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唐史并不如烟3·武后当国 天涯 唐史并不如烟3·武后当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尽管骆宾王的檄文写得气吞山河,然而“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的局面始终没有出现:李敬业和骆宾王所期待的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并没有出现,自始至终只有他们这一支反抗军,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呼百应。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没有人来响应李敬业的起兵呢?

    这是因为武则天在朝廷中的夺权,损害的只是李唐王朝上层人物的利益,对于全国老百姓而言,李姓当皇帝和武姓当皇帝没有区别,无论谁当皇帝他们都照样种地,无论谁当皇帝,他们都照样交租,所以,李敬业起兵并没有<s>?99lib.</s>群众基础。

    得不到群众呼应的李敬业叛军注定只是一支孤军,而这支孤军在起兵后不久就注定了失败的<strike></strike>命运。

    扬州起兵之后,往哪里打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魏思温主张直接往洛阳打,这样能引起全国的风起云涌;而薛仲璋主张往金陵(南京)打,那里据说有王气,而且有长江天险,可以作为根据地。

    李敬业作出决定,全部兵力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守扬州,一部分由他亲自率领前往攻打润州(今江苏镇江),进而进攻金陵。

    分配完毕,李敬业率军出发,军师魏思温却叹息一声,完了,败局已定。

    魏思温是对的,如果直接往洛阳打,还有些许成功的可能,然而分兵去打金陵,则是必败无疑。试想此时的李唐王朝还是铁板一块,即使李敬业占领金陵一个孤城又有什么用呢?由古至今,一贯讲究行兵用险,李敬业在起兵之后却不锐意进攻,而是提前为自己准备退路。

    血一般的事实证明,凡是起义之初就给自己准备退路的,必败无疑。

    起义只有一条路,<a href="https://.99di/character/8fd9.html" target="_blank">这</a>条路就是向前再向前,向前未必生,向后一定死,李敬业的结局将再次证明这一点。<abbr>99lib?</abbr>

    武则天派出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率领三十万大军前往平叛,此时李敬业手下只有杂牌军十万。

    战事一开始并没有向着有利于政府军的方向发展,双方互有胜负,李孝逸几次进攻都遭到了挫败。

    李孝逸有些慌乱,打算就此撤退,这时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建议,干脆趁着风势发动火攻。

    一句话提醒了李孝逸。

    火起,风劲,战事顿时朝有利于政府军的方向发展,遭遇火攻的起义队伍四处逃窜,就此注定了李敬业的败局。

    自知大势已去的李敬业一路逃到了海陵(今江苏泰州),他想从这里乘船出海,前往朝鲜半岛避难。然而人到走霉运时,连老天都不帮你,这时海上起了大风,而且是逆风。

    原本还想跟李敬业去朝鲜半岛逃难的人改变了主意,他们决定改过自新,从头开始,从李敬业的头开始,李敬业的头就是他们投诚的投名状。

    混乱中,李敬业、李敬猷被手下叛将杀害,唐之奇、魏思温在被逮捕后也被处决,至于骆宾王则是下落不明。

    骆宾王的最终结局究竟是什么呢?

    《旧唐书》:敬业败,伏诛。

    《新唐书》: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

    《唐才子传》<details></details>: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全唐诗》:敬<kbd>?99lib.</kbd>业事败,宾王亡命,不知所终。

    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跑了,总之在那个丧乱的时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不知所终。

    关于骆宾王的最后结局,已经说不清了,明代有人记载,曾经在江苏南通城东黄泥口发现了一座古墓,墓碑刻着:骆宾王之墓。

    清代乾隆年间有人在南通发现这座古墓,并找到了刻有“唐骆”的石碑和枯骨,于是把它重新葬在了狼山脚下。

    现在狼山骆宾王墓有一石坊,上写:

    <small class="ter">笔传青史,一檄千秋著;</small>

    <small class="ter">碑掘黄泥,五山片壤栖。</small>

百度搜索 唐史并不如烟3·武后当国 天涯 唐史并不如烟3·武后当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唐史并不如烟3·武后当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曲昌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曲昌春并收藏唐史并不如烟3·武后当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