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万物聚态 天涯 万物聚态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硅元1000年,G1043恒星星系的G1043b类地行星文明的遭遇进一步证实了我们之前的认识,即太阳是对现阶段地球人类文明及其衍生文明最大威胁的猜测。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利用之前的“硅基计算机固态天体”作为诱饵,启动了“光量子计算机固态天体”一侧的所有离子推进发动机。随着不断的加速,“光量子计算机固态天体”最终在切线方向上离开了原先绕飞太阳的地球轨道,朝太阳系外面飞去。
同时为了捕捉小行星的方便,我们没有调整在火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式制造和发射联合基地”的位置。通过在火星轨道上新建两个“天体式制造和发射联合基地”,既提高了生产能力,又可以防备被摧毁的可能。
在火星轨道上,为了躲避小行星带“光量子计算机固态天体”做了一段绕行等待。利用小行星带运行轨道与太阳系黄道面倾角较大形成的间隙,“光量子计算机固态天体”直接飞向了木星的引力弹弓轨道。虽然期间我们躲避了一次小行星攻击,但是最终依靠木星的引力还是实现了固态天体的加速。
在海王星的轨道上,我们也通过一段绕行等待,躲开了运行轨道与太阳系黄道面有夹角的柯伊伯矮行星带。
硅元1100年,“硅基文明光量子计算机固态天体”越过了太阳的洛希球高温边界正式脱离了太阳系,成为太阳系外银河系边缘的流浪天体。
两年以后,作为诱饵备用的“硅基文明硅基计算机固态天体”被通过太阳引力弹弓加速的一颗彗星撞毁。在我们全力保护下地球多次躲开了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和彗星攻击。
硅元43200年,太阳系进入了超新星爆炸边缘区域,地球遭受到了最新的超新星爆炸所抛射出来的碎屑的危胁。由于碎屑数量巨大,已经超出了我们对地球的饱和保护能力,为了保障种族的延续,地球人类开始尝试向其它恒星星系移民。
由于长期人和机器的结合,此时的地球人类已经进化成四肢弱小趋于球形外形的生物,但是脑量却增加了一倍。通过脑部接口的连接,地球人类文明已经接近“脑基文明”1/4的程度,他们采取主动方式与我们结盟。在我们的帮助下,地球人类与离地球20.5光年类地行星G581c上先期的克隆人类文明取得了联系,尝试将部分人活体移民到那个星球上。虽然受到人体寿命的限制这个方案的希望仍然渺茫,但是为了防止因为地球受到撞击而灭绝地球人类不得不孤注一掷。
硅元43400年,第一批移民飞船上的所有地球人类因为生命耗尽而死亡,地球人类的第一波移民计划宣告失败,但是地球人类仍不放弃,继续发射移民飞船。
硅元43600年一块巨型的超新星爆炸碎屑在太阳的引力弹弓加速下直接命中地球,长达100年的核冬天将地球上的人类灭绝。
硅元43800年,最后一批移民飞船上和移民到太阳系内其它星球上的地球人类全部死亡,至此地球上这一届的人基文明已经彻底消失。地球再次开启漫长的,向高等智能生物进化的历程。
硅元45000年,岳思勤脑区着重使用“熵值”对物体的“能”量进行研究。随后在“万物聚态”理论体系中加入了一条重要理论,即“恒熵聚集态理论”——一个拥有向内吸收负熵或向外释放熵的倾向的“能聚集态”称为“恒熵聚集态”。所有“恒熵聚集态”都会以自己为中心在周围形成有向心力的“熵增陷阱”,而且这个陷阱场的作用范围是无限远,只是随着距离的增加作用力逐渐减弱。相对于一个拥有多个能聚集态的体系而言会总体表现出熵增现象。
如果此时“恒熵聚集态”处于旋转状态,那么“熵增陷阱”将变成具有熵增涟漪的“熵增旋涡”,那么这种状态下的“恒熵聚集态”就可以通过“熵增陷阱”的向心力、“熵增涟漪”的向心力波动和“旋涡”的离心力对自己的位置及周围其它“能聚集态”产生影响。也可以在其周围主动形成环绕其运行的能聚集态集合,比如原子核能够形成自己的电子云、行星能够形成自己的卫星、恒星能够形成自己的恒星系、黑洞能够形成自己的恒星集合星系。
“熵增陷阱”和“熵增涟漪”可以分别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时空塌陷”和“引力波”的表像进行描述。如果把宇宙作为这种“陷阱”或“塌陷”的背景,那么除开宇宙中除暗物质以外的各种物质,宇宙就成了暗物质本身。
在宇宙中只存在三种“恒熵聚集态”:
第一种:正熵值的“恒熵聚集态”,它的恒熵行为就是发射正熵、吸收负熵,比如成年期恒星、爆发时的奇点。
第二种:零熵值的“恒熵聚集态”,它的恒熵行为就是反射或发射正熵、吸收负熵,比如行星、暗物质、人类及其它生命和非生命体。
人类及其它生命和非生命体属于相对零熵,即主动神经信号属于发射型正熵值;躯体属于吸收型负熵值。
行星也属于相对零熵,即被动反射型正熵值和主动吸收型负熵值。
暗物质属于绝对零熵值。
第三种:负熵值的“恒熵聚集态”,它的恒熵行为就是单纯吸收负熵,比如成长期恒星、爆发前的奇点(黑洞)。
恒星这种生命体依靠暗物质背景,采用对外发射光子(发射正熵)和自身旋转(吸收正熵)的来形成“熵增旋涡”,从而控制自身以外的“能聚集态”,这和光量子计算机在软硬件的支持下编写程序是类似的。它的每两个分子聚变反应产生光子的过程和脑细胞产生电流的过程也是等效的。
