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荒唐一帝 天涯 或 荒唐一帝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听郭子仪这般说,我自然满意的点了点头,“历经安史之乱,吐蕃之祸,长安城的百姓,还未过上几天安稳日子。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吾不想再起兵祸。这件事情,能小而化之固然最好。”“不以兵祸,乃黎民之福。却不知,圣人究竟有何安排?”
“嗯。。。吾的法子虽然上不得台面,但其实最简单和直接。设法派人暗中行刺既是。只要李辅国一死,树倒猕猴散,便不足为惧也。”
“用死士行刺?说来容易,可想成事却非易事。不说那司空府守卫森严,就是李辅国这厮,也是谨小慎微的性子。不知圣人此举,可有万全把握?”
我摇头道,“此等行事,自然没有万全把握的说法。可若不试上一试,怎知就一定不能成事。再者说,就算事败,又有何等关系?难不住,李辅国还能一口笃定是吾干的。所以,这反而是风险最小的计划。”
郭子仪沉思半许,倒也认同我的观念。于是就问道,“那圣人的意思,若是事成,便要老臣代为重掌南衙禁军。可是这个安排?”
我点点头,缓缓解释道,“正是。老柱国从军数十载,军中旧部无数,加上吾之旨意,想必要掌控南衙十六卫并非难事。纵有宵小之辈,老柱国皆可便宜行事,不知此番安排,可否妥当?”
“倒无不可。只是,老臣尚有一个疑虑。要说掌控南衙禁军不难,可关系北衙禁军,圣人又准备如何决断?嗯。。。。老臣是想说,李辅国掌控北衙禁军时日不短,相比于南衙禁军,威望更是不低。而且,那北衙禁军元帅程盖,原本只是这厮一介家奴罢了,获李辅国赏识方坐到今日之位置,忠心定然无二。更为关键的还有,北衙禁军稍有闪失,可就关乎圣人之安危,老臣也不得不谨慎待之。”
我自然明白郭子仪的这些担忧,便毫不隐瞒,一一相告道,“其实,这也正是吾之忧虑,一直苦无对策的缘故了。可若是任由李辅国继续祸乱朝纲,更非大隋之福,黎民之福。所以,这个险必须要冒一冒。要说如今,也有了一丝的机会,便只好博一博了?”
“何等机会?”
我指了指窗外的杨叔宝,言道,“此人乃英国公后人。其父乃曾经的羽林将军杨密,想必老柱国定然有所听闻。”
郭子仪点点头,“杨密,确乃忠勇之辈,曾在邺城之战中担任过老臣之先锋,只是死的可惜了。老臣倒不知此子竟然乃杨密所出。将门虎子,心性想必是不差的。却不知,原在何处任职?莫非,就在北衙禁军?”
说完,郭子仪自己都笑了,“圣人之侍从,自是北衙禁军所出,倒是老臣失言。却不知,现官居何职?”
“右龙武军校尉。”
“仅是校尉之职而已?”郭子仪忍不住蹙眉道。
我只好又点了点头。
郭子仪忍不住犹豫,言道,“圣人所说的这丝机会,实则也过于渺茫了些。要说那杨密在北衙禁军数载,可毕竟已过世多年,军中遗威日散。而如今,北衙禁军之中李辅国亲信众多,这杨叔宝却不过区区校尉之职,即便奉了圣人的旨意,也难以成事啊。届时,北衙乱,圣人危矣?恕老臣直言,还望圣人三思!”
“老柱国说的这些,吾都清楚。但吾还是那句话,便有一丝的机会,吾也要博上一搏。”
“圣人?”
郭子仪见劝不了我,只好急匆匆跺着步子,围着房间走来走去。忽然,就拍了拍脑袋,顿时笑道,“是老臣糊涂了,一时竟未曾想起。”
我大喜道,“莫非老柱国另有良策。”
郭子仪点头道,“正是。不知圣人可有听闻,那左羽林军将军武松柏?”
“自然有所耳闻,却不知根底。莫非,此人与老柱国有旧?”
“不错。此人原本也是老臣之部曲。只是当下形式如此,不得不向李辅国低头罢了。但老臣拿性命担保,此人绝非李辅国一党,大可引为助力。若有其相助,大事可期。嗯。。。不如,等过些日子,老臣私下再邀其相见,探其口风。若是可为,老臣再通报圣人知晓。”
“自无不可。便劳烦老柱国费心了。”
讨论完这些,我自然还要和郭子仪商量许多的细节和预案。比如,如何建立秘密的信息交流渠道,行动的具体流程,以及刺杀不能成功的应急处理方案。甚至,也包括武松柏不奉旨的其他安排等等。
当然,在这个通盘计划中,有一个东西不会回避,那就是行动的合法性。准确的说,也就是我方才提过的旨意。
说到这里,我就必须简单阐述一下大隋朝圣旨的一些基本常识。准确说来,在大隋朝,“圣旨”其实是分两大种七个小类的。第一大种,为“制书”,主要应用在一些所谓意义重大,但实际程序简单的事务上,比如立皇后封宰相之类。这就相当于有关部门准备完毕后,办个手续而已。
举个生动浅显的例子,来说明“制书”的流程:
第一步,内侍、大臣提醒我,或者我做出重要的决定,比如封拜某位大臣为宰相。于是,我就会召见中书省官员觐见,安排他们写好关于此事的公文。
第二步,这份公文在写好后,因为要送往门下省审查。所以,公文开头都是“门下”,后面才是政务的具体内容。同时,这样的公文,一定要写得骈四俪六文辞华丽用典深奥,毕竟这样才能显示国家的水准。
然后,再署上起草文件的日期“年月日”,而“日”之前的文字要先空着,交由我过目。我看完后,认为可行,就提笔蘸朱砂把“日”之前的文字填上,做为“吾已阅,这是吾的意思”之凭证。这个步骤,就叫“画日”,随后返还中书省。
第三步,中书省接到我返回的文书后,照抄一份。同时,把我亲笔勾画的“画日”原件存档留起来。原样抄好的文件,中书省的官员要在后面逐一签名。一般是三个等级的官员,按照官阶依次签认,如“中书令臣【赵大】中书侍郎臣【钱二】中书舍人臣【孙三】”这般。签认完成后,这才发到门下省审核。
第四步,门下省官员看完,如果没有意见,也按官阶依次签名,再写上审查意见和审查日期,如“侍中臣【李四】黄门侍郎臣【周五】给事中臣【吴六】等言:制书如右,请奉制付外施行,谨言!”
