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西游迷雾 天涯 或 西游迷雾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贞观十四年春末——唐僧收了猪八戒,师徒三人继续西天取经,这一天他们走到浮屠山遇到了乌巢禅师,乌巢禅师传给唐僧一篇多心经,随后唐僧询问西天路途有多远,乌巢禅师说出很多预言。
这一回的故事虽然简单但也并非没有谜团,乌巢禅师传授的多心经其实是唐僧日后成佛的根基。
唐僧的成佛不是我们想象的简单,并非他走到灵山就顺理成章成佛了,他成佛也是通过自己不懈修炼得来的。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天上掉馅饼这种好事在西游记中也不会出现。
……
乌巢禅师住在桧树的柴草窝上。
原文:
《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桃。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涧下有滔滔绿水,崖前有朵朵祥云。真个是景致非常幽雅处,寂然不见往来人。那师父在马上遥观,见香桧树前,有一柴草窝。左边有麋鹿衔花,右边有山猴献果。树梢头,有青鸾彩凤齐鸣,玄鹤锦鸡咸集。》
西游记描写仙山洞府时大多都有鹿、猴、仙鹤等动物,但描写锦鸡云集场景的却极少,描写锦鸡的只在五庄观出现过一次。
文中写乌巢禅师住在柴草窝里,再加上作者对锦鸡云集的描写,不禁让我们联想他会不会是鸡或鸟修炼成佛的。
西游记写鸡成佛的记载也有一处,就是收蜈蚣精的毗蓝婆菩萨。毗蓝婆菩萨就是老母鸡修炼成佛的。
那乌巢禅师是鸡还是鸟呢?
我觉得应该是鸟修炼成佛的,因为窝是安在树杈上的,有可能他是乌鸦修炼成佛的。
书中还写了乌巢禅师能预测未来事。
我个人认为,西游记的神仙并没有掐指一算就能预测未来的本事。
肯定有人会反对我的这种说法,大家认为神仙应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比如观音菩萨和如来佛祖。
西游记虽然写了观音菩萨和佛祖能预知未来,但我认为未卜先知都是事先得到了消息。
比如火烧观音院这一回,观音菩萨要是能算出孙悟空火烧观音寺,她能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吗?
观音菩萨能知晓行院着火其实是靠化身感应,或者是靠手下报告得知的。她这化身和孙悟空的毫毛化身差不多,只不过是菩萨的化身是泥像做的。
如来佛祖能算出妖精来历也另有原因,这一点我们到了相关章节在解读。
我们看西游记将书中的神佛比做有法术的人更加贴切。
那乌巢禅师预测未来事又如何解释呢?
刚才我分析过了,乌巢禅师住在草窝里的,他不就是一只鸟吗?
鸟的长处是什么?
当然是展翅高飞啦!
乌巢禅师之所以能预测未来事,其实靠他飞来飞去搞的侦查数据。
浮屠山的地理位置正是福陵山与流沙河之间,乌巢禅师在浮屠山住本身就为了监视猪八戒和沙僧。
乌巢禅师预测的有那些事呢?
原文: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禅师的预测只有几项。
(1)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
接天崖其实是灵山的凌云度。
唐僧师徒过凌云度时只有悟空走过去了,即便有乌巢禅师的预言叮嘱,唐僧依然没敢踏过凌云度。
(2)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
这个摩耳岩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可能是一处地势险要的山道,但有可能也是指凌云度。
(3)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
西游记记载的黑松林一共有两处,一是黄袍怪的黑松林,一是白毛老鼠精的黑松林。
乌巢禅师所预言的是指黄袍怪的黑松林,因为白毛老鼠精配唐僧是从千里外无底洞来的,他不可能侦查到如此远的地方,而黄袍怪下凡住在波月洞,他是应该能看得到的。
(4)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这四句指的是狮驼岭和狮驼城。
大家可以查看原文就能从中找出符合点。
(5)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
这两句更好理解了,野猪挑担子指的是猪八戒;水怪前头遇是指沙僧在流沙河;多年老石猴指的是孙悟空。
乌巢禅师的预言其实只说了这么几处。
(1)凌云度(2)摩耳岩(不知道是哪?)(3)波月洞的黄袍怪(4)狮驼城(5)狮驼岭(6)流沙河
唐僧所经历的磨难大概有40余次,而乌巢禅师的预言却只有这六处。显然他预测的劫难都是明面上能看到的,所以我才说乌巢禅师并没有预言未来的能力。
……
不管乌巢禅师是鸡还是鸟,但他的法力的确很了得,孙悟空临走时想掀翻草窝,他用金箍棒捅了半天竟然没搅动一缕藤。
原文:
《长老往上拜谢,行者心中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
孙悟空为什么要掀翻人家草窝?
他并非是因为挨骂了,因为从唐僧见到乌巢禅师一直是低声下气求教,而乌巢禅师对待唐僧始终表现的高深莫测,他对唐僧无理的态度让孙悟空看了很不舒服。
当乌巢禅师飞升草窝时,唐僧还在往上礼拜,可人家禅师连头没回过,孙悟空一见根本无法忍受,所以他才用金箍棒捅掀草窝。
从这一点来看师徒二人的情分已经很深了,谁让唐僧受委屈孙悟空肯定跟谁翻脸。
……
乌巢禅师传给唐僧多心经,全名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经五十四句,句子数是一藏之数,共二百七十个字。
书中说多心经是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这也就是说,多心经其实是佛门修真的法决。
我认为多心经应该出自三藏真经,而且它还是三藏真经中的一篇,这篇多心经应该是佛门的修真总纲。
三藏真经到底是怎样的一部经书呢?
