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咸丰皇上奕詝是四哥,恭亲王奕?是六弟,俩人是兄弟也是对手。
他们的父皇,道光皇上年已老迈的时候,众多的皇子中,早夭的早夭,太小的太小,只有老四和老六是十几岁的俊朗少年,适合继承皇位。
大清帝国选立皇储的标准,长幼顺序是其次,才德高低更重要。
论文韬武略,六弟均胜过四哥。
四哥的优势是有一位精明的老师,朝廷大学士杜受田杜老师。
一年,春季狩猎,道光皇上带上兄弟二人随驾。
四哥谨记杜老师的叮嘱,一箭不发,一无所获;六弟纵马驰骋,收获颇多。
杜老师早就为四哥准备好了可以打动道光皇上的理由------
正当春天,万物开始孕育,不忍心杀生以伤天和。
仁爱之君,社稷之幸,国家之福。
道光皇上驾崩后,四哥登基为咸丰皇上,六弟受封为恭亲王。
越是有才华的对手越是要小心防备。四哥对于六弟,才华要用;咸丰皇上对于恭亲王,权利要限。
如今的京城,只有恭亲王的身份有资格接管,也只有恭亲王的能力可以承担。头疼的是,恭亲王接到了善后的任务,没有接管京城的权利。
京城的城防由皇族另一位将军奕山接管,如果恭亲王图谋不轨,奕山有权将其拿下。
恭亲王除了亲王的身份之外,唯一的筹码就是大牢里英法两国代表团。
筹码有可能带来理想的结果,也有可能带来更大的灾难。
恭亲王的筹码现在是额尔金和葛罗进攻京城的理由。
限期三天释放代表团,否则,将踏入京城。额尔金的照会态度强硬,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京城失守是大事,但不是最大的事,最大的事,也是咸丰皇上最关心,最在意的事是额尔金面见咸丰皇上,西礼觐见,亲递国书。
如果亲递国书一事可以避免,别说释放代表团,所有的要求都可答应;如果亲递国书一事,额尔金执意坚持,就算是举国一战,也在所不惜。
咸丰皇上最大,最关心的事,在额尔金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只不过是见证两国交往,促进两国友谊的固定礼节而已,是重要的事情,但不是必要的事情,如果咸丰皇上不愿意,当然可以取消。
这本是一场误会,是因为汉文和英文之间翻译的不确切,双方之间沟通的不顺畅而引起的误会。
一旦沟通多了,双方意思理解清晰了,误会自然也就解除了。
这段时间,恭亲王对外沟通的确不少,不但和兵临城下的额尔金和葛罗以文字照会沟通,还派人和关押起来的巴夏礼以语言当面沟通。
巴夏礼表达的很清晰------亲递国书,原非条约可比,彼此无庸勉强。
恭亲王如释重负。
善后事宜一大堆,释放一个重负,还有其它重负。
英法两国本为换约而来,恭亲王计划就近和巴夏礼谈判,没有及时释放被扣押的谈判代表团。
因为代表团没有被及时释放,英法联军进攻京城,破城而入。
进入京城的额尔金和葛罗又惊喜又愤怒。
惊喜的是他们看到了圆明园。
圆明园是大清帝国前几任皇上,从康熙皇上到道光皇上,历时一百五十余年,逐步修筑构建的皇家园林,规模之宏大,布局之精巧,楼台之典雅,园艺之美观,珍宝之丰富,超乎想象,让人感觉好似是在梦里天堂。
英法联军司令部允许每位士兵挑选一件物品为奖赏,命令一下,如蝗虫飞过庄稼,偌大的圆明园为之一空。
愤怒的是谈判代表团一半成员的死亡。
英法联军进入京城,代表团当然立马被释放,只是,放出来的已经不是人,而是鬼,或者说像是鬼。
代表团成员三十九人,除了巴夏礼和额尔金的秘书被关押在刑部高级牢房,身体无恙外,其他人均被关押在圆明园大牢,或者被虐待折磨而死,或者虚弱生病而死,或者精神崩溃而死,幸运活下来的人,都像是在地狱走了一遭,只有鬼样,没有人样。
额尔金为教训咸丰皇上的残忍和言而无信,下令火烧咸丰皇上的私人皇家园林圆明园。
大火漫延经久不灭,照亮了整个京城,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圆明园真的去了梦里天堂。
本为教训咸丰皇上的大火,也是在警示恭亲王------不要讨价还价,乖乖听话。
事到如今,恭亲王除了乖乖听话,还能怎样?
