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笔花六照 天涯 笔花六照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一般人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何以称为“打油”呢?原来唐朝有个叫张打油,喜欢写浅俗的诗,曾有《咏雪》诗云:

    <div class="poetry"><span>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span>

    “笼统”是当时俗语,状“模糊”之貌。首句写大雪覆盖下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人看雪景,视野模糊,在白茫茫一片中,只见井口开了一个“黑窟窿”<bdo>九九藏书</bdo>。江山极大,井口极小,首行两句,以江山之白对照井口之黑,看似“荒谬”,对照却极为鲜明。三四两句写黄狗与白狗在下雪时候的变化,更是具体生动,别饶“奇趣”。这首诗虽然没有谢家的才子才女(谢朗、谢道蕴)的咏雪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那么雅丽,却更为凡夫俗子所乐道。这首诗流传下来,打油诗遂因此得名了。

    许多人认为“打油诗”难登大雅之堂,没有艺术价值。其实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试以一首人所熟知的打油诗为例,说说它的“艺术价值”。

    <div class="poetry"><span>生平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八长。

    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span>

    这首诗是嘲笑那些乱去题壁的狗屁诗人的。第一句闲闲道来,似<dfn>99lib.</dfn>乎平平无奇,但已寓有挖苦“诗人”的伏笔。第二句就奇峰突起了,怎的诗人会有“丈八长”呢?令你非追下文不可,三四两句自问自答,层层推进。结句画龙点睛,令人恍然失笑。这首诗层次分明,结构严密,而又深得“文似看山喜不平”之妙,能说它的艺术性不高吗?

    又如嘲笑将“枇杷”写错成“琵琶”的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弦管尽开花!”虽然不及前作,也很有趣,结句尤见精警。

    古代一些著名的文人也有喜欢写打油的,如“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这些至今尚在流传的通俗的诗句就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

    宋代有个名叫魏野的文人,和他同时的有个姓张的名妓,貌美而举止生硬,排行第八,人称“生张八”,魏野曾赠她<u>99lib?</u>一诗云:“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生张熟魏”这个俗语由此而来。

    不但文人写打油诗,还有个写打油诗的皇帝呢。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云:

    <div class="poetry"><span>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

    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span>

    “通判”官名,清代设于各府,辅佐知府处理政事,地位当然不及翰林“清贵”。乾隆故意把“仲翁”“功夫”<figure>.99lib?</figure>“翰林”“通判”倒写,嘲那一时笔误的翰林,并革了他的翰林,将他贬作通判。一字之误,损失惨重!乾隆的诗,一般来说,得个“俗”字。但这首诗倒有几分幽默感,不过是否他的所作,那就不可考了。

    近代人写打油诗以廖凤舒最为出名,他的打油诗用字非常浅俗,但却极有“深度”,我认为他的打油诗可说得是已经“突破”前人境界的,以他的一首咏广州解放前夕的即景诗为例:

    <div class="poetry"><span>盐都卖到咁多钱,无怪咸龙跳上天。

    官府也收来路货,贼公专劫落乡船。

    剃刀刮耐门楣烂,赌棍扒多席面穿。

    禾米食完麻雀散,留番光塔伴红棉。</span>

    “咸龙”是解放前广州人对港纸的俗称,“剃刀门楣”是找换店,“光塔”是广州名胜之一,“红棉”是广州市花。“禾米食完”“留番光塔”两句,可以比美鲁迅的杂文。

    去年在上海逝世的《大公报》专栏作者唐大郎也是个写打油诗的能手,他有题为《答友人》的“自白诗”两首,就是说他的打油诗的。诗道:

    <div class="poetry"><span>向于趣味不嫌低,说我风流便滑稽。

    不信试看全副骨,红团绿绕更黄迷。

    诗如山药开场白,贫嘴终无片语佳。

    索笑不成成索骂,怪予从小习优俳。</span>

    “山药蛋”<a href="https://.99di/character/662f.html" target="_blank">是</a>上海旧日一位说鼓书的艺人,他一上场例有一段开场白,俗话俚语,层出不穷,很得观众欢迎,但也有恶之者骂他“恶俗”。唐大郎以自己<a href="https://.99di/character/7684.html" target="_blank">的</a>打油比拟为山药蛋的开场白,是自嘲亦是自傲也。

    最近逝世的本港名作家高雄(写“怪论”的笔名为三苏),很少写诗,但他也曾写过一首颇为脍炙人口的打油诗,是在某次宴会上,“即兴”写给影剧界的知名人士林檎的。林檎是影剧的宣传高手,当时正出任光艺公司的经理。高雄赠他的诗道:

    <div class="poetry"><span>由来古怪与精灵,飞出宣林作老经。

    曾襟膊头皆老友,猛吹姑妹变明星。

    鹩哥自有飞来蜢,马尾多如搂蜜蝇。

    左手算盘右手笔,文章银纸两关情。</span>

    林檎不良于行,因此他的老友都曾被他“襟”过膊头。“跛脚鹩哥自有飞来蜢”“乌蝇搂马尾,一拍两散”均是广东俗语。此诗的妙处,就在于以俗语入诗,谑而不虐。结尾两句甚为精警,“左手算盘右手笔”的文人岂止一个林檎?

百度搜索 笔花六照 天涯 笔花六照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笔花六照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梁羽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梁羽生并收藏笔花六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