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争霸大清 天涯 或 争霸大清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中文名
顾命八大臣
时 间
咸丰十五年
地 点
热河行宫
人 名
载垣、端华、景寿
国 籍
中国
时 代
清朝
基本介绍
顾命八大臣为:载垣、 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十七日清晨, 咸丰帝病逝。
三股势力
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势力,可以分为三股:
第一,朝臣势力。其集中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 载垣、 端华、 景寿、 肃顺、 穆荫、匡源、 杜翰、 焦佑瀛。下面把他们做个分析:
载垣:载垣为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五世孙,袭亲王爵。道光时,任 御前大臣,受顾命。 咸丰继位,为宗人府宗正,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同端华、肃顺相结,资深位重,权势日张。
端华:清开国奠基者舒尔哈齐之子、 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道光年间袭郑亲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顾命。咸丰继位后,为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 端华与弟 肃顺同朝用事。
肃顺:为宗室,郑亲王之后,端华之弟。道光时为 散秩大臣。咸丰继位后,由护军统领、授御前侍卫。又任 左都御史、 理藩院尚书、都统,后任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肃顺同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 载垣互相依靠,排挤异己,掌握大权。
景寿:景寿先祖为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时进攻缅甸得胜而受封,世袭罔替。三传至景庆,死。弟景寿袭封。景寿为 御前大臣、恭亲王奕?同母妹固伦公主额驸。
穆荫:满洲正白旗人, 军机大臣、 兵部尚书、国子监祭酒(非进士特旨)。到天津议和,获巴夏礼送到北京,事情闹大,改派护驾 热河。
匡源:道光进士,军机大臣。
杜翰: 咸丰师傅 杜受田之子。因咸丰感激师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为军机大臣。翰力驳董元醇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议,受到 肃顺等赞赏。
焦佑瀛:为道光举人,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依附权臣肃顺,诏旨多出其手。
上述咸丰 临终顾命、赞襄政务的八位大臣中,主要为两部分人: 载垣、 端华、肃顺、景寿四人为宗室贵族、军功贵族;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为 军机大臣。当时军机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户部左侍郎(尚书为肃顺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军机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者。
第二,帝胤势力。 咸丰死时,道光九个儿子中健在的还有五阿哥敦 亲王奕誴、六阿哥恭亲王奕訢、七阿哥醇郡王奕譞、八阿哥钟郡王奕詥、九阿哥孚郡王奕譓等。在咸丰死时恭亲王奕訢30岁、醇郡王奕譞20岁,都年富力强。大敌当前,咸丰皇帝和军机大臣、 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庄,几乎没有一个人身临前线。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譞都是空有爵位的闲散亲王、郡王,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 军机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却要挺身在第一线,处理那么一个乱摊子。诸位兄弟本来就对咸丰登上皇位心怀不满,且被免掉军机大臣、 宗人府宗令、 八旗都统,要往 承德奔丧又遭到拒绝,特别是他作为咸丰皇帝的血亲而未列入“御赏”、“同道堂”章顾命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当。旧怨新恨,汇聚一起。况且,恭亲王奕訢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他同诸位兄弟——没有官职的醇郡王奕譞等联合起来,同帝后势力联合起来,同朝中顾命大臣以外的势力联合起来,成为朝中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第三,帝后势力。就是6岁的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他们虽是孤儿寡母,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 咸丰在 临终之前,特制“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符信。