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作妖纪 天涯 作妖纪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这一卷的故事,注定是充满民族风情的。祖国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多民族的灿烂文化,成就其伟大。
之前的五章、两卷,或多或少地介绍了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但有一个可谓最重要的民族,不能不谈一谈了。那便是——汉族。
东北的汉族,与中原的汉族又有所差别。中原的汉族,来自东北,东北的汉族,又来自中原。
准确地说,东北原本住着一部分土著汉族,或者应该叫他们商族,亦或是“玄鸟传人”(这一叫法,是按照古华夏族自称龙的传人而模仿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同时期文字佐证,真实存在过的王朝就是商朝。至于夏以及更久远的尧、舜、炎黄、女娲伏羲时代,都是存在于传说中的故事罢了。
从汤开始,国君真正意义上是个人,不再拥有神力或者兽形。古商国或者叫商朝,是一个以玄鸟为图腾的国家。那时还不存在汉族的概念,商族属于古华夏部落之一支。四方少数民族也只是大略的分为东夷、西狄、南蛮、北胡。汉族的叫法源自汉朝,但至于汉朝确定汉族之名,汉族已经是一个融合了夏族、商族、周族、秦族、楚族、吴越族、巴蜀族、百越族等的融合性大民族了。这里还包括了被汉化的四方少数民族。
古商族算是汉族这家大公司里投资入股比较早的一位股东了。人家还曾经控股五百多年的时间,出过三十一位董事长,从汤到纣,历十七世。
义县水手营子村枣核型台地,出土过商代青铜连珠纹戈形权杖。并发现远离河南殷墟的辽西先民,在同时期信奉的图腾也是玄鸟。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还尚未成熟,青铜极其昂贵,权杖一类的宝中之宝能出现在辽西,佐证了河南的古商族和辽西的先民同出一脉。没准那位因辅佐大禹之水有功,封商地,赐子姓的商国开国君主契,就是一位东北人。
当时应是有部分先民迁居中原,那么留下来的遗民后代,就是东北沃野上最早的土著汉族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原的汉人有一部分来自东北。东北的汉人有一大部分来自中原,那就是历史上持续了近百年的大事件——闯关东所造成的。
自宋金以来,东北便是契丹、女真、匈奴、鲜卑、鞑靼、高句丽等民族生活的地方。如果再向前追溯,南北朝时期的慕容鲜卑、拓跋鲜卑都是在这里发祥的。中国有四大佛教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由拓跋鲜卑在北魏时期建立的。然而,在鲜卑王室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之前,先在义县开凿了万佛堂石窟。这也是关外唯一一处佛教摩崖石窟。规模不比云冈、龙门,但历史远远超过二者。
明代,辽东郡“关宁锦防线”建立,三地构成明朝**阻挡关外女真部的重要屏障。明王朝在此防线周围广置卫所(即屯兵之处,大的叫卫,小的叫所)今葫芦岛绥中一带,地名中留下不少以卫、所命名的村镇。著名的兴城古城,便是防线中的重镇——宁远卫。而锦州便是广宁卫。
关宁铁骑,成了大明王朝可以和神机营、抗倭军相提并论的王牌军。
当时的山海关关外,便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太祖努尔哈赤萨尔浒一战定鼎,建都奉天,后皇太极改名天眷盛京。松锦大战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从龙入关,大清定都北京。至此,山海关全面封锁,只有旗人,才能生活在关外。汉人,全部被移入关内。所以,只有在老东北人的口中,才会听到“关里人”的叫法。这“关里人”即便是“关里人”自己都不这样称呼。这应该算是一个历史意义的方言词了。
