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经文】前言
百度搜索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 或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001【经文】前言《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前言
〖科判〗总释名题>甲一、前言
〖部类〗
(一)同部。本经与小本弥陀,是同部经典。本经吴译本,曾亦名《阿弥陀经》,与秦罗什所译之小本同名。故世称本经为大本,秦译之《阿弥陀经》为小本。《疏钞》谓,大小二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
现小本弥陀,共有三种。
1、《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2、《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3、《阿弥陀经秦唐两译会集本》现代菩萨戒居士夏莲居会集。
秦唐两译,大体相同,稍有出入。秦译精要流畅,众所宗向。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先师会集两译,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佚之二十一字。按襄阳石经乃六朝人手书而刻石者,于一心不乱之下,尚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二十一字。宋代元照师,载入《灵芝疏》。明蘧(qu二声)庵师亦推崇石本。幽溪大师于《圆中钞》大声疾呼:“今传(指秦译本)讹说,凡读习者,应依古本,而增正之。”会本依先德意,补入此二十一字。于是会本,既备两译之长,复补秦译之佚。圣意备显,易启正解。于是秦译原文应是“一心不乱专持名号”(此八字应一气读下)。正同于唐译之“系念不乱”,亦复与本经之“一向专念”同旨。弥显持名妙法,从果起修,果觉因心,他力冥加,不可思议。《要解》云:“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可见众生但能信愿持名,决可往生彼国凡圣同居土。实不待持至事一心不乱或理一心不乱。持名法门妙用,和盘托出。足证会本实大有功于圣教也。
(二)同类。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其中亦有亲疏,以持名念佛为亲,其它为疏。
1、《佛说观无量寿经》是经与以上大小二本,合称净土三经。乃净宗基本经典,具谈十六妙门,劝导观想念佛与持名念佛。
2、《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劝导持名兼主持咒。
3、《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4、《后出阿弥陀佛偈经》始终唯偈,共五十六句。中云:“发愿喻诸佛,誓二十四章”与本经汉吴两译中弥陀二十四愿相同。
5、《首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劝导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6、《般舟三昧经》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chen四声)译。另《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乃此经之异译。经主九十日为一期,不坐不卧,修佛立三昧,天台称之为常行三昧,唱名观念阿弥陀佛。
7、《往生论》天亲菩萨造。倡五念法门,求生净土。(净土宗三经一论,即此论。)
8、《往生论注》北魏昙鸾大师造净宗古佚书之一。
9、《游心安乐集》唐道绰大师造净宗古佚书之一。
(三) 带说净土经论。复有诸经论,虽不专论净土,但亦带摄称赞极乐,劝导往生。其中昭著者:如:
1、《法华经》。
2、《悲华经》。
3、《随愿往生经》。
4、《文殊说般若经》。
5、《目连所问经》。
6、《十往生经》。
7、《观佛三昧经》(佛记文殊当生极乐)。
8、《文殊发愿经》。(文殊发愿求生极乐)。
9、《入楞伽经》(佛记龙树,生极乐国)。
10、《毗婆沙论》(龙树大士造)。
11、《大智度论》(同上)。
12、《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等等。
净土经论约百数十部。以上就本经部类,与带说净宗经论略举其要。至于密部有关净宗之典籍,为数尚多,均未列入。
〖译本〗
(一)本经译本
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元而降,仅存五种。
一、《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后汉月氏沙门支娄迦谶译于洛阳。(以下简称《汉译》)。
二、《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字恭明译。(以下简称《吴译》)。
三、《无量寿经》 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于洛阳白马寺。(以下简称《魏译》)。
四、《无量寿如来会》 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此本出《宝集经》。(以下简称《唐译》)。
五、《佛说大乘无量寿**经》 宋西域沙门法贤译。(以下简称《宋译》)
至于佚失之七种,据《开元释教录》计为:
一、《无量寿经》二卷 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曹魏沙门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
三、《无量寿经》二卷 晋沙门竺昙摩罗多(晋言:法护。)译。
四、《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 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
五、《新无量寿经》二卷 东晋迦毗罗卫国沙门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译于道场寺。
六、《新无量寿经》二卷 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
七、《新无量寿经》二卷 宋罽(ji四声)宾国沙门昙摩罗蜜多(宋言:法秀)译。
以上阙失者七。连前存世者五,世称十二代译。实则八代十二译:计汉二、吴一、曹魏二、西晋一、东晋二、刘宋二、唐一、赵宋一。盖译时,分在八代,译本则为十二种也。《甄解》云:“凡于诸经中,传译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会疏》云:“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
