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孟婆洒了汤 天涯 或 孟婆洒了汤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这个字体对张懿来说确实熟的不能再熟。但如果真的是他,他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我先验证一番以防认错人。心里这般想着,便换了个话题问道“我自幼就生在这里从未离开过。官人看着不像本地人士,想必是来自京师大州。能否告诉我此处是哪里?隶属于哪州哪县?”对方想了想回答道“此地位于黄州城外偏东北约10里,我亦自黄州云游至此。”说着便流露出一丝落寞的神情,又接着说到“至于京师。。。。我自然也去过,不过不提也罢。”
张懿对宋代历史了解相当有限,对古代地理更是门外汉。不过这“黄州”却是听说过的。听他道出“黄州”一词,便更肯定了心中想法。于是接着追问道“官人大名可否告知?”
对方觉得奇怪,这小童平白无故问自己姓名作甚?但也并没有回避,只是避重就轻的说道“流放之人,贱名何足道哉?你可称我为铁冠道人如何?”说罢便自嘲一笑。
张懿觉得很奇怪。心想“什么铁冠道人?怎么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呢?我得再试他一试”。便从对方那里要过笔,蘸了蘸墨便在纸上写着: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一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刷刷刷刷如行云流水般跃然纸面。
对方越看越惊,心想“这小童不过垂髫,怎会知道我作的词?”再仔细一看,又吓一跳。“这字乍一看不就是我自己写的吗?”
张懿写完整幅词以后依旧没有停手的意思,顺手又在左下角落了款,赫然写下“苏轼”二字。然后抬起头来似笑非笑的看着对方,一副“我看你还敢不承认”的样子。这表情配上那嫩脸其实相当不协调。不过这时对面的男子已经顾不上看他表情了。只是不知所措的愣在那里。
没错,这人正是苏轼苏子瞻,号东坡居士。自“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已在这边度过了3年有余。平日也没什么正事可做,除了作诗作画种种田之外也就只能在这黄州辖内四处游玩乱逛。张懿虽对历史不甚精通,但是对于苏轼这段故事还是有些了解的。所以当他从对方笔迹上有所怀疑之后,根据结论反过来验证起来就容易多了。元丰年间、黄州、流放等关键词结合到一起基本就八九不离十了。再找一首苏轼以前写的词并模仿其字迹写出来给他本人看,从对方表情上就可以确定自己的猜测绝对正确。
张懿见对方还在发愣,便指着那幅苏轼版《兰亭序》说道“现下能否算是验明正身?这张纸是我的,这幅字自当归我所有,但是缺个落款未免美中不足。劳烦苏大文豪签字画押吧!”
苏轼这才回过神来。他本就是个潇洒豪迈之人,见张懿轻松就点出了自己来历,虽满脑袋问号,但还是先在纸上落了款之后才开始发问“小友真是奇人,你怎知我来历?苏某恳请不吝赐教。”
张懿也不回答,只顾着抄起那张苏版《兰亭序》折了几下便收入怀中。心里却不断盘算着:自己这下可有些玩大了,如何才能把这么大个谎言给编圆了?心念电转之间便搪塞道:“我梦中见过你的诗、词。也记得住你的字迹。”
苏轼才不信。他虽然暂时没搞明白为什么这样,但是对张懿所说的话却一点都不信。怒道“你这泼皮小贼,休得诓我!”
张懿见他不上钩,只得想办法再添把柴。心里默默推算了一下时间:现在是元丰七年,苏老头儿在黄州的苦日子应该要熬到头儿了。可惜不知道他现在有没有接到调任的诏书?不过自己最熟悉的那篇苏轼的大作,那幅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他应该已经写出来了吧?这《寒食帖》上清清楚楚写了他来黄州已过三年。我正好拿这个逗他一逗!
心里这般想着,便再次拿起毛笔在纸上书写起来,并对苏轼说道:“官人可曾见过这两首诗?”
张懿这次写的很慢。《寒食帖》是苏轼的书法大作,爱书法的人大多逐字推敲过这幅贴子。张懿当然也是这样过来的。他对贴中每一笔每一划都记得真真切切。而这次书写的极慢便是为了力求还原原贴中的每一个细节。
“自我来黄州 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 春去不容惜……”
“春江欲入户 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 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
张懿写的酣畅淋漓,已经进入忘我状态。而苏轼却看得目瞪口呆,也陷入了沉思。一幅《黄州寒食二首》写完之后,张懿开始欣赏起来。心里感叹着“这苏老头儿站在旁边就是不一样!自己的右手仿佛被开了光一般,这次仅凭记忆临写的简直太完美了!绝对是临摹这篇贴子的平生最佳纪录。哦不对,应该是这两生一世以来的最佳纪录”。
张懿还在欣赏,苏轼却已回过神来。伸手夺过这张大纸,三下五除二就折好揣了起来。还耍赖一般说道“且不论这张纸是谁的,但这幅贴却是归我了!”
