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032【经文】皆遵普贤大士之德。《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皆遵(1)(2)普贤大士之德(3)(4)。
〖科判〗甲一序分>乙一证信序>丙二别释众成就>丁二菩萨众>戊二广叹>己一普赞实德>庚一德遵普贤
〖注解〗
(1)遵:遵循。需要注意的是,在别的版本中,这里用的是“导”字。这两个字都是对的,这里采用“遵”字。
赞叹菩萨的功德是给我们作榜样,我们怎学佛呢?先学菩萨,学菩萨怎样学呢?跟着普贤菩萨学。我们学不成菩萨,不是听得少,就是没有遵守。听到了,经是经,我们是我们,没有遵守奉行。所以听经,这个「遵」字很重要,诸大菩萨都跟着普贤菩萨学,遵守奉行普贤菩萨之德。
(2)皆遵:所谓的“皆遵”,要知道遵修的是什么,又是以谁为榜样而遵修,遵修的是哪些人。回答是:遵修的是普贤行愿;是以普贤菩萨为榜样;遵修的是与会一切诸大菩萨。
合起来就是说:在这部《无量寿经》里,以普贤菩萨做为(「作为」)一切菩萨的上首(这就是“遵”或者做为(「作为」)一切菩萨,效仿的榜样),其余的文殊、弥勒、贤护等出家和在家的大菩萨,以及从十方世界来参与法会的无量大菩萨,都共同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就是“皆”的意思)。
(3)普贤大士之德:
(一)普贤广大行愿
所谓的普贤大士之德,就是指普贤广大行海。展开来说,有无量无边的普贤行;归纳起来,就是指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妙行。《华严经》说:欲成就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佛功德海,需要修持普贤十种广大行愿,所谓: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
“普贤”总的表示大行,有广大、无尽、圆满等涵义。“普贤”,是指一切时、一切处从身口意发出的行为,无不妙善。“圆满”,是指普贤行极其圆满,一切支分无不具足。就像十五的月亮圆圆满满,没有一点欠缺,又像车轮具足一切轮条。所谓的广大,是指以全法界心、如法界量而作。由于本性遍满一切时、处,本性中具有超过恒河沙数的性德或功能性,因此就称合本性,发起如法界量的广大行愿。“无尽”,是指每一条行愿都是尽未来际念念不断地去做。在《行愿品》里讲到四无尽句:“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等不可尽故,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比如十大愿王,每一愿都说到了尽虚空遍法界佛刹极微尘数的世界、尽未来际等等,说到了所礼境如何、随喜境如何、忏悔境如何等等,行境达到了最大量,行为的种类达到了最大量。总之包含了十方三世一切种类的行为,而且每一种行为都达到极其广大、极其圆满、极其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所有的大菩萨没有一个例外,都要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来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二)成就普贤广大行愿的殊胜方便
像这样极其广大、无尽、圆满的普贤大行,怎么才能修到呢?这就要通过殊胜的方便来实现,其中极殊胜的一个方便,就是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原因是阿弥陀佛有大威神力,能使行人快速成就。
这又要看到阿弥陀佛愿海的内容,阿弥陀佛的发愿是让众生往生净土,都得到极广大的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漏尽等神通,得到智慧、辩才、陀罗尼、三摩地等无量无边的功德。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有的大愿都已经实现,所以能加持众生,使他开悟见到本性,然后称合本性发出广大、圆满、无尽的普贤行愿,而且能够真正做到,这样就能深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而成佛。阿弥陀佛的本愿说到:“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凡夫很可怜!如来藏一直在随着无明的因缘发生作用,宝贵的佛性都被用在起惑造业上了,结果层出不穷地变现迷乱的境界!心陷在迷乱中,起的都是反作用、邪作用。而随着觉悟的因缘,然后起的就是正作用、妙作用。而且以称合本性的普贤行愿力,才完全把这个心翻转过来,最终入的就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这样就看出:要让众生迅速成佛,关键是打开他的心,然后再去妄执、除习气,显发本有的恒河沙数的妙德,这样来成就普贤行海。而能充当强大增上缘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以这个原因,普贤菩萨带领华严海会一致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求圆成佛果。这里有很深的秘密。《普贤行愿品》最后归结在往生极乐世界上,这是非常明显的结局。原因就是阿弥陀佛有大力量,能加持行者迅速成就普贤行愿。
所以普贤菩萨发愿说:“愿我临遇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现前成就此大愿”,就不只是停留在诵诵经、在心里作意、向往的层次上,而是现前成就普贤大愿!一切极其广大、圆满、极其不可思议的普贤行,都完全实证到,这叫“现前成就”。
长行文里更详细地说到:“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从这些经文就看出怎么来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借助的方便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果位方便的摄持,就能使普贤行愿圆满地实现。
(三)弥陀本愿怎样使行者成就普贤行愿
凡夫的困难就是颠倒习气太重,不必刻意就自然现行,一遇到境缘就不断涌发,这样一直被烦恼和业的力量所控制,就严重地障蔽了灵知、障蔽了能力,而发不出广大的普贤行。现在怎么来破除障碍?弥陀愿海的设计就是建立具足功德**的净土,让众生能得得(「能得」)佛力摄持而往生净土、横超生死。
一往生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给众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身体。众生在轮回里披枷戴锁(「带锁」),就是指五取蕴一直不断地相续。这样的五取蕴相续,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运转的造苦的机器,同时也就是一种不断按照过去的业力而显现苦的所在,只要它还在相续,就摆脱不了轮回的命运,就会一直落在错乱的因果循环当中。
