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九十二号密函 天涯 或 九十二号密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第十三章 姑苏吟城外(以下转引,不喜略过)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
苏州辖姑苏区、相城区、吴中区和吴江区,代管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巿和昆山市,全市面积8488.42平方公里。
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苏州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有2500多年历史。
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发现了许多远古文化遗址,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为丰富,著名的有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罗墩遗址等,其中赵陵山遗址在199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
先秦商末,我国西北地区姬姓周氏族首领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避位让贤,从陕西歧山下的周原,千里南奔,来到长江下游南岸的梅里(今江苏梅村),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建立了带有部落性质的“勾吴之国”。这是苏州一带称吴的最早记载。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灭商,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寻得已在吴地为君主的泰伯、仲雍五世孙周章,封其为诸候。“勾吴”遂成为诸侯国,正式纳入西周版图。日盛,并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跻身大国争霸的行列。
周灵王12年(公元前560年),吴国君位传至二十世孙诸樊,国都南迁至今苏州城址。周敬王6年(公元前514年)阖闾继位,命大臣伍子胥在诸樊所筑城邑的基础上扩建大城,周长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约合今制23.9公里),名阖闾城。
周元王3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吴地悉归越国所有。显王35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吴、越之地尽属楚。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楚相春申君黄歇被封于江东,吴地遂成为春申君封地。
吴王阖闾是春秋五霸之一,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古城,就是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由伍子胥负责建造的,因此苏州古城最早被称为“阖闾大城”。
这一大城周长四十五里三十步,开辟有阊门、平门、齐门、娄门、葑门、蛇门、盘门、胥门等八座城门。2500多年来,苏州古城城址仍留在原处,而且基本保持着当时的格局,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来到苏州,来到盘门,自然要到阖闾纪念地走走,来了解这位春秋霸主,曾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的风起云涌、可歌可泣的故事。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却说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全长1606米,却是苏州一条历史悠久的经典水巷。
与平江路垂直相接的是诸多狭小的街巷,狮林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等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可能有着长长的故事。
巷子一径是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颇有些曲径通幽的意境。不知高墙内深藏了多少私家花园,园林讲究市园相隔,俗者屏之,然而这也显出了苏州生活的另一面,市井生活与清修别院从来便是互为表里,共为苏州文化空间的魂魄,清雅高远的文人趣味自然提炼了苏州的精神气蕴,而“大隐于市”的美学体味却也需要人间烟火来成全。
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并至今保持着活力。到苏州,如果没来过平江路,那就不算来过苏州。(以上转引)
平江的路,窄窄的,是青石板老路,一条穿城而过的小河,映着两旁的白墙黛瓦,偶尔划过几艘画舫,一种恬静平淡的舒适。
干将路,苑桥畔。
猿古楼。
松风煮雨阁。
丝雨簌簌,波纹潋滟。一阵软糯细腻,婉转悠扬的昆曲丛阁中飘荡。
"去年心事,尽入前朝梦里。
今日萧索,藉来故人两散。
从此梦魇几重几,醒时连累方外身。
昏昏欲来,未见寺竹青青。
抵头难料,又是黄花郁郁。
江湖不缺倾杯酒,川上圣人也拦江。"
仔细聆听,曲文甚是清奇悠妙。
"哈哈,暮挽兄一首好词阿!韵入这古香昆曲,更增色无穷!"林阿龙拍手赞道。
"过奖了!"
