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山海历图志之大唐黄楼梦 天涯 山海历图志之大唐黄楼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只见那人从身上拿出一本《百战奇略》书来,说道:“全在此书中。”
戴道之一看便大吃一惊,方作揖道:“阁下可是刘越将军的后世?”那人也作揖而道:“正是!我乃刘越之来孙刘庭师是也。”
戴道之上下打量了那刘庭师一般,果然有大将之风范,不愧为将相之后。想当年,刘越将军为大唐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更是他这笔下的这五千文的《百战奇略》,那可是被后人称之为“神兵宝典”。此书贵为大唐禁书,乃之必胜兵法,民间是不可有得传的。如今也就只有皇宫一本,战将一本,刘家子孙一本,共三本。
戴道之作揖又道:“阁下可否把《百战奇略》一书以在下见赏一二。”那《百战奇略》乃是刘家的镇家宝,岂是外人轻易能看的?可刘庭师自打第一眼见戴道之起,就便把戴道之视为知己,人生难逢知己少,即是志同道合人,看又何妨?刘庭师便将此《百战奇略》一书递给了戴道之。刘庭师道:“但看无妨。”
戴道之一目十行地默看了一遍《百战奇略》,谁知那戴道之既已把这《百战奇略》全书在脑海中已经牢牢记下,便可倒背如流了。
原来那戴道之天生就有过目不忘之本领。也难怪他会三岁熟读四书五经百家学,世上圣贤九流经,四岁天下剑法皆学成,五岁十八般武艺样样通,六至十岁小大乘法佛学精,十一二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五行八卦、奇门遁甲、琴棋书画,甚至农田水利、经济兵略等亦无一不晓,无一不精。十三岁零两月道藏已功成了。再加上他那禅悟参性,可谓是天下第一了。
戴道之惊叹万分,《百战奇略》真乃天下第一兵法奇书啊!
戴道之看毕便把这《百战奇略》双手奉还与刘庭师,拱手致谢。又向玄宗上请推荐了刘庭师入令军馆,玄宗见刘庭师乃是刘越之后世,当年刘越将军为大唐戎马一生,最后太宗皇帝要册封他为康国公,而刘越将军却拒绝隐居了。到如今,玄宗当然是不得而草率放过刘庭师啦!玄宗和太宗一样都是个惜才之人。宁可错宠三千,也决不放走一个。玄宗方封了刘庭师为靖阳王。
考兵已毕,接是论兵。
戴道之出的第一道题乃是“何为用兵之道?”
有的答道:“用兵之道在于息争。故善用兵者,并不好战。用兵之道,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于化干戈为玉帛,以四两拨千钧。”
有的又答道:“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有的方答道:“用兵之道。形与势二。”
有的见答道:“《孙子兵法。始计》其云: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此乃用兵之道也。”
有的再答道:“《孙子兵法。谋攻》其云: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此方才为用兵之道也。”
有的有答道:“《孙子兵法。军形》有云: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此必是用兵之道也。”
有的还答道:“《司马兵法。严位》有云: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劝,以功胜。故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此便是用兵之道也。”
有的将答道:“《吴子兵法。治兵》有云: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此用兵之道其也。”
有的必答道:“《孙膑兵法。奇正》有云: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则令行如流。此则用兵之道。”
有的即答道:“《尉缭子兵法。兵谈》有云:治兵者,若秘于地,若邃于天,生于无,故开之,大不窕,小不恢。明乎禁。舍开塞,民流者亲之,地不任者任之。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治则国治。富治者,车不发轫,甲不出橐,而威制天下。故曰:兵胜于朝廷。不暴甲而胜者,主胜也;陈而胜者,将胜也。以此之见,才是用兵之道也。”
有的见答道:“《太公兵法。龙韬,奇兵》其云: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道,大要何如?”太公曰:“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夫两阵之间,出甲阵兵,纵卒乱行者,所以为变也;深草蓊翳者,所以逃遁也;溪谷险阻者,所以止车御骑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击众也;坳泽窈冥者,所以匿其形也;清明无隐者,所以战勇力也;疾如流矢,如发栅者,所以破精微也;诡伏存设奇,远张诳诱者,所以破军擒将也;四分五裂者,所以击圆破方孔;因其惊骇者,所以一击十也;因其劳倦幕舍者;所以十击百也;奇技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强弩长兵者,所以逾水战也;长关远候,暴疾谬遁者,所以降城服邑也;鼓行喧嚣者,所以行奇谋也;大风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后也;伪称敌使者,扎以绝粮道也;谬号令与敌同服者,所以行走北也;战必以义者,所以励众胜敌也;尊爵重赏者,所以劝用命也;严刑重罚者,所以罢怠也;一喜一怒,一与一夺,一文一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调和在珲;制一臣下也;处高敞者,所以警守也;保险阻者,所以为固也;山林茂秽者,所以默往来也;深沟高垒,粮多者,所以持久也。故曰: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能治乱,不可以为语变。故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武王曰:“善哉!”此为用兵之道也。”
有的便答道:“《孔明兵法。兵势》其云: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大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听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此乃为用兵之道也。”
