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经文】佛说无量寿经
百度搜索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 或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002【经文】佛说无量寿经(卷上)《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佛(1)说(2)(3)无量寿(4)经(5)(6)(卷上)(7)
〖科判〗总释名题>甲二、经题
〖注解〗
(1)佛: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梵文 Buddha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佛,佛者乃梵语佛陀之略称。义为觉者。觉者对迷而言。迷则众生。三觉俱圆,即名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与觉满。三觉圆满,名为佛陀。是知佛者即三觉俱圆之众生,众生即未觉之佛。又佛者乃十号之一。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士、(八)调御丈夫、(九)天人师、(十)佛。十号具足为世所宗,故名世尊。世尊梵音薄伽梵。《佛地经》云:“是薄伽梵最清净觉,极于法界,尽于虚空,穷未来际。”(《成实论》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则从如来至世尊为十号。十号之详释在下之第四品中)上明佛字为极圣之通号。今就本经,题中佛字即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华(指中华)云:能仁寂默。能仁是其用,寂默是其体。究竟极果,乘大愿船,生五浊世,示现成佛。为度我等,演说本经。是即一切众生大恩大德之慈父;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之导师;大觉圆满之释尊也。
佛指约当中国周代,在尼泊尔降生的王子,后出家成佛,号释迦牟尼(华义为能仁寂默)。这就是我们芸芸众生的大悲慈父,大智大力的导师。十方世界有无数的佛,可是在我们世界上,八相成道的佛,只是这一位。所以只说一个佛字,我们就知道是专指我们的本师了。
‘佛’是梵文佛陀的简略,辞义是觉者。佛与众生只是迷悟的不同,在迷惑之中就是众生,彻底觉悟就是佛。阿罗汉只是自觉;菩萨于自觉外,更须觉他,故菩萨具二觉;觉行圆满是第三觉,唯佛具三觉。悟达本性真实常住,了知诸惑都是虚妄,是自觉。以无缘大慈,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是觉他。穷尽本心的源底,自觉觉他之行圆满具足,圆圆果海自然成就,是觉行圆满。《佛地论》说:具足一切智慧,远离一切障碍,能开觉(开悟本有觉性)自己和一切有情。‘觉’譬如从睡梦中觉醒;如莲花开,不借外力,这就是佛。(笔者译为白话。)又据《大乘起信论》:一、本觉。指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常说的人人本有的佛性,也即是法身佛。二、始觉。由于内因(本有清净心)与外缘(佛教经法)的作用,使众生于妄念中渐渐出现初步趋近本觉的知觉(如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三、究竟觉。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来平等,始本不二,法身全显,究竟成佛,叫做究竟觉。
本经中“佛”指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一定要加念「本师」两个字,因为这尊佛是我们的根本师父,没有释迦牟尼佛,任何一尊佛的名号我们都不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释迦牟尼佛说出来的,他不说我们一尊佛也不和道,连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量寿佛,也是我们的本师说出来的,所以我们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一定要加上「本师」两个字,表示特别尊重。
(2)说:陈说;讲说。用言语表达意思;讲。
说分二:(甲)通释;(乙)别释。
(甲)通释
“说”通“悦”,是畅悦本怀的意思。佛出世说法的本怀就是要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为此,佛会施设种种方便,最终的目的是让众生见到本有的觉性而成佛。到因缘成熟时,能按自己的本怀,十分畅快地宣说出来,这叫做“说”或者“悦”。
(乙)别释
在畅佛本怀的法门里,有一种特别法门,就是演说阿弥陀佛因地行愿、果地成就净土功德**、摄受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并在往生后不退成佛的法门。
(3)佛说:显此经是世尊金口所宣,非余人之说也。佛以度生为愿。今众生机熟,堪受净土大法,究竟解脱。故今乐说,以畅本怀。又‘说’字有愉悦的意思,佛看到众生机缘成熟,可以听受教导修习妙法,故衷心欢乐。