这下轮到张懿傻眼了。东坡大文豪竟然还有这样一幅无赖面孔,还真有些出乎意料。
苏轼见张懿被自己惊到,便哈哈大笑以掩饰尴尬地说道“小友不必惊慌,我知你绝非凡人,定能体谅在下癫狂之举。今日所见令某大开眼界。这寒食诗两首确是在下拙作,但却从未示人。你既能一字不差的写出,定然所言非虚。且先不论这虚幻梦影之说。小友虽是模仿在下字迹,但此贴所现之功力却已远超苏某之能。苏某定要据之为己有,今后可随时覆纸于上并摹习之。还望小友慷慨则个。”
张懿听后连忙说“不敢、不敢。先生抬爱了。我刚抢了先生的墨宝,打算拿去卖了换些肉吃。却没想到风水轮流转、报应来的快。真是有趣!”
说到这里,两人相视大笑起来。气氛一度非常融洽。
这时苏轼却问道:“敢问小友尊姓大名?”
张懿报了姓名。苏轼又道“我听小友刚刚说要拿在下的字去换肉吃,轼虽中道没落,但尚能食得起肉。小友可愿随我去舍下小住几日?我当以好酒好肉款待,且尚有其他之处讨教。”
张懿犹豫道“我倒是想去,就是不知我娘能否同意。”
张懿今日能遇到苏轼,两人斗了会儿书法,聊了会儿天儿,却是他转世以来最开心的一天。平日里所能接触到的,除了关老夫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以外,其他都是些庸碌的乡下人。生活在这穷山野村之中,每天都是倍感孤独。今日刚找到些对这个时代的归属感,却见天色将晚马上就要面临分别。所以心中感觉特别的依依不舍。
刚好摸到怀中那两方印章石,赶紧拿出来对苏轼说道“我前几日捡到一块包有干涩石皮的宝玉,琢磨了十多日才得到这两块精致料子。原打算刻成印章再赠与他人,却苦于找不到趁手刀具。今日有缘遇到先生,我便将这其中一块赠与先生。想以先生之才定能将它雕琢好,赋予它新的生命。”
苏轼接过宝石,握在手里婆娑着。见这宝石油亮温润,宛若碧玉。但碧玉多有暇,而此石却晶莹通透。虽看不出是何种宝石,但仅仅观其外表便可断定其价定然不俗。立即便被张懿的真诚与慷慨所打动。但苏轼也不是个矫情做作之人。既然对方舍得送,他也敢大方的收。但既然收了礼物,当有所回赠才好。只见他也开始浑身摸索了起来。
张懿见苏轼浑身摸索,好像找虱子一样,非常好笑。
而苏轼摸索了半天,却有些尴尬。身上除了有几个大钱,也就一块约2两重的碎银还算值些钱。不过对方赠自己的是文雅之物,自己若回赠银钱便显得太过俗气了,且不论价值是否对等。正当窘迫之时,却突然来了急智。只见他把随身铜印连同这2两碎银一起递给了张懿,并说道:
“小友切不可见笑,这方官印可先押给小友母亲以作信物。来日随我去舍下小住,平安返回后再归还于我。至于这点碎银,瑾供小友贴补家用,还望笑纳。”
张懿也是见过大钱的人,见对方真诚便收了。家里确实太穷,这2两碎银对于现在的家境绝对可以算一笔巨款。想来苏东坡就算再没落,这点小钱儿对他来说应该也不算什么。至于这铜印,张懿对苏东坡的情商还真是佩服之至。自己还是个小孩儿,如果多日不回家肯定没法和家人交代。但如果用这个做信物那就另当别论了。苏轼虽然被贬成了芝麻官儿,但再小的官也是官。在这古代,官民之间有如云泥之别。爹娘看到这官印之后,一定会既畏惧于对方官威,同时也觉得自己孩儿能与官员交往而感到倍儿有面子。自己去苏轼家做客的愿望实现起来也就简单多了。
最后,两人约定好时间地点之后,就依依惜别着各自返回了。?
百度搜索 孟婆洒了汤 天涯 或 孟婆洒了汤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