大东北黑土肥沃,地广人稀。棒打狍子瓢舀鱼。中原赶上灾荒,战乱,百姓流离,便会冒着**的禁令闯过山海关去。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便成了那时候中国人口中的年度热词。大量的鲁民、晋民、冀民、豫民,为了活命,出关而来。其中以山东人居多,走水路到辽南,可以更好的避开山海关之险。
今辽宁大连方言颇似山东青岛口音,而与辽北方言风格迥异,就是鲁民闯关东的结果。
民国后,东北被奉系军阀张氏父子割据,九一八事变后又被日本关东军占领,之后建立伪满洲国。直到解放后,东北一直是以山海关为屏障,被关在中原之外的。闯关东,便从清朝持续到民国,成为了无数“关里人”孜孜不倦的事业。
随着“关里人”而来的,还有中原的文化,它们丰富了东北的民俗,同样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得不承认汉民族的强大包容性和改造性。闯关东后近百年的今天,东北的大量少数民族,没了自己的民族服饰,不会讲本民族语言,不认识本民族文字,已经和汉人没有区别了。
汉人的到来,也将汉人的宗教与神灵从温暖的中原带到寒冷的白山黑水之间。别的神仙习不习惯我不知道,但有一位娘娘应该是极其水土不服的,因为她来自江南之南,那便应是——妈祖。
在广东、**、澳门等地,妈祖信俗是当地极其普遍的信仰之一。在岭南,妈祖庙是俯拾皆是的。这位妈祖娘娘本身是一位凡人,为了救人丧生海难,之后被奉为神明。至宋元明清,代代皇帝都有封号于她。她属于民间信仰,不属于佛也不属于道,这一点,和东北的五大仙算是一码事。
辽西锦县有一个镇子,名叫娘娘宫,便是因一座妈祖庙而得名。粤人的民间女神渡四重大海,从南海之滨来到关外,也是不易。如果东北人管闯关东而来的人叫“关里人”的话,就应该叫她“关里神”。
今天要讲的故事,便发生在娘娘宫。今天要讲的故事依旧没我什么事儿,我自封丹田之举,让我从芒种到夏至,十五天来,没有真气,不能出手,不具异能,今天便讲一段家父的故事伺候诸公。
我们瓜尔佳氏,代代是灰仙弟马,归祝咒派,本事世袭,但是……
我们家族人学本事,都不拘泥于自己父亲。父亲,只是咒语的传授人,算是传咒师父。洒满一门本事多多,祖先提倡广拜名师。我们家不以弟子多为荣,反以师父多为荣。想想也是极在理。
弟子拜师时,都是本事不如你的,收一堆本事不如自己的人有什么可牛的?所拜的师父,必是当时本事比自己强的人,人家比你强又愿意收你,这才是你的能耐。
如今之老师,不在于你教过多少学生,在于你读过几本书。小学老师就算三年一届,一班四十人,艺人教两班,干到退休,能过手几百学生。但是如不提升自己,也还是毕业时的知识储备量而已。
太爷爷便拜师蒙族巫师茂巴思,又从霍东阁师傅习霍家形意拳。爷爷的师父除了他父亲之外就是他媳妇。虽说跟媳妇学习不那么光彩,但是奶奶是蒙族巫女转世灵童,又拥有黄玉狼头令的灵力,兼备才仙弟马的身份,地位上是可以和太爷爷平起平坐的。我爸就是他们的儿子,又是独子,太爷爷的本事、爷爷的本事、奶奶的本事全在他身上。而他自己,又有自己的师父。一位闯关东而来的粤人居士。算是佛门的人。法术和南拳,都是在我这位师爷那里学的。这么说来,我是最次的一个,除了跟我爸爸学了几个咒语之外,别无长技。不过这也没办法,到了我这个年代,高人都是打引号的,白天烧香礼佛,晚上抱着老婆。这套号儿的有的是,还以为自己是鸠摩罗什呢。看了半本《易经》就敢给人算命起名,自己摆个地摊还让城管撵的满街跑呢?有那能耐,咋不算算自己卦摊的风水呢?带了个破墨镜装瞎子,还遮挡视线,倒不如旁边摊煎饼的跑得快呢。
