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024【经文】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普贤菩萨(1),妙德菩萨(2),慈氏菩萨(3)等。
〖科判〗甲一序分>乙一证信序>丙二别释众成就>丁二菩萨众>戊一略列>己一出家菩萨>庚二列名
〖注解〗
(1)普贤菩萨:普贤,梵名Samantabhadra  ,或 Vis/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又作遍吉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普贤之名始出于三曼陀罗菩萨经,后广见诸经而成普遍之信仰。据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载,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守护法华之行者。台宗二百题卷十立有相普贤论题,依礼忏诵经之有相行,达成感见普贤之旨。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说普贤菩萨十种广大之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广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在密教中,普贤与金刚萨埵同体,列于金胎两部曼荼罗中,是为密教普贤。金刚界曼荼罗中,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安置于北方四菩萨之最下位。密号普摄金刚。种子奥(ah!)。三昧耶形为剑形。形像依会之不同而有别,微细会左手握拳安腰,右手执利剑;供养会以二手执莲花举于胸前,莲花上有利剑。胎藏界曼荼罗中,列于中台八叶院之东南隅,身呈白肉色,戴五佛宝冠,左手以拇指、食指执莲花,莲上有火焰围绕之利剑;右手臂伸开仰掌,屈无名指、小指。种子蛊(am!)。三昧耶形为莲上剑。密号真如金刚。此外,尚有以普贤延命菩萨为本尊之修法,称为普贤延命法。
我国四川峨眉山夙为普贤菩萨之道场,传为晋代蒲翁所开创,于圣寿万年寺安置普贤之像,宋太宗敕造二丈金铜像,并建大阁以安置,尔后崇信甚盛。
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此外,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于佛教四大菩萨中,以“大行”著称,其显圣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普贤”亦名遍吉,《清凉疏》谓普贤有三:(一)位前(但发普贤心);(二)位中(等觉菩萨);(三)位后普贤(得果不舍因行,谓成佛仍不舍因地之行)。疏谓普贤之义为“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此即位后之普贤,是为如来之化现也。至于《会疏》云:“体遍法界,故曰普。位邻极圣,故曰贤。”是为位中普贤,乃等觉菩萨也。《会疏》又云:“能导御一切,发十大愿王。愿西方往生,特翼赞弥陀,故于此经是为上首。”又《探玄记》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大日经疏一》曰:“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普贤、文殊乃释迦如来之二助士,侍佛左右,乃释尊会中上首,在华严会上,亦是上首。又普贤菩萨为一切诸佛之长子。《四十华严经四十颂》曰:“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可见普贤正是如来法身之所流现,化作等觉大士,襄赞释尊,演唱圣教。若据密教,普贤即是密教初祖金刚萨坨。金刚萨坨即是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曰:“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谱贤”又金刚智之《五秘萨诀》曰:“金刚萨坨者,即是普贤大菩萨异名也。亦名一切如来长子,亦名大阿阇黎。”
〖解释〗普贤菩萨按照阶段来划分:登地前随发普贤行愿的菩萨是位前普贤,登地后直到成佛之间是位中普贤,成佛后不舍因地是位后普贤。这里说到的是位后普贤,实际是佛的化现。《清凉疏》说:“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果的功德没有不穷尽的,叫做“普”;不舍因地的菩萨行,还示现为菩萨来普度众生,叫做“贤”。
由于普贤菩萨是带领华严海众发十大愿王求生西方的引导者,所以特别参与宣说《无量寿经》的法会,作为菩萨众的上首,目的是辅助赞扬阿弥陀佛。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实际同属于一部经。
〖说明〗以普贤菩萨为首,因为净土法门是主张修行的,主张行门,而普贤菩萨叫大行菩萨。《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于逝多林中,发十大愿王。继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又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2)妙德菩萨:「妙德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翻成中国话称为「妙德」,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因为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他现在在释迦佛前,示现弟子之身,功德不可思议,故名「妙德」。
文殊菩萨,于佛教四大菩萨中,表“智慧”,其显圣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妙德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乘佛法当中,表的是智慧。手拿一把剑,代表金刚智慧,来杀烦烦贼,坐骑是狮子,表般若智慧的勇猛),又云妙首,又云妙吉祥。在华严宗里,文殊的三个称号表信、行、智三法门。妙首表信,信为万行万德之头首。妙吉祥表行,即解之行;于怨亲众生中,平等利益,不为损恼,名妙吉祥。妙德表智,即行之解。(由于专念佛的原因,得一切种智,以佛功德成己功德。)经云,文殊乃诸佛之母、释迦之师,岂非妙德。把他列在普贤之后,表净土法门非大智不能究竟信解。又表唯得根本智,才能圆满普贤行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大地)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首,亦云妙吉祥,亦云妙德。是诸佛之师。《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如《心地观经》曰:“三世觉母妙吉祥。”又“妙德”者,《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言妙德。以了了见于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会疏》曰:“具三德秘藏,神化不思议,故名妙德。”妙吉祥者,《圆中钞》曰:“微妙三德,同佛所证,故亦云妙吉祥。------惑业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位居究竟,三德圆彰,故又号妙吉祥也。”文殊于菩萨众中,智慧第一。本为龙种尊王如来。现在北方常喜国成佛,号宝积如来。未来成佛,号普见如来,故知文殊大士乃过现未三世成佛者。今示现会中,大智独尊。表此法门,惟大智方能信入。又妙德者,了了见佛性故,今邻普贤位列上首,正表禅净不二之旨。
