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纪连海说甄嬛 天涯 纪连海说甄嬛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五十五、五十六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为使甄嬛顺利回宫,皇帝决定为甄嬛改姓钮祜禄氏,封为熹妃,并称其为皇四子弘历(日后的乾隆皇帝)的生母,甄嬛这才得以回宫。

    这里,就有个问题:乾隆皇帝到底是谁的孩子,他与钮钴禄氏到底是什么关系?

    乾隆皇帝的生母,正史记载为“原任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传说则有多种说法,如热河宫女李金桂、内务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宁陈夫人等。我们由此可以确信,乾隆皇帝的生母到底是谁,的确是一桩历史疑案。乾隆皇帝的生母出了疑案,这不但在清朝十二帝中是仅有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乾隆皇帝的生母疑案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话还要从乾隆皇帝的出生谈起。

    1711年9月8日,康熙皇帝从北京出发到达避暑山庄,1711年11月2日回到北京。其间,乾隆皇帝的父亲雍亲王胤禛,1711年9月8日赴热河请安,1711年9月25日,乾隆皇帝出生。这中间只有17天。就是说如果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出生,那么他母亲在临产前17天,大腹便便,行动不便,怎么会到避暑山庄去呢?乾隆皇帝的生母或许另有其人?

    正史上对此没有分析,野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倒是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传说,乾隆皇帝生母是浙江海宁大学士陈世倌的<dfn></dfn>夫人。

    海宁在清朝有“陈氏三宰相”——顺治朝大学士陈之遴、康熙朝大学士陈元龙、雍正朝大学士陈世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陈氏三宰相”都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是靠自身能力当上大学士的。

    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传说陈世倌与雍亲王一家常有来往,今天陈阁老的旧宅,还保存有一块九龙匾,据说是雍正皇帝亲笔书写的。

    当代香港小说家浙江海宁人金庸的武侠小说 href='2185/im'>《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

    那一年恰好雍亲王的福晋和陈阁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别生了孩子。雍亲王就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陈世倌的小孩儿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皇四子掉的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那换入宫中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这个故事一出笼,乾隆皇帝是陈阁老的儿子的传说,便越传越广,越讲越真。

    此外,许啸天在《清宫十三朝演义》中还居然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自己的亲生父母。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陈阁老家的安澜园,为的就是与生身父母相聚。

    其实,这个说法是很有问题的。孟森先生的著作《海宁陈家》就考证出了这种说法的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乾隆皇帝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没有到海宁。第三次到海宁的时候,陈世倌已死。可见乾隆皇帝下江南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传说纯粹是捕风捉影,根本没有根据。

    第二,陈家的园子原来叫“隅园”,因位于城的一隅而得名。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住隅园,同浙江海塘工程有关,所以乾隆皇帝将“隅园”改名为“安澜园”。

    第三,关于“调包”的故事,清朝中期就有传说。先说康熙皇帝出自陈家,后来这个传说不攻自破,就又移花接木,安在乾隆皇帝的头上。

    当然,人家金庸先生写了一篇文章最后附在 href='2185/im'>《书剑恩仇录》后面,说此故事纯属虚构。陈家洛这个人是我杜撰的,他可不是乾隆皇帝的弟弟。同时金庸先生还声明说,人家孟森先生也考据过了,认为乾隆皇帝是海宁陈家之子这个说法靠不住,金庸先生也承认了。

    其实,乾隆皇帝出生时,雍正皇帝的长子、次子虽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经8岁,另一个妃子又即将临产。且这个时候的雍正皇帝才34岁,正当壮年,他怎么会在已经有一个8岁儿子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退一步说,其时雍正皇帝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登上皇位,又怎么会知道陈家儿子是有大福之人呢?

    乾隆皇帝出生的第二种传说的提出者是王闿运。

    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还做过大学士肃顺的西席(家庭教师),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他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避暑山庄有关。王闿运是他在《湘绮楼文集》里提到乾隆之母:

    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贫无奴婢,六七岁时父母遣诣市买浆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异焉。十三岁时入京师,值中外姐妹当选入宫。……孝圣容体端颀中选,分皇子邸,得在雍府。

    后来雍亲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数月雍亲王病愈,她怀孕生下了乾隆皇帝。张采田《清列朝后妃传稿》中转引王闿运《湘绮楼文集》的记载,促发人们更加注意这个疑案。

    这一富于传奇色彩的说法是否可信呢?

    实际上,清朝选秀女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从清宫《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可以看到当时清宫的一些有关规定。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地方一个女子混进皇宫并入选秀女呢?所以这种传说是靠不住的。

    乾隆皇帝出生的第三种传说是曾做过热河都统幕僚的近代作家、学者冒鹤亭提出的。他认为,乾隆皇帝的生母是热河汉人宫女李佳氏。上海沦陷期间,作家周黎庵写了《清乾隆皇帝的出生》一文,发表在1944年5月1日出版的《古今文史》半月刊上,援引冒鹤亭的说法,并添加雍正皇帝喝鹿血等情节,增加了故事性。

    根据这个说法,说雍正皇帝还在做雍亲王时,一年秋天在热河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壮阳,雍亲王喝后躁急,身边又没有王妃,就随便拉上山庄内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皇帝父子又到山庄,听说这个李家女子怀上了“龙种”,就要临产。康熙皇帝发怒,追问:“种玉者何人?”雍亲王承认是自己做的事。康熙皇帝怕家丑外扬,就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棚里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

    台湾学者庄练(苏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谜》文中、台湾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书中,都认同这一说法,甚至于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为她“出身微贱”,而旨令钮祜禄氏收养这个男孩,<bdo>..</bdo>于是乾隆之母便为钮祜禄氏。

    问题在于,这一说法是否可信呢?