当代的大师,除了裤裆大(装屁用)之外,哪都不大。和他们也没什么好学的,只能学会骗人。
我这人,说鬼不信鬼,学道不悟道。学习法术是为了长辈乐呵,和太爷爷一样。
所以才会学艺不精嘛,因为我根本没指望着学法术有什么发展。和我上学时不好好学英语一样,本来也没打算出国。算了,书归正传,还是说我老爹的故事吧。
一九六六年,中国正处在那个特殊时期。为了保证我的小说不被禁封,敏感的词汇我不能说。总之,国家正轰轰烈烈的搞革命,一场关于文化的很大很大的革命。
在这段日子,“反帝反封”、“批林批孔”是重点工作之一,所以有关“四旧”的东西都要打倒。恕我不能解释这些名词,您要想知道,自行百度或者问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他们都懂。
我草民一个,这些事还轮不到我去评论,我说这些,只是要写清时代背景。
当年的城市中,基本上只有两色的衣服。蓝色军装和绿色军装。但是军帽可是一个稀罕物,谁能弄到,不次于今天背着lv的包包。年轻人要是实在想弄明白,看看电影《九层妖塔》吧。
当时,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个小红本,上面写着主席语录。这个和《论语》的性质差不多,人们交易、碰头、开会,上下班都要以“《论语》”名句开头,才能进行之后的事。
不管怎么说,那个年代的人爱国热情是没的说。
海边有一座清末的妈祖庙,红卫兵(不明白就自己查,这个词我也不能讲)早就看它不顺眼了。要拆了它。村民们和红卫兵对峙着。保卫着彼此的信仰。这是一场马克思和妈祖娘娘的战争。这位德国思想家应该没想过,有一天在重洋之外,异国他乡,他会和中国的一位女神打一架。
这咱得交代一下,那可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时代。宗教信仰基本上是可以和封建迷信划等号的。都属于必须被革命的“四旧”。
又是对峙的一夜。渔民们下了船,拿着刀、鱼叉、木棒等,在庙前静坐,红卫兵拿着手电、火把、锹镐,高喊着“《论语》”名句步步向前。
“你们再这样固执,就是反革命!伟大领袖毛主席教育我们,这些都是牛鬼蛇神,必须打倒!”
一位二十多岁的红卫兵,挽着绿军装袖子。一脸青胡茬,那个年代的人少有青春痘,饭都吃不饱,哪有多余的营养供给给痘痘。别说痘痘了,那个时代,中国连胖子都少见。他肩扛一把大锹,阔步向前。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即便是面对着尖刀。但我还是那句话,世间的一切事情都有其两面性,面对鬼子的铡刀,刘胡兰烈士从容赴死,这是信仰的力量;玄奘西行十数年,取得真经返还东土这也是信仰的力量。如今,红卫兵一心要拆掉名胜古迹还是信仰的力量。不要以为我在写故事就全是假的,在那个时代被拆的古迹,远远比现存的多出数倍。那是一场文化的浩劫。
“孩子啊!这庙是我们祖宗建的,一百多年了,庙里供的妈祖娘娘是保我们出海平安的,怎么就成了你们口中的牛鬼蛇神了呢?”
渔民中,有一位汉族老者,拄着大木拐杖,颤颤巍巍的地说。
“你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头脑,出海平安,自有主席保佑你们!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众红卫兵高喊。
我真的不解,“万岁”一词不就是**裸的唯心主义吗?人还能万岁?
“孩子啊!主席忙啊!没时间管咱们的小事啊,这庙里的就是个泥胎,你干嘛和它过不去呢?道光年间,我们的祖宗从广东来到青岛,又从青岛来到辽西,百十口人的大家族,就剩五六个,父死子继带来着一尊娘娘像。你们不让我供也行,那也应该交给国家,放在博物馆里。这东西是文物,不该砸啊!”老人老泪纵横。
“这等牛鬼蛇神,国家要它何用?主席光芒照万代!你们不需要供这泥胎,换成主席像!”
