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第三只眼看历史 天涯 或 第三只眼看历史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北魏孝文帝迁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汉民族的模范教材,至今的主流历史学界对这次迁都评价甚高,我们上学时也是把它当作正面的例子来讲,孝文帝拓跋宏也因此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的代表人物。但是,细读历史哪里是这么回事,文帝迁都之前已历先皇数代,享国运九十七年,可迁都后只经历了孝庄帝、废帝、孝静帝三个小皇帝国家就基本崩盘了。永熙三年,北魏结束,离孝文帝迁都洛阳还不到四十年,这是为何呢?
北魏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拓跋弘继位时,政权并不稳固,大权都掌握在冯太后手中,献文帝多次与冯太后争权都以失败告终,甚至有坊间传说献文帝的死就是被冯太后秘密派人毒死的。之后孝文帝继位自然和这位奶奶处不到一块去,祖孙俩也是暗中较劲,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3天不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史书中所记载的所谓的孝文帝改革,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孝文帝和冯太后改革,冯太后在此参与不少。公元490年,冯太后病死,孝文帝渐渐掌握大权,第二年孝文帝下令修建规模庞大的明堂,史称“北魏明堂”,相当于汉人的太庙。既然决定迁都为何还要修建如此庞大的明堂,这不是自找麻烦吗?事实上,冯太后去世后,朝中那些相信太后主张的一帮老臣尚在,对孝文帝的亲政构成了不小的威胁,也许孝文帝本来已经大权在握,风头正胜,根本没打算迁都。但是,要夺回自己的权力总要有个能摆在桌面上的理由,否则难以 服众,迁都就是一个不错的理由,当迁都事宜逐渐定下来后,解决鲜卑族汉化的问题不过是顺道为之。
迁都是件大事,要以什么为直接借口呢。公元493年,机会来了,孝文帝亲领30万大军南下远征,适逢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军队人困马乏。大臣们拼死也不愿再走了,作为交换条件,孝文帝此时抛出迁都的想法,自然是水到渠成。
定都洛阳后,事情并没有因此消停下来,一部分大臣仍然对迁都产生排斥心理。终于有一天,太子拓跋洵联合一帮老臣连夜潜回旧都平城,孝文帝知道后非常气愤,马上下令废了太子位。由此可见,即便是迁都以后,仍然有不少人反对。内部的不稳定,促使孝文帝必须再想办法稳固政权。于是,孝文帝先后三次对南方的齐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不料都失败而归,北魏的政权霎那间岌岌可危。
压垮骆驼身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六镇之乱”,所谓六镇就是北魏原先为了防止柔然等国入侵设的军事堡垒,分别是沃野镇(今内蒙古临河县西南)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抚冥镇(今内蒙古四王子旗东南)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怀荒镇(今河北张北)。由于六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平城的重要防御屏障,北魏前期中期一直高度重视这里。各镇将领全部由鲜卑贵族担任,六镇驻军也都是鲜卑人。但好景不长,孝文帝迁都洛阳,六镇一下子从京畿重镇变成了边陲军镇,从天子近臣变成了北疆孤臣,这里不再是地位、权势的象征,六镇的政治、经济地位一去不复返。反而,洛阳的鲜卑贵族享尽荣华富贵,吃香喝辣。甚至拖欠六镇粮饷也成了家常便饭,经过几年折腾,六镇也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公元524年,六镇终于全反了,叛军很快攻下定州、瀛州等。朝廷无奈,只能借兵柔然镇压叛乱,叛乱平息后,北魏元气大伤。于534年,正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果最终流产。
孝文帝迁都本意上并非是学习中原王朝,全盘汉化,而是间接的巩固自己的政权,不过是一场政治秀而已,也许客观上确有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但是由于汉化不是采用渐进式而是拦腰斩断,所谓事缓则圆,北魏由于迁都造成的过早“夭折”,或许是九泉之下的孝文帝没有想到的。
弦外之音:孝文帝迁都后,把一部分鲜卑姓氏也给改了,如今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没准你的祖先就是鲜卑人,有意思吧。举几个例子,如独孤氏后改为刘氏、贺楼氏后改为楼氏、阿鹿桓氏后改为鹿氏、贺拔氏后改为何氏、扈地于氏后改为扈氏、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
百度搜索 第三只眼看历史 天涯 或 第三只眼看历史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