慕容挽倚立于“松风煮雨阁”上,观瞧着槛外平江波里的斜风细雨。
慕容挽,姑苏慕容世家第一公子,“江东王”慕容姑苏的长子。
【宋朱长文撰《吴郡图经续记》载:“苑桥、定跨桥,故传皆阖庐苑囿,游憩之地。”宋范成大撰《吴郡志》载:“苑桥,在报恩光孝寺之西。故传:阖闾有苑囿,在其傍定跨桥下。长洲县前,旧为阖闾故迹。县前东南,故传:皆阖闾苑囿游憩之地。”今苑桥尚有遗踪可寻,而定跨桥无存。
苑桥位于平江路南端,跨平江河,可以看做是平江路南起第一桥。相传此桥因春秋时吴王阖闾在此建苑囿而得名。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修,为石拱桥。】
林阿龙同慕容挽是世交,相知已久。数番游历江南皆驻访慕容世家。此次在边塞聊闷,忆起江南故人旧事,不禁离"仙隐山庄"顺船运河直下姑苏。
"暮挽兄,一别经年,今日相见还是这般神采飞扬,诗情逸志!这‘松风煮雨阁’果然雅致,别有洞天!倚楼平江水,但看江湖落。哈哈…”林阿龙道。
"松风煮雨阁"是慕容世家于平江路新开的一栋茶楼。这里距齐门路的慕容山庄之拙政园并不远。
【苏州拙政园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取名“拙政”是因晋朝《闲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拙政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他的儿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此后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
经历—百二十余年后,崇祯四年(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并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将其重新修复,并将“拙政”改名为“归园田居”,取意陶渊明的诗。
康熙十八年,为苏松常道署。乾隆三年(1738年),蒋棨接手此园,并将园中规模略做更改,东边的庭院切分为中、西两部分。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园当做苏州的重要基地,改之为忠王府。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富贾张履谦接手此园,改名为“补园”。当时拙政园的腹地缩小到1.2顷,张履谦大举装修了相当多细致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园今日之基础。】
"林兄打趣我了!我不过一俗世闲人而已,偶尔游文弋墨,寄情山水而已!今日林兄复至江南,故人重逢,慕容不胜欣喜!来,品偿一下我这茶庄的新品!"说着慕容挽引着林阿龙至茶案旁,亲手冲了一杯饮品。
林阿龙看这盏饮,醇黑浓滑,柔和明亮,一阵诱人的香气扑鼻。
"奥,慕容兄,这是什么茶?难道是普洱?似又不像,这香味很浓阿!"林阿龙端起茶盏疑惑的笑问。
"哈哈,这种饮品林兄一定还未见过。它名叫‘咖啡’,是西洋的产物。最近慕容家的商船出海,刚不久从那边带回来的,据说这种饮品正流行于西方,它比茶还要提神,浓香中又透露着淡淡的苦味,别有一番韵致。林兄乃慕容至交,今日特奉上一品!”慕容挽饶有兴趣的介绍道。
"奥,原来如此!多谢慕容美意!今天竟有幸得品异域风味,甚是开心!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一饮新奇了!"林阿龙陪笑道。
"请!林兄不必客气!"慕容挽微笑道。
林阿龙浅浅品了一口,果然浓香四溢,醇厚幽甜之中滑下淡淡的苦涩,滋味与茶不可同日而语,别有悠意,精神也颇为之一振。
"如何?林兄,我所言不虚吧!"慕容挽笑道。
"哈哈,嗯,果然不错!正如慕容兄所言,提神醒脑,甜而微苦,细品别有韵味!"林阿龙说着又饮了几口。
【历史学家认为,咖啡树早在公元前就可能已经在东非的埃塞俄比亚高原或阿拉伯半岛南部的某处茁壮而神秘地生长着。但是,人们真正发现咖啡却是在公元6世纪。相传有一位阿拉伯的牧羊人卡尔迪(Kaldi),在牧羊时意外地发现山羊追逐嬉戏、欢蹦乱跳、无比兴奋,即使到深夜也无法入睡。他留心观察,了解到羊群是吃了某种红色果实产生的异常,便亲自尝试这种漂亮、艳丽的果实,很快感到自己的身体轻松舒爽、精神也异常欣快。事实上,牧羊人发现咖啡的故事有许多版本,但无疑都是关于咖啡的最为古老的传说。】
"嗬,好喝林兄就多饮两杯,回到塞北的时候我可以送你一些,以略表慕容对林老前辈敬意!"慕容挽笑道。
"多谢慕容美意!君子不夺人所爱,这样不太好吧?我还要在姑苏盘亘些时日,归期还不知何时!"林阿飞推辞道。
"林兄不必客气!既然到了我慕容世家,姑苏任你羁游!"慕容挽挚意道。
两人正畅聊间,有茶楼管事慕容世家族弟清风上来禀道:" 少庄主好!有东瀛浪人前来向您下战书,邀您五月端午赴虎丘一战! "
慕容挽打开信封,拿着红笺看到,
"战书:近者东瀛富士山武士 宫本一刀 西渡中原,三日屠尽江东各路高手、无有匹敌!叹泱泱支那皆僵尸病夫也!素闻姑苏慕容、独孤、皇甫三大世家剑术高超,今携‘无敌’一刀邀尔等虎丘一战,望各位勿作犬耳!”