“我们家家都供着主席他老人家啊!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这些关里人的念想啊!”众乡民几乎都在哭泣,几乎全都要跪在地上。
历史一向如此,文化上的革命远比政治的革命更可怕。政治的革命要人命,文化的革命要重塑人的精神世界。从焚书到罢黜百家,从宋明理学到八股取士。能用剑与火解决的问题是小问题,要用嘴和笔解决的才是大问题。
文化上的革新与统一,哪怕是落后的,不正确的,在一定意义上却可以维护国家的稳定,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就如同给癌症患者注射吗啡,的的确确能缓解疼痛,但是药效消失后,毒瘾随之出现。饮鸩止渴的办法。
世上万事如一,皆分阴阳,一利一弊,颠扑不破。
“不要管他们!冲进去!砸烂神像!主席万岁!”红卫兵潮水一般涌来。青年,永远是热血的。从公车上书到五四运动,这些活动的参与者如果当年年纪再大些,恐怕人数就会少了一多半。梁公启超说“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青年的热血的的确确是难凉啊。
“孩子们啊!孩子们!不要冲动!快看!”一位红卫兵踏入娘娘庙门槛只一步,但见海上波涛翻涌,白浪滔天。大海中升起一个漩涡,像一个海龙卷。
“妈祖娘娘发怒了!”众乡民跪拜叩头。
众红卫兵初见也怕,但不知哪个喊了一声“《论语》”众人便打了鸡血似的往上冲,要与那海中旋涡相斗。当时的“《论语》”中有这样的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现在这种话改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红卫兵要与海斗,乡民们是拉不住的。但老族长为人心善,即使孩子们要拆他的庙,他心中也是担心着众人的安危。起身回头,望向人群中一个青年,也是一直面沉似水,没有跪拜的一位。
那是一位三十出头的男性,一身破布衲头,手拈一串紫檀佛珠。说他是僧吧,又不剃发受戒;说他是俗吧,又穿着法衣。他就住在这座娘娘庙里,几年前随着闯关东的百姓来到东北。他本是南少林的俗家弟子,北上是为了弘法游历。但赶上了国家政策变化,弘不了法了,便在这里暂时住下。东北的佛寺禅院本来就不多,再加上红卫兵们当做“四旧”给拆了不少。这位便只能在这不算是庙的庙里住着了。
这种信佛但不出家的人,应该叫做居士。
之前咱们也说了,妈祖信俗属于民间信仰,不属于佛,也不属于道。所以各地的妈祖庙里有的是和尚,有的是道士。并不绝对。这位居士叫什么名字,众人也不知道,只知道他的法号叫“入尘”。
这是一个颇具禅机的名字。佛家法号,多用悟、静、元、空等字眼。佛家修行,是为了出尘,他却自名入尘。
依他所说,需救之人,需降之魔,皆在红尘之中,我若出尘,人何人救,魔何人降?出尘便是极乐,佛家修行,为度众生,不是为了享极乐。所以入尘才是禅理。大愿地藏王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如此一理。老子又说: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自古修行为了避世出尘,境界皆不够深。
“师傅,这妖物又出现了。”老族长说。
入尘上前一步,双眼隐隐放光作法,看了一会儿说道:“这是灵物不是妖邪,灵物的灵力比人大,所以我看不出来它的本壳,除非它的身子完全从水里出来。不过灵物不会无端伤人害人,让它吓唬吓唬这群后生,也是好事。”
咱们之前也讲过什么是灵物,就是精灵,或者灵兽之后,这种东西灵力在人之上,自然也比妖精高级不少。
“大师一定要救救这些孩子,怎么说也是一条条活生生的命,卷到海水里也是危险的啊。娘娘不过是一尊泥胎,不能因为他们要拆了我的娘娘,我们们就见死不救啊!”老族长何其心善,何其难得。
事发之时正是隆冬,海冰未开。那怪物冲开海冰,驭水而起。半隐在海水之中。形似圆桌。如大龟而不生盾甲,似大鳖又没有裙边。看不见脑袋只看见脊背上有密密匝匝一排锯齿,又像一头剑龙。
在“《论语》”精神的支持下,红卫兵自然是不怕海怪。但是他们怕冷。少年血热,但身子不热。那海怪吸水吐水。喷在少年身上。不多时,少年身上那绿色军装变成了一身硬邦邦的铠甲。众人面色青紫,几乎不能移动。
“孩子们啊!快回来吧!烤烤火吧!”