不但《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在京互换,并且,《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也随之签署。
《中英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1,承认《中英天津条约》;
2,战争赔款增加至八百万两白银;
3,割让九龙给英国;
4,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5,允许英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和修建教堂;
6,允许英国商人招聘清国人出洋工作。
《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1,承认《中法天津条约》;
2,战争赔款增加至八百万两白银;
3,归还以前被朝廷没收的天主教教产;
4,允许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和修建教堂;
5,开放大连为通商口岸。
英法两国目的达成,志得意满,陆续撤兵。
相对于英国和法国,美国最为沾光,俄国收获最多。
英法两国和大清帝国打仗这几年,美国也很忙,忙着闹矛盾。
美国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势力,矛盾重重,且愈演愈烈,激烈到即将打仗的地步,根本无暇他顾。
美国公使华若翰孤零零一个人在大清帝国,没有军队撑腰,腰杆子肯定不能像英国和法国那样硬。
上一年,英法联军在大沽口被僧格林沁打败的那一次,英法两国掉头南返,华若翰遵从大清帝国的安排,从北塘水道进京,谈判换约事宜,谈好后,双方回到大沽互换《中美天津条约》。
这次,英法两国在京城互换天津条约,又签订北京条约。美国没有精力顾及,也没人到场,但是上年在大沽互换的《中美天津条约》中最惠国待遇条款,英法两国获取的权益,美国照样享有。
俄国和大清帝国互换《中俄天津条约》比美国还早。
俄国很急,英法美俄四国中,俄国最先要求互换条约,急的不全是条约本身的权益,更多是大清帝国东北地区大片的领土。
英法美三国和大清帝国都远隔重洋,唯独俄国和大清帝国从西到东有千万里国境接壤,俄国对大清帝国不仅仅有权益上的争夺,更有领土上的野心。
大清帝国东北境内的黑龙江河作为东亚大陆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对想成为世界性大国的俄国来讲,极为重要,把黑龙江河变成俄国的内河,是俄国从彼得大帝开始,历代沙皇的共识和目标。
和俄国彼得大帝差不多同一时代的是大清帝国的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康熙大帝。那个时代,俄国已经开始侵占大清帝国的东北,康熙大帝派兵征讨,大败俄国军队,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按照大清帝国的意思划定边界,黑龙江河划在大清帝国境内,距离俄国边境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俄国当时实力不够,暂时蛰伏,但是,觊觎之心,从未更改。
十六年前,英法两国和大清帝国打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俄国就蠢蠢欲动;又三年后,俄国派遣考察团进入东北,考察团的报告让人振奋------
黑龙江河的航运状况良好,可极大方便西伯利亚地区的物资运输,另外,黑龙江河两岸矿藏丰富,物产富饶,是一块宝地,很重要。
重要的地方要交给重要的人来经营。
穆拉维约夫出身贵族,才思敏捷,精明强干,在当时的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眼中,是一位超凡绝伦,可委以重任的重要人才。
穆拉维约夫就读于俄国最好的贵族军事学校,毕业后直接担任宫廷侍卫,不到三十岁便被晋封少将,现在,不到四十岁,出任东西伯利亚总督。
穆拉维约夫不负所托,短短几年,便在西伯利亚训练组建了一支一万六千名左右的步兵和五千名左右的骑兵所组成的强大军团,随时待命,随时出征。
俄国在西伯利亚的力量日益增强,大清帝国在东北的力量日益减弱。
东北是大清帝国的老家,龙兴之地,当然不容他人染指,《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为防备俄国,东北常驻一万五千名左右的精锐满洲八旗军。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势大难平,大清帝国不得已把东北的精锐军队和武器军需调往江南,诺大的东北仅剩五千多士兵,且缺弹少抢,东北可以说成了不设防的东北。
不设防已够危险,允许穆拉维约夫深入布置,形势更加不可挽回。
土耳其曾经也是个很大的横跨欧洲亚洲的大帝国,可惜到了近代也没落了,没落就会被瓜分,都想多分一些,势必产生冲突,于是克里米亚战争打响。
战场的一方是俄国,一边是英国,法国,土耳其。
穆拉维约夫为创造机会,强造借口,借口防止英法两国的舰队通过黑龙江河支援克里米亚战争,要求武力巡航黑龙江河。
黑龙江河在东亚,克里尼亚战场在欧洲,接近中亚,两地相距何止万里?这纯粹是个扯淡的要求,没想到,扯淡的大清帝国竟然以用夷制夷的理由同意了这个扯淡的要求。
穆拉维约夫不仅仅是武力巡航,而是利用巡航,占据黑龙江河中下游的各处要地。如此,穆拉维约夫把黑龙江河以及北岸大片土地置于俄国的军力之下,形成了事实上的占领,剩下的事情是写成条约,签字盖章,固定为法律文件。
签字的人是奕山。
大清帝国风云四起,老家东北也遭危机,咸丰皇上调派奕山坐镇东北。
奕山是道光皇上的堂侄,咸丰皇上的堂兄,是皇族中不可多得的出众优秀的人才,自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在广州被英法军队打的一败涂地后,就不再出众,也不再优秀,只剩消极和颓废。
