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那个荒唐天子 天涯 那个荒唐天子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要说,收回袁溪盐场的产权和经营权,其实很容易理解。开个玩笑说,我总不能因为五万产业工人的失业,直接影响北井城的发展,对吧?
那么,收回其余经营不下去的私营盐业工坊,我又是作何打算呢?一方面,是我认为,可能也不是所有的盐场主,都可以像巴寿一般有责任感。没别的,就因为井盐市场逐年衰败,已经有很多盐场主在公然违反约定,直接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如此一来,就引发了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
对于这种行为,若光靠律法和国家执法机关去约束,是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疏。所以,与其让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我还不如把这个包袱主动接过来,并交由内库统一进行安置。这同样也是一个执政者,或者说一个国家,必须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另一方面,就是我看来,这些东西也未必都是包袱。莫说许多盐业工坊的生产设备,乃至于土地,都是优质资产。就说那些熟悉制盐流程的产业工人,一样都是无价之宝。
正因为这些工人,已经被无良私营业主折腾的死去活来,待回归到大隋盐业总公司麾下后,即便我也要集中筛选和处置,其实也能减少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
那么,这些经营不下去的盐业工坊和工人,我又该如何去筛选和处置呢?很简单。一部分工坊留下来,进行深入的改制和注资工作,成为大隋盐业总公司下属的区域性生产子公司。以便大隋盐业总公司的产能和规模,能够继续做大做强,进一步蚕食市场之份额。
另一部分工坊,也就是那些确实没有潜力可挖的部分,固定资产和土地按照既有的拍卖原则处理。至于产业工人,技术工人直接进入大隋盐业总公司的其余生产基地工作。剩余的人员,就由内资委统筹安排了。毕竟,内资委现有的产业很多,所涉及的领域也是方方面面,要解决这些工人新的工作岗位,其实并不难办。
打个比方说,就以大隋水力开发总公司而言,修建水电站需不需要民工?从社会上招募,还是使用袁溪盐场辞退的伐薪工或力工之流,试问有什么区别?
众位可要知道,大隋的盐产业,可不只是人力密集型产业那般简单,更是生活生产环境最恶劣的行业之一。比方,负责砍柴的伐薪工,起早摸黑上山下河,所赚取的也不过是养家糊口之口粮罢了。再比如力工,依靠脚力翻山越岭,行程上千公里,同样经常食不果腹。有一说一,难道他们现在的日子,就比民工好多少吗?
至于为何要继续加大盐业总公司的产能和规模,我的理由也很充分。在我看来,大隋现在的盐产业,从根本上来说,还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现阶段,也只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罢了。
相反,不止没有产能过剩,反而还处于市场开发不够彻底,乃至于细分市场不够全面而已。没别的,大隋现今的盐产量再多,也不过年产十万吨,与后世的千万吨规模相比,差距也不是一星半点,更达不到百姓对食盐价格漠不关心的地步。同时,境外市场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我要干些什么,其实就显而易见了。于内,持续加大大隋商贸集团公司和大隋皇家超市集团商铺的建设速度,构建出更为庞大的终端销售网络。于外,我还要通过大隋对外贸易总公司,持续加大对外贸易的份额。而不少的非技术岗位之盐业工人,也将成为大隋对外贸易总公司的雇员,甚至是对外贸易的销售终端。
嗯,这个东西可能有点复杂,我必须举例说明了。就以南洋为例,大隋现今在南洋,已经有了自己的军港,也有了一定的驻军。可在以往呢,大隋的商品到达军港后,就只能依靠南洋商贾的微薄力量,去覆盖一些周边的重要城邦。这其实,也是大隋对外贸易无法快速增长的根源。
道理也很简单,现今的南洋多土著,也大多处于茹毛饮血的阶段,满嘴里只有烧杀抢掠,我若跟他们谈商业,不纯粹就是对牛弹琴吗?
开个玩笑说,我如果把很多穷苦之人汇集起来,经过培训和洗脑后,直接采用类似传销的方式,再依托盐制品等出口利器,直接将他们遍布南洋各地,对于大隋行商天下,何其不利?大不了,我也用军队做武力保障嘛。
这样一搞,除了能够快速改变大隋的社会结构外,所能带来的影响力和威慑力,又将是何其巨大?有一说一,难道这种手段,就比当年的大英帝国之大烟产业,要弱上半分吗?
也很显然,南洋还只是个例。吐蕃和回纥,可不可以实施,难道他们的百姓不需要食盐?包括遥远的欧罗巴大陆和美洲大陆,有没有市场呢?照我看来,也都是可以的嘛。
说到这里,其实归纳为一个中心思想就好。这就是,大隋未来的经济发展,到底该怎么去发展?逐年的积累,这只是根基,也总是太慢了些。我所要选择的捷径,其实就是通过盐制品这类高附加值的产品,再通过大航海的手段,持续推动大隋出口贸易的份额,再严格把控贸易顺差这一个环节。直接把周边诸国之财富,甚至把天下之财富都汇集过来,实现大隋真正意义上的国富民强。
如此一来,我先前笃定大隋食盐产业没有产能过剩的问题,想来各位都明白了。解释完这个东西,我再解释细分市场不够全面,其实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说白了,异国他邦的百姓要掠夺,大隋的富人阶层,是不是也该掠夺呢?