〖解释〗文殊菩萨在菩萨众里,表示智慧第一。这也是古佛的示现,原来是龙种尊王如来,现在在北方常喜国成佛,号“宝积如来”;未来成佛,号“普见如来”。实际是过、现、未三世成佛。现在示现在释迦佛的法会里,以大智慧最为尊贵,表示净土法门唯有大智慧才能信入,因为净土是佛的妙心显出来的,境界不可思议,要有大智慧才能真正信受或了知净土甚深不可思议的境界。《文殊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如是两大士,发殊胜大愿,求生极乐,可劝一切菩萨,皆仰信文殊之大智,入普贤之大行,普导众生,同归极乐。是故此经,列为上首。
〖案例〗历代以来,有关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灵应迹的传说及其它神异事件极多。《感应录》中有一则贫女故事,说五台有灵鹫山,山下建灵鹫寺,每年春天,必设无遮大会(颂经忏拜法会)。凡参加者须随喜功德,令来者所求满愿。
北魏时,法会日来了一贫女,携儿背子又牵了一条狗,剪一束头发交给主事者说:“我贫苦,无物可施,仅头发而已。”执事无奈收之。又说:“我时间紧迫,等不及开饭,先吃好吗?”执事给三份,贫女言不够,狗也得吃。再送一份,拿了四份,贫女说还少一份,执事觉得奇怪,连狗都有了,为何还欠一份?贫女指着肚子说:“还有一个,尚未出生。”执事起了嗔心,斥其贪得无厌。瞬间,贫女涌现虚空,说偈云:“苦瓠(hù)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贫女变文殊,狗成金毛狮,二子为童男,侍立左右,又云:“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如憎爱何?”法会大众,惭愧有眼不识菩萨,顶礼忏悔,再求开示,又出偈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说毕隐而不现。众将所施秀发建塔供养。明万历年初,塔颓,圆广法师发心重建,掘得大士圣发数根,呈金黄色,但如舍利子,随各人业障,所见不同。闻塔尚存,在大塔院侧。
〖发愿〗文殊菩萨也在经上发愿:“我欲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3)慈氏菩萨:「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弥勒」翻成中国话叫「慈氏」,慈氏即姓慈,他的名字叫「阿逸多」,翻成中国话叫无能胜,就是当来下生弥勒尊者。
弥勒菩萨,弥勒,梵名Maitr=eya  ,巴利名Metteyya  。又称梅呾丽耶菩萨、末怛唎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作慈氏。依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据传此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大日经疏卷一,谓慈氏菩萨系以佛四无量中之慈为首,此慈从如来种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为慈氏。
释尊曾预言授记,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将下生此世,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称作一生补处菩萨、补处菩萨、补处萨埵;至彼时已得佛格,故亦称弥勒佛、弥勒如来。据此而有二种造像。
据法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平等觉经卷四等所说,弥勒与佛陀之另一弟子阿逸多为同一人;然据中阿含卷十三说本经、出曜经卷六及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等所说,则以弥勒与阿逸多为不同之二人。
在密教中,弥勒菩萨为胎藏界曼荼罗中台九尊之一,位居大日如来东北方;于金刚界曼荼罗则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关于其形像有种种异说,如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及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载,身呈金色,左手持军持,右手掌向外上扬,作施无畏之势。三昧耶形为瓶或塔,密号迅疾金刚。
中国一般寺庙供奉之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为五代时之契此和尚,因传说为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之。而往生兜率天之信仰,自古与阿弥陀信仰同为佛教徒所重。此外,弥勒菩萨之本生谭详见于一切智光明仙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
弥勒菩萨,亦称阿逸多菩萨,现在兜率天兜率内院说法,将来会降临人间示现成佛,继释迦牟尼佛后,为贤劫的第五尊佛。因弥勒菩萨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不食众生肉的广大慈心,即是“慈氏”之名的由来。释迦牟尼佛预言再过五十六亿年,弥勒当下生于阎浮提(地球),证得佛果成为未来佛。弥勒修炼成道,先于释迦离开人世间,上升到兜率天,享受种种妙乐而作“补处菩萨”。人们常见的多为天王殿供奉的俗成“大肚弥勒”形象,而弥勒菩萨形象并不拘泥于此形象。
弥勒,此云慈氏,菩萨之姓也。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具足则为慈无能胜。《弥陀疏钞》云:“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过去生中,遇大慈如来,愿同此号,即得慈心三昧。又昔为婆罗门,号一切智,于八千岁,修习慈行。又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习慈定。又《思益经》云:‘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又《悲华经》云:‘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是则慈隆即世,悲臻后劫,至极之慈,超出凡小,故无能胜。”大士位居补处,现在兜率内院。四千年后(指兜率天之四千年,相当于地球上之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下生此界成佛,福德殊胜。三会龙华,度生无量。
〖说明〗在《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中,弥勒菩萨向佛请问怎样是发十种心而能往生极乐世界。又在本经里,弥勒菩萨承佛付嘱,弘扬这部《无量寿经》,所以弥勒菩萨未来在龙华会上必定宣说《无量寿经》。弥勒者,《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弥勒问佛:“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可见弥勒大士正是襄赞释尊同宏净宗妙法也。又本经中第三十二品下弥勒当机。第四十六品,佛咐嘱弥勒大士曰:“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咐嘱汝等作大守护------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弥勒承佛咐嘱,宏持是经,是故大士,不但当来龙华会上,必说此经。直是尽未来际,亦必常说不绝。
【直译】有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等。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声明】本人学译,仅供参考。

百度搜索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念佛求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念佛求生并收藏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