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民国之峥嵘岁月 天涯 民国之峥嵘岁月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马车行驶在京城的街道上,听着窗帘外不断传进来的叫买叫卖的声音,李展鹏的心神才缓和过来。看着一旁闭目养神的陆永泉,李展鹏拿着墨迹未干的任命书有些忐忑的询问道:“老师,为什么摄政王委任我当大同总兵,还要我组建一个协的新军?”
“我以为你会等到客栈才问呢,没想到现在就开口了。”陆永泉有些揶揄的说,随后转变语气叹道:“这还要从太平天国说起·····”
随着陆永泉的叙述,李展鹏也才对现今的局势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不再是以一个后来者的视角看这个时代。19世纪50年代,中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已经近百年没有经历大规模战争而变得腐朽不堪的八旗子弟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后来太平军攻占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当时的朝廷面对的是改朝换代的局面,在如此情形下,朝廷只能让各地自行组建军队,抵御的太平军进攻。太平天国结束以后,朝廷实力急剧下滑。然而此时的中国却有两股庞大的地方势力,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就是当时的湘军和淮军。当时的湘军首领是曾国藩,胡林翼,湘军总兵力超过了300万横跨长江流域。淮系的首领便是李鸿章,当时的兵力大约在40万左右。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满人的天下。面对着这样一种局面,当时的道光皇帝和满族的亲贵对这些汉臣即使拉拢又是打压,对于湘军是分化瓦解,对于淮军是拉拢优抚。随着胡林翼,曾国藩等人的相继离世,湘军开始不复以前的辉煌,但即使这样湘军任由200多万的人马。后来,当时的湘军首领左宗棠率军平定西北后,一部分湘军就在了西北边陲。随着左宗棠在1885年去世,湘军这个庞大的地方军事集团终于瞬崩瓦解了。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就是当时湘军体系的二号人物,可他却在左宗棠离世后并没有接纳湘军其他的派系,这就导致了湘军内部四分五裂。相比于湘军的衰落,淮军在朝廷的有意扶持下的变更加壮大。当时的李鸿章身兼直隶总督,军机大臣,可谓权倾一时,而且淮系陆军总人数约70多万,遍布长江以北的地区。后来洋务运动开展后,湘军高层率先在长江以南建造南洋水师,紧接着淮军便在威海等地建造北洋水师。左宗棠去世之后,淮系开始有意的吞并拉拢一些湘军,(包括南洋水师)。1888年中法战争爆发,当时参战的部队几乎都是湘军一系,虽然湘军在路上击败了法国军队,在海上南洋水师也和法国海军打了个平手。可中法条约签署后的结果确实中国胜则不胜,法国不胜则胜。这除了和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有关外,也是朝廷有意打压湘军体系所致。当时的满族亲贵也不希望通过打败法国的胜利,再使分裂的湘军重新凝聚,变成威胁其统治基础的庞大汉人集团。
中法战争过后,湘军一蹶不振。而此时对满族威胁最大的就是淮军。虽然,通过拉拢,收买等一系列的方式,淮军的实力有所减少。可是李鸿章这个淮系大佬毕竟还在,所以整个淮军就是铁板一块,朝廷根本无法撼动。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了。对于日本那个弹丸小国,当时掌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都没有将其放在眼里,朝堂双方依然还是在相互暗下阴招。为了损耗淮系的实力,慈禧太后甚至扣留了北洋水师购买弹药的钱。可是,大东沟海战导致北洋水师主力的覆灭,都领朝堂双方都惊慌失措。面对日本人陆海两军的夹击之势,别无它法的清廷只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大东沟后,李鸿章为什么要避战保船,甚至于不再派陆军在东北作战?一句话,保存实力。李中堂很明白,慈喜太后就是利用外敌在消耗淮系的实力。其实,慈禧太后只是想要保住满人的统治,并非外界所传的那样昏庸不堪。你想想,太平天国后湘军的风头有多恐怖,全国600万的军队,湘军的几大首领就控制了超过一半的兵力,当时的淮系首领李鸿章都得看曾国藩的颜色行事。湘军可以说的上权倾天下。可现在还有湘军吗?慈喜太后可是自比清初的孝庄太后啊。你想想,能将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还有六王爷奕?等人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人,是个看不清局势愚昧的老太婆吗?在辛酋政变后,慈喜太后掌权的这前二十年的时间里其实就是不停的在断削弱汉人军事力量,以稳固满人的统治的过程。”陆永泉神色有些茫然的说。