奕山在广州打了败仗之后,先是被定罪为斩监候,后来道光皇山隆恩特赦,任命为伊犁将军,回到曾经工作多年,且有着斐然成绩的新疆。现在,咸丰皇上又调派为黑龙江将军,以期奕山能够平靖东北。奕山极不情愿的到东北上任,上任之后,消极怠工,消磨时日,他似乎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结局。
穆拉维约夫没有和奕山谈判,只是要求他在已经写好的条约上签字。奕山当然据理力争,断然拒绝。
在不讲道理,只讲武力的时代,拒绝的再怎么断然也只不过是瞎嚷嚷而已。
边境小小的瑷珲城,守军不足二千人,和穆拉维约夫的武力相比,好似小小的鸡蛋挡着大大的石头,随时都会被压碎。纵有千万个无奈和不愿,奕山终究还是签字了,签字的条约叫《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签字的时间就在英法美三国签天津条约的前一个月。
有了《瑷珲条约》,接着又有了《中俄天津条约》,俄国想的很美,争取两个条约早些让大清帝国的朝廷承认,早承认早心安。
为了速度,俄国没有再派公使,而是任命俄国在京教士团的监护官,一名外交部四等文官彼罗夫斯基为钦差大臣,负责其事。
东北大片领土被占,俄国钦差大臣出现在京城,这都让咸丰皇上震怒,于是,革去奕山本兼各职,圈禁宗人府。
理藩院官员出面和彼罗夫斯基在天津谈判,互换《中俄天津条约》,拒绝承认《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俄国极为看重,岂肯就此善罢甘休?改派另外一位官员,伊格纳提耶夫再谈,仍被严辞拒绝。
伊格纳提耶夫没有放弃,没有回国,以公使身份留下,寻找机会。英法两国打入京城,这是绝佳的机会。
恭亲王刚刚接到善后的命令时,因从来没有和英法等外国人打过交道,一时间茫茫然不知所措。
这时候,伊格纳提耶夫主动提出愿意从中斡旋,让英法两国早日罢兵,犹如黑暗中的明灯,溺水时的稻草,即便伊格纳提耶夫提出大清帝国以承认《瑷珲条约》未交换条件,恭亲王还是很感激,一口应承。
其实,英法两国按照条约办事,只要恭亲王承诺条约所写,自然会罢兵撤军,只是恭亲王当时不知,病急乱投医,中了伊格纳提耶夫的招。
中不中招是次要,重要的是恭亲王知道这时局势糜烂,朝廷无力对付俄国,东北不能再起边畔,所以,不但《瑷珲条约》被批准,并且也新签了《中俄北京条约》;不但丢失黑龙江河,以及黑龙江河以北六十多平方公里土地,并且还要再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四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给俄国。
俄国终于满载而归,伊格纳提耶夫终于欢喜而去。
各国条约已签,英法联军已退,善后工作已经结束,咸丰皇上却不这么看。亲递国书犹如扎在咸丰皇上心上的一根针,必须彻底确认取消,不留下丝毫后患,善后工作才能算结束。口头承诺不可以,必须书面承诺,有了书面承诺咸丰皇上仍然顾虑重重,忧心忡忡。
大清帝国是天朝上国,至尊至贵,这次,蛮邦夷人面见恭亲王已是有伤国体,以后外国公使常驻京城,如果哪一天他们要求觐见,并且不行三跪九叩之礼,该当如何?
打仗打不过人家,只能躲着人家,咸丰皇上曾有计划迁都西安的想法,后又作罢,只是躲在热河避暑山庄躲避外国人。
命苦,心也苦,心苦,需要安慰。
咸丰皇上在大清帝国是万人之上,所有人对他都是敬畏,没有安慰,能够给他安慰的是美女和醇酒。
一手美女,一手醇酒,咸丰皇上天天放纵,夜夜笙歌。美女和醇酒,双双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刀,没多久,就把咸丰皇上安慰到永远不需要再安慰的地方去了。
年仅三十一岁,咸丰皇上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
咸丰皇上唯一的儿子载淳继位,咸丰皇上钦命的辅佐载淳的顾命八大臣中,没有恭亲王,恭亲王很失望失落,很惴惴不安。
惴惴不安的还有太后,太后有两个,一个是咸丰皇上的皇后,是东太后,一个是载淳的生母,是西太后。两宫太后,特别是西太后,和顾名八大臣的关系很不融洽,在皇家高层,关系不融洽很可能会被对方干掉。
在惴惴不安中等待危险的来临是下下策,主动出击干掉对方才是上上策。
恭亲王配合两宫太后发动政变,铲除顾命八大臣,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因为东太后性情恬淡,朝政大多发自西太后,大清帝国从此进入西太后时代。
由恭亲王领衔奏请新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欧美各国的外交部,渐趋走上轨道,大清帝国的外交事务也渐趋规范。
朝廷和民间,对欧美先进各国的了解越来越多,睁大眼睛观察人家世界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仍旧鄙视人家为蛮夷,却也承认人家在某些方面的强悍,以学习人家先进技艺的洋务运动在恭亲王等权贵的支持下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起来。
洋务运动让大清帝国比以前强了不少,但和欧美领先国家相比,仍然是天上地下。欧美领先国家已经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大清帝国仍然走在泥泞的土路上,在土路上放一些石块,路比以前会好走一些,但它毕竟还是土路,再有几场大雨,就将被冲毁。

百度搜索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大清帝国渐沉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木木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木一并收藏大清帝国渐沉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