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读书随笔 天涯 读书随笔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叶灵凤的后半生

    宗 兰

    叶灵凤的后半生是在香港度过的。

    抗日战争是前后的分界线。抗战以前,他主要是在上海,幼年在九

    江、青年时代在镇江,然后就到了上海,踏进文坛。“八?一三”以后,

    日军攻占上海,《救亡日报》南迁广州,主持其事的是夏衍,他也到广

    州参加编辑工作,编的还是新闻版。人在广州,家在香港,他周末有时

    去香港看家人,一次去了香港就回不了广州’日军跑在他前面进了五羊

    城。从此他就在香港长住下来,度过了整个的下半生,除了回大陆旅行,

    几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前半生,江南、上海;后半生,岭南、香港。

    这就是他的一生。

    他到广州、香港,是一九三八年的事。在香港留下来,不久就参加

    了《星岛日报》,一直到年过七十而退休,他始终是在胡文虎家族星系

    报业的这一报纸工作。当年的《星岛日报》由金仲华主持编辑部,许多

    进步的文化人都在那里,副刊《星座》是戴望舒主编的。叶灵凤什么时

    候把《星座》从戴望舒手中接下来,就记不清楚了。从此就和《星座》

    同命运,他一退休,这个活了一个世代还多的副刊也就被停掉。谈起来

    时,惋惜中他显得有些凄怆。

    日军占领香港的三年零八个月,《星岛日报》换了一个名字:《香

    江日报》。而叶灵凤还在日本军方办的“大冈公司”工作,不过,一九

    八五年七月底去世,有香港“金王”之称的金融界大亨胡汉辉,八四年

    初写过一篇忆旧的文章,提到一个叫陈在韶的人,当时由香港“走难”