(4)无量寿:意为极言高寿,长生不老。又指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阿弥陀,意译为无量寿(梵amitayus )、无量光(梵amitabha ),故阿弥陀佛亦称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惟密教则以阿弥陀佛之应化身为无量光佛,其报身为无量寿佛。无量寿经卷上言,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观无量寿经亦谓,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无量寿”,梵语为阿弥陀。即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教主之圣号。阿弥陀三字是密语,含无边密义。今若译梵文为华语,显密旨于显说,则可译成无边德号。今经翻为无量寿,是取其中首要之义。经中无量光、无边光等十二圣号,同为阿弥陀之德号。《汉译》本则翻为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其中觉字与佛字正同)以上多种圣号,咸曰无量。实则佛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说法化度一一无量。盖以世尊妙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一一名中所含之德亦无量。是以持名所召之德无有量。
今经题中首标无量寿者,以此三字,统摄一经所说。盖无量寿是法身常住之体。寿是如如智之体,光是如如智之相,故经题标寿德,光德即摄于中。又《甄解》云:极乐净土“三种**(佛**,菩萨**,国土**)。一切归寿命。”又“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入一法句,无量寿故。”故经题中标“无量寿”德号,则法藏因地愿行与果地佛德,极乐之依正主伴,全部经旨,摄无不尽。
‘无量寿’即‘阿弥陀’名号的译义。阿弥陀在梵文中的正确读音应为‘阿弥达’,即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教主的圣号。其中包括无量密义,可译成无量寿、无量光。汉译本译成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总之彼佛的功德、智慧、慈悲、方便、依正**、度生功德,等等,各各都是无量。由于极乐教主多劫勤修,有无量妙德,所以成佛后有无量功德名号,每一名中皆具无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就召来了彼佛阿弥陀的无量功德,持名的妙用就在这里。
极乐教主既有无量的名号,为什么本经单以无量寿为经名呢?因为无量寿显示了如来法身常住的本体,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仍是这样。过、现、未,恒常如一,佛教称为‘三际一如’,这是法身境界。由于无量寿,彼佛的功德,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从无一分一秒的停顿与间隔;由于无量光,在无尽的空间,就没有一毫一厘的地方,不蒙受佛光的加持与摄受。由于无量寿是体,一切殊胜微妙的相用,都从本体流现,标明本体,则一切相用方面的妙德都在其中。日人所著《无量寿经甄解》中说:‘安乐国土依正三种(佛、菩萨、国土)**,入一法句,无量寿故。’这就是本经标名为‘无量寿’的原因。
《甄解》的说法,来源于天亲菩萨的《往生论》。论中在‘一法句’的后面,说‘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可见《甄解》的‘无量寿’即是《往生论》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前已指出从体流现相用,佛有三身,也是从法身流现报身与化身。所以‘无量寿’正是阿弥陀法身的圣号;同时,也正是每一众生的本觉、自性清净心、佛性与法身。这是佛法最奇特之处,也正是佛法真实大平等之处。一切蠢动含灵,蚂蚁苍蝇都具有佛的法身。所以经题中的‘无量寿’既是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这称为他佛),也即是每一众生自身本具的法身佛(这称为自佛)。所以夏师在《净修捷要》中指出:‘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有许多人错误地批评净土宗是‘心外求法’,可惜他不知:所念的他佛,正是念佛人的自佛。
本经中「佛说」的「无量寿」,就是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他的寿命很长,叫无量寿佛,他的无量是有量的无量。无量两个字,是个大数目的名词,我们凡夫是多少年、多少劫也算不出来的,所以名字叫「无量」,实际是有量的,他到了化缘已尽也要涅槃。阿弥陀佛涅槃以后,就由观世音菩萨成佛,观世音菩萨涅槃后,由大势至菩萨成佛,所以阿弥陀佛这个无量寿,不是无量的无量,而是有量的无量。「无量寿」者,就是无量寿佛,从他最早发心,一直到他修成佛,所说的这部经,叫「佛说无量寿经」。
