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荒唐一帝 天涯 或 荒唐一帝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我先是一愣,继而就问道,“这个消息,可曾有假?”“武监军所言非虚,确实如此,”张从龙应道。
“那依爱卿打探的消息,吐蕃回纥军中,持戈者几许?”
之所以要这么问,就在于可以凭借这个情报,简单判断出吐蕃和回纥二国的总兵力中,到底有多少战兵,以及多少辅兵了。
好吧,游牧民族举国皆兵。上马杀敌下马放羊,说辅兵也不准确,只能说是青壮了。而且,他们和大隋也不同,出征带点干粮不假,可绝对不会太多,更没有带辎重的道理,这跟辅兵同样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所以,仗打到哪儿,他们就抢到哪儿?抢足了,或是没地方抢了,就会选择退兵。其实,这也正是当年吐蕃大肆侵袭大隋,更攻破了东西二京后,等到郭子仪率军赶到,这些吐蕃人就纷纷退去,促使郭子仪轻松收复两京的真正原因之一。
说到这里,估计有人就要怀疑这个话题的真实性。说白了,就是我刚才说了,游牧民族举国皆兵,两国加起来五六百万人口,刨除掉老弱妇孺,青状五分之一总是有的。为何就凑不出五十万大军呢?而且,为何又要区别代之,再分战兵和青壮呢?
首先,两国五六百万人口,这是遍布吐蕃和回纥全境的。虽然,大多好战,却总有人敬而远之吧?再者说,偌大的国土内,就算都是好战分子,可汗之类威望高的不得了,也不是一句话,就可以召集到一起的。
打个比方说,后世天朝有人口十四亿,青壮更是数亿,各位有办法一句话将一亿青壮召集到一起,我就认可你。而且,还不能乘坐飞机和火车,这种快速的交通工具。
最主要的还是,此时的游牧民族还不具备冶铁的能力。百姓家里连口铁锅都用不上,何况是人手一把武器了。就说大隋,你让寻常百姓掏出把兵器试试?即便是军户,按照府兵制的要求,需要自备武器,但出征之时,拿木棍充数者亦是不胜枚举。这其实也是府兵战斗力日益低下的缘故之一。
同样的道理,人终归还是怕死的,只是惜命的程度不同罢了。游牧民族再是悍勇,若没有武器在手,还是初临战场的青壮,何谈战斗力。换而言之,若是经历过战斗,就凭借这些年大隋和吐蕃、回纥作战时的惨样,混也至少混了把武器在手吧?
所以,我才问张从龙,拿了兵刃的吐蕃回纥士兵,究竟有多少?以及两手空空,跟着来捡果子的人,又有多少?之所以没问披甲之士,这种没脑的问题。说到底,大隋士卒都没有达到人人披甲的程度,更何况这些蛮夷了。
怎知,张从龙却回道,“这个问题,打探之人未曾留意?”
靠,这么重要的消息都没有留意,这个探子是吃干饭的吗?不过,还是郭子仪有经验,于是又问,“那破城之时,勇猛在前者几许?尾行者几许?”
侧重点不同,但问题的性质是一样的。游牧民族出征打仗,就跟动物界的老虎护食一般,勇士在前面一股脑就是冲,初临战场没有作战能力的青壮,就跟在后面捡漏。一来二去,这些青壮也慢慢变成了勇士。
“探子亦未回禀,微臣这就前去传信,定要盘问个清楚?”
我点了点头,虽然有些失望,也只好说道,“尽早回禀,好做打算。还有,下次此等军国大事,定要先问个清楚明白。”
待张从龙离开大殿,我就问郭子仪,言道,“老柱国以为,当下该如何安排?”
“鄯州已失,西陲门户大开,陇右军五万人半数尽殁,余者军心已无,不可再用。然兰州兵员不过数千,还都是府兵,能有何等作为?再者,鄯州至兰州,不足五百里,吐蕃回纥皆是马上汉儿,两日即到。说不准,此刻已抵兰州城下,故兰州不可守也。”
兰州不可守的道理,听郭子仪如此一说,我自然也明白,于是追问道,“若是如此,恐怕只有在萧关设防了。”
东函谷,南崤武,西散关,北萧关,是关中的四大关隘,更是长安城的最后依仗。
要说萧关,其实就在后世的宁夏固原县东南,三关口至瓦亭峡这一险要的地带,六盘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屏障。虽非绝壁,却险峻雄奇。处在这一防御地带上的瓦亭,更地处六盘山东麓边缘,实质上就是萧关的重要依靠。故有“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的说法。
除此以外,大隋在此的驻军,同样过万。只要能够坚守数日,待河西、朔方二镇援兵抵达,再从京师抽调部分禁军北上,就可阻敌于萧关之外。
可就在我话语刚落之时,就见张从龙又急急忙忙的跑了回来。同行者,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有些面熟,我好似见过。
我顿时就心中一紧,慌忙问道,“莫非,又生了什么事端?”
