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蓝色天堂国 天涯 或 蓝色天堂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继诸葛亮成为狄海的第一个崇拜偶像之后,岳飞成了狄海崇拜的第二个偶像。狄海非常敬佩岳飞的文武全才。前面表述过,相对于诸葛亮及其他绝大多数带兵统帅,岳飞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武双全”,首先他的“武”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高度统一,既能高瞻远瞩,统帅千军万马攻城掠地,又有武艺在身,有万夫不当之勇,同样,他的文采也极其出众,只是因为他的“武才”太耀眼,反而掩盖了他的文采。
岳飞与诸葛亮一样,由于各种原因流传下来的文献不多,但仅仅一篇他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就成为了流传中国几千年、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每当狄海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时,总是豪气干云,他仿佛自己变成了岳飞,率领千军万马驰骋沙场,浴血杀敌。正象词里所写的那样“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的这种豪情壮志,这种藐视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可比?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岳飞收复失地、消灭侵略者的决心和信心。寥寥数语,惜墨如金,简简单单一百余字就将自己愤怒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文学素养绝非一日之功。
“左手持剑,单枪匹马也是无敌英雄;右手执笔,龙飞凤舞皆为锦绣文章”。这是狄海在读完《岳飞传》一书后对他的评价。文能治世,武能安邦,这就是在狄海心目中最完美的岳飞形象。
能让岳飞成为狄海崇拜的第二个偶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岳飞的“忠”。
如果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那岳飞绝对是忠诚的化身。可以说,古往今来岳飞的“忠”如果排第二,那么无人敢排第一。
诸葛亮也很忠,当年先帝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如果太子刘禅不争气,就让诸葛亮取代他自己为帝。诸葛亮从来就没有起过这种夺位的歹心,哪怕刘禅再是窝囊废,诸葛亮也是一心一意辅佐直到死,正应了他在《出师表》里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岳飞的忠比诸葛亮更能感动人。岳飞从小就受到了来自于母亲的忠诚教育,岳母刺字的典故更是为大多数中国人家喻户晓。岳飞后背被母亲刺有“精忠报国”四字,这种忠诚的信念从岳飞的肌肤一直渗透到其心里,并始终伴随着岳飞的成长。“精忠报国”四字,诠释了岳飞的一生,不管是身居高位、手握大权,还是身处囹圄、生死难料,岳飞想的从来就不是自己的荣华富贵、吉凶祸福,他始终想的是国家的安危,百姓的疾苦,这种忠肝义胆、大公无私的心境天地可证,日月可鉴。这就是为何百姓如此爱戴他、将士如此拥戴他、敌人如此敬服他的原因之一。这也是“岳家军”由来的真正缘由。
当他被南宋狗皇帝高宗赵构和奸臣秦桧联合陷害蹲进大狱、自知必死时,他无丝毫畏惧,他从不怨天尤人,更不会象明朝吴三桂那样,怒极必反充当叛徒,他有的只有那么一点遗憾,遗憾没有亲手消灭金兵、收复失地、迎回“二帝”。临死前,他考虑的不是个人的生死和家族的安危,他考虑的仍然是国家的利益和抗金大局,他非常忧虑自己死后岳家军的众将士可能会倒戈相向,为自己复仇,这样必将雪上加霜,导致抗金前线崩溃,国家迅速走向灭亡。为了不发生这种严重后果,他忍着巨大的悲痛,亲笔书信,将掌管岳家军大权的自己的亲生儿子岳云和义子大将张宪骗来,共赴死难。明知是陷阱,明知有来无回,为了国家民族大义,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坦荡。
纵观古今历史,赤胆忠心无人可比岳武穆。每当狄海读到这些典故时,都会不由自主的泫然泪下。岳飞是最让狄海感动的英雄人物,是忠诚和正义的化身。
史书记载,宋高宗赵构和奸臣秦桧陷害岳飞导致天怒人怨,很不得人心,光朝中大臣就有三个为岳飞上书鸣冤,最后也被牵连。一个被赐死,一个被充军,还有一个也被罢官。民间百姓更是闹得沸沸扬扬,即便岳飞死后很多年,还有很多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祭奠岳飞,甚至有不少绿林好汉、江湖义士高举义旗,打着正视听、清君侧,为岳飞伸冤报仇的旗号揭竿而起,对抗朝廷。在这种情形下,南宋朝廷不得不顺应民心,平息民怨,为岳飞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追封谥号,并兴建祠堂庙宇,为岳飞树碑立像,供后人祭祀瞻仰。
