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女人万人之上 天涯 或 女人万人之上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颐和园,树枝上,一只小鸟,无遮无挡,又无助无望的在凄风冷雨中瑟瑟发抖。光绪皇上像极了这只小鸟,清瘦的脸庞愈加清瘦,忧郁的眼神愈加忧郁。
山河破碎,国家破败,光绪皇上忧心如焚。
不但国事忧心,并且,日子也过得憋屈。
西太后本来对光绪皇上没有什么大的意见,因为朝廷所有大事都是自己掌控,只是近来和日本国一战,丧权辱国,自己的六十万寿也泡了汤,就把所有的脾气和怨气都撒在当时积极主战的光绪皇上的头上,对光绪皇上是越看越看不顺眼,稍不如意,就像骂下人一样的破口大骂。
光绪皇后是光绪皇上的妻子,本该是最贴心的人,事实上两个人的夫妻关系并不融洽。
光绪皇后是西太后册封的,光绪皇上本来就不喜欢。另外光绪皇后把光绪皇上的一举一动都报告给西太后,光绪皇后名为皇后,差不多等于是西太后的情报员。在光绪皇上看来,自己的皇后不是妻子,而是西太后的化身。光绪皇上生活在西太后的威权之下,委屈又无处发泄,就把心中的闷气,脾气,以及对西太后的怨气都发在光绪皇后身上。光绪皇后去向西太后哭诉,西太后又训斥光绪皇上,如此反复循环,夫妻关系更加恶化,外看是同林鸟,实则是分飞燕。
以前,光绪皇上的母亲,以西太后妹妹的身份,可以在西太后面前替光绪皇上说话;恭亲王从新被重用后,以宗亲重臣的身份,也可以在西太后面前替光绪皇上说话。
现在,两个人先后患病离世,光绪皇上更加孤苦无依。后宫,只有珍妃能够给予温暖;朝廷,只有自己的老师,一品大员,时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翁同龢能够给予支持。
老师的确是好老师,学生有所想,老师有所应。翁同龢知道光绪皇上想变法图强,知道光绪皇上缺乏人才,就四处网罗,给光绪皇上推荐了一个大才,名叫康有为。
康有为当时官任工部主事,正五品,官小,但学问不小。
康有为精通国学,涉猎西学,口才纵横,性格活跃,关心政治。
在光绪皇上十六岁刚亲政的时候,康有为参加乡试,就上书光绪皇上,请求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等等;当时,康有为一介百姓,光绪皇上当然看不到他的上书。
大清帝国和日本国的战争惨败,马关签约,丧权辱国,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当时,康有为在京城考试,他发动联合一千多名赶考学子上书光绪皇上,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因为朝廷中守旧大臣们的阻扰,光绪皇上也没有看到他们的上书。
又一年,康有为在京城创办《万国公报》,设立强学会,宣传他的变法主张。
因为翁同龢的推荐,光绪皇上特别召见,康有为准备充分,思路清晰,口若悬河,把废除八股,设立学校,翻译西方书籍,出版报纸,开放言路,鼓励商业,训练新军等等主张一番奏对,光绪皇上犹如刘备见孔明般相见恨晚,特别提拔为军机章京,筹划变法事宜。
军机章京,就是军机大臣的秘书之类的官职。
军机处是大清帝国最高决策机构,光绪皇上是大清帝国第十任皇上,在大清帝国第四任皇上,雍正皇上的时候,西北用兵,重要紧急的军机大事,不在朝堂讨论,雍正皇上召集少数几个信得过的大臣重臣,在皇宫里面一间小房子里讨论决策,称为军机处。
这个制度一直被沿用到现在,康有为能够在军机处当差,看的出是光绪对他特别重视,寄予厚望。
光绪皇上把康有为的变法大纲汇报西太后,请求变法图强,西太后当然也希望国家富强,支持变法,只是叮嘱光绪皇上,不可有违祖制,不可损减满族人权利,要稳健,不可操之过急。
西太后最喜欢颐和园的万寿山,万寿山海拔一百余米,是颐和园的制高点,坐在山顶,不仅可俯瞰整个颐和园,整个京城也尽收眼底。
西太后端坐万寿山上,俯视着整个京城,也俯视着光绪皇上的变法。
光绪皇上的变法有点疯狂,不仅仅是疯狂,而是幼稚且疯狂。
短短的三个月,变法的政令几乎每天发布一个,叫人眼花缭乱;根本没有考虑各级官员能否传达到位,能否执行到位,好像发布了变法的政令,变法就成功了一样。
更何况,有些变法内容大家可以看得明白,但是,有些内容却叫人匪夷所思,譬如,建议聘请日本国曾经的首相伊藤博文,就是和李鸿章在马关签订合约的那个伊藤博文来主持朝政;建议大清帝国,日本国,美国,英国组建一个联合王国等等,简直是天方夜谭。
乐观的讲,即便各种政令传达到了地方,社会积弊几千年,每项变法都需要风气的逐渐改变和时势的逐渐积累,一天一个政令,让地方**茫然不知如何下手。
事实上,一点都不乐观,反而相当糟糕,各种政令在朝廷上层就已经被反对变法的大臣严重阻挠,更不用说传达到各个地方。
光绪皇上重用康有为,以及康有为引荐的弟子梁启超,弟弟康广仁,还有志同道合的几位同仁;同时罢免了很多反对变法和无所事事的朝廷大臣,罢免后却没有安排其他的差事和后路,大家更加怨恨。
可以不干活而拿俸禄的人,或者是祖上有功,或者背景很厚,又或者有特别关系的人,岂能轻易动?