那男子在我的面前施了一个军礼,言道,“圣人恕罪。末将乃中央情报局四处李仪,本不应直达圣听。只是,事关紧急,才征得张局长的同意。。。”
“快说是什么事?这些鸡毛蒜皮的东西,就不要啰嗦了。”
“喏。实乃北疆又生变故,萧关失手,曹轨将军战死,河西军也没了。”
“胡说八道。吐蕃和回纥人,前日才攻破鄯州,鄯州距萧关何止千里,莫非能飞到萧关不成?再者说,就算这些番邦能飞过来,萧关如此险要,更有重兵把守,也是说丢就能丢的,莫非杨永这厮,也是饭桶一个不成?还有,管曹轨什么事,管河西军什么事,他们怎么会搭上边的?”
李仪忙不迭惶恐般继续解释道,“此等要事,末将岂敢胡言乱语。只是据探子传回的消息,叛军仆固怀恩所率之先锋,根本就未取兰州,反而是昼夜行军,直抵萧关城下。更荒唐之事在于,关中守将杨永根本就没做抵抗,便直接令人打开了关门,不从之将士皆一一屠之。听闻鄯州失守,曹轨将军便亲率河西军精锐欲急驰萧关增援,却不曾想中了埋伏,精锐尽失。。。”
到了这里,我根本就没有再听下去的心思了。咆哮般站起来,失声痛骂道,“狗日的杨永,这独眼贼竟然和敌酋早暗通款曲,是吧?亏得吾还一直信任这厮,当真是吓了狗眼,才用了此等奸人。”
说的不解恨,我抓起龙案上的砚台,顿时摔了个粉碎,“吾操杨永他家的八辈祖宗。坑的老子好苦,陇右军没了,河西军没了,吾可依仗的北军几天功夫,就五去其二,还他娘的送了萧关。没了萧关,长安城成什么了?是不是就成了剥光衣服的女人,还要抬到敌酋的床上。”
说完,我指着张从龙的鼻子,再骂道,“还愣着干什么?不赶紧去把杨永的家人都给吾抓来,吾要杀他满门,让其饱受千刀万剐之苦。”
我的火气这么大,殿内众人岂敢出言阻拦。直到发泄良久,怒气消散不少后,郭子仪才宽慰道,“圣人啊,事已至此,且莫行小儿女之举,该早作决断了。是战是和,更要早作定论。老臣与那叛将仆固怀恩相交甚深,更知晓其本事,想必联络叛贼杨永,设伏曹轨将军,都是这厮的主意。此番,联络吐蕃回纥各部,聚集五十万之众,其志不小啊。想必,断非攻克两京,可以息事的。”
郭子仪虽然是在追问,站与和的问题。可主战的心思,却是溢于言表。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郭子仪已经表明,就算让出两京,也满足不了仆固怀恩的胃口。当年,是李辅国害他不假,可抄家灭门的圣旨,可是父皇下的。如今,李辅国死了,父皇也死了。这个仇,他只会找我清算。
话说到这个份上,我自然也清楚,不取兰州,直抵萧关,还已经和守将勾结,怎么可能只是来掠夺一番这般简单。
“但。。。但,这可是五十万大军啊,”我喃喃道,“离京师最近的河西军没有了。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有其他勤王之师可以抵达。如今,就依靠还在整编中的首都军区五个军,就一定能抵抗吗?一定能打过吗?”
郭子仪见我犹豫不决,亦不知如何开解。因为,他的心一样是悬着的。虽然,按照我的法子,整顿军纪十分有效,可首都军区的兵马距离真正形成战斗力,还差的远呢?
要问军队怎么形成战斗力?除了严格的训练,自然就是见血。可首都军区的士卒,大多都是平息安史之乱后重新招募的,当然也没有上过什么战场。就算是上过战场的老卒,当年也不过是陪着玄宗皇帝跑路罢了,那有一点军心,那有一点斗志。
而且,郭子仪还有一件事情没有提醒我,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已经按照我的要求简编了洛阳驻军。如此一来,除了留有一万人转为维护地方治安的预备部队外,余者已悉数打发回家了。
为了保障洛阳的安危,第五军早已派遣去了洛阳。这也就是说,京师白白已经少了五万兵马。就算现在传令,调回第五军。可长安距离洛阳八百多里,况且还都是步卒,一去一来,肯定也是来不及的。
于是,郭子仪只好再将话题,回到这五十万吐蕃和回纥的兵马身上。继而,就问李仪,“李处长可否探清,吐蕃回纥兵马中持戈者几许?”
