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我在明朝玩三国 天涯 或 我在明朝玩三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譬一人之身,元气羸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该悼文出自于《明史·流贼传》
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该悼文出自于《明史·本纪第二十四》
以上的悼文都是清朝人写的,因为明史本身就是一个后来者对前代的总结,当然为了维持清王朝的正统性,清朝官员没少在明朝实际的历史中添油加醋。毕竟要是有对当朝者不利的言论,编史的人好下场是不会有了。
不过爱好历史的朋友们,也应该意识到一个问题。《明史》本身是了解明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次才是民间流传的各路野史。
因此即使要辩驳某些不合理的地方想去解读,也应基于一点,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所以要去重读一下这本书,然后分析野史的准确性在进行资料补充,然后扩充自己的学识。如果是学历史或者中文专业的,正好写论文用,岂不美哉?
总的来说,崇祯皇帝也算是一个历史上极为矛盾的皇帝。一方面,他提倡节俭,甚至从官方提出“文官不爱钱”的口号,号召上层知识分子节流(虽然没有节制资本),励精图治,改变了自万历朝以来的君王朝会规定,每天必朝,身自躬行;一方面,他却刚愎自用,呆板木讷,不够成熟,见到看起来有才学的直接委以重任,委任没有成效直接撤职了事。没有对朝政有着足够的把控,致使明末党争在崇祯朝的影响力大为上升,达到了朝政崩坏的地步。
朱由检还死要面子,在中原局势已经腐坏的情况下,他固执己见,坚决不迁都,一直到崇祯十七年李自成东进他才想南下应天,只是大臣们心在大顺,要拿崇祯当资本,也不让他南下了。他对流贼的根源没有足够的了解(深宫皇子,很难接触外面,自然不熟悉),只有招抚和清剿两招。面对满清,他放不下皇家颜面,只是挑人去督抚辽东,也没有对辽东局势有个具体的了解,只能人云亦云。最后导致辽东的局势僵持难下,而且无法防止八旗的迂回进攻。
他的特性以及能力,可以和明朝其他的皇帝对比,明孝宗可以说是励精图治,政治手腕也还算可以,但是在军事上比之崇祯还不行,明孝宗是通过外交保持弘治一朝的和平稳定的,那时候蒙古对明朝还算友好。
然而他为人宽厚仁慈,这就很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比如太监李广(飞将:为什么和我一样名字的人会是个太监,还是坏的),比如官员向皇帝进献的佛道士。(明孝宗因为悲惨童年身体不好想长生被利用)
明宪宗去世后,要是后代是朱由检,朱由检只会做得比朱祐樘更好。弘治中兴的成果也绝不是历史书上的政治清明这么简单。因为朱由检是能够充分信任军队的,而且凭借他的好身体,统治时间只会更长....
生不逢时,铸成了悲惨的人生。历史没有如果,朱由检也只好做大明的掘墓人。
帮
百度搜索 我在明朝玩三国 天涯 或 我在明朝玩三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