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新纪元之十三号工程 天涯 或 新纪元之十三号工程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刘宇军给陈广博打电话的时候,他正在组织开现场分析会。因为要控制知情范围,专家来的不是很多,基本上是特邀来的。但大多是高能物理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包括大名鼎鼎的邓子兴院士,以及近年来风头正劲的中科大最年轻的教授江一峰。看起来,一是中科院面子大,一个小规模的研讨会,居然能请到这些行业大佬;二是这个项目涉及到的前沿技术对这些专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情愿不顾路途艰辛,长途跋涉到这个海边小宾馆来开会。
本以为来了这么些不多的专家,又大多是中科院系统的,会议应该能够很顺利地取得圆满结果,但没想到就这些为数不多的专家,居然也在会场吵了个底朝天,陈广博之前考虑的对专家意见进行引导的想法,看起来根本无法实现,那些大佬们对他这个门外汉的意见根本就是置之不理,这让陈广博很是郁闷和焦虑。恰在此时,刘宇军打来电话,让他综合听取各方意见,一下子就让他解了套,他可以不再考虑引导的事,可置身事外,感觉怎么大怎么来,这种不嫌事儿大的心态,让他顿觉轻松一些。
在争吵过程中,各方对于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过程,经课题组耐心解释后,意见倒是趋于统一,认可了课题组的工作。但对于现场反映出的现象的认识,却逐渐分为两派,一个是以中科院邓子兴院士为首的权威派,这一派的专家大多是量子学领域的科学家。他们认为这次试验中出现的现象,是因为大功率的能量发射和集中,产生了黑洞。至于接收到的信号,是由于黑洞吸收了能量后,释放出射线,而计算机在解析过程中,采用了量子化计算,因此也就施加了人为因素,将量子原本的不确定状态予以明确,也就是量子力学中所阐述的量子态的叠加和坍塌现象,不自觉地形成了我们所期待的结果。
另一派则是以中科大江一峰教授为首的少壮派,这一派年轻人居多,涉及到的领域相对比较繁杂,有几个居然还是网红,经常在网络上发表尖端科学知识的普及性讲解。他们认为,在这次试验中,因为超高能量的聚集产生了引力场,从而穿透了空间的维度,而接收到的信号,很有可能来源于另一个维度的空间,反映的可能是另一个空间的景象。他们进一步分析认为,那个空间,有可能是四维,甚至是更高维,他们的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与王明志相同。
陈广博在认真聆听这些专家纷纷发表的意见过程中,和课题组的几个主要成员也进行了悄悄的讨论,大家认为,两派的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处于猜测阶段,要确定哪一方的意见更正确一些,就必须开展进一步的验证。而如何开展进一步的验证,专家们却又束手无策了,毕竟这次试验反映出来的现象尚属首次,试验条件尚未摸透,而这些现象是由哪些条件造成的,也尚未研究清楚。
开了一天会,意见不统一,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考虑到这样打嘴仗,估计给多少时间都不够,因为北京还等着情况汇报,陈广博把各方意见汇总后形成会议纪要,然后临时决定会议到此结束,通知专家们第二天就可以撤了。
晚饭后,陈广博让会务组专门通知邓子兴和江一峰两个人,再进行一次探讨。当两人到会议室时,陈广博、穆天时、王明志和焦明敏几个人已经等了好一会儿。
“邓院士、江教授,打扰你们休息了。”陈广博说,“今天会议的讨论,你们的意见我们都听了,大家觉得都有道理,现在我们想重点研究一下下一步如何开展验证,希望您二位能给我们提提宝贵意见。”
邓子兴说:“下午听大家讨论的时候,我也很仔细地研究了江老师的意见,我觉得很有道理,我的想法是,将我们双方的意见综合一下,或许能给后续工作定一个尝试的方向。”
江一峰也接着说:“邓老师说的对,我们在讨论中都沿着各自的研究方向在深入,其实,在时空理论研究中,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并不矛盾,引力场和核力场也是可以统一的。我同意邓老师的意见,可以将这两个方向结合起来一并研究考虑。”
王明志说:“两位老师的意见,我们研究过,是这样考虑的,希望二位能给予补充完善。”
“我们初步设想,在试验中当电磁波聚集压缩在靶标附近时,那个地方可能形成了一个新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是由黑洞产生的。这个现象在最初的试验中曾在离子加速器内很短暂地出现过,但因为很难复现,并且也只是处在粒子层面上,后续也就没有再进行深入研究了。最近的试验现象,我们感到与当初的情况有点类似,但因为反应在宏观层面上,我们也不敢确定。今天听了你们的讨论,使我们坚定了当初的想法。”
“我们考虑,再进行几次试验,进一步加大功率密度,同时,在靶标附件安装一个监测设备,当黑洞出现时,将这个监测设备投进去进行观测,以确定里面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空间。”
江一峰很惊讶地看着王明志:“王总,监测设备一旦进了黑洞,信号根本就出不来啊,如何观测?”