在我的定位里,盐产品既然是生活必需品,那就必须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一定会有高低贵贱之分。满足大隋平民百姓日常所需的低价盐要有,满足达官贵人所需要的高价盐,也必须存在了。当然,出口周边的食盐,在收取高额的关税后,即便是低价盐,也肯定会立马变为高价盐。
那么,如何去区分大隋低价盐和高价盐呢?包装和宣传,这个只是外在。更关键的东西,还体现在品质上。井盐相比于海盐,其实就有一个天然的优势。这便是品质优良很多,也少了许多的杂质。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不止当今的大隋朝存在,十分成熟的后世海盐炼化工艺中,也同样存在。所以,后世百姓日常食用之食盐,依旧还是井盐为主,海盐只是多用于工业生产罢了。
当然,这也不是说,海盐炼制的纯度就一定达不到井盐的水平。只是如此一来,随着工艺繁琐,就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大幅度增加,直接让海盐失去了生产成本低的最大优势。
既然存在这样的巨大缺陷,将大隋之海盐的炼制完全推广,乃至于满足大隋百姓的基本食盐需求后,我再度回到井盐的深度开发上,就是必然的结果。
至于如何去推动大隋井盐的深度开发呢?品质更高,质量更优,肯定是不二法门。但不管怎么说,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这就是必须降低井盐的生产成本。
有一说一,要想降低井盐的生产成本,其实并不难。规模化生产,就是途径之一。说到底,不管是什么产业,只有生产规模足够大,就一定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收回许多井盐工坊后,部分筛选后关停的,其实就是那些已经满足不了规模化生产前提的小作坊。而保留下来的作坊,也都有扩大产能的空间,乃至于从巴寿手里接盘的袁溪盐场,同样就在此列。
说到这里,估计就有人更好奇了。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大隋的盐场主都不明白吗,乃至于巴寿也不明白?嗯,大隋的盐场主,自然很多人都明白,所以这些人还活着。包括不少人,其实活的还很滋润。
至于巴寿嘛,估计也都明白。但是,也正如他所说的一般,因为受限于财力,才最终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之所以要这么说,就在于袁溪盐场若想大规模扩大生产,受限的并不是卤水不够充裕,而是受限于周边的自然环境。
没别的,两山河谷地带,袁溪盐场工坊的周边,甚至连块像模像样的平地都找不出来,谈何去扩大生产规模,这就更别提技改了。这些东西,那一样不需要大量的资金。
而袁溪盐场想要扩大生产,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直接采用沟渠将卤水引出,再另行择址重新建设制盐基地。
所以,我今日前来视察之目的,除了实地了解袁溪盐场之现状,以便决定补偿巴寿的方案外,更要替袁溪盐场规划一个美好的未来。
既然是规划未来,自然也不止规划新的生产基地,以及规划全新的生产线。这同样还包括,重新规划和设计全新的生产流程。
好吧,鉴于各位对大隋井盐的生产工艺不甚明了,我不妨简单介绍一二。就以袁溪盐场为例好了。概括来说,袁溪盐场以往的生产工艺,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即煮盐和提纯。
提纯很好理解,筛分和过滤而已。至于煮盐吗?其实就是将卤水放入大铁锅之中,再用柴火将卤水烧干,最终形成结晶。这么一说,想来各位也都能理解,为何大隋的井盐作坊一定会有那么多伐薪工,产能也如此低下了。
所以,我所要推行的新型制盐工艺,说来一样很简单,实则就跟炼制海盐的工艺流程差不多。在缓坡地带划出梯田一般的诸多盐田,这些盐田悉数采用水泥封底和筑边。接着,再通过管道,将卤水从蓄水池中引出来。
至于蓄水池,其实就是出水口之卤水通过沟渠流到盐场后的终端。这个东西,以前的袁溪盐场,自然也是没有的。此番,我之所以考虑进去,除了能大幅度缩短盐田进水的时间外,更是为了提高盐场的整体产能,直接让有限的卤水资源能够最大化利用。
同时,考虑北井市的日照并不强,这些盐田若直接采用海盐炼制之日照晒干,也很难实现。所以,在我的方案里,这些盐田都将完全封闭起来,除了顶部采用玻璃借助于光照外,还会安设许多大功率的灯源,直接保持内部温度可控。
即便相比于海盐的生产,这样的设计会多出一笔电费开支。但综合起来,这种新式的井盐炼制方式,其实也可以基本降低到海盐炼制成本相当的水平。没别的,袁溪盐场卤水的含盐率,可比海水要高很多。
当然,除了这些,袁溪盐场为了追求产品质量的方式,就更加苛刻了。比如,我还将原本的一道提纯工艺,直接变成了三道。
如此一来,这个盐场所需要大规模布设的盐田,储量惊人的多座蓄水池,以及工序复杂的提纯工坊,那一项的占地面积和投资,其实都不小。

百度搜索 那个荒唐天子 天涯 那个荒唐天子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那个荒唐天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玉林大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玉林大师并收藏那个荒唐天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