慕容挽顿时怒发冲冠!血气奔涌!大怒道:"东瀛賊子!竟欺我神州如此!”
林阿龙见慕容挽突然脸色大变,神情愤怒,不知所故。问道:"慕容兄何故如此暴怒?出了什么事?"
"你看吧!"慕容挽将战书递给林阿龙观瞧。
不看则以,看罢林阿龙也是怒不可遏:"东瀛小儿!口吐狂言!乃不知死活!"
又道:"慕容兄,你看作如何打算?"
慕容挽将战书撕的粉碎:"清风,告诉他,五月端午,虎丘一战!必将弑其剑池之底!"
清风见少庄主阅完信后勃然大怒,知事态严重,不敢多问,急着转身出去回话。
“慕容兄,稍息怒!既然此东瀛浪人敢口出狂言,想必有些实力,看来咱们也要广邀武林同道,共商大计,摸清对方来路,保证一击毙敌,扬我华夏威名,亦卫姑苏慕容赫赫声誉!”
林阿龙一旁劝慰道。
“林兄说的没错,这件事看来并非简单,需从长计议,我这就着手广发英雄贴,准备召开虎丘‘剑池大会,到时好好教训这狂妄浪人!不过此时离端午还有些时日,勿须太过急躁,你刚到舍下,我先陪你盘桓几日吧。”
“奥,既然慕容兄一片盛情,我就恭敬不如从命吧。”林阿龙应声谢道。
若墅堂在拙政园之中,园为唐陆鲁望故宅,虽在城市而有山林深寂之趣。昔皮袭美尝称,鲁望所居,”不出郛郭,旷若郊墅”,故以为名。
会心何必在郊埛,近圃分明见远情。
流水断桥春草色,槿篱茅屋午鸡声。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
不负昔贤高隐地,手携书卷课童耕。
释译:
心中有向往何必一定要去郊野,园圃的一切也足以表明心志了。流水、断桥、和那一片绿色的春草,篱笆、茅屋、和那午间雄鸡的啼叫……这一切啊,使人不得不爱上了没有车马喧嚣的人世,使人不得不相信城市中也有静谧的山林。不能辜负先贤高士们隐居的地方,那里可以随意地耕种、读书、课童……
“玉泉”原文
京师香山有玉泉,君尝勺而甘之,因号玉泉山人。及是得泉于园之巽隅,甘冽宜茗,不减玉泉。遂以为名,示不忘也。
曾勺香山水,泠然玉一泓。
宁知隔瑶汉,别有玉泉清。
修绠和云汲,沙瓶带月烹。
何须陆鸿渐,一啜自分明。
释译:
曾经品尝过那香山的泉水啊,清泠得就像一泓流动的美玉。我确实知道在瑶汉的那一边,也有一眼相似的清清的玉泉。带着长绳和着云气汲来泉水,沙瓶盛满泉水在月色下烹煮。何必邀请陆鸿渐专程来此呢,我一喝就能悟出泉水的品味。
“小飞虹”原文
在梦隐楼之前,若墅堂北,横绝沧浪池中。
雌蜺连蜷饮洪河,落日倒影翻晴波。
江山沉沉时未雩,何事青龙忽腾翥。
知君小试济川才,横绝寒流引飞渡。
朱栏光炯摇碧落,杰閣参差隐层雾。
我来仿佛踏金鳌,愿挥尘世从琴高。
月明悠悠天万里,手把芙蕖照秋水。
释译:
就像那大蜺蛟龙般猛饮着江水,落日的倒影在水里拨弄着清波。就像江山还尚未甦醒睡意沉沉,青龙就忽然跃起向上飞翔腾达。知道你啊才是稍稍展示了才华,就如横穿了寒流飞渡过去一般。红栏泛着光彩那天上碧霞满空,巍峨的高楼在云雾中参差隐约。我来这里仿佛是双脚踏着金鳌,真想挥去尘世追崇抚琴的高人。月光是那么地明灿洒满了万里,抚弄着那芙蕖哦惟见一池秋水。
以上乃明书画才子文徵明题拙政园三十一美景其中三首。
拙政园,是中国文人写意山水园的典范。与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同誉为“中国四大名园”,前两座园林是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作,拙政园和留园是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作。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其园主是退隐的御史,因与苏州地方文化名流交往甚深,故园建成后,著名文人、“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就多次为之绘画作记,惜均未能流传。今所见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也因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出版过珂罗版画册才得以存世,故尤显难得。
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清初就享有“诗书画三绝”的美誉。文氏一脉居苏数百年,均工诗书画,除文徵明自己所居停云馆、玉磬山房,其后裔也均雅好治园。特别是曾孙文震亨,不仅治园极精,还留下了至今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名作《长物志》。文氏诗书画和文氏造园,是明清时期苏州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苏州封建士大夫退隐文化的一个写照,更可认作是苏州历史独特的文化现象,从这一角度理解,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价值不言而喻。
慕容挽引林阿龙归返拙政园。
临近庄园迎面门头青色匾额扑来四个鎏金大字“慕容世家”,**威武,气派大方。一看就是书法大家题写,看其落款乃书“唐崇虎”三个潇洒行体秀字。
“哈哈,真乃我的荣幸,这‘慕容世家’的题字应该是江南第一才子 唐伯虎的后人唐崇虎的宝墨吧,果然气势不凡,风流倜傥!”林阿龙边看边不由赞道。
“林兄果然好眼光,正是姑苏当世名流唐崇虎,哈哈,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天纵英才,无愧祖先。我和他是莫逆之交,改天一定引林兄到他府上一叙。”
