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守护地球十万年 天涯 或 守护地球十万年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星辰特使回电,银河总部决定。由太阳系内找一个慧星撞击地球,消灭恐龙。但有个前提,保证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改变。吴尘吓了一跳。这是要毁灭地球的节奏啊。:"特使,特使,你老人家跟总部沟通沟通。能不能换个办法。给你鞠躬了啊"
吴尘狗腿的道。开玩笑,这样一弄,地球亿万年的改变毁于一旦,会不会影响地球后世也是个未知数,一旦有点好歹,我的华夏,我的家人还有我不知道在哪呢,直接后果是吴尘直接湮灭。
"你以为我就是干瞪眼不办事的摆设,总部决定了,不可更改。我已经出发了。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小九九。怕你直接妙灭了。放心,安啦,总部考虑到这点了。你现在的任务是计算出多大的埙石可以改变地球环境而不毁坏地球。算出以后,在太阳系里把它找出来,在它的坐标发给我。快行动吧,我开着太空船呢,太空里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安全隐患呢,还有太阳系的宇宙墙也是相当麻烦的。总部也考虑到这点才让在太阳系内部找的慧星。保持联系"
吴尘要哭了,这是什么事。这破恐龙这么会生,一生一大窝,数量成倍的翻番,还个个都是巨无霸吃草麻麻香。好了。这下彻底歇菜。
吴尘开始计算地球可承受的冲击力,
地球直径约13000公里,直径10公里的陨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1300分之一,如果把地球比做一个高度是130米的大楼,那么那个陨石大约是0.1米,和两个拳头差不多,重约2公斤,的确不算大。但是当这块石头以每小时108000公里(30公里/秒)撞击大楼时,剧烈的爆炸会将大楼几乎所有的玻璃震碎并导致停电,如果当时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你恰巧住在里面,当温度下降到零下十几度时,你就会冻伤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道理就在这里。
我们再用数据计算一下,看看你想象的是否和情况一致。
一块两公斤的陨石如果以每秒30公里速度撞击大楼的话产生的能量是:
E1=1/2*2*(30000)^2=900000000焦=900000千焦
一辆小汽车(重1000KG)以100公里/小时撞击大楼产生的能量是:
E2=1/2*1000*30^2=450000焦=450千焦
E1/E2=900000/450=2000倍
这就是说一块2公斤陨石以30公里/秒撞击大楼产生的能量,与2000辆汽车以时速100公里同时撞击大楼产生的能量相同!好吧十公里,加上进入地球大气层摩擦高温氧气助燃,损失的大摡12、6公里,石密度2、65。333900吨。就34万吨啦。
现在开始寻找12.6公里的石陨石,铁的不行,密度太大。撞击威力惊人。看看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包含许多微星,它们是来自环绕着太阳的原行星盘碎片,它们因为未能成功地结合成行星,因而形成较小的天体,最大的直径都小于3000公里。
计算机显示柯伊伯带受到木星和海王星极大的影响,同时也认为即使是天王星或海王星都不是在土星之外的原处形成的,因为只有少许的物质存在于这些地区,因此如此大的天体不太可能在该处形成。换言之,这些行星应该是在离木星较近的地区形成的,但在太阳系早期演化的期间被抛到了外面。与被抛射天体的角动量交换可以造成行星的迁徙。终于,轨道的迁徙到达木星和土星形成2:1共振的确切位置:当木星绕太阳运转两圈,土星正好绕太阳一圈。引力如此的共振所产生的拉力,最终还是打乱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造成它们的位置交换而使海王星向外移动到原始的柯伊伯带,造成了暂时性的混乱。当海王星向外迁徙时,它激发和散射了许多外海王星天体进入更高倾角和更大偏心率的轨道。
