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女人万人之上 天涯 女人万人之上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一锅粥是什么样子,就是现在的京城的样子。
皇上逃难,军士解体,军不成军,百姓恐慌,纷纷逃命。
留守京城的是咸丰皇上的六弟恭亲王奕?,恭亲王文武全才,在朝廷中颇有威望,只是这时候,无兵无勇,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但没有办法。
英法联军还在天津没有进攻京城的时候,咸丰皇上还在京城没有逃往热河的时候,英法两国和大清帝国的一次谈判中,大清帝国一位王爷,军队统帅僧格林沁在咸丰皇上的指示下扣押了英法两国的谈判人员三十九人,这些人中,两个主要人员扣押在刑部大牢,其他人员关押在圆明园。
关押在圆明园的人,被用水泡过的皮绳反捆双手,这种绳子越来越紧,没几天,捆绑处就开始腐烂生蛆。咸丰皇上从圆明园逃往热河之后,关押在圆明园中的英法谈判人员就没有人管了,自生自灭,或者饿死,或者病死,或者精神分裂发疯而死。
整齐有备的大清军队都不是英法联军的对手,更何况,现在京城只有已经解体的零星军队,更不值英法联军一扫,英法联军迅速的攻入京城,就好像走进自己家门一样容易,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强烈要求释放人质,恭亲王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
人是放出来了,却不是所有人了,本来三十九人被扣押,十八人被虐待致死,活着回来的一个个人不像人,更像是鬼。
英法联军的首领,英国公使额尔金,军队统帅格兰特等怒不可遏,决意报复和惩罚大清帝国和咸丰皇上,因为大部分人员被关押在圆明园,圆明园又是大清帝国皇家的私家园林,所以决意烧掉圆明园。
英法联军先将圆明园等皇家园林里面的艺术珍品,珍奇异宝,古玩字画,金银财宝抢劫一空,然后一把火烧掉了圆明园,其他园林,清漪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御用的五园三山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熊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恭亲王就是在火焰燃烧时和英法两国谈判的。熊熊大火烧出了英法两国的气焰,也烧掉了大清帝国和咸丰皇上的骄傲。咸丰皇上授权恭亲王,接受英法两国的所有条件,又割让了更多土地,赔了更多款,开放了更多通商口岸,答应了更多外国在大清的权利。
合约签好后,英法军队陆续撤回,京城渐渐归于平静,在热河的咸丰皇上却一点都不平静。
咸丰皇上身为天朝上国的皇上,天下说有臣民都匍匐在他的脚下,这是华夏几千年的深入君臣百姓心中的礼教规范。英国人和法国人始终坚持不下跪不磕头,这不是明摆着要让我大清帝国礼崩乐坏吗?在华夏,礼崩乐坏不就是亡国的开始吗?
既然挡不住英国人和法国人进入京城,既然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意下跪磕头,咸丰皇上干脆就住在热河行宫不回京城。
江山日渐败坏,缕缕遭受屈辱,想振作,却无力振作,既然不能振作,那就堕落吧,白天流连在宴席戏曲中,晚上纵情于美人醇酒里。
忧伤本就致病,酒色更是伐性,不到一年,年轻的咸丰皇上就一命呜呼了,年仅三十一岁。
咸丰皇上去世,新皇上登基,新皇上是咸丰皇上唯一的皇子,就是那拉贵妃的儿子载淳。
儿子成了皇上,母亲当然成了太后。懿贵妃身为新皇上的亲生母亲被册封为慈禧皇太后,因为住在西暖阁,所以又叫西太后;咸丰皇上的皇后被册封为慈安皇太后,因为住在东暖阁,所以又叫东太后。
载淳小皇上当时只有六岁,是不懂政务,只懂玩耍的年纪,所以,咸丰皇上在去世前任命了八位大臣赞襄政务。