“哈哈,那是再好不过,多谢慕容美意,改日一定登临拜会。”林阿龙对唐家才子慕名已久,欣喜言道。
两人谈笑风生之间已步入“慕容世家”,里面更是别有洞天,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有清香高洁、超凡脱俗之意。厅堂面宽三间,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分为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园田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
走出兰雪堂,迎面有一组太湖石假山。这块名为“缀云峰”的假山高耸在绿树竹荫中,与西侧凉快形状怪异的石峰并立,叫做“联壁”。水池边山峰外形似船,俗名“翻转划龙船”。
兰雪堂的东北面,临水而筑的这座建筑,就是“芙蓉榭”。此榭为东花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面对荷花池,背倚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给人一种宁静的气氛。
“现在看到的这个亭子是“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慕容挽边走边聊,为林阿龙一一介绍。
“果然江南胜地,名不虚传,当年大诗人陆龟蒙归隐真是找了个绝佳之地!美阿!哈哈”林阿龙看的如痴如醉,赞叹不已。
“东中花园以这条复廊分隔,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造型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慕容挽继续说道。
“哈哈,这漏窗设计的实在巧妙,匠心独运,令人眼前一亮阿!慕容世家的园林堪比京城。”林阿龙边走边欣赏,边回应着慕容挽。两人愈聊愈加投机。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具有江南水乡特色。池岸曲折,水绕山转。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具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构图特色,也体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林兄,你来看这‘悟竹幽居’,此亭俗称“月到风来亭”。与众不同的它是一个方亭,4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会联想到八月十五的月亮。人站在其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北面青竹石笋,西面嫩荷吐尖,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文征明的书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林阿龙边倾听边频频点头赞赏:“好个‘月到风来亭’,充满诗情画意,临亭赏花观月,风景真是好极!当年文征明先生重造园布景时处处慧心独运,让人畅游园中如在画中,这不就是一幅身临其境的‘江南翠园图’么?”
“林兄所言极是,姑苏正是有了这些人杰地灵的才子墨客,艺术大师,才让这里名闻天下,宛若仙境阿。”慕容挽欣然道。
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居高临下,与远香堂遥遥相对,站在亭内,园中各处亭台楼阁一览无余。停住上有文征明手书的对联,上方还有明代画家倪云露的“山花野鸟之间”题额。
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亭、香洲、见山楼、倚玉轩、小飞虹、小沧浪。
从中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花园。
西花园的主体建筑 “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是鸳鸯厅结构。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面是四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边分为两个客厅,北面客厅是夏天纳凉用的,南面客厅是冬天取暖用的。这里四面窗格上都嵌有菱形蓝白相间的玻璃,构成美丽的图案,每当盛夏烈日时,阳光透过窗户变成一道道蓝白相间的光束,洒在地上泛起阵阵凉意。靠近蓝色玻璃窗往外看,只见屋顶上、树枝上、石块上、荷叶上,都像是洒上了一层白雪。
隔岸池边有一座小轩,像一把打开的折扇,俗称扇亭,取名“与谁同坐轩”,取义于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扇面状屋面和扇亭与后山屋面恰似扇把的“笠亭”构成了一把完整的折扇。
话不多言,慕容挽陪林阿龙将“慕容世家”园林粗略游览一番,谈诗论墨,相谈甚欢。
时将至中午,慕容挽道:“林兄,看时辰即将响午,我带你乘船到著名的山塘街治宴赏景听听苏州评弹昆曲吧,那里可热闹的很!”
