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平凡之传奇 天涯 或 平凡之传奇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凡物,有始必有终,有生必有死,此是自然之理,天下没有恒久不变的事物,也没有永生不死的生物,人自然也是如此。那么,死,又是不是生命最后的终点,或者说,死,只是另一个开端呢?这仍然要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是形体死亡,也就是肉体的死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死了,不可能有再生的机会,所谓气化清风肉化泥,人一旦死亡,肉体就自然而然的被分解,成为土地的一部分。但是意识,也就是人的灵魂,会不会就此消失呢?这一点,同样儿无法知道。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那么,如果能够确定灵魂是存在的,而他又是能量的聚合体,那么,它自然就是不会消亡的,而如果他能够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是从一种形式转移为另一种形式,这就是转生,无论它是六道轮回,还是以其它的形式出现,它都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个开始。
那么灵魂存不存在呢?它当然是存在的,这一点,科学虽然还无法完全证实,但是,已是公认的事实,而它,也肯定是一种能量,也就是说,如果能量守恒定律是正确的,那么灵魂就是不死的,从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死亡,其实是另一个新的开始。这是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如果从神学的角度上来说,结果,也是一样的,比如说,佛家。
佛家对死亡的看法,基本上与科学不谋而合。佛家以死亡为“往生”,乃“舍此投彼”之意。生命系由色身及灵魂(神识)构成。物质性之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死亡,精神性之灵魂则是由原有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生命形态,并未死亡。 但佛教认为,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
在佛经中,也提到佛教有六种态度看待死亡:
一、死如出狱:‘吾之大患为吾有身’,色身聚集诸苦,似牢狱系缚吾人,死亡恰如服刑期满,获释出狱。
二、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意味此期生命终结,另一期生命开 始。
三、死如卒业:佛教以为人死后审判之权,既非操之于上帝、阎王,亦未操之于佛菩萨,乃系个人业力所感。生时如求学,死则按生前所造之业及念力,领取毕业证书及成绩单去受生。
四、死如乔迁:色身若屋宇,经岁月之摧折乃至颓圮残破,死亡即似自旧宅迁至新居,非但不足惧,兼且可喜。
五、死如更衣:死亡犹如褪去破旧衣衫,更换新装。
六、死如新陈代谢:色身自出生至死亡,分秒皆在变化,细胞亦不断新陈代谢。死亡亦如细胞之新陈代谢,旧细胞逝去,换来新细胞之生长。对此,我们可以看几个佛教故事。
第一个故事:释迦摩尼有两个弟子。一个以苦行为第一的叫「迦叶」、另一个以智慧为第一的叫「舍利弗」。有人跑来问他们一个问题。他们问「请问尊者舍利弗: 你师父死后还存在吗?」舍利弗说「我们师父不谈这个问题」。他们继续问「那么你师父死了之后就不存在了?」他们不语。「你师父死后也许在,也许不在?」 「你师父没有死后存在或不存在的问题?」舍利弗一概回答:「我师父一概不谈论这个问题」。那些人就非常失望!他们觉得他们已经问遍各种的可能性了。而以智 慧第一的弟子都只用一句「师父不谈这种问题」来回答。无法说明、不会辩解,真是像婴孩一般没有智性。这些人便离去了。这些人走后,迦叶就把为何舍利弗这样 回答的原因作个说明。他说「师父死后存不存在是形体问题, 是认知问题。但是师父已经超脱这种形体与认知的拘束,所以被尊称如来。」
第二个故事:有人三问释迦摩尼「何谓我?我是实在的吗?」释迦摩尼再三不答。后来那人就走了。弟子就问原因。释迦摩尼就说:「若我回答:是实在的 。这会增加他原来的邪见。认为人的身心是常驻不灭的。若我回答我是不实在的 。那么他的邪见也会增加。他会认为我们的身心由于一期的生命的停止而断绝。 」
佛教认为一个人是由五蕴来结合而成。 五蕴就是色(基本物质)、受(六种感官活动,眼鼻耳身口意)、想(接受并统合各种感觉的意识活动)、行(心理活动的组合)、识(持横的意识或单纯的感 性)。就时间轴的横切面而言,人即由此五种东西所组合。就时间轴的纵切面来看每一瞬间我们的五蕴都一直变化!就好像我这一秒钟跟前一秒钟的我一定不一 样!因为至少有些老旧的细胞已经被新的细胞所取代。简单的说就是「色」已经不一样了。更别提其他四种变化更大。我前一秒钟的心理活动、意识与下一秒钟的心理活动与意识也不同。所以用这种流动的时间来看上面的的二个故事, 就不难理解,为何释迦摩尼不回答「人的本体是否存在」的问题!!因为那个本体一直在流动变化。有一个佛教徒说的好。他说我们中国人常用道家的「无」的观念 去理解佛教的「空」的观念,其实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简单的说,「无」是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空」是一种变化流动的问题。
佛教建立在「缘起说」上面,因著众生生命流转而衍生出「四谛」、「十二因缘」、「六道轮回」。「十二因缘」与「六道轮回」是将众生的生命世代流转过程详细 说明。例如「十二因缘」共有过去二因、现在五果三因、未来二果。构成三世的起惑、造业、受生的因果循环,周而复始。而「六道轮回」详细说明流转过程中,有 众生处在六类(六道)中轮转,即在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 、地狱等六种情况下轮转。过去我们都是以为佛教的轮回是「灵魂」在轮回。但 是因为佛教并不认为有什么永恒不灭的本体存在。因为如前所述,本体都是五蕴的结合。所以一直在变化,故无固定的本体。所以当然无所谓灵魂轮回这种所谓固定本体轮回。既然佛教不是「有本体轮回」,那么佛教是不是「无本体轮回 」呢?好像也不一定!因为在每一个当下存在都是实在的!所以难怪上面的故事,释迦摩尼沉默不回答。因为无论是「有本体轮回」或是「无本体轮回」都对 !也都不对!