(5)经:梵语sutra。音译作修多罗、素怛缆、苏怛罗。一般译为契经、正经、贯经。佛教圣典可总括为经、律、论三藏,经藏乃其中之一。又于原始佛教经典之基本型态中,经亦为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
关于经(修多罗)之名义,列举如下:(一)释尊演说之教理,本称‘法’(达磨),即教法之意。后世以之为教理纲要书,而称为‘经’(修多罗)。修多罗原为婆罗门教之用语,后为佛教采纳,逐渐演变而指冗长之文,取其‘连缀文义不散’之意。
(二)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佛地经论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华严经疏卷一等所举,修多罗原意为‘线’、‘条’、‘丝’等,引申其义为‘贯穿摄持’。以众生由教之摄持,而不散流于恶趣;义理由教之贯穿,而不散失隐没,故称圣教为契经。又据杂阿毗昙心论卷八,举出修多罗五义:(1)出生,即出生诸义。(2)泉涌,即义味无尽。(3)显示,即显示诸义。(4)绳墨,即辨诸邪正。(5)结鬘,即贯穿诸法。
(三)据注维摩诘经卷一、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一、无量寿经义疏卷上等所举,经含有‘贯穿’、‘摄持’、‘恒常’等义;亦即经为‘贯穿诸法而历古今恒常不断’之义。又智顗之法华经玄义卷八上,举出修多罗之‘有翻、无翻’二说。于无翻(以含义多,故不翻译)说中,引列上述之五义;于有翻说中,则举出‘经’、‘契’、‘法本’、‘线’、‘善语教’五译,而以‘经’为正译。
盖‘经’可分广义、狭义两方面。先就广义而论:释尊所说之一切教法均称‘经’;经所阐扬、诠释之教,称经法、经教。记载经教之书籍,称经典。然佛典通常所称之‘经’,多系就其狭义而言:(一)经、律、论三藏中之经,一般又分成大乘经、小乘经二种。据缘山三大藏总目录所举,大乘经分类为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重译及单译,丽藏收有五二一部二一六四卷;小乘经分类为阿含、单译二种,丽藏收有二四○部六一四卷。又大正新修大藏经总将大小乘经典分类为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槃、大集、经集、密教等十部,共收一四六○部四二二五卷。上述诸经大多为佛之自说,其中亦含有弟子等之所说。又经之开始有‘如是我闻’一语,显示此等经系于释尊入灭后不久,由结集而成者。(二)九部经、十二部经中之契经,即以散文记载佛陀直说之教法。然九部经、十二部经之分类,及契经一词之含意,历来亦有多种说法。根据我国印顺法师所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之说,认为:(1) 自意义而言,契经系指经典结集时之‘贯穿摄持’义。(2)自体裁而言,契经系指经典结集后,其中之‘长行’部分。(3)自内容而言,契经系指杂阿含经(相当于南传佛教之相应部)之长行部分。而近世一般学者多主张九部、十二部之部类分别,其一一部类在定义、性质上之界定难以定准,其中以契经而言,较受教界、学界所普遍认可者即如上记之‘贯穿’义、‘佛陀直说’义、‘赅通广(经藏)狭(九部或十二部经之一)二义’义。(三)泛指小乘三藏以外之大乘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大二五·三○六下)载:‘诸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所谓四阿含、诸摩诃衍经,及二百五十戒经。出三藏外亦有诸经,皆名修多罗。’上引中之‘三藏’即指小乘三藏。
迄今为止,部派佛教中,结集编纂一部派之典籍成书者,仅见于南方上座部之南传大藏经。另如北传之汉译经典,则系混合四阿含经与诸部派经典而成者。除上记部派佛教经典外,自西历纪元前后,有般若经等诸大乘经典,由大乘教徒编成。至西历后四世纪左右,复成立维摩经、阿弥陀经、法华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解深密经等。其后又有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密教经典出现。上述大乘经亦采用释尊说法之形式,即于经首书有‘如是我闻’之句。
现存大藏经中收存最多经典者,为汉译及藏译两种。又大藏经虽包含经、律、论三藏,然经为其中之根本,且经之部帙亦为多数,故大藏经又称一切经。[大智度论卷二、成实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一、卷一二六、四阿鋡暮抄解卷上、法华经义记卷一、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观经疏卷一(善导)]
经者,常也。经,就是“总这样”,叫“经常”;也是“不会变”,叫“恒常”。
古人观点:所谓“经”,就是永恒真理,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恒久之至道”。既是永恒真理,即颠扑不破,字字珠玑句句真理,刘勰称之为“不刊之鸿教”(一个字都动不得的伟大教导)。也就是绝对真理。这些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写成书,就叫“经”。
