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婆娑婉约视美军 天涯 婆娑婉约视美军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独立战争进入到1778年,形势仍然严峻,却在不断的向有利于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方向发展。尽管各项战争潜力数据对比,英国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关键是大英帝国能拿出多少来投入战争。拼尽全力,别说统治者舍不得,老百姓也不会答应,难道日子不过了?英国本土一直就不停有反对这场战争的声音,英国人们称这场战争为“国王的战争”,与普通老百姓毫无关系,不愿国会将纳税人的钱无止境地投向北美,国会为补充英属北美殖民地军力一事争吵不休,所有的增援只能维持在“给灯添油”的水准上,从没有让北美英军具有压倒性优势。实力比的不是你所有的,而是你拿得出手的。在萨拉托加之后的四年里,英军新任总司令亨利?克林顿只获得4700名援军,来填补英军已经损失的19 200人。同时,海军的支援也被缩减。
在北美殖民地内部,那些自由民的日子原就超过英国本土,他们也不愿意倾家荡产投入独立事业,对大英帝国他们不愿出钱,对主张独立的大陆会议他们同样抠抠索索,拿不出老本,更不愿意拿枪上战场。甚至还有不少英国的“效忠派”人士,反对独立,尤其是印第安人,他们与殖民地居移民来就是世仇,战争初期,不少印第安人就与英军结盟,直接攻击这些强盗的后裔,把大英帝国当成了他们的解放者。随着战争形势的扭转,那些亲英“效忠派”也在发生分化,拥护殖民地独立日渐成全社会的主流,大英帝国对此逆反倾向仅凭武力恫吓已经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1778年2月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遭受过英国打击、羞辱的国家相继参战,独立战争演变成国际战争。
形势发展到这等地步,失败主义情绪弥漫在整个大英帝国的天空。英国议会里出现“北美战争已经易手”的声音,北美殖民地英军中“几乎没有哪个将官未曾表示回家的意愿。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各级军官中,如果能够离开,他们将乐意离去”。
威廉?豪如愿以偿,说他保守无能也好,急流勇退也罢,他终于卸任了,他的副手时年48岁克林顿接替他升任北美英国陆军司令。
众皆思退,唯他独进?非也,克林顿也不想指挥威廉?豪的残部,认为这是一件绝望的任务。他估计:要成功击败叛军,陆军需要3万人,这意味着需要增加15 000人。而实际上,克林顿麾下的部队比前任更少,海军支援也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他的敌人“大陆军的数量、信心和纪律日益在增强”。毋容讳言,他是不情愿地一屁股坐在火山口上。
英国**担心克林顿所部会被在新泽西登陆的法军包抄,下令其弃守费城。1778年5月,高层命令克林顿将费城的军队通过海路撤往南方的加勒比,但克林顿比前任胆大,因家当过多,担心路途遥远,海军的运输能力有限,决定经由陆路穿过新泽西撤往北边较近的纽约。
5月18日,克林顿带着1500辆大车、火炮、2万名士兵以及3000名亲英派难民、伤病和妇孺,大搬家式启程,横渡特拉华河后,亲英派难民的数量膨胀到5000人,撤退的队伍绵延达12英里。
亲英派难民中可没有穷人,犹如一群路过的无主肥羊,人人皆可取而得之,得而食之。沿途每一座桥梁都被摧毁,乡间充斥沼泽溪流,道路经常被阻断,不时有人掉入陷坑,炎热令人窒息。“伯戈因第二”的宣传单随手可得,600名士兵开了小差。此刻,克林顿最担心的其实是来自福吉谷的华盛顿大陆军,那才是最大的危险。克林顿期盼与他们“擦身而过”。
6月28日,在蒙茅斯村附近还是被追寻过来的华盛顿咬住了尾巴。康华里领衔的英军后卫突然遭到查理?李指挥的大陆军前锋分队攻击,克林顿急忙下令前方保护行军车队侧翼的主力,“掉头快速向叛军挺进”。
在整个独立战争期间历时最长的一次战斗就发生在这天,33度高温下,双方混乱厮杀,危急时刻,连克林顿都亲自上阵,带队冲锋,差一点被人瞄准击中。鏖战竟日,最终,因为大陆军查理?李阵线有一段发生动摇,导致大陆军全体攻击线崩溃,纷纷后撤,双方脱离结束。