后世,1992年,人们找到了第一个柯伊伯带天体(KBO);如今已有约1000个柯伊伯带天体被发现,直径从数千米到上千公里不等。许多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冥王星的个头和柯伊伯带中的小行星大小相当,所以冥王星应该被排除在太阳系行星之外,而归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应被视作其伴星。不过,因冥王星是在柯伊伯带理论出现之前被发现的,所以传统上仍被认为是行星。2006年,在布拉格召开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会议上以表决的方式通过决议,剥夺了冥王星作为太阳系大行星的地位,将其降为矮行星。无论如何,柯伊伯带的存在现已是公认的事实,但柯伊伯带为什么会存在着种种疑问成为太阳系形成理论的许多未解谜团的一部分。
在距离太阳40~50个天文单位的位置,低倾角的轨道上,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片空虚,太阳系的尽头所在。但事实上这里满布着大大小小的冰封物体,热闹无比,就是柯伊伯带。柯伊伯带上的这些物体是怎么成形的呢?如果按照行星形成的吸积理论来解释,那就是他们在绕日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碰撞,互相吸引,最后粘附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天体,形成的样子。
以最完整的范围,包括远离中心最外侧的区域,柯伊伯带大约从30天文单位伸展到55天文单位。39.5天文单位的2:3共振区域延展到48天文单位的1:2共振区域。柯伊伯带非常的薄,主要集中在黄道平面上下10度的范围内,但还是有许多天体散布在更宽广数倍的间内。总之,它不像带状而更像花托或甜甜圈(多福饼)。而且,这意味着柯伊伯带对黄道平面有1.86度的倾斜。
柯伊伯带
以半长轴为准的轨道分类。由于存在着轨道共振,海王星对柯伊伯带的结构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在与太阳系年龄比较的时标上,海王星的引力使在某些轨道上的天体不稳定,不是将她们送入内太阳系内,就是逐入离散盘或星际空间内。这在柯伊伯带内制造出一些与小行星带内的柯克伍德空隙相似的空白区域。例如,在40至42天文单位的距离上,没有天体能稳定的存在于这个区间内。无论何间,在这个区间内被观测到的天体才进入并且会被移出到其他的空间。
不行,这里的太大,都算得上行星了。再去奥尔特星云找找。
奥尔特星云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彗星进入过太阳系。彗星受到寒冷的高层宇宙空间的保护,被认为是太阳系形成时早期星云的残骸。
彗星源于带外行星亿万英里以外的云状区域。该区域非常遥远,太阳无法将其纳入太阳系。
奥尔特星云浮游在太阳系边缘,极易受附近恒星引力作用的影响。
有时这些力量会将彗星从奥尔特星云拖至星际空间。这样,它们更靠近太阳。这时,木星的引力作用要么将它们推至更小的轨道,要么将它们逐出太阳系。只有5%的彗星曾返回家园。在大行星在冥王星轨道外面存在着一个硕大无比的“冰库”,或者说是一个巨大的“云团”。这个云团一直延伸到离太阳约22亿千米远的地方。太阳系里所有的彗星都来自这个云团,因而人们把它称为彗星云或奥尔特云。奥尔特云的距离定在约15万天文单位处,大体上是冥王星距离的4000倍。速度最快的光从那里来到我们太阳系也要走上两年多,因此这里的彗星绕太阳一周要花很长的时间,只有当它们跑到离太阳几亿千米远时,才能被人们看到。它们在轨道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远离太阳的地方。以池谷-关彗星为例,它在近日点附近速度为每秒500千米,仅用两个小时就跑完了靠近太阳的半边,但要跑完远离太阳的那一边,却要花上1000多年。池谷-关彗星的周期还不算长,有些长周期彗星旅行一周要经过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所以,尽管天文学家估算奥尔特彗星云里可能有1000亿颗彗星,而全世界每年发现的彗星平均只有五六颗。