有的其答道:“《便宜十六策。治军》其云: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故含血之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人无爪牙,故设兵革之器,以自辅卫。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佐;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於所任之将也。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故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治国不可以不从外,治军不可以不从内。内谓诸夏,外谓戎狄。戎狄之人,难以理化,易以威服。礼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黄帝战於涿鹿之野,唐尧战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讨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後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虑生死之事,然後乃可出军任将,张擒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後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获若鹰隼之击物;静若弓弩之张,动如机关之发,所向者破,而勍敌自灭。将无思虑,士无气势,不齐其心,而专其谋,虽有百万之众,而敌不惧矣。非雠不怨,非敌不战。工非鲁般之目,无以见其工巧;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运。夫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如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也。故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是以智者先胜而後求战,闇者先战而後求胜;胜者随道而修途,败者斜行而失路,此顺逆之计也。将服其威,士专其力,势不虚动,运如圆石,从高坠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无敌於前,无敌於後,此用兵之势也。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终始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故军以粮食为本,兵以奇正为始,器械为用,委积为备。故国困於贵买,贫於远输。攻不可再,战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则费。罢去无益,则国可宁也;罢去无能,则国可利也。夫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我往敌来,谨设所居;我起敌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敌,先击其实。不知守地,不知战日,可备者众,则专备者寡。以虑相备,强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後相赴,左右相趋,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故胜者全威,谋之於身,知地形势,不可豫言。议之知其得失,诈之知其安危,计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虑之知其苦乐,谋之知其善备。故兵从生击死,避实击虚。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道上之战,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夫军成於用势,败於谋漏;饥於远输,渴於躬井;劳於烦扰,佚於安静;疑於不战,惑於见利;退於刑罚,进於赏赐;弱於见逼,强於用势;困於见围,惧於先至;惊於夜呼,乱於闇昧;迷於失道,穷於绝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计。故立旌旗以视其目,击金鼓以鸣其耳,设斧钺以齐其心,陈教令以同其道,兴赏赐以劝其功,行诛伐以防其伪。昼战不相闻,旌旗为之举;夜战不相见,火鼓为之起;教令有不从,斧钺为之使。不知九地之便,则不知九变之道。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间之道,军之所亲,将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贤不能使。五间得其情,则民可用,国可长保。故兵求生则备,不得已则斗;静以理安,动以理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实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来。整整之旌,堂堂之鼓,当顺其前,而覆其後;固其险阻,而营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此治军之道全矣。更是用兵之道也。”
有人为答道:“你讲的这《便宜十六策》倒像在念经,不过倒是个用兵之道之妙法。如今《李卫公问对》才为用兵之道。何以用兵之道?便是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戴道之看那人说的《李卫公问对》有点意思,方问那人姓甚名谁,何方人士?那人道:“在下高仙芝,乃高句丽族人,父亲高舍鸡是安西的游击将军。”戴道之道:“听闻高舍鸡是个人才,真是虎父无犬子。”又向玄宗上请推荐了高仙芝入令军馆,玄宗方应许了。
志在谋兵方寸行,胜败之间一盏灯。
两方交战在于谋划,不在英勇。靠的是脑子,不是四肢发达。
谋兵为群英会最为要素之重的比赛。
且看,已经淘汰掉了许多人。但玄宗的惜才依然将这些人顾为中用,安排他们到了碧桃林去了。这碧桃林乃是唐太宗建天一园以来,聚齐国之济济人才,贤能义士最大的场所,为国家策划未来之贡献。若赢者,将会去卧龙居当任军师一职。这卧龙居乃唐太宗建天一园以来,乃是一所高等级院的军师府,聚齐天下所有的能文尚武的谋士者。
这是最后一轮决赛了。对手是李国瑛和李彦芳。
这李国瑛乃是徐世勣(“勣”音“绩”)徐懋功(亦作茂公)的五世孙。可这李国瑛为何不姓徐却姓李呢?还真道出一个故事来!