存世五种,差异较著。不似《阿弥陀经》之两译与《金刚经》之六译,其文之详略虽稍有异,而内容实是相同。今经五译,不但文字详略差别悬殊,且内容深广亦复有异。例如弥陀因地大愿,汉吴两译为二十四愿,宋译为三十六愿,魏唐两译则为四十八愿。且愿之内容,各译亦复不同,可见出入之巨。现世流传,魏译较广。《甄解》指出,以汉吴两译,对校魏本,粗举大者,计有八异。如与唐本对检,略有七异。今不详录。至于宋译,与诸译差异更大。
诸译何以不同。清沈善登居士《报恩论》曰:“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诸经,约有三端:(1)译手巧拙不同------(2)梵本传写不同------(3)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本师三百余会说法,既多指归净土,则自然屡说不一说,而亦随时随机,开通大意,依义不依语,显然可知。”故知《无量寿经》,乃佛多次宣说,梵本不一。译者所据不同,且译笔之巧拙有差,于是译文自然差异也。
沈氏复明梵本易误之因曰:“盖梵筴(ce四声,义为写字的竹板)皆写本,易致脱误,如汉译大本经,乃尔劫时下,脱误数十字,文义不贯。又《四十二章》藏本。与石刻赵文敏写本,及藏外流通各本,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而与《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多,而得失异同亦多。“又曰《甄解》云:“以审诸译,是梵本广多,致使传译文义,存没详略不同耳。”可见《甄解》与沈氏意同,总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有不同,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
日本日溪师亦同沈氏之说。伊云:“异译文句,与今经(指魏译本)稍差异者不少。思夫,多异本,传者不一,故致斯异。亦或非一时说。例如般若诸经。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也。”
以上诸德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之法,实有所据,例如本经《唐译》本名《无量寿如来会》。乃《大宝积经》中一会之文。足证佛说《宝积经》时,亦宣说本经也。
沈氏又云:“魏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故自来讲家多据之。唐译差与相近,盖同一梵本也。宋译亦甚明暢,而辞句前后大异,又一梵本也。汉吴二译,文辞拙涩,而义有相补备者,则又一梵本也。”沈氏虽未能直从古梵筴取证。但今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筴至少有三种。故知沈氏之说可信。至于他师有认为五译只是同本异译,各本差异,只因译者意乐不同,实未能服人。例如本经小本秦唐两译,罗什大师因秦人尚简,乃摄十方佛为六方佛,此诚译者应机之妙。文简应机,而经义无失,是始为译者之意乐与善巧也。至于本经诸译之差别,大异于是,不但详略不同。且义理之深广亦异。故不应是译人意乐不同也。
例如弥陀大愿乃净宗之缘起,与本经之纲宗,而“十念必生”之愿,正是弥陀大愿之髓。此愿见于魏唐两译,而汉吴两译之愿文中无之。若谓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与汉吴两译之二十四愿只是译笔开合之不同,则实难自圆其说。世间焉有如是大胆之译人,敢率自意,妄删大愿之心髓。故知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
又如《吴译》二十四愿中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之胜愿。而魏唐两译虽具四十八愿,反而无之。若谓原本是一,诸译只是开合不同,则请问《吴译》此二愿从何而来。何以二十四愿中有之,四十八愿之本竟然无之。可见诸译所据之原筴不一。正如沈善登氏所说,本经蒙世尊多度宣说,又因梵筴易脱落,乃有不同之原本耳。
(二)四种会校之本
以上五译,互有优劣彰晦。例如十念得生之本愿与一向专念之要旨,于汉吴两译则未彰。至于五恶五痛五烧之宏文,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诚,于唐宋两译则不具。魏译较备,为诸译冠。但于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愿,亦未明具。故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厌观;或失于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则失之。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郁而不章,余深惜之。”于是乃取汉吴魏宋四译,校正会集,敘为一经,名曰《大阿弥陀经》。
校会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种:
一、《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二、《无量寿经》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
三、《摩诃阿弥陀经》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原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五荫福居士校订,并改今名)
四、《佛说大乘无理寿**清净平等觉经》现代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
于是本经乃有五种原译本,四种节会本,共有九种。
五译之中《魏译》流传独广,王本一出取而代之。莲池大师《疏钞》中,“语则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清末印光法师亦称王本为“文义详悉,举世流通。”由上可见王本在我国之流通,远过《魏译》。
王本虽甚流通,并收入龙藏与日本大正藏。但王氏之作则有得有失。例如《疏钞》云:“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由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即无义矣。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又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莲池大师所论精要,正中要害。王氏自序中有云:“其文碎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而修其辞。”是正莲池大师所指,不由梵本,未顺译法之深病。若据梵本重译,始可用本人自撰之文句以表经义。今乃会集,焉能不取原语,而任意行文,是乃万万不可也。至于三辈发心亦然,擅改《魏译》,又复高下失次。是皆王本难掩之疵也。