“那,这和我被委任为大同总兵有什么关系?”李展鹏还是不解的问道。
“哎,甲午战争之后,虽然淮军湘军等汉人武装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可是整个国家的国防也变得形同虚设。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朝廷开始整编新军,并委任在朝鲜战场表现不俗的袁世凯来统领。维新变法时,袁世凯由于投靠了慈禧太后,官路开始恒通起来。通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袁世凯的北洋军由1个镇变成了3个镇,荣禄死后,其有接任直隶总督,管辖着京畿周围5省的军政大权。李鸿章死后,作为同样出身河南的淮系后辈,袁世凯更是顺利的成为淮系的接班人。1904年日俄两方出动几十万大军在东北大地进行争夺,为了稳固京畿之地的安全,慈禧太后又命袁世凯扩军,至此北洋军才有6个镇。当然为了制约袁世凯膨胀的势力,朝廷又命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管辖着湖北,湖南,的辖区内组建4个镇的新军。并同时将长江内河舰队交给其统领。至此,南北两方的实力再次获得均衡。由于京汉铁路的关系,南北双方都不敢做出某逆之举。可是,世事如棋局怎能往往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呢?1907年,在东北地区两败俱伤的日俄双方,在其它国家的压力下竟然将东北三省的主权交又还给了中国,于是袁世凯在获得朝廷的许可下便命令徐世昌率领部分北洋军进入东北。这样就导致北洋一系势力进一步的扩大,南北力量开始失衡。然而此时的慈禧太后已经疾病缠身,神志昏迷,朝廷根本就没有再次加强南方的实力,或遏制北洋实力的扩张。等到慈禧,光绪帝离世后,局面已经成为了北洋一脉人马,控制着北到黑龙江,南至长江,西到太行山脉,东至渤海之滨的局面。现在,载沣是有张之洞这个南方实力派的鼎力支持才敢将袁世凯撵出京城,并削弱北洋一系的实力。可张香帅也老了,能不能撑过今年春天都不好说。如果张香帅一旦离世,南洋军肯定会如当初的湘军一样四分五裂,你觉得整个中国谁还能压住袁世凯和他的北洋一系吗?”
看着李展鹏依然是一脸的迷茫,陆永泉轻笑后说道:“你知道当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老佛爷带着光绪帝跑到哪了吗?”
“西安啊。怎么了?”李展鹏一头雾水的道。
“知道他们走的是那条路到的西安吗?”陆永泉问道。
“这个倒不是很清楚。”
“那你知道,为什么朝廷要花银子修京张铁路吗?”
“知道,好像说是要往京里运煤。”李展鹏说道。
“这话说了你也敢信?要知道离北京不远的唐山就有煤矿啊,再说北京城外的西山也产煤啊,整个朝廷又何必花几百万两银子修一条用处不大的铁路呢?真的是向外界说的那样为了运煤,骗鬼呢!”陆永泉道。
“我再提醒你一点,当年老佛爷就是带着光绪帝从北京跑到了张家口,随后又到了大同,最后经大同进入陕西,到达西安。现在你明白了吗?”陆永泉问道。
“明白了。”李展鹏沉着的点了点头。对照这脑海里的地图,李展鹏可以清楚的看到整个北洋军其实已经将北京城的四周给包围了。一旦袁世凯起兵造反,行谋逆之举,那么整个满族亲贵和朝廷中枢跑离的方向只有一条,那就是前往塞外的张家口后转入大同前往西北。此时的北洋军占着东北,天津是北洋的老巢,山东驻扎着北洋的第三镇,直隶保定地区更是驻扎着北洋的第四镇,河南驻扎着北洋的第二镇,而且河南还是袁世凯的老家,所以如果袁世凯反叛的话,那么清廷撤离的方向就是往北京城外西北方向的张家口。而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在这条逃离路线上就有两个关键的节点,张家口和大同。
李展鹏不由想起了,辛亥革命时整个国家的状况。当时武汉起义(10月10日)成功后,革命之势迅速波及各省。就当清廷调兵镇压南方的革命党时,陈数藩等人在陕西起义取得了成功,虽然之后被甘陕总督赵尔丰镇压。当却有效的影响的临近的山西省,随后阎锡山等人10月20日左右的太原起义,李德懋等人的大同起义等都获得成功。后来听调不听宣的北洋第四镇陆永祥所部竟然在接到朝廷命令后,以迅雷不及掩尔之势扑灭太原的革命队伍,随后马不停蹄的直扑大同。在占领了大同后,陆永祥所部竟然赖在大同不走了,并造成了震惊中外的屠城事件。直到拖到了次年2月也就清帝退位以后,陆永祥所部才离开大同。而且李展鹏很清楚的记得,在辛亥革命期间张家口和热河的首府承德都在清廷的掌控之中。

百度搜索 民国之峥嵘岁月 天涯 民国之峥嵘岁月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民国之峥嵘岁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老实人不老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老实人不老实并收藏民国之峥嵘岁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