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丰年 天涯 丰年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傍晚,残阳如血,一切都变得鲜红起来。李竹像往常一样行走在田边,远处清风徐来,水稻随风摇摆,田里的农民还没有离去,依旧吆喝着号子,驱赶着耕牛,行走在田间,想趁着最后一缕光明,再犁一遍生养他们的土地。但这一切都无法吸引李竹的目光,他一切的注意力都在运河对面的庞然巨城上面,这也难怪,生活在运河东端的人们无不想有一天能够在运河西端的那座城市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李竹也不例外,但又有多少人能够仰首挺胸的走入那座城市了。
一条运河,将一片土地分为了两个极端,西端的人们天生具有优越感,瞧不起东端的人民,认为他们是泥腿子,一辈子就只会种地,东端的人们也自怨自艾,埋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是那座城市里的人。这一切的源头都在于一千五百年前的一道诏令,当年陆氏王朝攻破前朝首都时,为了惩罚前朝的那些顽固的遗民遗老们,就将他们都迁出了都城,迁徙到运河东端的因战火而遍布疮痍的土地上,命令他们开荒种地,以供都城所用。东端的人们也因此被称为罪民后代,在西端的人们面前抬不起头来。一千五百年来,也不是说没有人能够重新进入那座巍峨的都城,拣最近的来说,就是十年前因为在平息永王之乱时立下赫赫功勋的宋理将军,得到了朝廷的封赏,就此脱离了贱籍,不需要在为都城里的人而世世代代的种地了。那是一段传奇,激励着东端的人们,在那以后,东端的人们参军的居多,但混出名堂的却极少,毕竟现在整个陆氏王朝可谓是歌舞升平,一派盛世景象,战争已经极少,再也没有像十年前那种让陆氏王朝伤筋动骨的战争了。说起那场战争,李竹深有感触,李竹今年十六岁,十年前还是一个懵懂稚童。但他却清晰的记得那一场浩劫。
景帝十六年冬,景帝病危,统治帝国达十六年之久的一代雄主即将撒手人寰,没有人知道景帝啥时候才会咽下最后一口气,也不知道将来统治陆氏王朝的会是谁,整个帝国陷入了一片恐慌,景帝在意识清醒的时候并没有立下继承人,十多位皇子和卫戍边疆的几位皇叔都有资格承继大统,所有的皇子都在自己的府中与幕僚商讨对策,积极联络朝中大臣和手握重兵的将领,希望他们能够支持自己登上大宝之位,反而在景帝的病榻前,却只有寥寥几个太监宫女,一代雄主纵横睥睨,文治武功都称得上位列开朝以来君主前三,收复失地,开疆拓土,但到了晚年却没有一个儿子能侍奉床前,作为一个君主合格的人,往往做不了一个好的父亲和丈夫,景帝就是这么一位君主。但现在整座都城都弥漫在一片阴霾之下,每一位皇子都磨刀霍霍,就等着宫中传来父亲去世的信息,然后就可以一比高下。终于,在雪越下越大即将埋没道路的时候,宫中传出了一阵阵压抑的哭声,伴随着哭声的蔓延,各位皇子之间也开始了彼此间的较量,没得到军队效忠的皇子在第一时间被其他兄弟给清理掉了,血,浸染了白雪,点点殷红,如雪后盛开的梅花一样,寒风越刮越烈,行进中的军队都强忍着极寒,纵然手已经快握不住兵器,却依然坚持着厮杀,城中只有兵器的交接碰撞声,兵士的怒吼声,骏马的嘶鸣声,再也没有其他声音,往常丝竹声,叫卖声,往来的商贩的驼铃声,女子的笑语艳艳都已经不复存在。
在景帝病逝的一个月后,皇子间终于分出了胜负,曾经的三皇子,现在的陆氏王朝新帝,手提着还留着血的利剑,进入了宫门,在一众将士太监的簇拥下登上了皇位,号曰明帝。但这一场危机远远没有解除,陆氏王朝还要继续接受战争的洗礼,新帝登基,广告天下,同时诏令各地卫戍的王爷进京朝见述职,不得带一兵一卒,否则视为叛乱,分散在各地的六位王爷中的五位很快就进入了京城,唯独最靠近京城的永王陆炜迟迟没有进京,新帝连下四道诏书,永王置之不理,并在其他王爷进京之后,悍然反叛,先占领了齐王的封地掌控了京城运输枢纽运河的关键之地,后占领里寒关,对京城形成合围之势,举朝震惊。
京城里人心惶惶,毕竟永王手握十万精兵,而京城只剩下不到一万的御林军,里寒关又在永王手中,外地勤王的军队在短时间内无法攻入。这似乎是一个死结,朝中的大臣纷纷劝皇帝抛弃京城,向**围然后进入潮州与燕王的军队会和,在掉转头与永王对决。皇帝采纳了意见,乘着黑夜突破重围。
于是永王进京,帝都再一次陷入战火之中,而作为帝都粮仓的东端土地,自然也受到了战火的荼毒,皇帝在突围的时候也带走了这片土地的卫戍部队,离开了军队的保护,这片土地便成为了一块不设防的处女地,永王的虎狼之师在上面肆虐,奸杀掠夺。
李竹就是在那个时候和父母逃荒时不小心走散的,小小年纪的他不知道应该去那个地方寻找父母,他只认识回家的道路,他一个人跌跌撞撞的跑回那个已经不成样子的家,蜷缩在屋角,默默的哭泣,他的哭泣声引来了隔壁的王老头,王老头因为行动不便,便没有和儿女们一起离开,过往的军队也不屑于欺负这个瘸老头,王老头反而还生活的挺滋润,他每天就是去往以前的邻居家中捡拾邻居们没法带走或忘记带走的东西,诸如盆盆罐罐,衣服棉被,地窖中剩余的玉米红薯,都是王老头的收藏对象。