王明志看着他,微微一笑,然后便看着邓子兴:“这个就要看邓院士的了。”
邓子兴有点茫然地看着他,王明志接着说:“这个就要用到量子理论的方法了。我们考虑,制造两个一模一样的监测设备,其中传感器部分则采用光子探测的方法。”
“当然,这个光子传感器是最为核心的。我们考虑,先将光束打进一个非线性晶体里面,通过偏振的方式,将穿透出来的光子变成两束,这样,这两束光子就互为纠缠态。然后,将这两束光子分别引入两个传感器中,通过空腔谐振的方式保持它们的相位和动量。当处在黑洞内的监测设备观测到周围情形时,其传感器内光子的状态必将发生改变,这时,处在黑洞外的监测设备中传感器内光子的状态也将瞬时同步发生改变,而这个改变是不受空间限制的。”
邓子兴点点头:“嗯,这就是量子纠缠效应。”
王明志接着说:“这样,我们通过黑洞外的监测设备,就可以实时监测到黑洞内的情况了。”
邓子兴沉吟了一会儿,便说:“量子的纠缠效应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上,而宏观上的表现,则趋向于经典牛顿力学,这个设想,恐怕实现起来很困难。”
穆天时接过话茬说:“邓院士这个考虑,之前我们也想过。最近,院里的精机所研究了一项分子级别的加工技术,可以生产出一批超纳米级别的微型传感器,生化所已经在定向靶用药机器人上进行了很好的应用,同时,院里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已经集中了全院的力量,大开绿灯,不惜代价,全力保障。可以说,在工程实现上,已初具能力,可以开展试验了。”
这时,江一峰插嘴道:“王总,我有一个想法,如果黑洞的另一头真的是一个高纬度空间,那么他们的科技应该高度发达了,很有可能采用引力波的广播通信手段,建议在量子监测设备旁,再加装一台引力波接收设备。在这方面,我们中科大可以给予协助。”
王明志高兴地说:“好,好!中科院和中科大本来就是一家嘛,再加上邓院士的帮助,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取得圆满成果的。”
讨论似乎取得了不错的结果,陈广博他们很是满意。剩下的时间,就是讨论下一步如何合作,开展验证工作了。考虑到明天就要回北京汇报,而汇报材料还没准备完,陈广博很是着急,后面的具体技术细节讨论他就没再关心,赶紧去准备材料了。其实吧,他的心里也有点怵,毕竟这个领域太过高精尖,他也不怎么懂,与其坐在那儿干听,还不如干点自己熟悉的事。
离开会议室,陈广博便到宾馆专门为课题组准备的办公室去了,那儿有几个课题组的年轻人还在推汇报稿,他要去那儿和他们一起准备这个材料。
几个年轻人还在办公室里热火朝天地干活,把电脑接上投影仪后,一边组织文字,一边讨论,几乎忘我,连陈广博什么时候进来的,都没有察觉。
陈广博也没有打扰他们,自己找了把椅子在靠近门口的地方坐了下来,静静地看投影上的PPT文稿。因为前面没有参加,他得赶紧熟悉一下,尽快融入到汇报材料中去。
百度搜索 新纪元之十三号工程 天涯 或 新纪元之十三号工程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