这次,李仪的回答,倒还让人满意,“回国公之问话。末将方才得到的消息,持戈者不足半数。”
“不足半数?如此说来,敌酋可战之兵,也就二十万左右了。”
“就算是二十万,亦是不少了,”我忍不住还是摇头道,“当年吐蕃人攻克长安,也不过二十万之数矣。”
韩翃见我担忧的心思溢于言表,自以为知晓我的想法,想给我递个梯子,所以就说道,“圣人,微臣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当讲不当讲?”
“有话快说,有屁快放。都火烧屁股了,还磨磨蹭蹭的。”
“微臣以为,虽贼军可战之兵不足半数,可京师兵马亦是不足。况且,长安城虽然雄壮却并不险要。甚至,还因为长安城过大,兵力分散根本不利用防备。所以。。。”
“所以。。。所以,汝是要吾不顾长安城的百姓,学玄宗皇帝一般,卷铺盖卷儿跑路,对吧?”
韩翃一愣,心中却想,皇帝方才的意思,不就是想跑路吗?我只不过想替你背点骂名,怎么还责怪起我来了。
哪知,就是有了这个引子,我指着韩翃的鼻子,又开始破口大骂,“尔等无胆鼠辈,烂泥扶不住墙的货色。吾且问尔等,该往何处逃?是再往益州跑,被人撵着呢?还是跑去江南,甚至是岭南呢?吾现在就告诉尔等,弃长安城之百姓于不顾,吾做不出来,也不屑去做。不妨现在就说清楚,即便是吾死了,也势要与长安城共存亡。”
叹了口气,我很是装屁的说下了一句话,“就是皇帝被俘,大隋亦不和谈。国家危亡,亦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吾自当与各位爱卿共勉。”
好吧,我承认我很腹黑,坑了韩翃一把,把他当成反面教材来攻击。虽然了解的时日不长,我也知道韩翃其实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当然,若是李揆,这就是两说之事了。可不勾引他说出这席话来,如此能让世人明白,我的心路曲折历程,可最终深明大义呢?
而且,明天出版的新一期大隋周报头版头条的内容,我都已经想好了,就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为标题,再让翰林院的翰林学士们好好润润笔。我希望用这种方式,包括接下来的舆论攻势,竖立大隋人民的责任感,紧紧将大隋人民团结起来。如此一来,吐蕃、回纥何惧?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众臣听完我这番话,忍不住低声喃喃。更有甚者,开始怆然而涕下。一时间,紫宸殿中就沉寂下来。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假。”我再次重申道,“这就是吾身为大隋天子的使命和责任,”我继续装屁道,“如此,吾即便是死了,也会死在大隋黎民百姓的心里。”
郭子仪配合般向我施了一礼,其余臣子也继而跟上,纷纷言道,“圣人既有赴国难之心,臣等岂敢屈与人后。”当然,朝堂中就算还有意志不坚定之辈,估计此后也不敢再提任何的反对意见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玄宗皇帝那份心理素质,敢承担千世之骂名的。
见主战的基调定下来,我也不再多做纠缠。毕竟萧关和长安之间,也不过八百里,万一仆固怀恩心狠,再昼夜行军,悉数快马,其实两三天时间也能赶到。
所以,我就立即吩咐道,“马上传吾的旨意,归拢长安周边的预备部队、驻军及百姓,悉数撤回长安城内,粮草辎重能一并带回的带回。若是带不回,悉数焚毁,行坚壁清野之举,断然不能留给敌酋分毫。”
“喏。”
“传令天下,诸镇兵马进京行勤王之举。”
“喏。”
“皇家军事学院暂时停课,其进修将领悉数回归原部队备战。士子班,就地整编,悉数发放甲胄和兵器,统一交由郭子仪老柱国指挥。”
“喏。”
“新编第一军第一师及第二师各留半数驻守,以保证大明宫之安危外,余者皆一并交由老柱国调遣。”
“喏。”
“号召原遣散或未遣散之府兵,甚至是招收京师热血之士入伍,充当预备部队。”
“喏。”
说完,我就侧身对郭子仪言道,“此大隋朝危亡存留之秋也。吾现在便将京师所有将士、万千百姓,包括吾的性命,交付老柱国手中。老柱国只管差遣,若有不从者,一律军法从事。吾只有一个要求,长安城此番断然不可再落入番邦手里了。”
郭子仪在我面前三跪九叩,眼含热泪发誓道,“圣人尽管放心。只要老臣尚有一口气在,定会护佑长安城之周全,大隋之周全。”
百度搜索 荒唐一帝 天涯 或 荒唐一帝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