清乾隆彭二林居士(名绍升)亦于王本义有未安。于所著《无量寿经起信论》中论王本曰:“王氏本较为畅达,近世通行。然有可议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为令行者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经开章要领,而王氏删之。至往生上下二辈,一删去发菩提心,一云不发。胎生一节,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前则乖成佛之正因,后则失往生之正智。他如敘次愿文,后先舛错,皆当校正。”彭氏鉴于王本之失,乃专就《魏译》去其繁复,并按云棲本,增入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仍名《无量寿经》。是为第七本。(王本为第六本)但此本只是《魏译》之节校本,而非诸译之会集本。两本相较,则彭本优于《魏译》。近代丁福保居士,作《无量寿经笺注》,所注者即彭本。惜彭本只是节校本,未能救王氏会本之病,故仍不能称为善本。
清咸丰中,邵阳魏承贯居士,谓诸译及王氏会本,犹未尽善。乃会集五种原译,别成一本,仍名《无量寿经》。(魏氏之本,集五种原译,是为“五会本”之始。王氏只是“四会本”,所会未及《唐译》。)同治中王荫福居士极崇魏本。曾亲记云:“近世邵阳魏居士复本云棲大师之说,遍考诸译,别为一书。包举纲宗,文辞简当,乃得为是经之冠冕。”王氏复博考众本,手自校雠(chou二声,义为校对),并定经名为《摩诃阿弥陀经》是为本经之第八本。
魏氏发心广大,复精于文字,为救王龙舒居士杜撰经文之失,备取五译,会成一经,力求句句有来历,期成善本。所愿极胜,所成亦伟。其所会集远超王本。王荫福居士赞之为本经八种之冠,亦非过誉。但所憾者,魏氏虽愿力补王氏杜撰之过,惜未全免。兹举其荦荦(luo四声,义为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项目)大者如下:
(一)魏本第二愿曰“设我成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此中“无有胎生”四字,诸译皆无。且此四字与原译相违。《魏译》云:“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唐宋两译同之,而魏氏竟谓无有胎生。此实为难掩之疵也。
(二)五恶五痛五烧一段数千言,魏氏删节为“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淫**烧,嗔忿火烧,贪盗火烧,邪伪火烧,愚痴火烧。是为五痛五烧。”魏居士原愿“无一字不有来历”。惜未能贯徹初衷。上之一段,于诸译中,并无来历。
(三)魏氏会本谓极乐之宫殿楼观,堂宇房阁,“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其中“依宝树而住”之语亦各译所无。
(四)会本中“过是以后,无量寿经亦灭,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亦各译所无。
由上可见,魏氏之本与前诸本相较,虽后后胜于前前,惜仍未能尽免率增乖舛之过。但此巨失,势在必救。以免后世因袭,基至篡改经文。故须防微杜渐,绝此罪源。并为大经,早得善本。是以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乃有第九本之作也。
〖注释〗
五译之中,《魏译》较备。故大经注疏,集于《魏译》。我国大德多为小本弥陀作注。至于注大本者仅隋净影,唐嘉祥两家。
(1)《无量寿经义疏》六卷 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世称净影疏。
(2)《无量寿经义疏》(与上同名)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称嘉祥疏。
又新罗国(今朝鲜)有憬兴、元晓两家,所注亦在我国流通:
(1)《无量寿经义述文赞》三卷 新罗国沙门憬兴著。世称憬兴疏。
(2)《无量寿经宗要》一卷 新罗国黄龙寺沙门元晓撰。曾入唐游学,还后,化振海东。其疏曰海东疏。
(3)《游心安乐道》一卷 亦元晓师撰,乃净宗古佚十书之一。
大经光明,照耀日本,注释之盛,远超我国。所知者已二十余种,计为:
(1)《无量寿佛赞钞》一卷,兴福寺善珠作。
(2)《无量寿经述义》三卷,最澄集。
(3)《无量寿经私记》一卷,智景作。
(4)《无量寿经义苑》七卷,纪州总持南楚作。
(5)《无量寿经略笺》八卷,享保五年洛东禅林寺院溪作。
(6)《无量寿经钞》七卷,望西楼了惠作。
(7)《无量寿经直谈要注记》二十四卷,永享四年增上寺西誉作。
(8)《无量寿经见闻》七卷,良荣作。
(9)《无量寿经科玄概》一卷,小仓西吟作。
(10)《无量寿经会疏》十卷,越前胜授寺峻谛作。
(11)《无量寿经开义》六卷,平安西福寺惠空作。
(12)《无量寿经贯思义》三卷,薏州理圆作。
(13)《无量寿经显宗疏》十七卷,江州性海无涯作。
(14)《无量寿经要解》三卷,法霖作。
(15)《无量寿经讲录》十卷,纪州矶肋安乐寺南麟作。
(16)《无量寿经梵响记》六卷,灵凤作。
(17)《无量寿经眼髓》十一卷,摄州定专坊月溪作。
(18)《无量寿经义记》五卷,堺华藏庵惠然作。
(19)《无量寿经海渧记》二十卷科二卷,摄州小曾祢宪荣泰岩作。
(20)《无量寿经永安录》十三卷,薏报专坊慧云作。
(21)《无量寿经甄解》十八卷,道隐作。
(22)《无量寿经合赞》四卷,观徹作。其中第六、第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诸著,本书引证甚多。
又注释大经校会本者,共三种:
(1)《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清初彭际清作。
(2)《无量寿经笺注》,清末丁福保作。
以上两种所注者,皆为彭氏之节校本(即大经第七种)。
(3)《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清光绪正定王耕心作。所注为大经第八种魏承贯氏会本。
又清末沈善登居士著有《报恩论》三卷,中有《净土法门纲宗》、《无量寿经纲宗》、《往生正因论》等。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声明】本人学译,仅供参考。
百度搜索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 或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