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第三只眼看历史 天涯 第三只眼看历史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孔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国历来是个以孝为本的国家,孝道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有元代郭居敬编写的《二十四孝》流传于世,但是,笔者认为《二十四孝》实为毒害青少年的一剂毒药。
《二十四孝》是源于西汉刘向编写的《孝子传》,之后加以丰富,集合汇编成二十四个有代表性的历史小故事,但其中所传达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意义的确是不敢恭维,主要包含了五类故事。
第一类,日常生活,立为楷模。
其中有个故事叫“拾葚异器”,说的是汉代有个叫蔡顺的人,家里贫穷,就去山里采桑葚吃,每次都把红色和黑色桑葚分开,别人问其故,他解释说:“ 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从此,孝名远播。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汉代的刘恒在其母病重时,每次喝药前都要亲口尝一尝冷热,再喂母亲喝,时人大为感动。蔡顺和刘恒都不能算是坏人。但是,给母亲采果子,喂母亲喝药这种大多数普通人也能做的事,怎么就能立为道德楷模呢,如此说来,孝顺的成本也太低了。况且,为自己父母劳动不是应该的吗。
第二类,行为古怪,实属变态。
有个故事叫“老莱嬉母”说的是一个老头七十多岁了,每日趴在地上,把脸涂花,打滚学狗叫,学小孩子哭,以此博得父母的欢笑。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叫郭巨的男人,有一年,家乡闹灾荒,为了节省粮食,居然挖个坑把亲生儿子活埋了,省下来的粮食给母亲吃,这个故事就叫“埋儿奉母”。   笔者看到这里简直不可思议,以这样一种自我侮辱亦或是毒杀亲子的方式也能叫孝道到吗。
第三类,情结离奇,全不可信。
有个故事叫“刻木事亲”,大意是东汉有个人叫丁兰,自幼父母双亡,于是用木头雕刻成父母的样子,每日跪拜,后其妻趁丁兰不在家,用针扎木偶,木偶的手指便流出鲜血,丁兰回来后见其状,将其妻休了。  另一个故事更为曲折,说的是三国时有个人叫孟宗,母亲病了想吃鲜竹笋,当时是冬天,于是孟宗跑到山里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一个是木头流血,一个是大冬天地里长竹子,你信吗,如此违背生活常识的事居然也能入选。
第四类,故事僵硬,降低智商。
“卧冰求鲤”的故事是一个叫王祥的人,父亲死后母亲想吃鱼,家贫不得,他就脱光衣服躺在冰面上,待冰融化后,两条鲤鱼从水中跃出。 “恣蚊饱血”的故事是濮阳人吴猛从小就很孝顺,夏天睡觉前担心蚊子叮咬父亲,赤身坐在父亲床前,让蚊子先叮自己。故事完了,拜托,你但凡有点智商,抓两条蚯蚓,做个鱼钩,也比你光着膀子抓鱼快一点。 至于,不让父亲被蚊子咬,就只能让蚊子先咬自己吗,莫非古人都是傻瓜。
第五类,编造故事,以利驭民。
有个故事是说,东汉时江夏有个叫黄香的年轻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时人赞美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后来,你知道这个人怎么样了呢,朝廷听说这件事后,委任他为河北的郡守。 还记得那个“哭竹生笋”的小孩吗,长大后当了司空。还有那个埋了儿子的郭巨,据说在挖坑时也是碰巧挖到了几锭金子。  由此可见,编故事人的水平是如此的拙劣,他生怕别人不信或是信了不做,所以要把故事的主人翁安排一个比较好的结局,要不做了官,要不发了财,利用民间“好心有好报”的心理,来劝导乃至是精神逼迫老百姓去孝顺。
弦外之音:<<二十四孝>>主要是宣传的封建社会的道德,这种道德具有强烈的服从性,盲目性,反人类性,听听也就得了,切不可完全相信。  最近,坊间流传一组新<<二十四孝>>,笔者认为倒是不错,比如记住父母的生日,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支持单身父母再婚,多跟父母交流思想等。这类孝顺接地气,地位平等,注重长辈的精神建设,这才是新时代需要的孝道。

百度搜索 第三只眼看历史 天涯 第三只眼看历史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第三只眼看历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公子若离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公子若离并收藏第三只眼看历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