宋高宗死后,先后有宋孝宗等四位皇帝为岳飞追授官职、追封谥号,其规模和场面不可谓不隆重。对于一个被先皇定罪处死、早已盖棺定论的死人,不但被后任皇帝予以平反,而且竟多达四位皇帝为其表彰功绩,这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岳飞当时的影响力何其大矣。他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南宋的一面旗帜,一面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大公无私、忠肝义胆的光辉旗帜。对于狄海来说,岳飞是他最敬重的英雄,是集文才武略、忠肝义胆于一身的最完美的形象。
不过,后人中也有对岳飞进行非议的。若干年后,当狄海在平京警察大学就读,第一次听到有学员对岳飞进行非议,指责岳飞的忠诚是“愚忠”时,狄海勃然大怒,拍桌打椅,怒斥对方的无知,他不容别人诋毁他心中最完美的形象。
对于岳飞的“忠”是否是“愚忠”的问题,狄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正象那位学员所指出的那样,有人一直认为,岳飞的盲目忠君思想是一种迂腐的表现,而把自己的儿子岳云及义子张宪骗来一同赴死,更是一种愚蠢和自私的表现,用自己亲人朋友的生命来成全自己所谓的“忠诚”,是为不义。持这种观点的甚至包括一些史学家。
狄海对这种人的观点嗤之以鼻,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知识浅薄,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他更为世人对岳飞的误解感到痛心。
狄海在自己的读书笔记里是这样写道:“世人多认为岳飞是愚忠,此大谬也。我以为,岳飞不仅不是愚忠,而是大忠。岳飞忠诚的对象恰恰不是皇帝,至少不是宋高宗赵构,他忠的是国家,是天下百姓。”
南宋皇帝赵构最怕什么?除了怕金兵打进来,他最怕的就是迎回“二帝”,被金兵掳走的两位先皇只要一回来,赵构就只能让出皇位,这是赵构最担心的。赵构希望金国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而并不希望消灭金国。
作为一名文武双全、高瞻远瞩的军事家、谋略家,岳飞绝对具有超人的智慧,他为官多年,官场规则和内幕他并非不懂,他对天下大势的研判及朝中势力纷争绝对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即便是一般大臣也能猜到赵构的心思,岳飞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但岳飞恰恰是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在赵构的个人利益和国家百姓利益发生冲突时,岳飞毅然选择了后者。
岳飞主张收复失地,消灭金国,迎回“二帝”,一劳永逸,永绝后患,从此,为国家和天下百姓免除战乱之苦,永享太平。这是岳飞的宏伟志向,矢志不改。从这一点上看,岳飞不但不是忠君,而是反君,岳飞尽的不是愚忠,而是大忠,是对国家和天下百姓的大忠。而岳飞也具备这种能力,当时岳飞率岳家军大败金军,正准备直捣金军首都黄龙府,消灭金军,迎回二帝。岳飞的实际行动犯了赵构的大忌,岳飞也绝对是明知犯忌而偏要犯忌,当然,岳飞心里肯定也对赵构抱有幻想,幻想赵构也会象他一样以天下大局为重,牺牲个人利益而改变想法。
然而,这样的幻想终究破灭了,换来的是岳飞的悲剧,而这样的悲剧早已注定,因为岳飞是以天下为公的大英雄,高宗赵构在他心里也许连个屁都算不上,只不过赵构披上了皇帝合法的外衣而已。赵构不能改想法,岳飞更不会改,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岳飞死。
哪怕就是临死前,岳飞也还在忧国忧民,为国家为百姓尽最后一次忠。既然不能消灭金国,迎回二帝永绝后患,那么就只能退而求次,成全赵构,期望赵构能够守护住南宋不被金国消灭。怎么样才能成全他呢?首先就是将反抗他的势力清除掉,让所有的人团结在他的周围拧成一股绳才能抵抗金国。
岳飞想到自己死后,反抗赵构的势力中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岳家军,以自己在岳家军的声望,岳家军的将士绝对会为自己报仇,尤其是自己的儿子岳云及义子张宪,如果这样的话,国家必定内乱,不用金国来打,国家都会在自相残杀中灭亡,受苦的是天下百姓,因此才有了岳飞的亲笔书信,才有了岳云、张宪的悲剧。
岳飞用心何其良苦,用情何其悲壮,宁愿自己背负对亲生儿子的不义,对心爱义子的不义,也要成全对国家的大忠,对天下百姓的大忠。这种至高境界,又岂是那些狗屁历史学家所能明白的?!又岂是那些后来的庸俗世人所能明白的?!
也许最能明白岳飞的只有南宋的百姓,只有岳家军的将士们,甚至包括赵构本人及其继任的皇帝。所以岳飞的付出没有白费,南宋国没有发生大的内乱,岳家军没有反叛朝廷,南宋最终没有被金国消灭并且仍然传承了好几代皇帝,而南宋的继任皇帝也对岳飞感恩戴德,以最隆重的仪式进行了祭祀和表彰,不知是赵构的临终交代,还是后人的拨乱反正,也许二者兼而有之。
如果不是这样,那历史将会重写,岳飞更不会青史留名了。
百度搜索 蓝色天堂国 天涯 或 蓝色天堂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