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关于下龙和海防的开发建设工作,经过大华基地参谋部的重新规划,基地指示海军部队暂时撤离用不上的下龙港,将下龙港移交给其他地方行政人员,大华海军集用有限的人力物力优先开发海防。现在下龙港的海军基地几乎没有海军战士了,只有一些不愿意回去的三镇海寇入侵时间的安南渔民俘虏帮忙守护着空荡荡的基地,所有人员和物资都集中转移到下龙对面50海里左右的的海防港,海防将在未来成为一个商业军事两用型综合性大型基地,将会同时拥有商用港口货运码头,军港军事基地,还将依托海防的资源建立一大批工厂,而且还要大力开发海防附近优良的土地资源。当然这些都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时间才能逐步见效的,不可能立竿见影的见到效果,短时期内只有投入没有多少产出的。
不得不说张昊洋个人综合能力非常强的,由于前期高强和勘探专家们的努力,海防附近的各种矿产资源现在张昊洋了如指掌,按照电脑里的现代海防的布局经过一些局部改良后形成了海防建设图,有了建设图纸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海防的初步建设在他的指挥下,商港,军港,船坞,码头,货运中心,海军基地,修理厂等规划的井井有条。随着原茅岭乡水泥厂厂长张世远和熟练工人的到来,防城水泥厂已经开始破土动工。而石灰厂石料厂海沙厂等基建急需的都已经在开工建设。由于下龙港和锦普港现在的水位太浅,都无法让补给舰入港,而海防港暂时也没有成型,两艘补给舰只能在海防附近暂停。一些物质只能靠人力搬运到小船上,由小船运输到岸边,这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人力资源更加的短缺。护卫舰和补给舰现在人数还没有满编,所以海防海军基地海军士官带专家暂时还有三百多人参与着海防的勘探和基础建设。
面前的桌子上堆着一沓沓厚厚的水文地质资料,鸿基煤矿的几个适合开采的地址和适合建立电厂的位置都上报到基地了,等待基地审批。为了加快建设的速度,不得不动用吃水比较浅的护卫舰从基地运来一批急需的机械设备和工程车辆。
现在的海防,几辆推土机在不断的平整地面,后面的压路机在夯实着推平的土地,一些货车正在把烧成的熟石灰不断的抛洒在附近的泥泽里面进行消毒。操作车辆和机械的战士们露出衣服的皮肤上随处可见被蚊虫叮咬的红色大包,每天战士们的生活消耗就靠基地用船只补给,所以食物的质量和种类都比不上基地食堂。但是辛苦工作的战士们没有怨言,因为他们作为海军的一份子,对海防的重要性太了解了。海防港位于东南亚的越南北部,是河内重要的门户和中转站,也是北方最主要的港口。位于越南东北沿海京泰河下游,红河三角洲东北侧,濒临北部湾的西北岸,是越南北方最大的海港。它是首都河内的海上门户,也是北方进出口物资的中转站。在21世纪主要工业有机械、造船、纺织、水泥、玻璃、化工、搪瓷和罐头等。如果能控制越南北部的海防和南边的金兰湾两个最大最优良的军港,越南的海上贸易基本就被控制了。而自己能够作为建造海防港的一份子,在建造的过程中看着海防港从无到有的过程,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天一天长大一样心中充满了一种满足感自豪感。而且最现实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控制了海防附近的海域,那么四镇的安南海寇威胁随之消除。
随着一长串木质货船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补给,而且张昊洋得到了基地的通知,正式确认了第一个煤矿的地址,和电厂的位置,并通知张昊洋在最近的一个时间里由警卫营一连三连负责押送所有的黑土坡战役的俘虏到下龙参与海防暨煤矿电厂建设的劳动。另外由海军负责调配一艘护卫舰从基地向锦普港下龙港运输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等重型设备。
张昊洋抬头望向北方的天空,他心里知道,在那片天空下的丘陵山岭中,即将成为战士们最大最艰苦的战场,而我们没有退路,这里不要说困难,不要讲条件,这是大华集团战士们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战斗,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尽快的征服那片埋藏着煤炭的土地,挖掘出埋藏地下不知道多少万年的优质煤炭,基地才能真正的具备工业化的基础。而作为海军一员的自己只能帮不上他们的忙,只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加的努力,尽力加快海防建设的进度。
相对来说地形比较平缓易行的东兴到谅山这一段公路已经快要贯通了,而东兴到下龙的公路基本上同时开工,但是进度却慢的可怜,170公里现在修了还不到70公里,这个事情不能怪工程兵战士们,其实战士们一直都很努力的在工作,但是崎岖的山路成了拦路虎,制约了公路修建的进度。
这段公路对于洪学光来说是一个挑战,虽然洪学光虽然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但是毕竟不是专门修公路的,为了能够顺利修建完成这条公里,洪学光也在不断的学习关于山地道路建设的知识。