老族长让乡民们在庙里生起炉子。红卫兵们狼狈的回来。娘娘面色慈祥,缓袍大带,颇像一个邻家姐姐。说来讽刺,一众少年刚才还叫嚷着要拆了人家,现在就在人家脚下烤火。天快亮了,众人也渐渐回家。老族长对那居士说:“师傅,咱们把今年的祭海办了,就拆了这神像吧。”
“祭海?祭海要等到七九前后,海冰将化未化的时候,现在做有点早吧?”
“怕是等不到七九了,孩子们容不下娘娘啊。我们把祭海做了,找一个风水好的地方把娘娘埋了,年年去拜拜,等能见天日了,再请出来吧。”
说来可笑,妈祖娘娘成了神,不生不灭,但却要被人下葬。可见这神仙也不自由,也是斗不过人的。这就是我不信鬼神的原因。
咱们得说说什么是祭海。祭海是汉族沿海居民的一种祭祀活动。说起来和蒙人冬捕祭湖差不多。一般选在海冰将化未化的时候,祭海之后,便等海冰完全溶解,出海捕鱼。汉人管这种以食物为祭品的祭祀叫做“醮”,音“叫”。这种醮,僧也可、道也可、儒也可,三教合流在汉人当中是十分流行的。祭海起源于春战时的齐鲁,那时候本来就没有产生道教,佛教也没有东传。
祭海大醮按照古礼,需要准备三牲猪牛羊,合太牢标准,即色纯体全。由于是祭海,所以,三牲不必投入鼎中焚化,只要扔进海里就行。青铜鼎只用于燎燔,也就是烧火。目的是把祝文投入火中烧掉。因为在祭祀时许的愿望或者和神仙说的话叫做祝,写出来的就是祝文。那么祭祀活动的主持人主要就是负责读出祝文,那么就叫做读祝官。但是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神仙的中文是和谁学的?可别和我说什么神仙就是中国人啊,释迦摩尼就是土生土长的迦毗罗卫国尼泊尔人。人家一辈子也没来过中国。上帝也是犹太人,都是没有来过中国,没学过汉语汉字的。可能人家都是无师自通吧,要不怎么能叫神呢?
祭海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献鲤。鲤鱼是汉民族重要文化符号之一。汉族人认为,水族之中鲤是龙种,可以跃龙门成龙,所以,祭海的时候将鲤鱼投入海中,祈祷它化龙而保佑一方平安。呵呵,您把一条淡水鱼扔进海里还指望着它化龙?难怪养锦鲤的人管死鱼了叫做“化龙”。
那个年代这些东西是很难找到的。青铜鼎就不说了,那都在博物馆里放着呢,就是牲畜便是一大难题。那个年代粮食饭菜都是配给制。要用票购买。大米都不够吃,还说什么猪牛羊?不过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找不到活的真的,可以用泥捏出来。只是鲤鱼这一环节他们不想糊弄。千辛万苦,不知老族长在哪弄到了一条。众人无不欢喜。
按理说,这入尘师傅知道,对于这鲤鱼而言,不是放生而是杀生。但是,他不说破,也不阻止。从俗敬俗,大爱是让众人安心,而不是在乎一条鱼的性命。这便是“入尘”的禅机。与其救一条鱼而伤众人的心,不如不救。
次日,是个黄道吉日,便是居士和乡民们约定好祭海的日子。乡民们趁着天不亮便聚在娘娘庙前。入尘居士特意带了一串一百零八颗的长串佛珠以示庄重。这种长念珠,平时是不敢拿出来的,在哪个年代,都属于“四旧”范畴。
乡民们用黄泥做了三牲,又抹了白灰,权且当作祭品。最重要的那条鲤鱼,被族长用一个搪瓷红盆端来。
揭了盖布,鲤鱼在盆里尚且活着。众人看了一眼,也没见什么异常。但入尘说:“乡亲们,这条鱼恐怕不祥。”
“师傅,这个年月,弄到活鱼就不错了,要是不用这条鱼,这祭海大醮的祭品就没一个是真的了。”族长说。
“老施主,这条鱼哪里来的?”