但是走往生净土这条路,在临终这一期蕴身息灭时,自己的心和佛心相合的一瞬间,就转成了莲花化生。然后佛的加持力注入这个化现的身,就能使得他内在的妄执、烦恼、业等负面的力量无法现行,这样就从长劫惑、业、苦循环的状况中解脱出来;而正面,出现的完全是清净的觉悟因缘,所以唯一不断地在显发本性的妙用,不断地往道上升进,这就是入了不退转地。所以往生就是转凡成圣的第一个关键。
再往下要知道,往生之后会发出怎样的行为?就是会不断地发出广大的普贤行,不再是过去那样目光短浅,只求现世的享乐、或者求来世善趣的享乐、或者求一己解脱,做出种种很小的行为。往生之前受惑业力量的控制,见不到自己的本性,见不到客尘的虚妄,所以就一直在随着迷乱的力量运转,也就使本性的妙力无由开发,而无法实现普贤行愿。但往生之后,由于脱开了惑业力量的系缚,由于亲见了本性,由于有佛神力的加持,因此就能开发极广大的功德,就能开展极广大的普贤行。这以后就在行为上从始至终都是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往生后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得到无生法忍。这以后就真正开始实行普贤大行!开始分身尘刹,化现在十方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里,把无量众生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出来,安置在极乐世界。而这样做的时间是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四)与会无数大菩萨们都经由此方便而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在这十劫里已经有无数菩萨通过往生极乐净土而得到大成就,然后从极乐净土出来,进入“园林游戏地门”,入了教化地。从此他们在十方世界里化现种种身,运用种种方便,教化无量众生。到了这次释迦佛要开演净土法门时,这些得过阿弥陀佛大恩救度的大菩萨们当然就化现过来,辅助释迦佛弘扬阿弥陀佛的法门。
把无量众生从烦恼大苦海里拔济出来,一个个送到极乐世界,这是真正救度众生的大事业。有多少佛和菩萨在做这项事业呢?包括从阿弥陀佛化出去的无数佛菩萨,包括阿弥陀佛座下已经成佛或者成了大菩萨的这些大圣者们,都在共同做这项伟大的事业。像这样辗转地教化、辗转地度脱,就成为极广大的事业。
这样才知道这部《无量寿经》一开始就说:无数大菩萨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里有很大的密意。就是指这些大菩萨当初也是随学普贤广大行愿,以行愿力而往生到极乐世界,然后现前成就普贤行愿,仍然以普贤行愿力化现在十方世界普度众生。这次是来参与释迦佛宣讲弥陀愿海法门的法会。所以说“皆遵普贤大士之德”。
如果我们也这样效仿,从现在起就注意加深对普贤行愿的胜解心、欢喜心,尽量从心里生起尽未来际遵修普贤大行的意乐,以这样的愿力来摄持自己的心求生极乐世界。一得到往生,就和阿弥陀佛的大愿海充分相应,佛的力量直接加持在自己心上。这时已经亲自到了佛前依止佛,所以佛的加持来得最快、最直接、最充分,这样就能快速成就普贤行愿。到了将来第五佛、第六佛等宣说净土法门的时候,我们也会来参加佛的法会,也会这样护持净土法门。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自己是得到弥陀愿海的摄受而成就的,知恩、报恩,自然会辅助、弘扬弥陀愿海法门。
(4)皆遵普贤大士之德:要知道清凉国师解释的三普贤:位前普贤,位中普贤,位后普贤。位前普贤,我们要发这样的愿;位中普贤,登地现见了本性,自己知道本性如何,就会称性发起普贤广大行愿,然后在这地位里实际去行持;位后普贤,已经证得佛果,但不舍因行,因为发的普贤行愿正好成佛之后彻底实行。所以初、中、后“皆遵普贤大士之德”。
〖解释〗本经会中,以普贤菩萨为一切菩萨之上首,余文殊、弥勒、贤护等出家在家菩萨,暨十方来会无量无边之诸大菩萨,皆悉遵行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乃华严长子,其至德即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谓大士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如上十愿,愿愿皆曰:“我此大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行愿品》复云:“若人诵此愿者。------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又其中第十愿“普皆回向”显“普”。从初礼敬乃至第九愿“恒顺众生”显“贤”。故知十种大愿,显“普贤”义。“贤”则竖穷三际,“普”则圆摄无余。《清凉疏》云:“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正显经中普贤,即位后普贤,亦即善导大师所谓,从果向因之相。又普贤偈云:“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普愿沈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是即普贤自言,我既往生极乐国已,成就所发之十种大愿。乃以殊胜行愿功德,皆悉回向众生,同生极乐。普皆回向,乃成“普”义。弥陀四十八愿,摄一切众生,是“普皆回向”之本源。普贤十大愿王,正是弥陀大愿之第三十五愿之广演。愿曰:“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此愿留在第二卷中详释)。由是可见,会中圣众,多是曾生极乐,披弘誓铠,游化十方,助佛宏化。如是辗转教化,辗转度脱,是故经中,无量无边一切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普劝一切众生,同遵普贤之德,求生净土。为什么只是遵修普贤,求生极乐?因为只有这一个法,能给众生真实之利,能救众生的生死之苦。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也就是来会一切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的原因。
【直译】都遵循普贤菩萨的广大德行。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声明】本人学译,仅供参考。

百度搜索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念佛求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念佛求生并收藏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