纵观英军此次大撤退,尽管被漫长的车队拖累,通过乡间复杂地形时又屡遭袭击,克林顿依然能够整体突围,而且损失甚微,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有人说他连一辆马车都未丢弃,那是吹的,能逼得600名士兵逃亡的行程,本身就说明过程的艰辛备尝。康华里指挥的英军后卫英勇顽强,死打硬拼,功不可没,战后受到英国方面大力褒扬,其损失就不是什么几辆马车所能衡量的,但是,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失败。
华盛顿始终觉得这次没能彻底击败克林顿英军是失去了一次绝佳的歼敌良机,并为此指责查理?李指挥作战不力,致使查理?李从此再无机会染指军事指挥。其实,仅凭大陆军当时的力量,欲想完败拼死一搏克林顿大军,还是力难能及。因此,此次战役,双方至多是个平手,但北方战争的主动权明显地已经转移到大陆军方面,英军只能待在孤立且单一的纽约据点,作困兽之斗,靠海上接济苟延残喘。北方陆地战事从此进入僵持状态。
英军总司令克林顿鉴于美国南方亲英“效忠派”较多,且具备更接近英属西印度群岛的有利条件,便于军队驰骋,发挥英军优势,遂率英军主力南下,指望先行控制南方诸州,然后与北方纽约据点遥相呼应,南北对进,最终收复北方。
克林顿这个“先南后北”的军事战略,相当于将整个美国北方拱手让出,北方广袤的土地完全落入独立者手中。华盛顿如鱼得水,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大陆军对先前的亲英派进行了清算,尤其是曾经“助纣为虐”的印第安部落厄运难逃,普遍地遭到浩劫。在纽约州的印第安人易洛魁部落联盟中,至少有40个村庄被大陆军摧毁,大量的印地安人被迫永远地离乡背井,迁徙加拿大。
正是华盛顿对印第安人进行的血腥报复,开启了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大规模屠杀、驱离的魔盒,那也毫不逊色于150年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残暴,原有2000万人的印第安土著居民,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人口普查时仅剩50万,美国梦是印第安人的噩梦。
1778年10月初,克林顿将北方英军中9000人通过海运调往南方各殖民地沿海地区。12月,克林顿派遣1000人进攻佐治亚州,攻占佐治亚州首府萨凡纳,英军由此开始在南方发动强大攻势,占领了奥古斯塔等地,得到几个据点后,再以点控面,算是立住了脚。
然而,南方的亲英“效忠派”并非愿意为英国报效死忠。南方各州以大庄园种植农业为经济主体,大庄园主们依靠廉价黑人奴隶的辛勤劳作赚取暴利,更依赖于大英帝国的工业化,为其提供便宜的工业品,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固然对独立不很热衷,但是他们对英军的支持也不可能到达愿意倾其所有的地步,英国本土都不愿意,何况他们,要不要独立,都是有钱人衡量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全既得利益之后,所做出的“明智”选择。
克林顿的“先南后北”政策,不仅要面临效忠派的“不佳表现”,还得克服补给困难,“增援未到”的难题,为此,克林顿屡次以辞职相要挟,但还是于事无补。部队完全依赖来自英国的不及时物资、食物补给,这都大大限制了克林顿的军事才华的“卓越展现”。经常饥饿难耐的士兵怨声载道,国内还在指责他“懒惰”,不思进取,无所作为。
不进则退,美法联军的压力也附身了。1779月到9月,大陆军南方司令本杰明·林肯在法军舰队的配合下围攻萨凡纳,英国守军没有退路,要么投降,要么顽抗到底。这次英军选择了后者,延至10月份,终于击退了本杰明?林肯的围攻。
萨凡纳的成功守卫,让克林顿的烦恼乾坤逆转,英国国会那边也喜闻乐见“希望”的诞生,一个月后,他盼望已久的补给终于到了,打了鸡血似的英军到了可以反守为攻的时刻,第一个攻击目标就是本杰明?林肯,他的军队就在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顿。1879年12月初,克林顿率领8700名士兵、5000名水手共计1.4万人乘坐90艘运输船和10艘战舰,浩浩荡荡,冒雨航行38天登陆查尔斯顿,从陆海两面包抄,历时三个月,将本杰明?林肯牢牢地困在核心。
林肯开始还硬气,面对招降,大义凛然:“大陆会议的命令和责任指示我尽力防守。”但是,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挺了一个月,垂头丧气的林肯和属下5000人连同获4艘军舰、300门火炮及其它装备,一并奉上。