各位被罢免的大臣在西太后面前哭诉了无数次,西太后发现光绪皇上的变法有点疯狂的时候,罢免光绪皇上的老师,也是光绪皇上身边唯一一位有丰富政治经验的大员,让其离开京城回老家;下旨规定,以后朝廷任命的所有的二品以上官员都要经过西太后许可,都要到西太后哪里谢恩;宣布自己将到天津阅兵;任命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荣禄为直隶总督,掌管京畿一带军队和秩序。然后,该赏花还赏花,该看戏还看戏。
花是那么娇艳,戏是那么好看,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光绪皇上和西太后都越来越感觉到俩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美好了。
在关系紧张的时候,就会互不信任,就会多疑,听风就是雨,飘点小雨会被当成暴风雨。
暴风雨已经盘旋在光绪皇上和维新人士头上,他们满腹疑惑,忧心忡忡,猜不透西太后天津阅兵是吉是凶。
光绪皇上和他的维新人士都听到风声,这次阅兵要囚禁和废黜光绪皇上,尽杀维新人士。
之前的维新人士只是有点疯狂,现在是彻底疯狂,疯狂的人,或者成功,或者成仁。
他们知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军队,掌控军队的荣禄对西太后忠心耿耿,于是,把希望寄托于另外一个人,袁世凯。
袁世凯就是曾经在朝鲜当差的智勇深沉,敏锐果敢的袁世凯。朝鲜被日本吞并后,袁世凯回到天津训练新军,现在属于荣禄的属下。
光绪皇上早就拉拢过袁世凯。
维新开始,光绪皇上需要更多人才和更多支持,印象中袁世凯对变法是支持的,特意召见袁世凯,再次试探他对变法的态度,袁世凯表示绝对支持光绪皇上。
光绪皇上立马提拔袁世凯为从二品大员,加紧训练新军。
西太后曾经下过懿旨,凡受封二品及二品以上大员,均需到西太后处谢恩。
袁世凯在西太后处谢恩,西太后问光绪皇上都对他说了什么,袁世凯据实回答,不敢隐瞒。西太后说近来皇上的变法操之过急,让他小心谨慎,袁世凯诺诺而退。
西太后要囚禁和废黜光绪皇上,尽杀维新人士的消息,不知道从哪里传出来,也不知道是谁传出来,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在关系紧张,缺乏信任的时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事态严重,维新人士谭嗣同会见袁世凯,要求袁世凯回到天津,杀死荣禄,带兵入京,软禁西太后,解救光绪皇上。
谭嗣同情绪激动,逼迫袁世凯表态。
袁世凯成熟稳重,知道这样维新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知道维新人士会失败,他同情和可怜光绪皇上,也会保护光绪皇上,向谭嗣同表态,对朝廷和皇上有益的事情,他将万死不辞。
光绪皇上和维新人士人心惶惶,拼命一搏的时候,西太后似乎也听到了暴风雨的来临。
传闻很吓人,好像是说,维新人士联合日本,由日本派军队从大沽口进京,把西太后劫持到日本。
很吓人的传闻没有吓到西太后,西太后经过大风大浪,暴风雨对她来说太小儿科,整个京畿所有军队将领都是她的心腹,整个大清帝国都在他的手掌之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暴风雨奈何不了她,她却能制造暴风雨。
这次的暴风雨是真的暴风雨,来自西太后。
接到消息,光绪皇上第二天在皇宫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且有聘请伊藤博文为顾问的传言。西太后傍晚时分从颐和园回到宫中,控制了皇宫和光绪皇上。
第二天,袁世凯在天津把谭谭嗣同的计划报告给了荣禄,荣禄又报告给了西太后。
西太后本就生气,接到荣禄的报告更为震怒,宣布训政,同时,下旨捉拿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人士。
康有为,梁启超及时逃跑,流亡海外。
变法的其他主要人员,谭嗣同,杨锐,杨深秀,刘光第,林旭,康广仁被逮捕斩首。
光绪皇上是一国之君,当然不能逃,当然也不能杀。
颐和园有一个小湖,湖上有一个小岛,小岛上有一个小房子,小房子和陆地有一条小桥连接,那个地方叫瀛台。
西太后命令光绪皇上住在瀛台,断掉小桥,配一只小船来往,供给饮食。
光绪皇上以前身边的太监或者杀掉,或者发配,或者遣散,李莲英李公公挑选其他太监日夜伺候。
光绪皇上在小小的瀛台,透过小小的窗,看着深邃的夜空,忧郁的眼睛里,又多了份深深的悲哀,只有忧郁和悲哀,没有后悔。
心中似有蛇,
吞噬我的血,
一滴一滴血,
浸透我的歌,
我歌谁来和?
万民都沉默,
举头望四野,
云中藏冷月。
光绪皇上的心情应该是这样的吧!
百度搜索 女人万人之上 天涯 或 女人万人之上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