八大赞襄政务大臣分别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瑞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这些人中,最有眼光,心机和智谋的是肃顺。
肃顺名副其实,当年进入朝廷,掌权用政之后,官场为之一肃,政令为之一顺,深受咸丰皇上重视和信任。
肃顺是满族贵族,因为是小妾所生,所以地位不高,三十五岁前一直在京城的市井上瞎混,一副浪荡公子哥儿的形象,其实,看似瞎混,实则处处留心。
咸丰皇上继位,肃顺的同父异母哥哥端华受到重用,找机会把肃顺推荐给咸丰皇上。市井上的浪荡公子哥到了咸丰皇上面前,端**肃,主张朝廷严禁令,重法纪,除奸尻。
咸丰皇上知道如今的朝廷,官场日败,吏治日坏,肃顺正好说到咸丰皇上的心里,正好拨动了咸丰皇上想弹的那根弦,于是破格重用。
肃顺被重用,注定早晚有奸尻要被除掉,不管官有多大,即便是当朝大学士,也绝不手软,照除不误。
清朝不设宰相,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级别,重臣或者功臣通常授大学士头衔,最多时,分别有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共三殿三阁六位大学士。
咸丰八年,朝廷闹了一场科考案。主考官收受贿赂,让一个没有参加考试的人金榜题名。肃顺一查到底,主考官,两朝重臣,文渊阁大学士柏葰担主要责任。
因为柏葰是两朝重臣,又是文渊阁大学士,咸丰皇上有意维护,法外施恩。肃顺极力劝谏,说现在国事危机,各级官员上下推诿,不杀一儆百,不足以正风气,不足以震慑人心。
结果,柏葰斩立决,其他相牵联人员九十多人,杀的杀,革职的革职,流放的流放,罚款的罚款。
肃顺不但除奸尻,还进才俊。
肃顺眼中的才俊基本是汉人,他在市井多年,知道满洲贵族暮气已深,难有可以担当大任的人,汉人中倒是有不少英豪和人才,一旦看上则青睐有加,推荐曾国藩,保护左宗棠,提拔郭松涛,等等。
在满洲人看来,大清帝国是满洲人的天下,朝廷是满洲人的朝廷。肃顺进汉人,轻满人,满洲人当然不爽。
肃顺如此手法,官场干净了很多,镇压洪秀全太平天国的战事顺利了很多,官员和满洲权贵却得罪了很多,同时,咸丰皇上对他的赞赏和信任也增加了很多,越来越受重用,提出的建议也越来越多的被采纳。
到热河避暑山庄避难也是肃顺的建议,让恭亲王留守京城也是肃顺的建议,这些建议都被咸丰皇上采纳了。
当然,即便是亲信的大臣,肃顺的建议也不是每次都能被采纳,譬如,那一次。
那是在咸丰皇上还在世,但离大去之日不远,刚刚宣布西太后的儿子为皇位继承人的时候。退朝后,只有咸丰皇上和肃顺两个人,据说,肃顺建议效法大汉帝国汉武皇帝和钩戈夫人的故事。
汉武皇帝和钩戈夫人的故事是这样的:汉武皇帝时日不多,立小儿子为皇位继承人,但小儿子还是孩童年纪,小儿子的母亲是钩戈夫人,还很年轻,子少母壮,怕自己去世后小儿子的母亲依仗自己是新皇上母亲的身份**后宫,操持政权,在自己去世前先将小儿子的母亲赐死,以绝后患。
只是,那次建议没有被采纳,后患没有杜绝,患难紧随而来。
世上的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更何况,是在老皇上即将去世,小皇上即将上台的风云变幻的日子里,热河行宫里面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放过任何一条消息。
西太后很快就知道了这个消息,恨不得将肃顺万剑穿心,撕成碎片,但是,她的表情和日常生活还是像往常一样平静。
只要咸丰皇上还在世,所有的事情看上去都是那样的有序和平静,平静的就像是大海的海面,而海水下面则是暗潮涌动;咸丰皇上去世之后,暗潮就涌上了海面,平静的海面慢慢变成了惊涛骇浪。
八大赞襄政务大臣中,肃顺和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瑞华的关系莫逆,其他人也是他举荐和引进的,所以,载淳小皇上登基之后,所有的权利基本都在肃顺手中,所有的政务基本都有肃顺主持。