「经」字,梵语「修多罗」,翻成中国话叫「契经」。因为中国人说话爱简单,就把「契」字略掉,「契」就是我们买房地订契约的「契」,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叫契经。凡是佛说的经,要跟诸佛的理相契合,不然不叫做经,跟诸佛的理相契合,不是很高吗?不很高,你只要学就会了解,因为他要下契众生之机,它是深入浅出,把深的佛理都浅化了,没有学不懂的,学不懂不能流通到世间,所以要下契众生之机,这个契理、契机,就叫修多罗,翻成中国话,简单翻译叫做「经」。
经分二:(一)以契理契机解释;(二)以贯摄常法解释。
(一)以契理契机解释
“经”:梵语修多罗,翻为契经。契是指契理、契机。佛说的法既契合真理,又契合众生的根机。也就是以适合众生根机、时机、机宜的方式演说真理的教法。实相如是,佛也如是说。有时是直接说,有时是间接说,就是首先设立引导众生趣入真实义的方便,在经过逐步的引导后,最终开示实相。所以这跟世间的法截然不同,世间的言论里充满了不正的知见,都是从迷惑心说出来的,根本不能跟佛的圣言相比。只有佛的圣言才堪称是“经”。
(二)以贯摄常法解释分二:1、通释;2、别释。
1、通释
“经”又有“贯、摄、常、法”四个涵义。总的来说,佛经是以教法文字贯穿种种义理,比如缘起、空性、如来藏、净土等,这叫做“贯”。而且,所说的法能摄持人心,把人心安置在正道中,这叫做“摄 ”。而且法义历经过去、现在、未来无数的时间,不会有任何改变,这叫做“常”。一切众生都要遵循这样的道路来达到佛地,这叫做“法”。
2、别释
下面再结合本法来谈谈“贯、摄、常、法”这四个字的涵义。
所谓的“贯”,就是以这部经的文字像线一样贯穿了极乐净土事、理、因、果等的一切深广义理。从“与会大众遵行普贤大士之德”一路下来,佛怎么放光现瑞,阿难怎么请问,显示了宣说大法的缘起;之后就宣说弥陀因地的大愿、大行,说出了极乐净土建立的因缘和过程;再往后,由成就大愿而显现超胜十方、无与伦比的极乐净土,这里如何穷微极妙,如何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分别有多少种**,如何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往生后得到哪些安乐受用,如何迅速成就大乘功德等。以几万字贯穿了这一切妙义,所以成为净土第一经。
所谓的“摄”,是指这部经能摄持无量众生的心,把他们安置在解脱和成佛的安乐中,有极深、极大的意义。有比人间开多少次奥运会、多少次世界博览会、多少次文化研究会大无数倍的意义,因为这是要摄持未来无尽岁月里的众生往生净土、圆成佛道。这部经有这样大的功能,摄受面这样广大,所起到的作用是把无量众生都摄持到弥陀大愿海里,都摄受到极乐世界,给予他们极大的利益安乐,显发其本性而成佛。
所谓的常,是指阿弥陀佛一乘大誓愿海以及从佛心中流现的净土妙法的真谛永远不变。这是从十劫以前弥陀成佛时开始,直到今天乃至未来无尽的时间里,都一定是如是因、如是果、如是事、如是理,这是源于佛已经消尽了虚妄分别,从佛法身智慧中发出的无数作用都真实不虚,都决定按本愿的设定,不假造作,毫无分别,以法性力、智慧力、本愿力、缘起力,丝毫不爽地给予众生利益!
“经”者,梵语修多罗。直译为线,义译为契经。契者,一者契理,理者,实际理体也。二者契机,机者,机宜,众生根机也,兼指时机,时节因缘也。故契机者,切合众生水平与时代也。今为省文,略去契字,但名曰经。经具贯、摄、常、法四义:贯则贯穿所说之理;摄则摄持所化之生(指众生);常则古今不易;法则近远同遵。上述四字,可尽“经”字之义。
(6)无量寿经:梵名Sukhavati -vyuha 。凡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经。为净土教三部根本要典之一。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叙说于‘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誓愿度化一切众生至极乐世界,如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所云(大一二·三六八上):‘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后成佛,号‘无量寿’,国土在西方,名为‘安乐’,或称‘极乐’;经中并叙及净土之**,又劝发诸天众生精进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国土。
本经之汉译本极多,古来即有‘五存七缺’等十二种译本之说,即:(一)无量寿经,二卷,东汉安世高译,今已不存。(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东汉支娄迦谶译。(三)阿隬陀经,二卷,三国吴之支谦译。(四)即康僧铠译之本经。(五)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帛延译,今已不存。(六)无量寿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今已不存。(七)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卷,东晋竺法力译,今已不存。(八)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今已不存。(九)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宝云译,今已不存。(十)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今已不存。(十一)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十二)大乘无量寿**经,三卷,北宋法贤译。