第五步,门下省将签完意见的文书,再次呈递给我过目。若批准,我就提笔在文书后面写一个“可”字,这个步骤叫“画可”,重新发回门下省。
第六步,门下省官员再将我发回的文书,照抄一份,亲笔“画可”的原件存档留起来。原件上由我亲笔写了一个“可”字的部位,抄件上由门下省的门下侍中写两个字“制可”,意思是“皇帝在这里签字同意了”,再将抄件发往尚书省内具体负责实施这项政务的各部和各司。到了这里,才进入实施阶段。
当然,在治理国家中,最复杂、最占精力、数量最大的,其实还是那些无穷无尽的事务性工作。比如,行政区划调整,任免中低级官员,准备打仗,纳粮收税赈灾济民等。而处理这些工作的圣旨,统称为“敕书”,大部分是写在“黄麻纸”上。 与“制书”相比,“敕书”的特点是:程序简单、环节少、实质内容更丰富。依旧举例如下:
比如,某日早朝,兵部尚书出班启奏:“吐蕃侵边,请圣人决断。”我就要按惯例反问:“众位卿家意见如何?写成奏折吾过目。”
在这里,我还要纠正一下,其实我们大隋朝的奏折是不叫奏折的,叫什么呢?准确的说,分别叫“章、奏、表、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我习惯性用奏折这个后世才有的词,希望谅解。
于是,“敕书”的制作流程就开始启动,一日后,我收到了宰相们联合递上来的公文:
【官职名甲】臣【姓名甲】【官职名乙】臣【姓名乙】【官职名丙】臣【姓名丙】等言:
【此处写政务处理意见】奉状以闻,伏听敕旨。
我看完后,就要提笔批复。若是完全同意宰相们的意见,写个【依奏】【宜依】就可以了。如果不同意,需要修改处理办法,或者虽然同意但有补充,可以用朱砂红字直接批复回去。
宰相们接到我的批复,用黄麻纸重抄一份。当然,我御笔的原件依旧存档收藏,抄件经中书省官员签名【宣……奉……行】后发门下省,门下省审核签名后直接发尚书省执行,既不用再向我复奏,也不用诸多官员依次签名了。
行文至此,如果您觉得旨意还是过于繁琐,其实也有一个更简单的法子。归纳的说,以上所说的制书、敕书等,均为国家正式公开的文件,统称为圣旨。而事实上皇帝和高官重臣处理政务的时候,并非所有事物都要按正式公文的方式来办理,而是经常写一些无具体格式要求的简单小文字私相传递,以指挥各部门人员。
但是严格来说,这些小纸条,就算是皇帝亲笔手写的,没经过宰相审核商议的小文字、小纸条,也并非国家的正式公文,即不能叫做圣旨,也不具备任何的法律效力。收到之人,只要不怕后果,也可以不按意见办事。
包括,我给郭子仪留下的凭证,写在帛布上的内容,“着司徒、代国公郭子仪掌管南衙禁军十六卫,违令者斩。大隋皇帝杨敖亲笔。”其实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
换而言之,郭子仪即便拿着我的密诏,去南衙禁军接掌兵权。下面的将士,也是可以不认的。就算以伪诏、矫诏的名义把他杀了,也无可厚非,我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所以,郭子仪能不能成事,我的密诏只能是一个助力,关键还在于他自己的威望和本事。
当年,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也就是所谓的衣带诏,秘密传给董承。董承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谋杀曹操,事败后被诛,其实原由就在这里。
好吧,说到这里,估计有人就更加好奇了。既然圣旨流程这么复杂,而我现在又不上朝,也不批复圣旨。那么,大隋的朝廷,是怎么运作的呢?
其实,在“敕书”里,还有一小类叫“敕牒”的,本来是用于处理大量不重要,有前例可循的琐碎政务。这种事物,自然不需我的亲笔签名,而由宰相注上一句“此事我们已经告知皇帝了,他同意我们的意见【奉敕依奏】”即可。
换而言之,这个事情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由宰相们说了算。他们告知没告知我,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只要这些宰相们胆子足够大,万事就与我无关了。
百度搜索 荒唐一帝 天涯 或 荒唐一帝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