西太后现在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她不知道危险和明天,到底哪一个会先来。咸丰皇上在去世之前,把他的两枚印章交给了东太后和载淳小皇上,给东太后的是“御赏”印章,给载淳小皇上的是“同道堂”印章,小皇上还小,印章当然由西太后保管。这两枚印章是咸丰换上颁发圣旨时在圣旨上盖章用的,“御赏”印章盖在开始,“同道堂”印章盖在结束,这两枚印章代表了皇上的权威。
西太后熟读史书,她知道,在华夏,权利不能共享,只能独占,如果两方都有权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她还知道,不管多么有权利的印章,如果没有实力支撑,都是废物一个,所以,她现在需要的是力量。
对手的对手就是朋友,于是,她想到了恭亲王奕?。
恭亲王奕?,是咸丰皇上的六弟,文武兼备,才华横溢,当年,他们的父亲道光皇上选继承人,在他们兄弟俩人中犹豫不决,结果,咸丰皇上在优秀的,知道扬长避短的,洞悉道光皇上心理的老师的指导下胜出。
一天,道光皇上带兄弟俩人打猎。
咸丰皇上按照老师出发之前的交代一动不动,一无所获;恭亲王驰骋纵横,收获丰富。
恭亲王问咸丰皇上为什么不动,咸丰皇上说身体不舒服;道光皇上问同样的问题,咸丰皇上没有身体不舒服,而是说考虑季节正当春天,万物开始发育生长,怕伤了各种动物,破坏天时自然,也不想在弓马打猎这样的事情上和各位弟弟争个长短。咸丰皇上的一番话把道光皇上感动的天平立马倾斜到他这边。
又一天,道光皇上知道要驾鹤西游了,把兄弟俩人叫到了床边。
咸丰皇上出发之前,他的老师就交代过绝对不能和恭亲王比治国才能,只趴在床边伤心欲绝的哭就行了。
兄弟俩人都跪在道光皇上的床边,道光皇上让兄弟俩人说说如何治国。恭亲王说的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咸丰皇上趴在地上哭的死去活来,哭的恭亲王都说不下去,哭的道光皇上都泪眼婆娑。
经过这样的考核和比试,咸丰皇上成了咸丰皇上,恭亲王成了恭亲王。
咸丰皇上成了咸丰皇上之后,知道恭亲王的能耐,只给虚名和闲职,不给实权。即便没有实权,以亲王的地位和众所周知的能力,恭亲王始终是一位重要的人物。
重要的人物在重要的时候会显得特别的重要,这份特别重要,不仅仅对自己,也对别人。
这个别人,就是西太后。
西太后先同东太后商议,说现在肃顺和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瑞华独断专行,新皇上现在还小,不能理政,所有朝政又从来没有给我们汇报过,照这样下去,朝廷恐怕成了别人的朝廷了。
东太后本来素性娴静,不近朝政,现在是两个皇上交替的敏感时期,见西太后说的那么的危险,不觉的也有些焦急起来,西太后建议最好密诏恭亲王商议办法,东太后立刻就同意了。
京城在英法联军退走后安静了下来,现在又不安静了,特别是恭亲王府邸。
一群人都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你一句我一言的越说越激动,大意是说,现在新皇上登基,年纪还小,所有政权,都出自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瑞华之手,但是恭亲王才是新皇上的叔父,按照朝廷祖制,应该由恭亲王辅政才是。
恭亲王知道留守京城是肃顺的建议,和英法联军谈判是一个不好干的差事,办好了,是作为大清帝国的王爷份内的事情,办不好,就有机会降罪于他,并且,留守京城,远离皇上,就是远离了权利中心。现在果不其然,权利被肃顺他们牢牢掌控,想着想着,不由得叹了口气。
有能力的人不仅仅会叹气,更会行动,恭亲王接到西太后的秘信,立马化妆成萨满北上热河避暑山庄。
肃顺能够得到咸丰皇上的器重和重用,最后成为参赞政务大臣,左右朝政,无疑是个聪明人,聪明人不喜欢聪明人,特别不喜欢不是一个团队的,有权利的聪明人,所以,他最不喜欢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西太后,一个是恭亲王。