林肯的投降让克林顿志得意满。这对冤家的中文译名有意思,总让人联想到后世的两任美国总统,英美人的同名率远远高于中国。
克林顿的“先南后北”战略态势正在形成,以此战为标志,南方大局已定,而北方却岌岌可危,他得去北方的纽约稳定军心,留下屡有不俗表现的康华里率英军7000余人,在“效忠派”配合下据守南方广大地区。有史料表明,这是英国国会基于克林顿的辞职请求,有意让他去北方的二线旁听,由康华里主持一线战事。康华里也不含糊,投桃报李,不久就回报一个大捷。
继林肯之后,美军方面在南方主持战事的将领换成原大陆军副总司令盖茨。他对华盛顿的指挥才能颇有微词,自身却罕有上佳表现,在萨拉托加大捷中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表现平平,竟然将副手阿诺德撤职,战后又将后者立下的奇功据为己有,成了一时炙手可热的英雄,其人品的确不敢恭维。嗣后,出任驻波士顿大陆军司令,仍然自觉大材小用,怨声频频。被盖茨压制的阿诺德更不走运,上任费城守卫司令,也不得志,在大陆会议那帮政客眼皮底下,他那军人直来直去的行事风格,总被横挑鼻子竖挑眼,横竖都不是个玩意。讨了个年轻的新欢,偏偏又是英军的间谍,从此,一步步沉沦下去,偷偷当起了情报贩子。
此番大陆会议不顾华盛顿反对,让盖茨接掌南方兵团,虽未取代华盛顿总司令位置,也算是大权独揽,独当一面。不过,事实证明,他的军事能力并不比华盛顿高明,综合素质更是十万八千里。
阿诺德也另有任用,出任纽约北郊的西点要塞司令,结果,在1780年9月27日他密谋把要塞作价卖给英军总司令克林顿,不料,二人之间的联络人被捕,阴谋败露,他便偷偷溜到英国海军军舰上去了,成为美国军人中第一个大叛徒。
1780年8月盖茨率领接手不久的南方美军主力和民兵共计3400人,主动出击,攻打英军驻守的卡姆登要塞。盖茨这支队伍说是南方美军主力,多数是临时从南方民兵中抽调补充而来,清一色的未见过大阵仗的愣头青,有点滥竽充数之嫌,比北方久经沙场的大陆军实力差远了。盖茨疏于整训,急于求成,冒险出击,渴望用一次大胜自我证明,不料结果却让他身败名裂,军事生涯自此终结。
对手康华里从容不迫,亲率英军2400人出击。16日,双方在卡姆登北面展开激战,枪炮一响,盖茨的民兵立即溃散,让作为主力的正规军稀里糊涂地陷入了英军的重围,既无心恋战又无法脱身,被虐得满地找牙。毫无疑问,盖茨这次的排兵布阵,轻重倒置,将主力的命运交到毫无作战经验的少量民兵手里,不出纰漏,那才叫奇怪。此次战斗盖茨仅带出约800人,其余两千多人尽皆伤亡或被俘,英军仅阵亡324人。
1780年12月,大陆会议不再自作主张,根据华盛顿建议委派纳撒内尔·格林为南方美军司令。格林深得华盛顿战略要旨,不负所望,与随后赶来的副手丹尼尔·摩根分兵两路开展游击战,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击康华里英军,积小胜为大胜,使之陷在南方战场的泥潭不能自拔,逐步彻底改变不了南方战场的不利局面。
卡姆登大胜让康华里有点飘飘然,他一改前两任威廉?豪、克林顿之旧辙,觉得南方战场大陆军溃不成军,已成散兵游勇,便脱离海军协助,大胆冒进,多路进击,以身犯险,康华里的好运就此耗尽。
卡姆登胜利不久,康华里派遣一支主要由南方亲英派人士组成的,约千人规模的扫荡队伍深入南方腹地,以为他们更容易得到殖民地民众的接受和拥戴,结果在国王山被独立派民兵900人一下子吃得干干净净,一个不留。如果说这种“伪军”队伍死不足惜,那么另一路的人仰马翻,就足以让他痛彻心扉。1781年1月,塔尔顿所率的近千人英军队伍在考彭斯被摩根的700多人游击队打得丢盔卸甲,损失超过800人。这下子是真的刺痛了康华里的神经。塔尔顿是康华里手中的一把犀利的快刀,勇不可挡,屡立功勋,其骑兵队可一日驱驰70英里,追亡逐北,砍瓜切菜,锋利无比。这次竟然被摩根临时收集起来的盖茨残部几百人,诱入伏击圈,几乎覆灭。英军精锐的精锐,对阵美军二流的二流,而且美国人数还不占优,英军却被打得晕头转向,稀里哗啦。足以表明,英军已经没有美军不敢与之硬磕的对头。战略决战的时刻即将来临。
康华里立誓复仇,率领所有能机动2000英军觅踪追击,一路追进北卡罗来纳。其时,摩根已与格林会合,他们穿过北卡罗来纳,渡过丹河进入弗吉尼亚。康华里舍弃辎重,倍道兼进,紧迫不舍。当追至难以徒涉的丹河时,又绕道希尔斯巴罗。格林抓住战机,趁其立足未稳,返渡丹河,于1781年3月15日在北卡罗来纳的吉尔福德与英军展开激战。
康华里拼尽全力,虽然击退了美军,但伤亡超过四分之一,是美军的两倍。