然近代学者,如日本常盘大定、望月信亨、中村元等人,根据历代经录之记载、敦煌本之新资料、梵文原本之对照研究,乃至教理史之发展观点,而对古来十二译之说提出质疑之看法,谓本经前后仅有五种之译本而已,即上记十二译本中之第三、第五、第十一、第十二译,另加上西晋竺法护译之无量寿经二卷,其余多为重复讹伪之记录。此外,日本野上俊静更进一步主张本经系竺法护译于西晋永嘉二年(308)之译本,而非康僧铠所译。
又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龙舒人王日休所校辑之大阿弥陀经二卷,为各版无量寿经中流通极广之版本,然该经仅系将现存四译本(除去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互相参照,重新编纂而成,而非直接译自梵文本。
本经之梵文原本亦有数种,一八八三年,英国学者麦克斯穆勒(Max Mu|ller)与日本南条文雄共同出版原文本,穆勒又将之英译,题为 TheLarger Sukhavati-vyuha。一九八年,南条文雄亦将此版译为日文。一九一七年,日本荻原云来又根据高楠顺次郎、河口慧海两人自尼泊尔所发现之梵本及藏译本,重新改订穆勒出版之梵文本,复译为日译本、英译本。此外,寺本婉雅、青木文教两人亦曾先后将西藏本译为日文出版。
自本经各种语文版本陆续刊行后,学者乃逐渐采用异语版本之对照研究,其中研究效果最显著者为汉译诸本与梵文原本之对照比较,较值得注意者,如全经章段之出入、愿文之多寡、与会之大比丘众人数、菩萨众之名称数目、法藏菩萨所见佛刹土之数目,乃至经文中‘弥陀入灭,观音补处’之说、‘五恶段’之文、过去佛及十二光佛之数、偈颂之有无、位置之差异等,各译本与梵本均有所异。
本经既为净土教之根本圣典,古来有关之注疏赞述自然不胜枚举,较重要者,有印度世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一卷(此即著名之‘世亲净土论’)、北魏昙鸾之往生论注二卷、隋代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二卷、隋代吉藏之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唐代圆测之无量寿经疏三卷、新罗元晓之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新罗义寂之无量寿经述义记二卷、唐代玄一之无量寿经记三卷、唐代寂证之无量寿经述义三卷、新罗璟兴之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三卷、清代彭际清之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等。
(7)卷上:卷,古指书的卷轴。因为这部经经文太长,就把它分成卷上、卷下,「卷」是什么意思?就是卷起来的卷,古时 候不是现在的经本子,古时候是一卷一卷的卷起来,那么一卷卷不了,卷成两卷,叫卷上、卷下。
〖知识〗
诸经立名,不离人法喻。或单或复,可得七类:单一者三,具二者三,具足者一,共成七类。例如:
单一:
“1、单人 阿弥陀经 阿弥陀是人 无法喻”。
“2、单法 大般若经 般若是法 无人喻”。
“3、单喻 梵网经 梵网是喻 无人法”。
复二:
“1、人法 文殊问般若经 文殊是人 般若是法 无喻”。
“2、法喻 妙法莲花经 妙法是法 莲花是喻 无人”。
“3、人喻 菩萨璎珞经 菩萨是人 璎珞是喻 无法”。
具足人法喻——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是人,大方广是法,华严是喻。
每一部经都有题目,佛的经很多,题目也很多,但是佛经的经题有个原理原则,是由「人」、「法」、「喻」三个法组合起来的。或者单「人」立题,或者单「法」立题,或者单「喻」立题,也就是譬喻立题,这叫「单三」。或者是「人」、「法」立题,或者是「人」、「喻」立题,或者「法」、「喻」立题,二个法相合起来一部经题,这叫「复三」。由「人」、「法」、「喻」三个法相合起来一个经题,「叫俱足一」。人、法、喻这三个法相合起来的经题,不出「单三、复三,俱足一。」这七种方式。佛经千差万别,经的题目不出这三个法相,不出这七种立题。
这部佛说无量寿经是单人立题,佛在人间成佛,是究竟的人;能说的释迦牟尼佛,是个究竟的人;所说的无量寿佛,也是究竟的人,这里面没有说法,也没有譬喻,这叫单人立题。
【直译】本师释迦牟尼佛讲说《无量寿经》(上卷)。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声明】本人学译,仅供参考。
百度搜索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 或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