    去重庆,被国民党中宣部派回广州湾(今天的湛江),负责搜集日军的

    情报。他说,“陈要求我配合文艺作家叶灵凤先生做点敌后工作。灵凤

    先生利用他在日本文化部所属大冈公司工作的方便,暗中挑选来自东京

    的各种书报杂志,交给我负责转运”。他又说:他日间“往星岛日报收

    购万金油,在市场售给水客,以为掩护;暗地里却与叶灵凤联系。如是

    者营运了差不多有一年之久”。这里说到他是被要求“配合”叶灵凤的,

    显然叶灵凤早就在于“敌后工作”了,是不是仅仅暗中挑选一点日本书

    报那么简单,也就很难说。他这以前这以后,只干了一年,叶灵凤又干

    了多久就不知道了。

    这至少说明,叶灵凤名义上虽然是在日本文化部属下工作,实际上

    却是暗中在于胡汉辉所说的抗日的“情报工作”的。

    叶灵凤这时候和戴望舒还是好朋友,抗战胜利以后两人依然是好朋

    友。戴望舒是被日军拉去坐了牢的人。以他的爱国立场,是不会和一个

    落水做汉奸的人一直保持友情不变的吧。戴望舒有踏十里长途去凭吊萧

    红墓的诗,和他一起去萧红坟头放上一束红山茶的,那就是叶灵凤。

    叶灵凤在日军横行香港的日子里的情况,人们知道得不多,但就只

    这些,也可以看得出一点道理的了。

    在一九五七年版的《鲁迅全集?三闲集》中,《文坛的掌故》的注

    文曾有这样的字句:“叶灵凤,当时虽投机加入创造社,不久即转向国

    民党方面去,抗日时期成为汉奸文人。”但一九八一年新版(四卷)却

    把注文提前到《革命的咖啡店》一文的后面,删去了“投机”、“转向”、

    和“汉奸”等等,而改为:“叶灵凤,江苏南京人,作家、画家。曾参

    加创造社。”他被摘去了“汉奸”的帽子。可惜他自己已经不可能看见,

    只有靠家人“家祭无忘告乃翁”了。尽管解放前后他一直受到礼遇,六

    十年代、七十年代一再被邀请到北京和广州参加一些官方的活动,但毕

    竟白纸黑字上还有过这么一顶“汉奸”帽子。

    抗战胜利后,全国解放前,潘汉年有一段时期在香港工作,就和叶

    灵凤保持往来,有些事还托他做。他们原来就是老朋友,这时依然是朋

    友,播汉年并没有把他当什么“汉奸”对待。他也乐于尽<cite></cite>自己的力所能

    及,做一些可以做得到的工作。

    当年在上海,也就是所谓“投机加入创造社”那些年代,潘汉年办

    过《现代小说》,叶灵凤办过《戈壁》,两人又合办过《幻洲》。柳亚

    子有过《存殁口号五绝句,八月四日作》,每一绝句咏两人,一咏鲁迅、

    柔石,二咏田汉、黄素,三咏郭沫若、李初梨,四<big></big>咏叶灵凤、潘汉年,

    五咏丁玲、胡也频。关于叶灵凤、潘汉年的是这么一首诗:“别派分流

    有幻洲,于菟三日气吞牛。星期沦落力田死,羞向黄垆问旧游。”这却

    是叶灵凤前半生的旧话了。潘汉年含冤多年,终于得到平反。叶灵凤前

    半生和他在上海都挨过鲁迅的骂,而叶灵凤更是首先“图文并谬”地骂

    过鲁迅。挨鲁迅骂过的,未必都是坏人,这样的事例有的是。而骂过鲁

    迅的,“悔其少作”的更不乏其人。当六、七十年代朋友们有时和叶灵

    凤谈起他这些往事时,他总是微笑,不多作解释,只是说,我已经去过

    鲁迅先生墓前,默默地表示过我的心意了。抗战胜利后,不仅戴望舒、

    潘汉年,在香港暂住过的郭沫若、茅盾、夏衍……许多人,也都和叶灵

    凤有往来。这不免使人想起“鸟鲁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欤”

    的老话,也想到“汉奸文人”恐怕是一顶很不合适的帽子。

    在抗战期间,叶灵凤由上海南下,经广州而香港,是为了抗战救亡。

    日军占领香港后,他没有追随许多文化人通过东江或广州湾,到桂林、

    重庆去,却也没有回上海(重回“孤岛”并不就是投敌)。他留在香港,

    在日军属下的机构和日军治下的报纸工作,那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还

    有胡汉辉所指出的那些为了抗战的工作。其实不必等到一九七五年盖

    棺,他这一段历史早就在朋友们间已经论定的了。一九五七年版《鲁迅

    全集》的那一条注文,显然是“左”手挥写出来的。那些迷雾应该随薪

    的注文而散去。

    新中国如日初升。叶灵凤的老朋友戴望舒回到北京,参加工作,在

    北京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岁月。叶灵凤却没有动而依然静,只是静静

    地留在香港,默默地辛勤工作。当然,西相比较,他是显得不够积极的。

    他自称一生从来不写诗,也许是缺少了一份诗人的激情吧。

    他长期在《星岛日报》编《星座》副刊。由于报纸的立场,“座”

    上后来只是登些格调不低的谈文说艺写掌故的文章。他自己就写了不少

    读书随笔和香港掌故,也写了不少香港的风物。读书,首先就要买书。

    三十多年在香港的安定生活(日占时期三年零八个月的动乱是例外),

    使他这个“爱书家”藏书满<dfn>99lib?</dfn>屋,而成了知名于港九的一位藏书家。他的

    住所不窄,厅里是书,一间两间房里也是书,到了晚年,坐在厅里,就

    象是人在书中,不仅四壁图书,连中央之地也受到书的侵略,被书籍发

    展了一些占领区了。他自己估计,藏书将近万册。

    由于是作家,文艺书刊是其中主要的一部分;由于曾是画家,美术

    书刊又占了主要的一部分;由于居港多年,有关香港历史、地理、博物

    的书刊也占了主要的一部分。虽然没有什么稀世珍本,但有些还是较名

    贵的。有的朋友说,最可贵的是有关香港的这一部分;有的说,美术书

    刊也很可贵。所有这三部分,既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名贵的多是那

    些外文书籍。

    也不是全无珍本,有一部清朝嘉庆版的《新安县志》,就是他自视

    为稀世珍本的。他对朋友们津津乐道,这是三稀之物,据他所知,只有

    广州和北京各藏有一部,他都翻阅过,都有残缺,以他这一部最全,既

    是海内外三稀之一,更是海外孤本。这部书在香港是颇有一点名气的,

    香港官方和一些外国人都转过它的念头,曾经出了好几万港元的高价,

    合今天的币值总在百万以上吧。这对于一介寒士如他来说,就不是一个

    小数目了,他却一概小视之,不放在眼里,不放弃那书。香港大学的冯

    平山图书馆只有一部抄本,后来得到他的同意,复印了一部。对这一部

    使他十分风流自赏的书,他生前就一再表示,要送给国家收藏。他死后,

    他的夫人赵克臻按照他的遗志,送给了广州中山图书馆。一般人可能不

    知道,这部志书所志的当年的新安,就是今天广东的宝安,还包括宝安

    以外“东方之珠”的香港和后起名城的深圳。它之所以成为珍本,受到

    香港官方和一些外国人的珍视,更受到被认为是深通香港掌故之学的我

    们这位爱书家的珍视,也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完成送书心愿的举动他本人虽然看不到,人们却看到了叶灵凤的一