“哈哈,慕容兄客气!承蒙厚谊,多谢了!几次下姑苏,匆匆一过,还未曾到这闻名遐迩的山塘街一游,今日正好,乘兴不如尽兴,那就一起去看看。”林阿龙早听说这山塘的繁华盛景,是姑苏充满烟火气的地方,到苏州不到这里有点可惜。于是欣然答应。
送人游吴——杜荀鹤: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白居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上有苏杭、下有天堂,苏州七里山塘青山绿水相映成辉、楼台亭阁错落有致、七座拱桥宛若弯月镶嵌水中,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宛若一副水墨丹青浑然天成,有着江南独有的灵动、自然、和洒脱。
唐朝宝历二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
自古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据说清乾隆帝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亲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对七里山塘情有独钟,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
关于七里山塘名字的来由还有一个故事。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坐江山后,张士诚也被押到了南京杀了头。不过朱元璋的心里总是有那么一点不放心,苏州毕竟是张士诚的大本营,亲信很多,于是,特派刘伯温到苏州来视察。刘伯温在苏州到了山塘街,发现山塘河横贯在白堤旁,状如卧龙,他担心这儿要出真龙天子,将与朱元璋争江山。
刘伯温想出一法,在山塘河上建造了七座桥,这好比七把锁。又在桥堍安置了七只狸,让它们来看守这七把锁,破了“风水”。传说七狸有千斤巨锁之功,能牢固地永久锁住龙身,朱明江山就可传至万世万万世。但是七狸山塘被老百姓传着传着就变成了“七里山塘”。这也只是一个传说。
慕容挽叫了一条小船,同林阿龙泛舟山塘河,暖暖的空气中不时飘来江南水乡特有的味道。七里山塘有典型江南水乡的风貌,山塘河两岸,林立着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家家户户前街后河,河上小船来往如梭,街上店铺林立。
顺船正至野芳浜,五人墓一带。乘一叶画舫,听一曲丝竹,真可谓“一声柔橹一销魂”。到野芳浜 , 河面开阔 , 豁然开朗 , 后半街闲适充满野趣 。 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哎呀哎哎呀,哎呀两处好风光……五月五日龙船会,来船野芳浜,端阳锣鼓轻敲,刹郎郎仔郎当,郎里郎当刹啷一声响端阳,打一个招呀,来船野芳浜,再打招呀摇进山塘 。苏州民歌《大九连环·姑苏行》里,早就提到了山塘街半塘边上野芳浜当日的繁华。 现在的人们游览山塘街,主要在阊门到通贵桥一带,再过来一点就是星桥一带的市井文化,过后就少有人问津了。其实过去最热闹的地方在半塘附近,半塘处河面称野芳浜,野芳浜距离虎丘不太远,能望见虎丘青黛色的山影。这里有一片开阔的水面,城里的画舫到虎丘码头下客 。
那时候的得月楼就开在山塘街的野芳浜,时人有诗云: “觅得百花深处泊,销魂只在野芳浜。”当时又有人称野芳浜为“销金窟” 。既是风流之地,当然也会留下很多的风流故事。 一六四一年春途经苏州半塘,冒辟疆他登岸小憩,友人介绍说:“此中有陈姬某,擅梨园之胜,不可不见。”陈姬,就是有让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明末第一美女、“乱世佳人”陈圆圆。陈圆圆曾对他很是仰慕,短暂的会晤,两人一见钟情。一夜风情,给冒辟疆一生留下美好回忆。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写了初晤时陈圆圆给他留下的美好印象:“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云雾。是日演弋阳腔《红梅》,以燕俗之剧,咿呀啁折之调乃出自陈姬身口,如云出岫,如玉在盘,令人欲仙死。”)。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初二,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终于闭上了疲惫的眼睛,在冒家的一片哀哭声中安详的走了。小宛仙逝,年仅28岁。临终之时,她手中紧握着冒辟疆镌有“比翼”、“连理”四字的那对金钏,葬之于如皋影梅庵,也给苏州的山塘街留下了一段最浪漫的佳话。
百度搜索 九十二号密函 天涯 或 九十二号密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