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何在?
百度搜索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 或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三千余名御林军俘虏的长途押送,而且路途多半是崎岖山路,对于现在的大华集团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还好由于前期各项工作准备的很充足,不仅前期通过策反的俘虏散布一些安定俘虏心态的流言,而且事先准备充分,运输俘虏的车辆充足,山路上的住宿点和食物饮水LED灯具都提前安置妥当,最后还用了这时代没有的尼龙绳把俘虏五十个串一串。早上天刚蒙蒙亮俘虏们穿的乱七八糟的长裤和各种长衫罩甲被车辆一批批的运送至公路尽头集体进行早餐,这时候在山区里早晚虽然有点冷,但是俘虏们以前都是士兵,只要能吃饱这点冷一两天还是可以忍受。吃完早餐的俘虏被重新捆绑后在战士们的押送下开始在崎岖的山路上开始了长途跋涉。第二天傍晚,俘虏们一路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的到达了下龙海军营地,当然现在已经暂时成为下龙战俘营,刘远方跟随在队伍最后面亲眼看着最后一个俘虏进入军营,脑海里一直紧绷的弦才稍微放松点。不得不说阮成有这小子真是卖力,押送过程中他和其他二十几个表现好的安南俘虏都没有用绳子绑在一起,而是属于可以小范围自由活动的。这些人在战士面前如同哈巴狗一样跑前跑后摇尾讨好,对其他安南的俘虏却又打又骂,对付自己人的那个凶恶劲,让刘远方都有点看不下去了。
其实不光是阮成有,作为俘虏来说哪里都一样,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惜残忍的践踏同胞的尊严和生命,别提什么节操啊气节啊,有很多人根本就是毫无廉耻毫无底线。在明朝末年有个孙之獬[xiè],字龙拂[bì],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博山区)人。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孙之獬领着一家老小,剃光大部分头发,在脑后留着满洲人的“金钱鼠尾”发辫,向清军俯首投降,其摇尾乞怜之状令人作呕。清军为笼络人心,任命孙之獬为礼部尚书。因当时属于特殊时期,天下尚未安定,清廷为笼络人心,允许投降的明朝旧臣上朝时仍穿着明朝的服饰,不剃发束辨,但要和满洲大臣分列两班。为表忠诚,孙之獬剃发束辨,穿着满洲大臣的服饰,“标异而示亲”,讨好满洲人,自然而然站在了满洲大臣的行列,但是自负的满洲大臣根本看不起他,甚至对他的行为非常反感厌恶,不管这个孙之獬站在谁身边,谁就把孙之獬推搡出去。无可奈何的孙之獬只好回到汉臣一班,但是汉臣们对这小子也是深恶痛绝,大家挤在一起,拒绝孙之獬进来,弄得孙之獬进退不是,极为狼狈。孙之獬惹不起满洲大臣,就把一肚子邪火发在了挤堆的汉臣身上。这小子一肚子的坏水,气急败坏之下,上疏请求皇帝下剃发令,让天下臣民全部剃发易服。上奏的奏章提到:“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当时顺治帝年幼,由皇叔多尔衮摄政,多尔衮很想快速征服天下,于是顺势采纳了孙之獬的建议。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多尔衮下剃发令:“文武军民一律剃发如满族式样,不从者治以军法……”派兵勇带着剃头匠,捉拿民众,强行剃头束发,威胁百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数千年来,汉人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传统观念,认为这是无法容忍的侮辱,于是各地百姓纷纷以死相抗争。《研堂见闻杂记》记载:“于是削发令下,而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
同时还有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金之俊,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金之俊考中进士,先在顺德、昌平等地做知府,然后,担任兵部右侍郎,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副部长。明廷对金之俊的对待,实可谓之不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身居要职的明朝高层官员,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居然直接投降了。还没等人们指责他的不忠,他竟然又开始准备投降清军了。清朝的睿亲王还未进城,他就迫不及待地出城投降,期盼能得到个一官半职。为了更好地巩固清廷的统治,多尔衮决定重用汉臣。他对提前前来归降的金之俊非常尊重,甚至,当面询问他如何治国。金之俊回答道:“这个计策可谓是两全其美,不仅满族人满意,汉族人也满意。如果朝廷能够实行的话,平定江南只是早晚的事。金之俊的计策,大概可以概括为“十从十不从”。
一、男性遵从女性不遵从:当时,满族人的服饰和汉族人的服饰有很大的差别,而且,满族的女性大多不裹脚。金之俊提出,归降的男人,以后穿衣按照满族人的习俗;而归降的女人仍然身穿明朝的服饰,并且,可以继续裹脚。
二、活着的人遵从,逝去的人不遵从:归降的人去世后,可以按照之前的礼仪和方式来归葬。
三、阳从阴不从:祭祀祖先或者祭祀鬼神的时候,还可以按照之前的方式。