就是说, 奏折“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俟 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这两颗印章,“御赏”之章,为印起;“同道堂”之章,为印讫(结束)。将“御赏”章,交皇后钮祜禄氏收掌;而将“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因载淳年幼,“同道堂”章实际上是由其生母懿贵妃掌管。咸丰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与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出现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专权的局面。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实权在八大臣之上,因为她们均有对于八大臣所决策军政大事不予盖章的大公主(恭亲王长女)、大阿哥(同治帝)《荷亭晚钓图》否决权。显然,如果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不加盖“御赏”和“同道堂”这两颗起、讫之章,那么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是发不出“诏书”和“谕旨”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之议决均不能生效。相反,由内臣拟旨而不经过顾命八大臣同意,加盖“御赏”与“同道堂”两章即能生效。因此,帝后势力是朝廷中最为重要的政治势力。在对待 顾命大臣的态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顾命八大臣。在朝臣、帝胤、帝后三个政治集团的政治力量对比上,显然帝胤势力与帝后势力占有优势。
赞襄政务八位大臣的共同特点是:满洲贵族(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八旗贵族)与 军机大臣结合。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权力平衡的结构,其实不然。因为 咸丰没有把帝胤贵族的势力纳入到“赞襄政务”的权力系统内。比如说,用恭亲王奕訢“ 摄政”、或“议政”、或“辅政”、或“赞襄”,后来情况会不一样。当时奕訢30岁、慈禧27岁,咸丰可能吸取了睿 亲王多尔衮摄政引起叔嫂、叔侄矛盾的教训。从后来慈禧一度重用奕訢来看,这种结合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单从人数看,“赞襄政务”大臣八人;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的奕訢、奕譞才五个人,且帝、后为孤儿寡母。然而,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奕訢诸兄弟等,却代表两个强大政治集团、两股强大政治势力。因此,咸丰“赞襄政务”八大臣的安排,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将朝廷三股政治势力加以平衡,特别是咸丰对慈禧与奕两人的政治潜能、对权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局,认识不够,估计不足。其结果是:帝后势力同帝胤势力结合,发动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摧毁了“赞襄政务”八大臣集团,代之以 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合主政,继而出现慈禧太后专权的局面。这是 咸丰生前根本没有预料到的。赞襄政务八大臣在“辛酉政变”中,政治力量对比不占优势,其失败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咸丰皇帝 临终前没能正确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导致辛酉政变的发生,从而出现 皇太后“ 垂帘听政”的局面,影响中国历史近50年!这就铸成了咸丰皇帝的第三个大错!
辛酉政变
政变经过
公元1861年 农历 7月:
17日, 咸丰皇帝死。他 临终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命 御前大臣载垣、瑞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 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八大臣控制了政局。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 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八大臣同两宫太后发生矛盾。
18日, 大行皇帝入殓后,以同治皇帝名义,尊孝贞皇后为 皇太后即母后皇太后,尊懿贵妃为孝钦皇太后即圣母皇太后。
公元1861年农历8月:
1日,恭亲王奕?获准赶到 承德避暑山庄叩谒 咸丰皇帝的梓宫。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相传奕?化妆成萨满,在行宫见了两宫皇太后,密定计,旋返京,做部署。奕?获准同两宫太后会面约两个小时。奕?在热河滞留六天,尽量在 肃顺等面前表现出平和的姿态,麻痹了顾命大臣。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破釜沉舟,死中求生,睿智果断,抢夺先机,外柔内刚,配合默契。恭亲王奕?同两宫太后密商决策与步骤后,返回北京,准备政变。此时,咸丰皇帝刚驾崩十三天。
2日,醇郡王奕缮为正黄旗汉军 都统,掌握了实际的军事权力。
6日,御史 董元醇 上请太后权理朝政、简 亲王一、二人辅弼的 奏折。
7日,准 兵部侍郎胜保到避暑山庄。胜保在下达谕旨不许各地统兵大臣赴承德祭奠后,奏请到承德哭奠,并率兵经河间、雄县一带兼程北上。
11日,就御史董元醇奏折所请,两宫 皇太后召见八大臣。 肃顺等以 咸丰皇帝遗诏和祖制无皇太后 垂帘听政故事,拟旨驳斥。两宫皇太后与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激烈辩论。八大臣“哓哓置辩,已无人臣礼”。据史籍《越缦堂国事日记》记载: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小皇帝吓得尿了裤子。两宫太后不让, 载垣、瑞华等负气不视事,相持愈日,卒如所拟。八大臣想先答应两宫太后,把难题拖一下,回到北京再说。
18日,宣布 咸丰皇帝灵柩于农历9月23起灵驾,29日到京。
公元1861年农历9月:
1日,同治皇帝上母后皇太后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为慈禧皇太后徽号。
4日,郑亲王瑞华署理行在步军统领,醇郡王奕缮任步军统领。先是,两宫太后召见 顾命大臣时,提出瑞华兼职太多,瑞华说我只做行在步军统领;慈禧说那就命奕缮做步军统领。奕缮做步军统领就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不久,奕缮又兼管善捕营事。
23日, 大行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启驾。同治皇帝与两宫皇太后,奉大行皇帝梓宫,从 承德启程返京师。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只陪了灵驾一天,就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从小道赶回北京。
29日,同治皇帝奉两宫太后回到北京皇宫。因为下雨,道路泥泞,灵驾行进迟缓。同治皇帝奉两宫皇太后间道疾行,比灵驾提前四天到京。两宫皇太后抵京后,立即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等。
30日,发动政变。同治皇帝与两宫皇太后,宣布在承德预先由醇郡王奕缮就之谕旨,宣布 载垣等罪状:
(1)“上年海疆不靖,京师戒严,总由在事之王大臣等筹划乖张所致。载垣等不能尽心和议,徒以诱惑英国使臣以塞己责,以致失信于各国,淀园被扰。我皇考巡幸热河,实圣心万不得已之苦衷也!”就是将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圆明园被焚掠、皇都百姓受惊、 咸丰皇帝出巡的政治责任全扣到载垣等八大臣头上。
(2)以擅改谕旨、力阻垂帘罪,解载垣、瑞华、 肃顺、 景寿任, 穆荫、 匡源、杜翰、焦祐瀛退出军机。《 清史稿·肃顺传》记载:此前,“肃顺方护文宗梓宫在途,命睿 亲王仁寿、醇 郡王奕缮往逮,遇诸密云,夜就行馆捕之。咆哮不服,械系。下 宗人府狱,见载垣、瑞华已先在。”《清穆宗毅皇帝实录》记载:“以醇郡王奕缮管善捕营事。”这可能同奕缮逮捕肃顺事有关。
公元1861年农历10月:
1日,命恭亲王奕?为议政王、 军机大臣。随之,军机大臣文祥奏请两宫皇太后 垂帘听政。《清史稿·文祥传》记载:“十月,回銮,(文祥)偕王大臣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命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侍郎宝鋆、文祥为军机大臣。
3日, 大行皇帝梓宫至京。
5日,从大学士周祖培疏言:“怡亲王载垣等拟定‘祺祥’年号,意义重复,请更正”,诏改“祺祥”为“同治”。“同治”含义可做四种诠释:一是两宫同治,二是两宫与亲贵同治,三是两宫与载淳同治,四是两宫、载淳与亲贵同治。
6日,诏赐载垣、瑞华在 宗人府空室自尽, 肃顺处斩,褫 景寿、 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职,穆荫发往军台效力。据记载:“将行刑,肃顺肆口大骂,其 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所不忍闻。又不肯跪,刽子手以大铁柄敲之,乃跪下,盖两胫已折矣。遂斩之。”
9日,载淳在太和殿即皇帝位。
26日,礼亲王世铎奏遵旨会议并上《垂帘章程》。懿旨:依议。于是,皇太后 垂帘听政之举,舆论已经造势,章程亦已制定。
公元1861年农历11月:
1日,同治皇帝奉慈安 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垂帘听政之所设在大内养心殿东间,同治皇帝御座后设一黄幔(初为黄屏,后慈禧嫌其碍眼而改为黄幔),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并坐其后。恭亲王奕?立于左, 惇亲王奕缮立于右。引见大臣时,吏部堂官递绿头笺,恭亲王奕?接后,呈放在御案上。皇太后垂帘听政,这在中国历史上,既是空前的,也是 绝后的。在这里附带说一点。慈禧本来没有文化,但她注重学习。两宫太后命南书房、上书房师傅编纂《治平宝鉴》,作为给两宫太后的教科书,仿照经筵之例,派翁同龢等定期进讲。后来慈禧也能批阅奏章,但常有语句不通和错别字之处。