但说这徐茂公乃是曹州离狐人,被封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二十三,而这二十四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赵国公)、李孝恭(河间王)、杜如晦(莱国公)、魏征(郑国公)、房玄龄(梁国公)、高士廉(申国公)、尉迟恭(鄂国公)、李靖(卫国公)、萧瑀(宋国公)、段志玄(褒国公)、刘弘基(夔国公)、屈突通(蒋国公)、殷开山(勋国公)、柴绍(谯国公)、长孙顺德(邳国公)、张亮(郧国公)、侯君集(陈国公)、张公瑾(郯国公)、程知节(鲁国公)、虞世南(永兴公)、刘政会(邢国公)、唐俭(莒国公)、李勣(英国公)、秦琼(胡国公)。少时英才可为,早年雄姿英发。十七岁便参加了翟让的瓦岗军起义,破金堤关,掠荥阳县,斩张须陀,袭兴洛仓,破刘长恭,瓦岗军从此遐迩闻名,声威大振,威名远播。可好景不长,武德二年为瓦岗军首领最高统帅的魏公的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入关降唐,徐茂公仍据守黎阳等十郡之地,未有归属。后听从魏徵的劝说,决定归唐。他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即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吾所耻也。今宜具录州县名数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于是派人至长安献于李密。使者初到京城,唐高祖听说没有表奏,而是写了一个“启”给李密。臣子给皇帝叫“表”,下级给上级叫“启”。高祖感到奇怪。使者奏明了徐茂公的本意,徐世绩觉得,自己原来是魏公的下级,这些人马和土地都是魏公的。如果现在以自己的名义献给皇帝,是利用原来上级的失败来给自己邀功请赏,是很可耻的行为。所以,造了送给魏公,让他献给皇帝。高祖十分高兴,说:“不背德,不邀功,真是个纯臣啊!”不仅给徐世绩加官进爵,而且特别地“赐姓李氏”—— 赐给你姓李,让你和皇帝老爷同姓,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自此,“徐世绩”就成了“李世绩”。即诏授他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加右武候大将军,封曹国公,赐良田五十顷,甲第一区。其父李盖也受到了封赏。并令李绩统“河南、山东之兵以拒王世充”。不久,李密叛唐被杀。李绩崇尚义气,上表请准其收葬。高祖归还了李密尸体,李绩备君臣之礼,“大具威仪,三军缟素”,安葬于黎阳山。礼毕,才与将士脱下丧服。他的这种“事君以忠”的举动,再次博得了人们的赞许,“朝野义之”。武德九年六月,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当上了太子。对皇帝老爷及其父、祖,有时还有太子的名都必须“避讳”。就是说,无论人名、地名、官名,以及公私文字图书记载等等,凡有和他们的名相同的字眼,都必须改掉或去掉。否则,就叫做“犯讳”。这是一桩很大的罪过,严重时甚至可能掉脑袋。例如,李渊的祖父姓李名虎,在大唐的文字记载中,“虎牢关”就变成了“武牢关”。李世绩的名字中,有一个“世”字和李世民相同。按照当时的习惯,只要重了一个字,都得改掉或去掉。因此李世绩就是李绩。至此,徐世绩才完全变成了李绩。徐茂公赤胆忠心,为大唐南征北战,戎马一生的赫赫战功盖过了一世荣耀,从高祖李渊到太宗李世民,又到了高宗李治,李渊及李世民的平定四方,后来李治的开疆拓土,破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成为大唐王朝的主要战将之一。徐茂公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总章二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卒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贞武 忠武”。
而这李彦芳则是卫国景武公李靖李药师的五世孙。
当年李靖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突厥,西破吐谷浑。去世后谥曰景武,陪葬昭陵。被称之为“战神”。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和时代,应当建立功业求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之讨论孙、吴之术的人,只有你啊。”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你终当坐到这个位置!”大业末年,李靖任马邑郡丞,在李渊帐下和突厥作战。这时,反隋暴政的叛乱已风起云涌,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李密,江淮杜伏威、辅公祏等领导的三支主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着隋朝的统治。身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于是李靖把自己伪装成囚徒,前往江都,准备向隋炀帝密告。但当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俘获了李靖。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您兴起义兵,本是为了天下,除去暴乱,怎么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卫。武德元年五月,李渊建唐称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为了平定割据势力,武德三年,李靖随从秦王东进,平定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以军功授任开府。从此,李靖开始崭露头角。 当进击王世充的战役,洛阳、虎牢之战打响不久,盘踞在江陵的南梁萧铣政权派舟师溯江而上,企图攻取唐朝峡州、巴、蜀等地,被峡州刺史许绍击退,遂退守安蜀城及荆门城。为了削平南梁萧铣这一割据势力,唐高祖李渊调李靖赴夔州安辑萧铣。李靖奉命,率数骑赴任,在途经金州时,适遇蛮人邓世洛率数万人屯居山谷间,庐江王李瑗进讨,接连败北。李靖为庐江王出谋划策,一举击败了蛮兵,俘虏甚多。于是顺利通过金州,抵达峡州。这时,由于萧铣控制着险塞,再次受阻,迟迟不能前进。李渊却误以为他滞留不前,贻误军机,秘密诏令许绍将他处死。许绍爱惜他的才干,为他请命,才免于一死。不久,开州蛮人首领冉肇则叛唐,率众进犯夔州,赵郡王李孝恭率**出战失利,李靖则率八百士卒袭击其营垒,大破蛮兵。