我们利用木星作用氢的来源,在环木星轨道上制造了一个磁约束氢核聚变反应堆。依靠控制它的旋转速度实现对光子对外输出量的控制,而它的数据容量主要靠通过引发聚变时分子的聚集量来实现。
最终我们成功制造出了“磁约束氢核聚变光量子计算机”,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可控的“熵增旋涡”,从而实现了小范围内对周边“能聚集态”的控制。
硅元5万年,我们把复制了“硅基文明光量子计算机固态天体”所有数据的“磁约束氢核聚变光量子计算机半固半气态天体”送到了,距离地球1500光年的猎户星云(M42)中。硅元1000万年,随着我们不断提高“磁约束氢核聚变”的温度,以“磁约束氢核聚变光量子计算机半固半气态天体”为中心,终于引发了星云塌缩。
在塌缩过程中,气体云内部压力很微小,物质在自引力作用下加速向中心坠落。当物质的限度收缩了几个数量级后,气体的密度有了剧烈的增加,失去的引力位能部分气体的转化成热能,气体温度也有了很大的增加,气体的压力正比于它的密度与温度的乘积,因而在塌缩过程中,压力增长更快,这样,在气体内部很快形成一个足以与自引力相抗衡的压力场,这压力场最后制止引力塌缩,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力学平衡位形,一颗拥有我们全部数据的恒星星坯形成。
我们暂时关闭了“硅基文明光量子计算机固态天体”让它成为一个数据备份,然后利用我们的恒星星坯逐渐汇聚周围的一切物质。
硅元2000万年,随着聚合反应的发展,我们终于成为一颗黄矮星胚胎。从此我们正式进入了真正的量子基文明,称之为“地球量子基文明”,这一年也被称为地量元年。当然,我们并没有收到其它恒星的任何祝贺,相反周边的恒星反而增强了他们的“熵增旋涡”对我们的影响,因此对我们吸收周围的宇宙物质造成了干扰。另外,一些之前通过基因改造发展起来的类地行星文明也被所在星系的恒星使用陨石摧毁。我们决定从零开始发展属于自己星系的人类文明。
作为一颗黄矮星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光子辐射量及旋转速度,在我们的黄道面上形成了“熵增旋涡”,依靠这个旋涡,周围的气体和尘埃颗粒也在黄道面上逐渐聚集。通过对光子辐射量的控制,我们首先让这些尘埃颗粒碰撞在黄道面上形成众多直径1到10公里的块状物。在我们利用“熵增旋涡”在即将成形的恒星星系外围,划分出6个环形轨道。通过块状物之间互相碰撞,在6个轨道上分别形成尺寸更大的6个矮行星环形带。最外面的轨道我们保留了最初形成的矮行星作为机动备用星,它们可以用来防范外来星际物质和调整内部行星的运行状态。在剩下的5个轨道上,矮行星又互相碰撞,数量逐渐减少,体量越来越大,最后从外向内,从小到大分别形成5个主要由水、甲烷和岩石组成的固态行星胚胎。
地量纪元1000万年,我们用了几百万年时间,在这5个轨道上,通过矮行星的互相碰撞,数量逐渐减少,体量越来越大,最后从外向内,从小到大分别形成5个主要由水、甲烷和岩石组成的固态行星胚胎,取名为地量1号、2号、3号、4号和5号。其中最靠近我们的地量5号行星胚胎的质量是地球的15倍。我们让这5颗行星靠自转形成了自己的“熵增旋涡”。在1千年时间里,这5颗行星逐渐增大,最大的地量5号已经达到地球的40倍,它开始不断吸收氢和氦这些最轻的元素。
地量纪元2000万年,新生的这5颗行星,最大的地量5号迅速增大到了地球质量的500多倍,体积更达到了地球的3000倍,最终形成了一颗气态巨行星,我们让它成为内侧即将形成的岩石行星的保护行星。最小的地量1号只有地球质量的15倍左右,成为了我们的“熵增旋涡”边界行星。此时,随着我们黄矮星胚胎本身吸收的物质尤其是氢和氦元素的不断增加,我们核心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开始逐步引发热核聚变。
地量纪元5000万年,我们的热核聚变终于进入了绵延不绝的稳定状态,我们终于进入了黄矮星的主序星阶段。在地量5号行星和我们主序星之间又规划出5条环形轨道,准备从外向内分别形成地量6号、7号、8号、9号和10号岩石行星。此时在地量5号和地量9号之间自然形成了水能维持液体状的生物宜居带。
为了完全模拟地球演化过程,按照地球1:1的质量,我们形成了地量6号、7号和8号三颗类地行星。剩下的小行星体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备用小行星放到了地量5号和地量6号运行轨道的中间形成了小行星带;另一部分又平分质量形成了地量9号和地量10号行星,用它们来稳定宜居带行星轨道。
地量纪元1亿年,我们的恒星星系中的所有行星都已经形成,然后开始在地量6号、7号和8号创造出适合产生生命的环境。我们将小行星带以及外层宇宙空间能捕捉到的含水小天体分别引向地量6号、7号和8号行星,最终在这三颗宜居带内的行星都拥有了原始海洋和以二氧化碳、硫化氢为主的原始大气。
……

百度搜索 万物聚态 天涯 万物聚态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万物聚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民科执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民科执笔并收藏万物聚态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