他今天来到李竹的家想看看有没有啥好东西,却发现蜷缩在屋角的李竹,于是就把他带到了家中,一老一少每天对坐大眼瞪小眼,还别有一番乐趣,王老头没事的时候也会带着李竹“走街串巷”,李竹每次都带着大量的玩具回到王老头家,他也不玩,就是一个个翻看,像对街张家孩子留下的风车和拨浪鼓,街头牛家小妞留下的布娃娃,街尾宋家留下的蛐蛐罐子。王老头坐在屋前摇曳着残破的蒲扇,看着李竹翻动着这些捡来的玩具却没有玩,好奇的问道:“小竹,我记得你家里挺困难的,都没钱买这些玩具,你小子每天就站在哪里,看着那些人玩,现在有了这么多玩具,反而却不玩了。”李竹犹豫一下,“王爷爷,之前虽然我没有玩具,但是可以和那么多人一起玩耍,但现在,我有了这么多玩具,却没有一起玩耍的人。”李竹不由回忆起以前的生活,那个时候虽然家境艰难,但是家庭和睦,父母亲恩恩爱爱,邻里之间也没有什么大的矛盾,虽然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但吵完之后大家依然坐在一起聊天,在傍晚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之后,大家伙最喜欢的就是坐在水井旁的葡萄架下,你拿点心,我拿凉茶,乘着傍晚的凉风,看着绿色的藤蔓在眼前飘荡,然后大人们围成一圈互相八卦,聊着农活,吹牛说自己技术娴熟最多还有几天就能完成农活,到时候就舒舒服服的在旁边喝着凉茶看着你们忙活;而小孩们则聚集在旁边的空地上,互相追逐着,拿出自己的玩具互相比较,每到这个时候,李竹就静静的站在一旁,羡慕的看着小伙伴们拿出的玩具,他知道家里困难,父亲一直以来都想着能够科举出身,从而帮助一家人脱离贱籍,但连考了三次,每一次都是名落孙山,贱民的出仕道路一直以来都十分之艰难,很多文章写的很不错的人,却因为贱民的身份而屡次遭到朝廷的拒绝,在经历了数次打击后,父亲便放弃了出仕的想法,但农活也因为笨手笨脚的做不好,最后只好在祠堂那里开了一个小小的私塾,而淳朴的乡村农民们,来这里念书也只是学习一些粗浅的知识,认识一些字,所以私塾的生意一直不佳,勉强维持温饱。
在很小的时候李竹的父亲就开始教导李竹读书认字,在同龄人还光着屁股奔跑在乡间野间的时候,李竹已经认识了四五千字,会背六七十首古诗,李竹的父亲一直以李竹为骄傲,他经常对李竹说“竹儿,你要努力,争取以后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就像竹子一样。”但这一切都被战争给打破了,父母亲的不知所踪像一座大山一样时时压在李竹的心头,但一晃十年过去了,永王之乱早已平定,皇帝早已回到京城,陆氏王朝亦早已回到正轨,各地的贱民也早已被官府重新遣返至运河东端,继续他们祖祖辈辈做的事--种地。绝大部分人都陆陆续续回到了家乡,但其中并没有李竹的父母,据有看到他们的人说,李竹的父母好像是一路北上,但北方在陆氏王朝子民的眼里就是一片荒地,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还是处于文明极度落后的原始时代,李竹的父母前往那边估计就是九死一生。李竹也早已接受了这一现实,只是偶尔在梦中的时候才会回忆起父母的样子。
李竹在这十年年间,一直和王老头相依为命,倒也是茁壮成长,在同龄人中算的上是身材健硕,李竹在家乡重建的过程中也在官府哪里分到了十亩地,现在就每天跟着王老头奔波在田地之间,空闲的时候就坐在田边 ,眺望着远方那座巍峨的巨城,发呆。
春去秋来,冬去春来,四季更迭,一年年的时光就这样转换着,李竹马上就要满十六周岁了,按照王朝法律,满十六岁就是成年了,就可以参加军队为国家效力了。如果搁在前几年,李竹还没有这么犹豫,但今年官府突然贴出了一个告示,在十年前立下功勋的宋理将军因为最近愈来愈受宠,在京城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宋将军决定为家乡的人谋求一点福利,他向兵部递交了公文,想在自己的家乡选择一批符合要求的人进入京城的防卫军中,如果干的好的话,就有可能脱离贱籍。王老头在上街买菜的时候看到了告示,回到家就催促李竹去报名,然而平时活泼话痨的李竹却沉默了,十年来一直是王老头在照顾着他,虽然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的感情却超越了一般的爷孙。十年了,李竹是越长越高,身体愈来愈壮硕;但王老头的背却愈加佝偻,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眼看着就可能那一天就一病不起。这个时候李竹这么可能前往京城参军而抛弃王老头,但王老头态度极其坚决,如果李竹不去参军,他就不再认李竹这个孙子。

百度搜索 丰年 天涯 丰年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丰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春秋有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春秋有你并收藏丰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