现在的基地工程兵队伍在400人左右,基本上分为三大块,第一是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个一直没有停,第二是在修建东兴到谅山的公路,以及战俘营和谅山军营都有一部分工程兵的参与,第三就是在这东兴到下龙的公路上工作。可以说穿越到这边之后,基地工程队伍的技术水平有了巨大的飞跃,从以前的修个花坛改个小楼铺个小道,到现在的建港口修盘山公路,这完全不在一个技术层面上。这一段时间,工程队涌现了很多实用性人才,他们结合21世纪的技术,在道路修建工作中改换思路大胆创新,极大的提高了工程兵队伍的工作效率。
穿越到17世纪之后,面对着极差的生活环境,战士们普遍有一种压迫感和危机感,在工作中可以说是争先恐后分秒必争,如果不是21世纪的人来到这17世纪后对疾病的抵抗力特别强,即使以战士们久经锻炼的身体在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中也有可能累垮。工程队,警卫营,海军士官,各种专家都在新环境下遇到了新的挑战,虽然每个人的战场位置不同,孙振华在21世纪战斗,刘远方在17世纪战斗,郭阳在谅山战斗,张昊洋在海防战斗,高强在涠洲岛战斗,当然其他的战士也在他们的岗位和位置进行着不同的战斗。但是所有的战士们都清楚的知道一点,不管自己在哪个岗位或者位置,这都是一场不得不面对的战争,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生存下去,来到这里,既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轨迹,也有可能大家悄无声息的集体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同样的,在新环境下不仅有新的困难和问题也同样孕育着新的巨大机遇,如果成功的在17世纪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基地以后的发展将一飞冲天翱翔九天,再无受到欺压**的可能,或许中华民族在世界近代史上的耻辱将会被战士们付出的努力所改写。
在如何押送战俘到下龙的方式上,张浩和郭阳有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张浩认为,由于现在兵力不足,而且押送的道路以山路居多,崎岖难行,如果一次押送的俘虏数目太多,路上容易出现问题,建议分批押运。而郭阳认为正是由于道路远而且比较难行,所以才集中力量力求一次性解决押送问题,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双方各执一词,张浩的担忧是很有道理很有必要的,而郭阳的提议是建立在对警卫营战士们能力的绝对信任之上。两人各说各的道理争执不休,刘远方最后不得不直接决定:“长痛不如短痛,就选择一次押送的方式。”
押送的方式虽然确定了,但是押运工作却是刚刚开始。从黑土坡战役的战俘营到下龙将近150公里,虽然有一部分已经有公路,但是大部分还是山路。押运计划是首先用一批车辆分批把俘虏运送至公路尽头处,然后按照正常的速度,从山路押送俘虏到下龙的时间还需要两天,所以必须安排一个押送途中的夜晚宿营点,宿营点不仅需要充足的食物和水,还需要被战俘们称为“佛光”的LED灯的光。为了防止万一,张浩提出使用**发展的战俘谍子,让间谍们在战俘中散布基地准备把战俘转移到离升龙比较近的地方,以方便赎回的战俘移交给升龙城的流言,以安定战俘们的心,这个建议让郭阳为之叫好。
白龙镇的建筑队已经打散分散到其他三镇,李木被分配到任务艰巨的东兴镇,黄有志分配到了防城,这样的分配其他镇谁也说不上什么,在心里暗暗对陈二牛伸出了大拇指。但是有点郁闷的是白龙镇砖瓦厂的黄方有,黄方有接到的命令是带几个技术骨干赶赴谅山建立谅山砖瓦厂,这让黄方有有点不开心,毕竟白龙镇砖瓦厂是自己的心血结晶,现在竟然要拱手让人心里有点不爽,再说了,谅山自己都没有去过,这是不是基地把自己调走趁机拿下自己的成绩啊??
一肚子小心思的黄方有在白龙镇四镇临时办公室门外等了足足一个小时,才凑了个空,进入办公室,黄方有没有敢直接找四镇管委会主任张尚,找的是比较熟的陈二牛,正忙的急头白脸的陈二牛听了黄方有的想法,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瞪着眼睛在办公室里面毫不留面子的把黄方有痛斥了一顿,把在镇上也算是有头有脸的黄方有骂的狗血淋头:“你个狗日的黄方有给你脸了啊,你妹的,不是大华公司给你机会,你还砖瓦厂,我呸,你趴在地里玩你的泥巴吧,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什么变的?你丫的就一干活的贱命,给你个选择,要么乖乖的给我带人去谅山,要么滚回家带孩子玩去!”
额,你说这人贱不贱不?这平常人模狗样的黄方有在办公室当众挨了骂,反而贴着笑脸给骂人的陈二牛慌不迭的赔不是,灰溜溜的回去后当天下午就找了两个技术人员,第二天三人就乖乖的奔赴谅山报到了。黄方有是白龙镇本地人,而茅岭乡水泥厂的厂长张世远是穿越来的士官,虽然茅岭乡水泥厂也是刚刚二期建成有产出,三期工程还在策划中,但接到命令的张世远已经带了几个技术骨干背了个小包就奔赴海防建设海防水泥厂了。从这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这两个人身上本地百姓和穿越而来的战士在服从性纪律性上面的差异。

百度搜索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历史的转折1626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喜欢睡懒觉的老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喜欢睡懒觉的老阳并收藏历史的转折1626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