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人(2)
百度搜索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 或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说起广西疍人不能不说南珠,“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 是明代史学家屈大均在其著《广东新语》中对南珠品质的赞誉。南珠晶莹剔透,圆润光泽,历代都被誉为“国宝”,秦汉始即为皇家贡品,名扬天下。。南珠是美丽的,但当它成为权贵夸斗靡的尤物时,却粒粒饱浸了采珠人的血泪。珠民又称“珠人”、“疍户”。从历代典籍记载可知,历史上珠民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蛮人”,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蛋,海上水居蛮也。以舟楫为家。采海物为生,且生食之。入水能视。合浦珠池蚌蛤,惟蛋没水探取。”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四“蛮夷”:“疍人濒海而居,以舟为宅,或编篷水浒,谓之水欗。以渔钓为业,辨水色以知龙居,故又曰龙人。善汆水采珠螺,以绳引石,缒人而下,手一刀,以拒蛟龙之触。得珠螺以刀击其绳,舟人疾引而出之,稍迟则气绝矣。”“昔时称为龙户者,以其入水辄绣面文身,以象蛟龙之子,行水中三、四十里,不遭物害。今止名曰獭家。女为獭而男为龙,以其皆非人类也。……然良家不与通姻,以其性凶善盗,多为水乡祸患。”(《广东新语》)认为蛋家性凶善盗,多为水乡祸患,把靠采海为生的渔民、珠民,与打劫为业的海盗并论。元代把珠民改籍为“民”作为一项安民仁政的措施,可见他们较一般的田农即所谓的“民”要低,没有什么政治地位,所受压迫更加深重,疍民勤劳勇敢,却倍受歧视,生活也极其艰苦。“凡疍极贫。……夫妇居短蓬之下,生子乃猥多,一舟不下十子”(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儿年十余岁使教入水”(东汉杨孚《异物志》),“性耐寒,隆冬单衣跣足”(清吴震方《岭南杂记》)。落后的采珠方式,频繁的珠贡以及监采太监、地方贪官的横征暴敛是压在珠民身上的一道道沉重枷锁。
以采珠为生的疍户,养家糊口全凭一身水下本领,生命安全完全得不到保障。《桂海虞衡志》所记载的疍民采珠情况是南宋一代最早详细叙述原始采珠法之惨烈场面的:“合浦珠池蚌蛤,惟疍能没水探取。榜人以绳系其腰,绳动摇则引而上。先煮毳衲极热,出水急覆之。不然则寒栗而死。或遇大鱼蛟鼍诸海怪,……为须所触,往往溃腹折支。如见血一缕浮水面,知疍死矣。”在后来许多宋、明人的笔记中亦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天工开物》还记载了另一种采珠方法:“凡采珠舶, 其制视他舟横阔而圆,多载草荐于上,经过水漩,则掷荐 投之,舟乃无恙。舟中以长绳系没人腰,携篮投水。凡没人以锡造弯环空管,其本缺处,对掩没人口鼻,令舒透吸于中,别以熟皮包络耳项之际。极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篮中,气逼则撼绳,其上急提引上,无命者或葬鱼腹。凡没人出水,煮热毳急覆之,缓则寒粟死”。结合该书所 附的采珠图画来看,这种采珠方法是以绳系腰,手提篮子而没。加强了保护措施。潜水者把一个锡制的弯型空管扣在口和鼻上,以便在水中可换几口气,提供了呼吸的方便,延长采珠的时间,此外还增加了防护设备,用熟牛皮包住耳朵和项的部分,抵挡水压。但停留的时间、发挥的作用还是相当有限的。所以“今疍户两法并用之。
明朝洪武廿九年(1396)朝廷开始派内官监采珍珠。内官即采珠太监,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中饱私囊。公私科敛,儿乎贯穿整个大明朝。太监及贪官横征暴敛,搜刮珠宝,部分上贡朝廷,余下的部分则私吞。最初,太监的权力只限于管理珠池事务,而到成化年间,太监的权力凌驾于地方官之上,有实权。此后,正德、嘉靖和万历年间都派有太监监采。万历三十七年采珠太监李敬被诏回,长达几百年的内官之祸才告结束。景泰时的谭纪,正德时的韦辅、赵兰都是臭名昭著的采珠太监。“凡采生珠,以二月之望为始”(《广东新语》)。嘉靖五年冬,合浦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南海雨雪,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大批贫民被冻死,但官吏仍强迫珠民下海捕珠,冻死珠民难以数计。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采珠最盛的一个时期,也是南珠资源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统治者完全置生态规律于不顾,林林总总算起来有文献记载的采珠竟达二十几次。自朱元璋始,明代都未停止对珍珠的诏贡。嘉靖年间大规模的采珠竟达五到七次。在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进行囊括式的大采捞,第三次导致“珠蚌夜飞迁安南界”。宋应星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珠徙珠还’,此煞定死谱,非真有清官感召也。赵瑶《还珠亭》诗云:
瑞采含辉水一湾,天生老蚌济民艰。
曾驱万命沉渊底,争似当年去不还。
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珠池太监擅权虐民,造成合浦海中珠螺“遂稀,人谓珠去矣。”。合浦珍珠贝第四次逃离了合浦沿海,之后,合浦珍珠产量渐微,再也不可与全盛时期同日而语。
1626年下半年,正是南珠资源遭到大肆破坏几乎殆尽的时间,也是疍人丧失了一项重要生活经济来源的开始。一些疍民由于难以生活下去干脆白天为渔,晚上为匪,这也是大明朝沿海海寇一直不能禁绝的原因之一。
由于种种歧视,疍人不但不能识字,不懂法纪,而且上岸还易受到当地人的抢劫,所以很多疍人对本地人也充满仇视,反而对海寇的劫掠所作所为视为理所当然。
基地的战士们一直也想和当地海上的疍人沟通,也有一小部分疍人参加了基地的雇佣工作,但是总的来说进展并不是很理想。虽然在这边也有很多疍人在镇上生活居住,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很多疍人对岸上的汉人防范心特别高,所以刘远方认为在招募疍人担任船上船员的事情上着急不得,只能慢慢沟通逐渐融合。
高强保护着在茅岭乡勘测的人员回来了,勘测的结果和**带来的地址资料相互印证,确认茅岭乡石灰石资源非常丰富无误,和21世纪的地点一致,完全可以满足大规模水泥生产的需要。经过专家讨论,如果在茅岭乡建立一个大型的水泥生产厂,别的基本都齐全,唯一比较欠缺的还是原煤。
道路基本快修到防城了,**那边早就安排了人员进行小规模的宣传,所以击败安南海寇,俘虏海寇近千人的事情在防城包括周围区域都传的沸沸扬扬,好多百姓听说后都不敢相信有人能打败海寇,认为海寇自从戚爷爷(戚继光)俞爷爷(俞大猷)死后只有天上的天兵天将下凡才能打败。后来刘远方干脆让二牛和白龙镇几个宿老一起出面邀请了几位在防城德高望重的老人亲自来俘虏营看了一下,并由刘远方郭阳亲自接待简单的请防城镇的这些宿老们参观了一下白龙镇的发展。当亲眼看到白龙镇的现状,宽敞平整不怕雨水的大路,整整齐齐每家每户都有的砖瓦房和小院子,干干净净的大街小巷和镇子上所有的孩子能够免费得到交易,年轻人都有各种活干,老人能够体面的颐养天年这些轻而易举的打动了这些宿老的心。这些老人就没有听说过农闲的时间一个镇的人只要不是年老体衰不能动,只要愿意都能有活干,还有人管饭,以后还发“工资”,在工厂干的时间长了还能养老,这让这帮子加起来几百岁的老人想不明白怎么回事。但是白龙镇百姓劳动中那火热的干劲和激情,眼里焕发的兴奋的神采那是瞒不住人的。老百姓虽然没上过多少学堂,但谁心里没杆秤呢?就说这次海寇劫掠,廉州府那边,老百姓被抢的那个惨啊,刚收的粮食基本上都喂给狗了,这自己日子还没办法过,关键是官府也不管,据说安南海寇从钦州沿海一直抢到合浦,几百里没有官兵管。而这边不光没有被抢,反而抓了好几百的海寇俘虏,而且镇子的百姓有活干,有饭吃,有地住,对于这个年代的老百姓来说,这就是天堂。
防城镇的几位宿老在白龙镇寻朋唤友,明地暗地了解了一番,回到防城后一合计,干脆请这些中国人到防城驻扎,这样把辛辛苦苦种出粮食给了这些中国人,总比被海寇抢了或者大明的官兵抢了好。
这下防城镇简直开了锅了,当地百姓听这些宿老们说以前看不眼里的白龙镇现在过的这么好,根本不敢相信,有一些防城百姓还专门沿着快修到防城镇的大路到白龙镇实地考察。经过一番折腾后,那几位宿老带了几大车食物肉脯酒水的来基地,说是劳军,弄的刘远方郭阳莫名其妙,虚虚实实客套了半天,然后几位宿老们表明来意是想请“天兵”帮忙到防城驻扎一部,当然“天兵”的军饷食物都有防城百姓承担。而且百姓也愿意和白龙镇一样接受“天兵”差遣,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简直是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双方是一拍即和各取所需。刘远方和郭阳热情的接待防城镇这几位宿老,双方进行了友好而又融洽的协商,很快就达成了在防城驻兵的口头预案。
公路修的离防城不到2公里了,整个防城镇还有防城周边范围的百姓都知道这是“中国人”的修路怪兽,小孩子青壮年都聚集在大路两边像赶会一样目睹这几种怪兽如何把坑洼不平的丘陵水洼变成一条又宽又直的大路。根据和镇子几位老人的约定,大路会修到防城镇,然后向茅岭乡方向继续修。而道路修通之后,基地会派一只小部队在防城镇驻扎,负责防城镇日常的防卫工作,同时部队战士会进行和白龙镇一样进行医疗教育工作,并引导镇民自主自愿参加各项劳动工作等等。
百度搜索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 或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