而佛教面对人生苦难的问题就是在「四谛」中。四谛即为「苦蒂」、「集蒂」、「灭蒂」、「道蒂」。「苦蒂」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 苦,苦是现实宇宙中的真相。「集蒂」是说明苦怎么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来自自身的愚痴、无明、贪嗔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恶业,便召集种种痛苦。故 「集」就是「集起」的意思。「灭蒂」是指多苦的人生最理想的归宿。佛教认为涅盘是最好的归宿。涅盘是常住、安乐、寂静的世界。「道蒂」就是说明如何才能脱 离这苦难的人生,进入涅盘?主要的方式就是要修习八正道。
简单的说佛教的罪观就是「产生」。有人说「任何事物的产生就是落入因果循环中,而这就是落入苦难中」。对于佛教而言,痛苦与快乐是一体两面的事。落入轮回 中,就是落入苦难。整个佛教就是要帮助人们归回「尚未产生」之前的状态,就是涅盘的境界。所谓涅盘的境界是一种无状之状。那里没有物质、没有无限意识、没 有空无、没有无意识、也没有无无意识。没有现世 、没有天堂、没有天地混合、也没有日月。没有来生、没有生生转化、没有持续性。没有堕落和升迁。没有固著、没有运动、不基于任何东西。这就是苦的终结。简单的说,在那里业的流程已经停止,他就是停止的本身。
而佛教的生死观,简单的说就是在时间轴上,既然本体一直流动变化。所以生与死(诞生与死亡)不过是时间轴上的两个对我们意义较大的点。但实际上也并不代表 什么!对佛教来说当他们把时间轴像一根细线头尾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圆时,生死可能就是同一个点!而这一点意义较大在于这个点会决定这条线以什么状态进行?以 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佛教认为「人道」比较容易进入涅盘。而进入涅盘的意义远远大过「生死」问题。
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佛家对于死亡的理解,完全是建立在生的基础上,无论是以何种形式的往生,它都不会在人类生命结束的时候,随着肉体的,消亡而彻底消亡,而是会以另一种崭新的再次形式出现。
那么,道家又是如何看待死亡问题的呢?不同的传承有不同的看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传统派基本上坚持汉代以来道教传统的神仙不死说,受佛教生命观影响不多。此可以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为代表。他主张靠人的主观努力去延长生命乃至长生不死,人发扬主体能动性,再加上恰当运作养生方法,就可超越生命的自然之限,迈向长生。司马承祯《坐忘论》说:「人怀道,形体得之永固。」他也是发挥传统观点。对道教传统的神仙不死说作了重要发挥的是唐代吴筠的《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等。另外,道教茅山宗对传统生命哲学的坚守,这个特色也体现在杜光庭身上,杜氏肯定肉身能成仙。
二、所谓半传统派是指道教中一部分人在吸收佛教生命观的同时,又保留了道教自身传统。他们将道儒释三教的东西混合在一起,缺乏理论上的创造性。由於他们凑合道儒释三家而消化不良,便出现许多理论上的自相矛盾,一会儿讲道教的神仙长生,一会儿说佛教的无生无灭,身为空幻,不太协调。
三、所谓反传统派,是指在生死观上彻底否定道教传统的肉体成仙说,肯定生必有死,肉体为臭皮囊,虚假不实,祗有精神才能不朽。反传统派对道教传统的生命哲学进行价值重估,完全接受佛教不生不灭的生命观,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道教内部的全盆佛化派。在道教传统中,身与道是统一的,得道是肉身的得道,抛掉肉体,得道成为一句空话。而在反传统派这裏,肉体与道是分离的,祗有忘掉肉体,才能去拥抱道。
总体上来说,道家也是认为灵魂不死的,既然神学与科学不谋而合,那我们也自然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那就是灵魂不死,至于它是不是会重生,以怎么样儿的方式去重生,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百度搜索 平凡之传奇 天涯 或 平凡之传奇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