    片爱国之心。

    如果不是由于受他家人委托的朋友的拖沓,他的全部藏书也会送回

    内地,而不会落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藏书楼的。当时是怕《新安县志》可

    能树大招风名高受累,先送出为妙,其余的不妨缓缓而行,这就造成了

    不应有的迟延,当家人不堪满屋书刊的拥挤时,中文大学表示愿意造单

    全收(事后清点造了一份书单送家人留念),这些藏书就被如释重负地

    转移到山明水秀的沙田学府中去了。当时曾使一些内地的朋友闻讯惋

    惜。现在香港既然回归祖国大家庭有期,香港的公物将来也就是国家的

    公物,<details>99lib.</details>楚弓楚得,也就没有什么可憾了。

    叶灵凤藏书虽多,藏画册虽多,藏画却很少。使他说起来就显得面

    有得色的,不过是汉武梁祠画像的拓片,和毕加索、马谛斯作品精美的

    印张而已。前面提到过他“曾”是画家,那是由于他从上海到香港之后,

    就一直与作画绝缘,自我放逐于画家的行列,尽管他还是喜欢他从事过

    的西洋画。

    他放弃了作画,集中精力于写文章,天天写。正象他的藏书一样,

    他的写作大体也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读书随笔(渊博),一类是香港

    掌故和风物(精通),一类是抒情的小品(隽永)。由于差不多都是为

    报刊而写的,一般文章都不长。六十年代以后,出了成十本不算厚的书:

    <a href='/book/1946/im'>《读书随笔》</a>、《文艺随笔》、《北窗读书录》;<a href='/book/1928/im'>《香港方物志》</a>、《张

    保仔的传说和真相》;《晚晴杂记》、<a href='/book/1940/im'>《霜红室随笔》</a>……特别是抒情

    小品,象着墨不多的山水写意画,最是淡而有味。所抒的不少是怀乡爱

    国之情。早年写过的小说不再写了;翻译却有一些,如茨魏格的小说、

    纪伯伦的小品之类。此外,也写过一些<code></code>为稻粱谋才写的东西。在他身后,

    留下了大量的遗稿有待于整理出版。

    他用过的笔名有林丰、叶林丰、霜崖、柿堂、南村、任诃、任柯、

    风轩、燕楼……有时就用叶灵凤。晚年用得最多的是霜崖。

    他也有过写一两个长篇的念头,想写的是以长江、黄河分别做主角

    的《长江传》、《黄河传》,却只是蓝图初画于胸中而已。

    他主要是在自己编的《星座》上写文章,也长期在左派报刊上写文

    章,到他晚年,在他所工作的《星岛日报》里,他已经被人看成左派了。

    他怎能不左呢?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左右壁垒分明,不相往来的香港

    社会中,他不避和左派来往,又在左派报刊写文章,每年还参加“十一”

    国庆的庆祝活动,应邀到广州参加广东作协的活动,应邀到北京参加国

    庆观礼和李宗仁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以作家身份参加),不时参加接待

    过境的北京、上海的作家……这就够他左的了。这左,其实就是拥护社

    会主义的新中国。

    三十六、七年,他一直在香港,有几次短暂的离开,就是这样去广

    州,去北京、南京、上海……台湾,没有去过;日本,去过一次,别的

    外国,没有去过。

    在最后的二十多年里(五十年代以后),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也就

    是关在书里,对外的活动不多。很可记忆的一次活动是:主持把萧红的

    骨灰迁移到广州。在香港完成了《马伯乐》的萧红,也在香港完成了自

    己短暂的一生。那时正是日军占领香港的第二年,兵荒马乱,她被草草

    埋葬在浅水湾海滨。一九五七年,那里要修建旅游设施,萧红的坟有被

    毁于一旦的危险,文化界的朋友发起为她迁墓,广东作协表示欢迎迁葬

    于广州。萧红在港无亲人,这就由他和陈君葆出面办理,而由他在一群

    文化界朋友的陪同下,亲送骨灰到深圳,由广东的几位作家到罗湖桥头

    相迎。萧红的骨灰后来葬在广州的银河公墓(这件事也可以为他添上左

    的一笔吧)。

    至少在香港,他是并没有“转向国民党方面”的,尽管和国民党的

    人有所往来。一般被认为右或中间的作家以至左派的作家,他也都各有

    接触。这样,就成了左、中、右都有朋友的局面。而在左派之中,也有

    人认为他右,甚至于在他去世之后,还有生前和他有来往的极个别的左

    派人士说他是“汉奸”的。真是难矣哉!在他晚年,他的名字有时和一

    些老作家如曹聚仁、徐訏……这些名字一起被提到。

    他曾经想和朋友们办一个文艺刊物,连名字都想好了:《南斗》。

    但始终未能如愿,朋友们都不是有钱人,他除了工资就是为数不多的稿

    费(尽管天天写,他却不是日写万言以至两三万言的“爬格子动物”),

    除了分担八口之家还要满足自己的爱好去买书、买书,那有力量去支持

    一个那怕小小的刊物?十年容易,他离开人们去作永恒的冥士旅行已经

    十年了(时在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替他擦掉当他辞别这个世界时还没

    有擦拭干净的一些尘垢,也许还不是多余的事。老套的话在这里似乎还

    是有意义的:安息吧!今天是可以真正无憾地安息了。朋友们为他感到

    一点遗憾的,是他不能及身看到那顶“汉奸文人”帽子的消灭。

    一九八五、九、十六

百度搜索 读书随笔 天涯 读书随笔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读书随笔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叶灵凤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叶灵凤并收藏读书随笔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