由于彗星云离太阳非常遥远,在彗星云的位置是看不到又大又圆的太阳的,太阳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普通一星”,亮度比地球上看天狼星还暗一些。但彗星云离其他恒星更是难以想像的远,彗星云得不到任何恒星的光和热,所以像一座“冰山”。
彗星就来自这座冰山,这些冰山上的来客本身也是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冰山,大的直径超过10千米,比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壮观,小的则只有几十米。这一座座冰山都是由大量的冰物质和尘埃混合而成的。冰物质中除大部分是水冰之外,还有一氧化碳冰、二氧化碳冰(干冰)、氨冰和甲烷冰等。因冰物质中混有大量的尘埃物质,所以冰山看上去是灰黑色的,而不像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南极冰山那样晶莹可爱。
由于从太阳邻近区域路过的恒星对原始彗星的扰动,质量小的彗星离开彗星云,扭过头来,或往太阳系外跑去,或朝太阳系内部飞奔。多数彗星在向太阳进发时是沿着双曲线或抛物线轨道的,经过成千上万年的长途跋涉,当它们离太阳越来越近时被人们用望远镜捕获。一些彗星与大行星相遇时轨道受到摄动,变成椭圆形轨道,由非周期彗星变成新的周期彗星,开始在太阳系“安家落户”。
奥尔特云还是柯伊伯带,都是彗星起源的一种彗星从原始太阳星云中形成的时期,基本上与太阳、行星形成的时期
离太阳约15万天文单位的太阳系边缘地区,存在着一个被称为“原云”的物质集团,它像一个巨大的包层那样、彗星就是由其中的物质形成的。原云往往被称为“彗星云”,又奥尔特云就像是彗星的主要“故乡”。
彗星云这个包层中可能存在多达1000亿颗彗星。这真是一个庞大无比的彗星“仓库”啊!其中的每一颗彗星绕太阳一周都得上百万年。它们主要是在附近恒星引力一些彗星受到木星等大行星引力的影响而变为周期彗星。另外的一些彗星可能被抛出太阳系。
奥尔特云所占空间极大,其距离太阳最近处在2000~5000天文单位(0.03~0.08光年),最远处在50000天文单位(0.79光年)。最远处距离在某些文献中的估值为100000~200000天文单位(1.58~3.16光年)。奥尔特云可分为:一个半径为20000~50000天文单位(0.32~0.79光年)的球形外层云团,和一个半径为2000~20000天文单位(0.03~0.32光年)的环形内层云团。外层受太阳系内部的牵制较弱,是长周期彗星(有可能也是哈雷类彗星)在进入海王星轨道以内之前的起源地。内层又称希尔斯云,理论模型预测,内层云团所含的彗星核数量比外层多几十甚至几百倍。稀薄的外层会随时间渐渐消亡,内层不断为外层补充新的彗星,是奥尔特云在形成后数十亿年仍然存在的原因。
外层天体中,大于1千米的可能有上兆个(万亿个),而绝对星等大于11(即直径约为20千米以上)的有几十亿个,各自之间相距数千万千米之遥。奥尔特云的总质量尚不确定,但如果假设外层中的彗星核均与哈雷彗星质量相仿,估计其总质量为3×1025千克,约等于地球质量的5倍。早期估计奥尔特云的质量更高(最高有380个地球质量),但在更准确地掌握长周期彗星的大小分布之后,估值就相应降低了。尚无对内层云团的类似质量估值。
根据对彗星的实质观察推测,绝大部分的奥尔特云天体都由诸如水冰、甲烷、乙烷、一氧化碳和氰化氢的“冰”组成。然而,1996 PW的外表符合D-型小行星的分类,但轨道却属于长周期彗星。奥尔特云可能还含有1%到2%的小行星。分析指出,长周期彗星和木星族彗星的碳氮同位素比率差异不大,尽管两者的起源地点截然不同。两类彗星都源自于原太阳星云。
找到了,就它了wwq193.吴尘马上给星辰特使发去了座标:JO908X3O5,JO908Y07,JO9O8Z91。
百度搜索 守护地球十万年 天涯 或 守护地球十万年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