代一种著名的古代车战兵器,历代典籍多有记载,是我国古代一种打击型兵器不但用来防身自卫还是装备军队的重要实战兵器,一般认为殳是由原始社会中狩猎用的竹木棍棒发展而成。盛行于春秋时期,后逐渐退出战场,转而成仪仗使用。
弓:弓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
与弓有关的小故事:
1.神射手——王舜臣
王舜臣,北宋兰州知州,随种朴征讨西夏,王舜臣善射,以弓卦臂,独立败军后。羌来可万骑,有七人介马而先。舜臣念此必羌酋之尤桀黠者,不先殪之,吾军必尽。乃宣言曰:“吾令最先行者眉间插花。”引弓三发,陨三人,皆中面;余四人反走,矢贯其背。万骑咢眙莫敢前,舜臣因得整众。须臾,羌复来。舜臣自申及酉,抽矢千余发,无虚者。指裂,血流至肘。薄暮,乃得逾隘。将士气夺,无敢复言战。王舜臣靠一己之力,成为扭转战场局势的神射手。
冷兵器中还出现了其他诸如剑、刀、斧、弩、砲等。
刀: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刺的工具。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
剑:剑开双刃身直头尖,横竖可伤人,击刺可透甲。凶险异常,生而为杀。(武经)————剑,两边都开了刃,有着笔直的剑身和尖锐的剑尖。舞动时向正反两边施展都具有杀伤力,用剑尖攻击可以轻易穿透甲衣。
斧:斧的外形至今仍没有太大的变化。是在木柄上安上一个宽大带刃的斧头的一种兵器,属于以劈、砍为主要攻击手段的长兵器。宋朝大斧,是中国最大,最有威力的斧。钺的形状像斧,但比斧大,圆刃长柄,钺有“斧王”之称,多用于仪仗。
弩:利用扳机发射箭的一种弓,由弩弓、弩臂、弩机组成。弩机由青铜或铁制成,包括牙、牛、悬刀三部分。
百度搜索 国之兵刃 天涯 或 国之兵刃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