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第三只眼看历史 天涯 或 第三只眼看历史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话说公元1644年的春天,离北京市不远处的煤山上有一老一小搀扶着走到一棵歪脖子树旁边,男人表情麻木,动作迟缓,仆人老泪纵横,衣袖掩面,男人整理了下自己身上的衣服,取下腰带,系在树干上,垫好石头。把一张纸条递给仆人,刚要起身似乎又想起什么,于是转过头来对仆人说:“朕去之后,把魏公公重新安葬好。”说完后就……众所周知,魏忠贤是明朝末年的大太监,他祸国殃民,贪污腐败,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 可是,笔者最近看书发现魏忠贤主政的时间其实只有短短的三年,换言之,随他折腾也不过如此。当时天下也还算太平;而崇祯当了十七年的皇帝,他有无数个机会改变明朝的弊政。但是彼时农民起义不断,最终明朝亡在了他手里。
说魏忠贤是奸臣的依据主要有三,陷害皇后;修建生祠;残害忠臣。
其一,陷害皇后。
据说,魏忠贤原名李进忠,进攻前是个市井无赖,之后欠了赌债,被迫进宫。 进宫后和天启皇帝的奶娘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后来,张皇后向天启帝进言贬斥他,魏忠贤怀恨在心,在张后有身孕时,和客氏假派亲信服侍,致使其流产。再后来,胁迫天启帝将其软禁。此番事迹在《明史》记中确有记载,因该基本属实。魏忠贤在后宫,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的确无所不用其极。但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仅从道德层面出发,否则很难得出客观的内容,就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发动玄武门之变,谁又能说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呢,而且魏忠贤当时最多只能算是小恶,不能算是大奸。
其二,修建生祠。
魏忠贤在位期间,浙江官员为了给他歌功颂德,修建了生祠,受到了提拔。一时间全国各地纷纷效仿。此为魏忠贤后期罪状之一。但是,笔者认为修生祠充其量不过是各地官员的个人溜须拍马,不能算是国家行为,即使浪费也是九牛一毛,好比古时商纣王所谓的酒池肉林,也不过是后代史官夸大其词,一代君王就算整天喝酒吃肉,一个人一天能吃多少,对国家财政伤害也是有限,一个朝代的灭亡定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
其三,残害忠臣。
这条罪状可以说是魏忠贤最大的罪,这里所说的忠臣主要是指当时的东林党,他们大多是由士大夫组成,属于文官的代表,看不惯魏忠贤的专权行为,上书弹劾,魏忠贤由此和东林党人结下仇怨,之后多加迫害,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天启四年以杨涟为首的“六君子案”,在魏忠贤的打击下,东林党先后有三百一十五人受到牵连,是明朝有史以来最大的党争案。
但是,事实的真相真的如此吗?在笔者看来这背后不是文人和阉党,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实际上是资本和权力的斗争。东林党人不少出身于江南商贾之家。把持政权后,往往对工商税收的少之甚少。而魏忠贤主政是主张对江南富庶之地收商业税和矿税,仅一年的茶税就有20万两白银。岂能被东林党人所容。中学课本里的课文《五人墓碑记》是怎么回事,并非是我们上学时所说的反对魏忠贤建生祠被杀,而是宫里派太监去苏州收矿税,既得利益者不愿意交,煽动利益相关者闹事,暴力抗税。 崇祯即位后,取消了工商税,整个国家的负担又全压到农民身上,农民活不下去,只有自己拿起锄头造反。
万历中期以后,文官势力逐渐做大,皇权受到威胁,阉党是皇权最后的救命稻草。只有弱弱联合,才能跟强势方保持平衡。而崇祯动了阉党,则好比三国鼎立时期,魏吴联合灭了汉一样。汉一亡,东吴即灭。魏忠贤一倒,文官集团如秃鹫一般蜂拥而上,把剩下的阉党撕得粉碎。从此,国家失去平衡,结果可想而知。
此外,东林党本身也有问题,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也算半个东林党人,就是这个袁崇焕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和官运亨通,毅然丧失知识分子最为宝贵的大节而投效于魏公公门下,为魏忠贤建生祠,金庸老先生曾为袁崇焕辩护:如果不为魏忠贤修生祠,袁崇焕可能会被罢官。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同样是明末重臣孙承宗就没有为魏忠贤修建生祠还是被委以重任。另外,申请修建生祠的官员被魏忠贤拒绝的也大有人在。袁崇焕被杀的原因也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而是他在五年复辽的承诺失败后妄图和后金单独和谈,后来毛文龙不同意,他就把毛文龙杀了。之后,抗辽的态度也不积极,皇太极猛攻锦州时,袁崇焕下令不许出战,满桂公然违抗袁崇焕的不抵抗命令,主动出击。战后魏忠贤论功行赏,升了血战有功的满桂的官,而罢免了畏敌避战、不救锦州的袁崇焕。魏忠贤并没有因为这位一心热衷于议和的袁崇焕在宁远城给他修生祠而放过他的避战之罪,这也是为什么天启朝后期关外局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原因。
最后,笔者认为崇祯不该杀魏忠贤,或者说不该彻底摧毁阉党。魏忠贤的价值,不在于他自己就是撑起大明的擎天巨柱,而是他是支撑大明的两大支柱之一,是皇帝控制官僚集团的工具。没有了他,皇权就流于形式,根本无法通过官僚集团对国家进行治理。魏忠贤死后两大支柱直接砍了一个,剩下的必定独木难支,而且东林党只会空谈不会做实事,国家必定灭亡。崇祯临了收殓魏忠贤的骨骸,是在人生最后时刻的反思,是对自己人生的全盘否定。还记得故事开始时的那个纸条吗,据说上面清楚的写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
弦外之音:很多人看历史就像小孩子听书一样,总是以先入为主的儒家经典道德作为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尺,如此却忽略了事物的客观真相。或许忠贤不死,大明气数向天再借50年。
百度搜索 第三只眼看历史 天涯 或 第三只眼看历史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