三藏真经分三个部分。
一曰谈天、一曰说地、一曰度鬼
谈天、说地并不是经书而是修真法决。
说白了,谈天、说地是修仙术或者修佛术。
谈天、说地是人修炼成仙的口诀。谈天又叫“谈天诀”,说地又叫“说地论”。
当然了,谈天诀比说地论更高级一层,因为修炼谈天诀成就的是天仙,修炼说地论成就的是地仙。
孙悟空是太乙天仙,所以他修炼的应该是谈天诀。
至于度鬼经才是真正的经书。从后文看度鬼经也能修炼成仙,它成就的神仙应该是鬼仙,但这种神仙的品级就比较低了,估计修炼度鬼经成仙的应该不是人而是鬼魂。
……
多心经是修真之总经,可想而知这篇经文的重要性。
作者把多心经的二百七十字,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写出来就是想告诉我们这篇经文是真实存在的。
这篇经文是唐代的玄奘法师从印度求取的。
下面我将“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写下来,大家要仔细观看噢!里面可能藏有修真的密码,有缘人看了有成佛的机会。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劝。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脖,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唐僧得到了这篇多心经,从根本意义上讲他已经取得了三藏真经。可以这样说,佛祖早已把真经提前传给了他,只不过他并不知道而已。
乌巢禅师将多心经传给唐僧就是让他加紧修行,目的是让他在到达灵山前修成正果。
唐僧的成佛是自己修炼的,虽然他的成佛是靠接引佛祖的度船,但如果没有他自身的艰苦修行,佛位肯定不能排在观音菩萨前面。
唐僧从小受佛法熏陶,他对经文颇有悟性,乌巢禅师只说了一遍经文他便能记住,可见他的悟性是非常高的。
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孙悟空也懂得多心经,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而且他对多心经的理解远远比唐僧深刻。
孙悟空曾用多心经开解过唐僧,他对多心经的理解远远超过唐僧。孙悟空每一次的讲解都能让唐僧受益匪浅,取经十四年的磨难其实是对唐僧佛心的考验。
我们看两段孙悟空讲解多心经的例子。
黑水河原文:
《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花豹精原文:
《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从原文就可以看出,孙悟空对多心经的理解要比唐僧高明许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孙悟空听菩提老祖讲解过多心经,要不然他怎么比唐僧还懂得佛经?这也是孙悟空与佛教有关的证据之一。
……
这一回还写了乌巢禅师认识猪八戒。
原文:
(1)《三藏停鞭勒马道:“悟空、悟能,前面山高,须索仔细,仔细。”八戒道:“没事。这山唤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老猪也曾会他。”三藏道:“他有些什么勾当?”八戒道:“他倒也有些道行。他曾劝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罢了。
(2)《禅师惊问道:“你是福陵山猪刚鬣,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八戒道:“前年蒙观音菩萨劝善,愿随他做个徒弟。”禅师大喜道:“好,好,好!”又指定行者,问道:“此位是谁?”行者笑道:“这老禅怎么认得他,倒不认得我?”禅师道:“因少识耳。”》
乌巢禅师也曾劝过猪八戒从他修行。
那问题来了?
乌巢禅师亲自劝猪八戒都没有成功,那观音菩萨随口一说八戒怎么就皈依了?
猪八戒能被观音轻易劝动其实是惧怕金箍圈的收伏。
……
读者们对文中一句话也有些争议?
原文:
《禅师大喜道:“好,好,好!”又指定行者,问道:“此位是谁?”行者笑道:“这老禅怎么认得他,倒不认得我?”禅师道:“因少识耳。”三藏道:“他是我的大徒弟孙悟空。”》
有学者认为“怎么认得他”指的是唐僧而非猪八戒。
本来挺正常的话语为什么招来学者另类的解读呢?
因为在此之前,猪八戒说过与乌巢禅师相识过程,这一点孙悟空是很清楚的,在他已经知道的前提下还问一句怎么认得他当然要引人怀疑了。
我认为这句话本来就是指猪八戒。
因为乌巢禅师问孙悟空是谁时,肯定得先问猪八戒,因为从一见面一直都是他俩在对话,而且乌巢禅师和猪八戒也最熟,他不认识孙悟空当然得问猪八戒了。
其实这句话的重点不是“怎么认得他”而是“倒不认得我?”。
这句话若真是有潜台词肯定是指孙悟空和乌巢禅师早就相识。
……
乌巢禅师口称唐僧为圣僧。
原文:
《却说那禅师见他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三藏下马奉拜,那禅师用手搀道:“圣僧请起,失迎,失迎。”八戒道:“老禅师,作揖了。”禅师惊问道:“你是福陵山猪刚鬣,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
乌巢禅师为什么称唐僧为圣僧呢?
那更好理解了,因为就连两位佛祖都称唐僧为圣僧。
原文:
《却说那宝阁上有一尊燃灯古佛,他在阁上,暗暗的听着那传经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傩、伽叶将无字之经传去,却自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
《遂叫唐僧等近前受职。如来道:“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
自从唐僧上了灵山,所以的神佛都称他圣僧。当然了,佛祖也将比丘称过比丘圣僧,但如来称唐僧为圣僧是有深意的。
我认为唐僧的背景是很大的,就连佛祖也不敢轻易得罪他。
......
乌巢禅师临别赠语说石猴能指路,表面上说是孙悟空知道西天路,其实暗指他跟灵山有关系,西天取经少不得孙悟空,没有孙悟空唐僧是到不了西天的。
唐僧修习了多心经,三人继续西天取经。
接下来他们又会遇到什么劫难呢?
预知后事如何?
请看下回《强大的黄风怪》
百度搜索 西游迷雾 天涯 或 西游迷雾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