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大唐少年郎 天涯 或 大唐少年郎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上元节末,陋巷,草屋学堂。街上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无不昭然着盛世临来的预兆,但这似乎与寒草少年无大关系,盛世不盛世,总要为那一口粮求生。幸而,家有高堂,本份人士,日子虽清苦,但也肚有余饱。
少年姓余,名良,说来也怪,名字竟是自己所起,于礼颇为不合,但也无人谈起,皆因不知。余良十三入学,已是大龄,虽勤于学事,终而有限,天不姿、慧不聪,家无财资,外无人助,只得缭当了事。今时结业,抱书而归,暮色已沉,踏在青石之上,清瘦之身略显单薄,小城不大,方圆十里,从北而南,两刻皆至,自古天然之下,官为导、吏为治,生杀予夺不过二三人,当为小城巅峰显赫之人。没读书前,余良总以天下之大,不过一城,读书之后,发觉天下之大,也不过一城,两个上元之下,经史子集略懂,春秋大义微知,但也通心达明,致良知心。
“小良子,你家大人找你,快点回去”巷口王老妇人操着一口半熟不熟的长安话,去岁,她家子已入得长安公学,甚是不了得,余良心中也大为佩服,当今之下,虽公学为主,但自景龙政事之后,百业具开,经两帝图治,天下万民归顺,海外百国来使,人间重温大治已久。
余良对着那妇人微微一拱“小子知晓了,谢老妇人相告”,虽将老妇人心中所想猜了个七八分,但也无奈,只得微微一笑而快步向巷口掠过。余良推开自家屋门,饭香跃然而进嗅中,神依自得,小家之饭,陋室之闻,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自开元十四年进学,余良在家中逾是沉闷,此间想法,余良心中了然明示,大人却是不同,余良自小而然,以为性格常态。”你已今时结业,当负笈游学,以赠阅历,家中之事,不必牵挂,此后,我们也帮不得忙,一切,你当只能自为”父亲大人的话语,另余良深深动容,自进学以来,凡有所求,父亲大人必尽心而为,进学伊始,记名登册,余良一家从乡下而来,本是穷苦黔首,哪得圣文大字,方幸,余良在乡下听老秀才念叨过几句诗文“人间但有余粮存,一者苟利忘礼也,二者苟礼忘利也,余粮余粮,当存有余良”初听不解意,余良心中却将余良二字记在心中,彼时灵机一动,便脱口而报,家中父亲大人也点头而沉,因此余良一名也在学堂,渐为人知。前岁清明,回乡祭祖,遇得老秀才,余良就此事专门向老秀才告知,老秀才脸色如常,望向余良:“你可知其中含义”。
余良挠头而笑:“起初并不知,也没记全,但与城中人相处下来,却慢慢想起了,也懂得了,民以食为天,当粮食满足了一口人的基本需求,那么他就会去做别的事情,但是种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并不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很难产生利害,但是做其它的事情,就很少有相对封闭的环境,所以人与人要进行交谈,就像王老妇人,每天卖菜,总是要与人斤斤计量,长此以往,她与每个人在交谈时总是一副......”。
老秀才抚摸着余良的头,笑脸灿烂道:“你说的不全对,但也不算错,人世的烦恼皆来自于人心,又或者而言,来自于人,你看那漠北牧民,待客以诚,只因他们一生难得见几个外人,哪懂得这外界的花花心思,可是我们终究不同,要有所成就总得与人交谈,所以只要有人,那么烦恼自然常在,我辈读书人,人人渴望成就圣人之心,忘我之境,可是终究难达,所以我们读书人便取了个巧,以天下善而善,以天下良而良,既然烦恼取决于人,那我们便叫天下人以行善、以赤城而待他人,如此烦恼可去之七八,这也就是希望我们心有余良,待以赤城。”
余良至今回想起,仍是半知不解,但也由不得细品:“是,谢父亲大人”男子十五游学,乃为当今天下大潮,更是官府明文规定,读书人游学天下,以养浩然之心,而开成自家文,以求报得三春晖。
暮夜深沉,静却于风,余良并未随家中大人观赏这上元节花灯,只是坐在自家门槛上,闻耳可听着冬暖花开,人间幸事。
百度搜索 大唐少年郎 天涯 或 大唐少年郎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