四、官从随不从:官员们服从,官员的随从不从,归降的人如果被清廷授予了官职,则必须要按照清廷的规矩行事。但是,官员们的随从们还可以按照之前的方式行事。
五、老从少不从:老年人遵从,少年儿童不遵从。金之俊认为,前朝风俗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而让少年儿童按照之前的规矩行事,也会让老年人容易接受一点。
六、儒从释道不从:读书人遵从,和尚和道士可以不遵从。这样一来,佛家和道家的民族感情得到了照顾,也更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七、唱戏的人遵从,而在舞台上唱戏时可以不遵从。在舞台上唱戏时,仍然按照之前的方式唱。但是,唱戏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还要遵从清廷的规矩。
八、官从婚不从:做官的方式要按照清廷的规定,但是,归降之人的婚姻礼仪,还可以按照之前的方式。
九、国从官不从:归降之后,国号必须按照清朝所定的。但是,官员们的官阶名称可以按照之前的。
十、税从字不从:交各种税赋的时候要按照清廷的规定,但是,交流说话的时候还可以讲汉语,用汉字写书信。
多尔衮听了之后感觉很有道理,于是,全部接受了。金之俊见清廷很信赖自己,于是,又积极地上书,请求处死弘光帝和其他明朝宗室。除此之外,他还亲自监斩了明朝的永王和定王。
这就是明末高官大臣们的气节!如果仅仅是文臣还可以原谅,毕竟文臣们也有家有口有老有少,而自己偏偏手无缚鸡之力,效忠新主子换取荣华富贵也很正常。
而武将们呢?武将们做起这种事来更是让人发指:嘉定三屠的主犯李成栋参加过明末的农民起义,绰号“李诃子”,长期跟随李自成的部将高杰(绰号“翻山鹞”),后来随高杰投降南明,弘光时任徐州总兵。1645年,高杰在睢州被许定国刺杀。清兵南下时,李成栋奉高杰的妻子邢氏投降了清朝。在嘉定下的屠城令,清军“家至户到,小街僻巷,无不穷搜,乱草丛棘,必用长枪乱搅”,一心要杀个鸡犬不留。当时的惨景,有亲历者朱子素的《嘉定屠城略》作证:“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一幅活的人间地狱图。就像扬州的情况一样,妇女们惨遭强奸。如遇抵抗,这些清兵就用长钉把抵抗妇女的双手钉在门板上,然后再肆行奸淫。一顿杀戮过后,李成栋属下又四处劫掠财物,见人就喊“蛮子献宝”,随手一刀,也不砍死,被砍人拿出金银,清兵就欢跃而去;腰中金银不多者,必被砍三刀,或深或浅,刀刀见骨。当时“刀声割然,遍于远近。乞命之声,嘈杂如市”。大屠杀持续了一天,直到尸体堵塞了河流,大约有三万多人遇害。这就是史册上臭名昭彰的嘉定屠城。最后,这五千拖着大辫子的清军竟抢夺三百大船的财物,统统在李成栋的指挥下运离嘉定。但嘉定城的劫难仍然没有结束。李成栋大屠杀后的三四天,侥幸逃脱的幸存者开始溜回城里。回城后看到如此惨状,立即在一个叫做朱瑛的义士领导下,重新集结起来,共两千多人。朱瑛领导着幸存者们在这座残破的城市展开了一场反屠杀运动,处死了归降清军的败类和清军委派的官吏。同时,在嘉定城外,一支被打散的乡兵队伍聚集在葛隆和外冈,他们一旦发现那些剃了发的人,就将这些人当场处死。李成栋的一支小分队也被这群乡兵歼灭。李成栋狂怒下派了一支大军进入葛隆和外冈,屠杀了所有的居民。这两个城镇也被夷为平地。李成栋任命的新县令浦嶂为虎作伥,又领着李成栋军士直杀入城里,把许多还在睡梦中的居民杀个精光,积尸成丘,然后放火焚尸。浦嶂不仅把昔日几个朋友娄复文等人全家杀尽,还向李成栋进言:“若不剿绝,必留后患!”清军杀得兴起,嘉定又惨遭“二屠”。据说,在“二屠”之后,嘉定的富人和穷人间已无区别。十多天后,原来南明的一个名叫吴之番的将军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边民众也纷纷响应,竟在忽然之间杀得城内清兵大溃出逃。不久,李成栋整军反扑,吴之番所率兵民大多未经过作战训练,很快就溃不成军,吴之番也提枪赴阵而死。李成栋军第三次攻城,不仅把吴之番数百士兵砍杀殆尽,顺带又屠杀了近二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民众,血流成渠,是为著名的“嘉定三屠”。
只有李成栋吗?不!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很多时候对阵的双方都是明军。清朝这边最能打的五大汉军: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都是关宁和东江出身,南明这边刘肇基、李明忠也是关宁和东江出身。江北四镇之一的刘良佐,他兄弟刘良臣是汉军镶黄旗的,和孙定辽、张存仁、刘武元他们都是当年在大凌河投降的,什么李永芳啊,孟乔芳啊,投降得更早,派到山东的夏承德是松锦之战的时候投降的。南明这边的李成栋是西北边军出身,清军那边从闯军投降过来的董学礼、牛成虎等人也是西北边军出身。南明这边的高杰、马进忠、金声桓、惠登相是陕西流寇出身,清军那边的白广恩也是陕西流寇出身。这边,南明的高杰抢劫了扬州,那边,刚刚在南京投降清朝的前明军一看他们发了财,也对扬州进行了大洗劫和屠杀!
在有记载的历史上,每当社会大变动之时,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因社会的变动而得益。此除时势之必然外,各阶层之个体的品行德性与其地位之升降,亦有不可忽视之关系。而品行德性之沦丧,必然导致个人占有欲的极度扩张。看到那些高管大臣们无耻之极的操作,真忍不住想呵斥他们一句:“气节何在?”
百度搜索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 或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