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定都 天涯 或 定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朱棣率军从南京直奔五台山,解除了晋王暗藏的兵马,然后遵照朱元璋的懿旨,带着道衍,张玉率部直接返回北平府。这天他们正浩浩荡荡的行进在北平郊外的路上,一行人正在为晋王的死感叹。道衍叹道:“真料不到晋王忧惧而逝,这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下场。”朱棣道:“是啊,三哥也算一世英武,却深埋篡位谋逆之心,落得英年早逝。”说着朱棣不由得两眼发红,眼眶含泪,擦拭了一下。接着说:“虽多次找本王的麻烦,却也是骨肉同胞,令本王悲伤。”道衍劝慰他:“殿下不要太难过,伤了身体。”朱棣点点头:“回到北平府,再行祭奠三哥吧!”
道衍见此事已了,向朱棣汇报:“宫里传来消息,皇上龙体每况愈下,恐命不久矣!眼下殿下已经是长子,却不让殿下回京交旨,探视皇上,一旦皇上有个三长两短,我们是相当被动。”朱棣对这个情况也是有所掌握:“本王得到的密报,朝中皇太孙身边围绕的这帮人,已经开始蠢蠢欲动,欲趁机掌控朝政。那就立刻请旨赴京探视父皇,再令北平府以及本王节制的诸军战备待命。”“是。”
这个时候,张玉催马过来,下马,手捧御书禀报:“殿下,京师送来了皇上的敕谕。”朱棣下马接过御书,打开,细细的端详。只见御书青黄两色绢本,通体有织锦云纹,御书前端为青色绢布,上有银色双龙围绕“奉天诰命”四字。御书字体为风格端庄的小楷,气度雍容,圆润飘逸。朱棣睹物思人,御书上的字仿佛朱元璋的声音跳入脑海:“今虽海内无事,然天象示戒,夷狄之患,岂可不防?朕之诸子,汝独才智,克堪其任。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已命杨文总北平都司、行都司马军,郭英总辽东都司并辽府护卫,悉听尔节制,尔其总率诸王,相机度势,周防边患,义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其敬慎之勿怠。”朱棣看完,感动地跪下。仰天长呼:“父皇,儿臣一定不负重托,维护大明王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 南京城外,飘洒着细雨,如诉如泣。南京皇宫西宫寝殿,明太祖朱元璋形神憔悴,静静地躺在龙榻上,七十一年的风雨坎坷,殚精竭虑,使得他太疲劳了,身边是朱允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驸马梅殷护卫王钺。
朱元璋有气无力地在交代后事:“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朕以尔等为顾命大臣,你们要尽心尽力辅皇太孙。”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跪在地上,神情悲伤:“是,臣谨记圣训。”朱元璋接着嘱咐朱允炆:“允炆,燕王不可不虑,不能放松警惕。”朱允炆道:“是,孙儿明白。”朱元璋转过头来对驸马道:“梅殷,你是个老诚忠信的人,把幼主托付给你,朕也就放心了。”梅殷痛哭流涕:“皇上,皇上,臣一定肝脑涂地,保护皇太孙。”朱元璋放心道:“好,这就好,如若有人胆敢违背遗诏,你可以代朕讨伐他。”“是。”朱元璋颤颤巍巍的把遗诏递给梅殷。
朱元璋问道:“允炆,太庙的桐梓树长大了没有?”朱允炆眼中,大串的泪珠流了下来。他回答道:“已然成林。”朱元璋开始自言自语:“哦,凤阳陵树当亦似此。”说完便落下泪来。
这天,七十一岁的朱元璋带着七分满足,三分忧虑离开了他的大明王朝和他的子孙们,闭上了双眼。朱元璋驾崩,乾清宫哭声一片,妃子们们惶恐不安地等待陪葬名单的宣布,百官们等待着遗诏的宣布,宫内外一片阴森恐怖的氛围。
梅殷带着遗诏,与朱允炆、齐泰、黄子澄还有方孝孺在乾清宫的侧殿密议。朱允炆道:“既然遗诏已经有了,还是尽早宣布,以慰皇爷爷在天之灵,也可安定民心。”梅殷道:“皇太孙莫急,遗诏还请大家先过目。”
梅殷将遗诏打开,大家跪倒在地,梅殷自己先行看过,再依次分别传阅,大家看完,对着朱允炆跪拜:“参见吾皇万岁万万岁。”朱允炆看完遗诏,高兴中带着些不安:“都平身吧!皇爷爷将万里江山托付,实在惶恐。”黄子澄恭敬道:“皇上荣登大宝,实天下万民之幸。”
梅殷道:“皇上,我朝有规定,新皇帝是可以代前皇帝写遗诏,把自己想说的话想办的事写进去的。”朱允炆摇头:“皇爷爷的遗诏孙儿是不会更改的,不用多说了。”齐泰、黄子澄跟方孝孺看过,递给了朱允炆。
梅殷建议:“遗诏暂时不能明发,这里面只有继位,明确继承人是皇太孙,但是对诸王没有交代,是不是召诸王进京奔丧?”齐泰在旁附和:“是啊,臣以为不能让燕王和诸王前来奔丧。”朱允炆收起遗诏,不解道:“既然没有提及,为何不能让诸位王叔来京奔丧?燕王是健在太祖儿子里最年长而又权势最大的藩王,同时也是皇家礼仪上的尊长。”方孝孺支持朱允炆的看法:“虽然我与燕王一贯政见不和,但依臣之见,我们不能阻拦奔丧守灵。”黄子澄道:“燕王现在是长子,手握重兵,有夺帝之心,不能不防。”梅殷一起反对道:“是啊,皇上驾崩前叮嘱,燕王不可不虑。如果诸王来到了京师,他们串联到一起,提出来皇太孙太年轻,不适合当皇帝如何是好?或者弄出个辅政亲王又如何?”