“这是妈祖娘娘赐的。那天说完祭海,我就一直为鱼的事儿发愁,我在娘娘面前求了半天。回家打水的时候,就看见它在井里。”
这事儿说来奇异倒也没啥,我必须秉承着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给大家解释解释,我猜呀,这八成是以前什么时候老族长的孙子、儿子什么的抓的鱼虾就扔在井里养着,刚好这一天就给打上来了。我们一定要相信伟大的主席精神!不要信那些鬼呀神呀的。
“你们看这鱼。”众人听了居士的话,再看这鱼,才看出一些门道。鱼虽然活着,但是不动。只是一双胸鳍不停地摆动划水,保持平衡。口唇翕张,一双鱼眼望向水面。鱼是没有眼皮的,就那一双眼睛直勾勾的瞪着,怪瘆人的。
“它在看什么东西?”众人问。
“施主,你们把这红盆转转看看。”
老汉转动盆子,鱼却不动,鱼头始终望向西面天空。
众人顺向望去,看见即将落下西山的月亮。
那居士说:“古人叫日为太阳,月为太阴。世上万物分阴阳,日月为至阴至阳。有大灵力。世上鸟兽鱼虫,昼出不望日,夜行不望月,因为它们承不住日月之灵。唯有人和灵物、邪物才有望日月的行为。这鲤鱼一直在望月集气,必不是凡鱼。”
“那,那岂不是更好?正好我们将它放生,让它保佑我们。”
居士说:“它若真是龙种,我们将它放归大海倒是成全了它,如是个鱼精,那便是招灾。”
“那可怎么办啊?”
“我说咱们还是先葬了妈祖娘娘吧,这鱼必与这庙有关,自古以来,道观佛寺都是精怪栖身之处,若这鱼真是个邪物,知其由来,我也好降服。否则放归大海,我便对付不了了。这庙我住了些年月,四外没有异常,如果非说有什么邪祟,只有一个地方我没动过。那就是妈祖神像。”
“也好,的反正不论祭海还是葬娘娘,都是要做的事儿,也不在谁先谁后了。正好棺材我们也备下了,什么程序全听大师的。”
“这个年月,就别讲究什么程序了,汉人的丧俗太繁缛,咱们也没那个时间,你们就上柱香,烧点纸,直接把神像启下来吧。”
自古以来,神像佛塔不能轻易移动。关于移动了神像而出现怪事的故事自古及今不胜枚举。其实也没什么不能理解的,你家久不搬动的家具突然移动,没准出现个壁虎、蜘蛛啥的。疑心生暗鬼,像我一样什么也不信,就什么也不怕。
话说那娘娘神像被众人从须弥座上抬下来,方一动,打里头“稀里哗啦”掉出一个竹筒子来。
这竹筒子应该是封在泥胎里时间久了,完全失水,一落地,便碎了。竹篾之中有一个黄布包。
包内似有一物,烁烁放光,射人眸子。
……
(未完待续)

百度搜索 作妖纪 天涯 作妖纪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作妖纪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宝宝五百斤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宝宝五百斤并收藏作妖纪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