西太后虽然身处后宫,但生了唯一的皇子,又聪慧敏捷,对时政多有建议,并且言多有中,所以,肃顺建议将她赐死;恭亲王是咸丰皇上的胞弟,才华横溢,素有威望,所以,肃顺建议他留守京城,办不好办的差事。
结果,西太后没有被赐死,恭亲王也没有被加罪,所以,肃顺多多少少有点头疼,现在,肃顺的头更疼了,因为恭亲王到了热河避暑山庄了。
恭亲王会见肃顺等人,气氛当然不是很融洽,肃顺等人指责恭亲王擅离京城,不顾京城安危。恭亲王回应,京城很早就平静,何况京城的王爷大臣也有很多,这次来热河,一是哭拜先皇,二是给两宫太后请安。
恭亲王毕竟是亲王身份,咸丰皇上的弟弟,肃顺等人即便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恭亲王在咸丰皇上的灵堂哭的天地为之动容,鬼神为之含悲。
肃顺不是鬼神,没有含悲;肃顺是人,竟然动了隐恻之心,竟然同意恭亲王单独给两宫太后请安,竟然同意恭亲王回京时再次单独给两宫太后请安。
两次单独请安不打紧,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安了,肃顺等人不安了。
恭亲王前脚刚回京城,京城的奏折后脚就到承德。
奏折是一位小官写的,说是新皇上太小,请求两宫太后训政,被肃顺等人严厉批判,那气势,好像现在的天下是他肃顺的一样。
肃顺等人很解气,很骄傲,因为两宫太后在肃顺等人的强烈要求下,在惩罚这位小官的御旨上盖了章。
两宫太后和京城各官员都强烈要求,把先皇的梓宫运回京城安葬,入土为安。安葬先皇是朝廷和国家大事,肃顺等人虽然很不愿意回京城,但是安葬先皇的事也不便阻拦,于是,选定日期,准备出发。
大清规矩,后宫人员和新皇上在跪送先皇梓宫之后,每天走近道或者快马加鞭,先到驻地,等候和迎接先皇梓宫。
天气不好,新皇上太小,两宫太后要求先行回京,或许是肃顺等人太骄傲,竟然同意两宫太后和新皇上先行回京,在京城等候和迎接先皇梓宫,所以队伍要分成两队,一队是后宫家眷,一队是先皇梓宫。
这是大事,当然要计划,八大赞襄政务大臣这次计划的不是如何护送大家回京的事情,而是计划如何送西太后去鬼门关的事情。还是肃顺拿主意,后宫家眷有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瑞华护送,半路上有两位王爷的兵丁杀掉西太后,肃顺护送先皇的梓宫,在后面接应。
阴雨不断,道路泥泞,一位雄赳赳的武夫带着一队健壮的兵丁,保护着几顶轿子冒雨急速前进。
这位武夫叫荣禄,据说和西太后小时候共用过一个乳娘,关系亲密,肃顺建议咸丰皇上赐死西太后的消息,也是荣禄给西太后传递的。
荣禄带的兵丁都是自己信的过的兄弟,一路上,寸步不离西太后母子,饭菜饮食也先自己试吃试喝。西太后下令,到了京城,都有重赏,所以,大家也格外卖力,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瑞华一路上竟然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到了京城,恭亲王早带着留守京城的王爷大臣和亲信将领军队在城外迎接,两边军队排列,整齐威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瑞华眼睁睁的看着西太后一行从从容容的进了京城。
第二天一大早,宁静的街道上马蹄声由远而近,敲碎了清晨的宁静,也踏破了怡亲王载垣的府邸的大门,官兵闯进大门,手拿盖有“御赏”和“同道堂”印章的圣旨,奉旨拿问怡亲王载垣。
怡亲王载垣被拿,郑亲王瑞华当然一样,俩人被押送到宗人府。
同时,醇郡王带领兵丁,快马加鞭,向北而行。醇郡王是咸丰皇上的七弟,也就是西太后妹妹的丈夫,是自家人。
醇郡王迎上了护送梓宫的队伍,带队的当然是肃顺。此时的肃顺当然不知道京城的变故,醇郡王假装迎接梓宫,和大家寒暄,在肃顺没有防备的时候,喝令随从把肃顺拿下,送入宗人府。