朱允炆想了想,还是有点犹豫:“你说的也对,可是如果阻止诸位王叔赴京奔丧,那陷允炆与何地?”方孝孺见新皇上犹豫不决,只得大着胆子建议:“遗诏必须尽快发出,以安天下,既然这样,那我们五人举手表决吧!同意诸王赴京的举手。”方孝孺说完,举手的也只有朱允炆跟他自己了。方孝孺不禁摇头:“那反对诸王赴京的举手。”齐泰,黄子澄跟梅殷举手,反对燕王及其他诸王赴京。黄子澄道:“现在胜负已出,修改遗诏,禁止诸王赴京奔丧。”朱允炆点头:“那好吧!你们去做吧!明日奉天殿宣布遗诏。”众人跪拜道:“是,皇上。”
第二天,百官齐聚在奉天殿,大家身着孝服,跪倒在地,痛哭流涕。执事太监在百官面前宣布遗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钦此。”遗诏最后的话令朝野议论纷纷,有人趁机蛊惑遗诏是齐泰和黄子澄伪造的。
夜晚的乾清宫内,当年太祖皇帝重臣陶安为他题写的长联仍十分醒目地挂在宫里屏风两侧:枕怀典籍,与许多圣贤碰头,扇写江山,有一统江山在手。
朱允炆面对齐泰和黄子澄,兴奋地说道:“朕昨天一夜没合眼,终于想出个年号来,叫建文如何?”齐泰道:“建文?这正好与洪武相对应啊。”黄子澄附和道:“建文,这个年号不错,也正对当今皇上的心思,可以说是绝妙之至!”朱允炆道:“打天下,自然靠洪武,今天下已安定,是该偃武修文了。”黄子澄恭敬道:“臣佩服皇上英明睿智。”朱允炆见心腹大臣赞同,大喜道:“既然这样,即日颁诏天下,正式启用‘建文’年号。”“是。”
朱棣前后接到父皇驾崩的圣旨和遗诏,关在寝宫,悲痛欲绝,茶饭不进,身边的人劝燕王节哀,注意身体。道衍走了进去,看到几日不见的燕王朱棣,身形消瘦,心中不免难过:“殿下要节哀,现在您是太祖最年长的皇子,是皇家的尊长,要站出应对很多事。”朱棣抬起头,看了看道衍:“父皇就这么离开了,令本王心如刀绞,往事历历在目,如何能不悲伤。”
道衍对于现在的情况感觉很棘手,只得不顾朱棣的心情,硬着头皮请示:“太祖立朱允炆为皇帝为意料之中的事,只是现在这位新皇禁止诸王至京师吊祭,已经有周王、宁王来函询问殿下该如何是好?”朱棣仍沉浸在失去父皇的悲痛中,下决心要去奔丧:“本王现在是太祖诸子中的大哥,不能不尽人子之孝心,一定要做好表率,择日启程去奔丧。”道衍分析道:“太祖是开国皇帝,素来行事周密,对自己将要离世肯定是有所准备的,这遗诏里不让奔丧肯定不是太祖的本意。父亲去世,不许儿子来奔丧,这也太不通人情,据贫僧推断,这个遗诏是被朱允炆和他的近臣们篡改了。”朱棣道:“天子殡天,丧礼繁琐费时,不逾数月就要下葬,乃不合礼仪规范之举。请旨赴京奔丧。”“是。”
朱元璋去世,让解缙又悲又喜,立即赶往京师翰林院。借着这进京祭奠老皇帝之机,想让新皇帝记起这昔日的解大才子,也好在新一轮的政治盛筵中抢先分得一杯羹。却遇见了前翰林修撰刚改任为吏部左侍郎练子宁和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董伦。
练子宁看破了他的意图,但并不直接挑明:“解缙,你这固然是入临致祭,实际上却有‘冠带来廷’之嫌。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解缙辩解道:“练大人,解缙悼先帝之情甚切,舍小家为大家,当年太祖皇帝只是让我归读,允诺十年后再用,并非禁锢其身;何况‘君父’之丧,官员入临致祭,本是人臣之礼,还请明见。”练子宁平淡道:“在下爱莫能助。”
解缙见练子宁不愿伸出援手,只得转向董伦:“董大人德高望重,请董大人替在下上奏皇上吧!”董伦道:“解缙,当年你率易轻狂,无所避忌,被太祖皇帝赶回家读书,既然现在是新皇登基,老夫又欣赏你的文才,那好,老夫就代你如实启奏。”解缙感谢道:“多谢董大人,这有我的奏折,请大人递交上去。”董伦接过奏折:“那好,皇上是否起用,看你的造化了。”解缙道:“是,是。”
百度搜索 定都 天涯 或 定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