这次政变,因载淳 登极后拟定年号为“ 祺祥”,故史称“祺祥政变”;这年为辛酉年,又称“ 辛酉政变”;因政变发生在北京,又称为“北京政变”。其时,“辛酉政变”的三个主要人物—— 慈安 皇太后二十五岁, 慈禧皇太后二十七岁,恭亲王奕?三十岁。
取胜原因
“辛酉政变”取胜的直接原因是:
第一,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抓住并利用官民对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强烈愤怒,对“ 承德集团”不顾民族、国家危亡而逃到避暑山庄的极大不满,把全部历史责任都加到顾命八大臣头上。也把 咸丰皇帝到承德的责任加到他们头上。从而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争取了官心、军心、旗心、民心,顾命八大臣则成了替罪羊。
第二,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利用了顾命大臣对慈禧与奕炘的力量估计过低而产生的麻痹思想,又利用了帝后虽是孤儿寡母,却掌握“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顾命大臣虽可拟旨不加盖这两枚印章却不能生效,两宫太后与奕炘可由大臣拟旨加盖这两枚印章便能生效的有利条件。
第三,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抢占先机, 先发制人,没有随 大行皇帝灵柩同行,摆脱了顾命大臣的控制与监视,并从间道提前返回,利用自农历7月17日 咸丰皇帝 逝世,到咸丰皇帝灵柩运到皇宫,其间有七十四天的充分时间,进行政变准备。原定农历9月23日起灵驾,29日到京,因下雨道路泥泞,而迟至9月3 日到京,比原计划晚了四天。而两宫太后于29日到京,30日政变,时间整整差了三天。这为她们准备政变提供了时间与空间,打了一个时间差与空间差。
第四,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清楚地意识到并预感到:这是他们生死存亡的历史关键时刻,惟一的出路就是拼个鱼死网破。慈禧曾风闻 咸丰皇帝生前 肃顺等建议他仿照汉武帝杀其母留其子的“钩弋夫人”故事,免得日后 皇太后专权。这个故事,《汉书·外戚传上》记载:汉武帝宠幸钩弋夫人赵 婕妤,欲立其子,以“年稚母少,恐女主颛恣乱国家”。赵婕妤遭汉武帝谴责而死。汉武帝 临终前,立赵婕妤子为皇太子,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辅少主,是为汉昭帝。但是,咸丰皇帝没有像汉武帝那样做,而是用“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来平衡 顾命大臣、两宫太后之间的关系,并加以控制。结果,这两枚印章被两宫太后所利用,打破了初始的权力平衡结构。
“ 辛酉政变”是君权与 相权的一次大的冲突,表现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的聪明才智。它的重大结果是清朝体制的一大改变。经过“辛酉政变”,否定“赞襄政务”大臣,而由慈安 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 垂帘听政,这是重大的改制。“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为议政王,这是当年睿亲王多尔衮辅政的再现。但有一点不同:既由帝胤贵族担任议政王、 军机大臣,又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这样皇权出现二元:议政王奕?总揽朝政,皇太后总裁懿定。这个体制最大的特征是皇太后与奕?联合主政,后来逐渐演变为慈禧独揽朝政的局面。随之产生一个制度:领班军机大臣由亲贵担任,军机大臣有满族两人、汉族两人。在清朝同治时期,大体维持了这种五人的军机结构局面。
“辛酉政变”就满洲贵族而言,主要是宗室贵族同帝胤贵族的矛盾与拼杀。两宫 皇太后特别是慈禧皇太后,主要利用和依靠帝胤贵族,打击宗室贵族,取得了胜利。
同治皇帝在 辛酉政变后,内有两宫皇太后 垂帘听政,外有议政王奕?主政,从而开始了“同治新政”。
人物结局
载垣:在北京被捕,赐白绢自尽。终年46岁。
端华:赐死、降爵为 不入八分辅国公。同治三年七月,复还 郑亲王世爵。
景寿:削职,仍留公爵及 额驸品级。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任蒙古 都统,三月授 御前大臣。同治三年(1863年)七月仍赐 紫缰,十月授领侍卫内大臣,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命管神机营事务。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六月去世,谥端勤。
肃顺:被斩于菜市口。终年45岁。
穆荫:以“在 军机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节尤重”,被撤职流放。同治三年,论赎归,殁于家。
匡源:革职。光绪七年卒。
杜翰:革职, 流放新疆,后被 赦免。 同治五年卒。
焦佑瀛:革职。
百度搜索 争霸大清 天涯 或 争霸大清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