胜王败寇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肃顺毫无疑问是死路一条,毕竟是朝廷重臣,先皇近臣,还是需要一些理由的,不过,这个简单。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甚至连前段时间英国法国联兵进京,火烧圆明园都是肃顺等人的错;再加上,肃顺除奸尻,进汉人,得罪的官员和满洲贵族太多,杀他也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
结果,肃顺被斩首,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瑞华被逼自尽,其他几人不是流放就是充军。
首恶铲除,官阶低的胁从人员,一概加恩赦免,不做追究,只要忠心为新皇上做事,都是朝廷的好臣工,很多人都惴惴不安,不知道明天是死是活,现在,心中一颗石头落地,反过来对太后和朝廷歌功颂德。
对手要铲除,功臣当然要封赏,第一要封赏的就是恭亲王。
封赏一:晋封恭亲王为议政王,权利在各王之上;晋封恭亲王为宗人府总令,管理皇族内部事务,有权处罚皇族成员。
封赏二:赏赐恭亲王爵位世袭罔替,恭亲王坚辞不受,改赏亲王双俸。
封赏三:尊加恭亲王母亲皇太后封号。恭亲王母亲是咸丰皇上养母,恭亲王在母亲弥留之际,请求咸丰换上册封母亲为皇太后,大清规矩,一代最多只可册封三位皇太后,咸丰皇上的上一代已经册封了三位皇太后,无法再册封,咸丰皇上采用折中办法,册封皇太后封号,实际礼仪规制缩减,名不副实。现在打破规矩,册封为名副其实的皇太后,恭亲王感激涕零。
封赏四:晋封恭亲王女儿为固轮公主。大清等级,皇后的女儿册封固伦公主,固伦在满语里是天下的意思;嫔妃的女儿册封和硕公主,和硕在满语里是一方的意思;王爷的女儿只能册封为郡主。现在,本来的郡主不但成了公主,还是固伦公主。
封赏五:恭亲王还在吃奶的儿子也被封赏戴三眼花翎,三眼花翎在花翎中地位最为尊贵,皇族中,地位仅次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驸马)才有资格戴,戴在儿子头上,荣耀在老子身上。
一时间,恭亲王权力无双,风头无二。
大清帝国,不管是谁,再大,都没有去世的皇上和现在的皇上大。
先皇的梓宫到了京城后,奉入皇宫,咸丰皇上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新皇上的事情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新皇上的年号是“祺祥”两字,是肃顺等人拟取的,现在,肃顺等人已经成了过去,这个年号当然也要成为过去。
人世间,朝廷上,从来不缺锦上添花的人,西太后和恭亲王创造了如此锦绣的场面,当然有要添花的大臣。
不几日,几位大臣上奏,新皇上年幼,请求两宫太后训政,这一次,没人反对,另有几位大臣,上奏说肃顺等人给新皇上拟的年号祺祥两字,意义重复,请求更正。
两宫太后下旨,命令恭亲王汇合各大臣,重新拟取新皇上的年号。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恭亲王带领群臣,拟取“同治”两字,寓意两宫同治的意思,也是母子同治的意思,西太后很是满意,从此,载淳小皇上就成了同治皇上。
内有两宫训政,外有恭亲王辅助,大清帝国开启了同治时代,这一年,西太后二十六岁,恭亲王三十岁。

百度搜索 女人万人之上 天涯 女人万人之上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女人万人之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木木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木一并收藏女人万人之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