    尽管乾隆皇帝生在草棚的传说流传很广、故事生动、影响也很大,但那毕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

    乾隆皇帝出生的第四种传说,民国时期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从“老宫役”口中听得所谓乾隆生母的故事,并对胡适之讲道:“乾隆皇帝之生母为南方人,浑名‘傻大姐’,随其家人到热河营生。”这种传说因《胡适之日记》而流传甚广。

    但是,我们仍然认为,这一说法纯粹是瞎说。

    到底乾隆皇帝的出身是否有问题呢?

    有!的确有问题。乾隆的生母,的确存在文献与档案上的疑点:

    成书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萧奭(shì)的《永宪录》卷二记载: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724年1月17日),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

    我们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钱氏为熹妃”。

    萧奭在这本书中还提出:“齐妃或云即今之崇庆皇太后。俟(sì)考。”就是说,在当时就有人对乾隆皇帝的生母是谁提出了怀疑。

    高阳先生在《清朝的皇帝》一书中认为:萧奭《永宪录》中,“这‘俟考’二字,是一暗示,是一隐笔兼曲笔的巧妙暗示;齐妃非高宗生母,而故意这样写,是曲笔;齐妃李氏,暗示高宗生母姓李,此为曲笔。”但是,高阳没有看到清宫的档案。

    清朝政府有个规定,皇帝家族生儿育女,每三个月要上报一次,写明出生时间和生母。每隔十年,根据出生和死亡记录的底稿,添写一次皇室族谱,就是《玉牒》。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世宗宪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

    但是,这位钮祜禄氏是何许人?

    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记载:“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1723年3月20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晋年氏封为贵妃,侧福晋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

    同一件事,《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却记载:“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

    这问题就出来了。熹妃这个人,她到底是姓钮祜禄还是姓钱呢?因为钮祜禄氏是满族姓,钱是汉姓。那她们两个怎么能凑成一个人呢?

    我们可以作如下解释:格格钱氏与格格钮祜禄氏是一个人。因为她们都是同一天、都是奉皇太后的懿旨受封,所以熹妃只能是一人。

    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1723年9月16日),雍正皇帝正式设立秘密立储制,指定弘历为皇太子。他的母亲总要有一个高贵的出身。因此,雍正皇帝将熹妃钱氏篡改为钮祜禄氏。是否可能由内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凌柱”将钱氏认作干女儿?如果事实如此,就解决了乾隆皇帝生母的身份与姓氏的难题。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这个乾隆皇帝的生母钱氏与钮祜禄氏应该是同一个人。

    这里的问题在于,乾隆皇帝的生母到底应该是姓钱还是姓钮祜鲁呢?

    根据我们的判断,乾隆皇帝的生母本来是个汉人,姓钱。后来因为生育了乾隆皇帝,雍正皇帝担心这个汉族女子所生养的孩子将来在继承皇帝位置之后出现什么问题,而刻意地把钱氏过继给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钮祜禄?凌柱从而成为熹妃钮祜禄氏。只有这样说,一切才显得合理。

    建立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个钱氏是哪里人呢?我们的结论是:吴越王钱镠在嘉兴的后裔。证据如下:

    据历史记载,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有同样一家人相伴<s>.</s>,这家人就是吴越王钱镠后裔嘉兴钱氏的二十六世孙钱陈群、二十八世孙钱载,他们祖孙二人曾经六伴乾隆巡游江南,留下了许多佳话。

    1751年,乾隆皇帝首下江南。南书房近臣、刑部侍郎钱陈群扈从乾隆皇帝出巡。游嘉兴南湖时,乾隆皇帝索阅钱陈群《香树斋诗集》,并亲笔在钱陈群母亲陈书所作“夜纺授经图”上御书“清芬世守”四字。钱陈群感恩戴德,取乾隆皇帝御题,定本宅堂号为“清芬堂”。

    “夜纺授经图”画的是慈母边纺纱劳作,边教子读书之景。乾隆皇帝返京后,为该画所感动,遂写七绝二首。其一曰:“五鼎儿诚慰母贫,吟诗不觉鼻含辛,嘉禾欲续贤媛传,不愧当年画荻人。”钱陈群喜将御诗裱于“夜纺授经图”之首。当朝名公巨卿陈元龙、张廷玉等十三人继而纷纷附以题跋题诗,后此图以石刻拓成长卷,称“御笔石芝图”,分由钱氏族人珍藏。

    乾隆皇帝二下江南时,钱陈群再次扈驾同巡。行前,钱奏笺献诗,仰求训示。乾隆皇帝南巡途中,诗兴勃发,步钱陈群诗原韵和诗十首。臣唱君和,朝野罕闻,乾隆皇帝与钱陈群的君臣之谊, 6587." >文字知交,不同凡响。<bdo></bdo>

    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已告归在禾的钱陈群即赴常州恭迎圣驾,伴君巡游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等地。

    乾隆皇帝四下江南,到嘉兴后驻跸烟雨楼,又召79岁高龄的钱陈群吟诗论文,其乐融融。乾隆第五次、第六次南巡时,嘉兴钱氏由翰林院修编、内阁学士钱载代表钱氏后裔赴杭州钱王祠迎驾陪祭……

    乾隆六下江南,嘉兴钱氏次次相随,同一族人自始至终伴君巡游者,历史上恐怕就此一例。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乾隆皇帝坚持要“六下江南”,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返乡探亲。因为,乾隆皇帝的母亲本身是个南方人,很早就对南方有很多兴趣!

百度搜索 纪连海说甄嬛 天涯 纪连海说甄嬛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纪连海说甄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纪连海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纪连海并收藏纪连海说甄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