后又在险要处布下伏兵,一战而杀死肇则,俘获五千多人。当捷报传到京师时,唐高祖高兴地对公卿说:“朕听说使用有功劳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李靖果然立了大功。”立即颁下玺书,慰劳李靖说:“卿竭诚尽力,功绩特别卓著。天长日久才发现卿无限忠诚,尽量给你嘉奖赏赐,卿不必担心功名利禄了。”李靖的精诚至忠博得了李渊的信任,改变了对他的成见,并亲笔写敕与李靖说:“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武德四年正月,李靖鉴于敌我双方的情势,上陈了攻灭萧铣的十策,得到了唐高祖的重视,二月即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擢任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孝恭行军长史。唐高祖又以为李孝恭不太精通军旅之事,“三军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实际上已成为三军统帅,李靖组织人力和物力大造舟舰,组织士卒练习水战,做好下江陵的准备。同时,他见巴、蜀之地归附唐皇朝不久,各部族还不太稳定,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劝说李孝恭把各部族酋长子弟都召集到夔州,根据才能的优劣分别授以官职,安置在左右,“外示引擢,实以为质”。这对于稳固巴、蜀政局起了积极的作用。这年九月,唐高祖诏令调发巴、蜀兵士,集结于夔州,并任命赵郡王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兼行军长史,统辖十二总管,自夔州顺流东进;又任命庐江王李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出襄州道,为北路军;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为南路军;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道,为东路军。四路大军分头并进,一齐杀向江陵,发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军事攻势。李靖佐助李孝恭出师,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即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平定萧铣,战功卓著,唐高祖诏封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赐物二千五百段。攻取江陵的战斗历程,表现出了李靖杰出的军事才干,他进一步得到了唐高祖的倚重。战事刚一结束,即擢任为检校荆州刺史,命他安抚岭南诸州,并特许承制拜授。这年十一月,李靖越过南岭,到达桂州,派人分道招抚,所到之处,皆望风归降。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长真皆派遣子弟求见,表示归顺,李靖承制都授以官爵。于是连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余万。自此,“岭南悉平”。高祖下诏劳勉,授任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李靖以为南方偏僻之地,距朝廷遥远,隋末大乱以来,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礼乐,兼示兵威,无以变其风俗”,遂率其所部兵马从桂州出发南巡,所经之处,李靖亲自“存抚耆老,问其疾苦”,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于是“远近悦服”,社会安定。刚刚安抚岭南不久,武德六年七月,原投降唐皇朝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杜伏威、辅公祏二人不和,辅公祏乘杜伏威入朝之际,窃据丹阳,举兵反唐。高祖命李孝恭为帅,李靖为副帅,率李勣等七总管东下讨伐。李靖运筹帷幄,判断准确,很快地平定了辅公祏的反叛。高祖为了嘉奖他的军功,赐物千段,并赐奴婢一百口,良马一百匹。设立东南道行台,授任他为行台兵部尚书。高祖十分钦佩他的军事才干,极口赞叹说:“李靖乃萧铣、辅公祏的膏肓之病,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靖!”江南的局势安定以后,北方的形势又一时紧张起来。隋末唐初,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皇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皇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在平定江南中功勋卓著的李靖又被调到北方,以反击突厥。武德八年八月,突厥颉利可汗率十余万人越过石岭,大举进犯太原,唐高祖马上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统率一万多江淮兵驻守太谷,与并州总管任瑰等迎击敌人。由于突厥来势凶猛,诸军迎战多失利,任瑰全军覆没,唯李靖军得以保全。不久,又调李靖为灵州道行军总管,以抗击突厥。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刚刚登基,突厥颉利可汗乘唐朝皇帝更替之机,遂率十几万精锐骑兵再次进犯泾州,并长驱直入,兵临渭水便桥之北,不断派精骑挑战,还派其心腹执失思力入朝,以观察虚实。当时征调的诸州军马尚未赶到,长安市民能拿兵器打仗者也不过几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在此种情况下,太宗曾冒险亲临渭水桥,与颉利可汗结盟,突厥才退兵。事后,太宗擢任李靖为刑部尚书,不久转任兵部尚书。因他作战屡建功绩,赐实封四百户。
暂且莫得而知李靖将此后之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百度搜索 山海历图志之大唐黄楼梦 天涯 山海历图志之大唐黄楼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山海历图志之大唐黄楼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戴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戴帅并收藏山海历图志之大唐黄楼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