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栓子的婚事 天涯 栓子的婚事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我参加了治黄工程
1968年我弃学,跟随民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黄河边,参加治理黄河的工程。那里地广人稀,二三十里一个庄,远看草茫茫,近看纤细的草盖不住地皮,好多地方光秃秃的寸草不生。听老人们说,这些地方(即广饶、沾河、垦利、历津)的农民在解放前,常常三五成群带着工具用小车推着老婆孩子,到昌乐、青州、安丘一带逃荒要饭,在收获的红薯地里倒地瓜(刨剩余)。吃不了就晒成瓜干存起来,大地封冻以后,男人们去打工,女人孩子则走街串巷去讨饭。等到第二年清明前后,再回家种田。年年如此往返轮回。解放后,1957年左右**号召人民展开大渔**程,对黄河进行了治理 ,可是因为建国初期生产技术科技水平低,改造盐碱地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所以那里还没有彻底摆脱贫困,每年有小车队用黄豆到鲁中地区换取瓜干,一斤换三斤,补充口粮的不足。我们住在垦利县的宋坨、五庄一带,那里住的全是麦草合泥打造的泥坯房,房顶呈弧形。每年雨季来临之前,涂一层泥以防漏水。(那里的泥不怎么怕淋)全村只有一棵柳树,残枝朽木,在尚活的一块的树皮上,伸出几条枝叶,展现出片片绿意。树旁有一池塘,一汪绿水飘浮着一些柴草,几只鹅鸭在里面游来游去。旁边有牛羊喝水,全村人都吃这湾里的水,人们称其谓老甜水,。因为这里无法打井竖不住筒子,全是沙淤泥。
有一次演电影,塘边是一个宽阔的场地,有很多农民工和当地的居民一块看电影,因为民工刚刚到这里不久不了解当地的情况,所以有好多民工到塘边撒尿,尿水顺坡而下,气得村干部在扩音器里大喊:“喂!民工同志们!请不要在塘边撒尿!(当地口音是撒SEI)接着派人看守,避免情况再次发生。
当地气候不同于我们鲁中地区,平常日子里,晴天三四级风黄尘荡漾空气中,刮在嘴里却不咯牙。当地俗语说:无风三尺土,张口一嘴泥。要是五六级风则是遮天蔽日,五六米便看不见人影无法干活。
每逢雨天来临之际,抚养孩子的妇女,则到庄头的土堆上收细土装袋子往家背,再用铁锅炒炒消毒,晚上铺在尿布上,尿了拉了屎就用布一兜撒到外边的茅坑里。那里口粮不足,中午或傍晚收工的时候,民工在场地上吃饭,当地的农民从此地经过,不管是大闺女小媳妇都会把工具往墙便一放,伸着手在你的后边要吃的。带工的干部说:喂!没吃的向你们的当地**要去,我们也是一人一份的口粮,给了你们我们吃啥?其中一位中年妇女伶牙俐齿地说:毛主席不是说天下的贫下中农是一家么,难道你们吃我们看着?一句话说的领导涨红了脸张口结舌很难为情,有的民工不忍便掰下一块窝窝头给他们,带工的干部只好说:走,走,快走吧,下不为例。另一位干部说:开了头以后咋办呀?
有一次工休,我们在庄头转,遇到一位老大娘看孩子,小孩拿着一块比猪肝还黑的窝窝头,一蹦一跳地吃,我们看了低下了头往前走。你们是什么地方人?老大娘在问。我们说是昌乐人,他说我去过,你们真是生在福屯子里了,和我们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你们到我们这里可是受罪了,我们笑了笑没说什么。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当地**采取措施,蓄淡压碱发展农业,开办养殖业,建碱厂,到处生机盎然。
现在年岁大了,行动多有不便,虽无暇到那些地方观光,但我听说,那里已是绿树葱葱,青草茵茵,荷塘清秀,空气清新。我相信在当地**地领导下,随着人们改造大自然的决心,那里将会有更大地改变!根据那里水源条件,鸡鸭鹅成群、河蚌鱼虾定会少不了,大米白面一定会丰足。据说不亚于我们鲁中地区,那我会推断,那里的高楼大厦砖瓦房舍也会层出不穷吧!
前些日子,一位农民用气车拉了一车沾河小枣在街上叫卖:沾河小枣蹦脆甘甜!先尝后买……。许多人吃了赞不绝口,争相购买。一听是沾河小枣我情有独钟,一边品尝一边想起了那里的农民,他们的日子正像这小枣一样,吃到嘴里甜在心里。在有生之年,我一定找机会到那里看一看,到底是个啥样子!

百度搜索 栓子的婚事 天涯 栓子的婚事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栓子的婚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老郭的春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老郭的春天并收藏栓子的婚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