由于长途跋涉和连续作战,已经导致英军战力的过度损耗,又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康华里深感已无力控制佐治亚和南、北卡罗来纳,避重就轻,率领余部向北进入弗吉尼亚。格林率领美军则挥师南下,清除英军余孽,成功地恢复了除萨凡纳和查尔斯顿两点之外的全部南部土地。
弗吉尼亚是华盛顿的故乡、美国最富庶、人口最大多的殖民地,连接着美国南北,因此,交战双方不能不高度关注。康华里来到这里,得到克林顿派来紧急驰援的5700英军,总兵力骤然增至7200余人,让他信心倍添,他已尝到了分兵出击的苦头,这回无论如何,要把大军拢在一起,切断南北美军的联系,以图将来各个击破。自然,也将自己置身于南北美军双重夹击的危险之中。
身在纽约的克林顿,忧心忡忡,南北相互借重,一端有失,整体不保,出于唇亡齿寒之心,建议康华里尽快在弗吉尼亚的切萨皮克湾获取一处海军军港,以便于英国海军接应,通过英国海军南北穿梭,与纽约英军南北呼应,进退驰援,两得其便,各得其所。
于是,1781年8月康华里选择了约克敦,这个于他而言的不祥之地。就在康华里率部进入约克敦后的三天,法国格拉斯舰队到了,他们在切萨皮克湾大败英国海军舰队,导致英军在约克敦的海上补给线被切断,康华里占领约克敦行动瞬间变得毫无意义,不仅对南方战局产生不了影响,相反的,被美军堵在弗吉尼亚半岛上,使之变成美法联军陷阱里的困兽。
华盛顿嗅到了猎物的气味,决定美法联军协同作战,他要发起对约克敦的围攻。大军南下,需要渡过纽约北郊的哈德逊河,然后穿过新泽西、宾夕法尼亚、特拉华河、马里兰,最后到达弗吉尼亚,这一路不但路途遥远,而且规模庞大,风险难料。华盛顿心意已决,所有困难在所不顾。8月19日,华盛顿亲率1.1万人的美法联军横渡哈德逊河。
蜗居在纽约的克林顿谨小慎微,不敢出击,他担心美法联军渡河之举,极有可能是军事佯动,目的是引蛇出洞,企图将他一举全歼,因此,听任英法联军渡河南下,扬长而去。
美法联军于9月中旬抵达威廉斯堡,9月30日会同南方的美军共计16000人,彻底完成了对约克敦康华里7200英军的全面包围。
因怯懦而丧去阻击时机的克林顿,对于出兵救援康华里又拖拖拉拉,从陆路尾随南下,他历来就没有这个胆,乘船南下,得等到刚刚在切萨皮克湾遭受新败,正在纽约修整补充的英军舰队恢复元气,修好船只。挨到10月17日,克林顿才带领增援船队从纽约出发,而这天正是康华里向美法联军联系如何投降的日子,克林顿还没出发,康华里的黄花菜凉了,很快就馊了,19日,华盛顿接受康华里投降,7200英军放下武器。克林顿只能无功而返,退回纽约。
华盛顿战术运用上不及威廉?豪,但战略眼光并不差,对比克林顿,无论哪方面都能甩他几条街。
约克敦围攻战导致英内阁倒台,并促使双方和谈。英国新**于1782年11月30日与美国达成停战协议。1783年9月3日,双方签订《美英巴黎和约》,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独立当然得益于对英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胜利主要因为英国海军的失败,法国的军事支持,使得美法联军掌握了制海权,才是致胜关键,失去基本生活补给的英军,不投降就只能投海喂鱼。
八年独立战争,后勤补给一直是英军无法客服的困难,全靠本土输送,始终不能形成对大陆军的绝对优势,北美殖民地虽然有不少亲英“效忠派”存在,然而,他们给予英军的帮助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大陆军则不然,虽然也有补给不及时的问题,尤其是头几年漫长的冬季里,人困马乏,然而,毕竟是本土作战,美国人民拿起枪是战士,放下枪是平民,都能生活下去。大陆会议实际上一直履行着**职能,行使的是国家权力,能够在人员物资方面给予源源不断的供给,军队专一于战事,无需旁骛,这是英军难以企及的优势。
中国人常说杀鸡焉用牛刀,英国人相反,杀牛却用鸡刀,以对付殖民地原著居民的力度,镇压同样进入***时代的美军,焉有不败之理?
总而言之,独立战争就规模而言,的确不大,最大的战场,交战双方总人数加起来也不过五万,与中国革命所经历的千辛万苦相比,简直小菜一碟,美国人赢得太轻松自如了。

百度搜索 婆娑婉约视美军 天涯 婆娑婉约视美军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婆娑婉约视美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zyhappy6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zyhappy6并收藏婆娑婉约视美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