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彻明 天涯 或 彻明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襄阳城北三十里,有一山耸立,四面皆悬崖峭壁,唯从南,有一小经可直通而上。因其状如烛,故称烛山。泰康元年陈太祖攻克襄阳,见此地奇特,登顶而眺。陈太祖言,烛山似被横斩而去其顶。此地乃天造,或可达天听。故更名天听山,于天听山立佛栖寺。占地五百余亩,置佛像一千三百余尊,殿堂楼阁百余,僧侣四千余众。盛极一时。
元德四年春,天火忽从天降,直入天听山悬空而爆,天听山顷刻灰气涌起,佛栖寺瞬间尸山火海,似天塌地陷。后计共死伤者七千二百七十二人,大多焦若黑炭,万物存者百不过其一。
元德四年夏,废佛栖寺及天听山,改回烛山。自此烛山之上,阴风阵阵。时有人言,夜半常闻哭泣及念经声,致方圆十里,百姓皆迁。又断壁残垣,非常人莫敢近。
元德十四年,天下三分,襄阳南阳乃四战之地,百姓避祸皆迁徙,人口锐减,烛山更人迹罕至。
——《襄阳郡县图志卷十三·烛山》
夜漆如墨,不见日月星河。襄阳城下,疾风骤雨,听不见到万物嘶鸣,只有那呼啸的风声和着那一幕幕的急雨,似乎在诉说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
襄阳城外三十里,烛山之上,风雨比襄阳城中更加的猛烈。在一片废墟中,只看见在最北边的仅存的一座未倒的残破偏殿中,闪出一点点微光。而在偏殿之外,十几个黑衣铁骑静静地围在偏殿之外,四下警惕着。
偏殿里门窗早已损毁,斜落在地,庸乱不堪。殿内杂草丛生,随风而荡。时不时一片瓦砾被吹落在地。成了风雨外唯一的声响。
风呼呼地刮进偏殿,已是深秋,风刻在脸上只有一个字凉,从心底的凉。
偏殿中一青袍裹胸甲小将大气粗喘,似是匆匆赶到。正作揖望着站在窗前的将军。红缨枪侧,鎏金滚龙甲御身,二尺长须轻扬,双手倚后,给人一种无比的威严。此人正是陈朝的定国军节度使,定国公温信。
“快到子时了吧,温弘。”
青袍小将微微一怔,侧首望向身旁的刻漏,双手作揖道“禀叔父,已是子时一刻了。”
“或许是慢了些,二殿下特使已入襄阳城几时了?白衣也已经渡江了吧?”毫无语调的声音。冷,如风雨的冷。
“李朝将军已安排谢特使夕落时分扮成杂货郎入城。白衣已经全部过江。”
除了呼啸的风声和雨幕砸在地上的撞击声,一切又归于沉寂。温弘很是惧怕这位叔父,人称关公在世的温公。虽然叔父卧蚕眉丹凤眼,二尺长须,身长八尺。但是温弘知道,除了外貌,叔父不怎么像传说中的武圣关公。
温文尔雅,儒雅平和,对将士,对百姓,爱民如子。唯有对敌人,眼中才会出现那吞食天地的杀气。所以温弘还是有点惧怕叔父的,至于为什么,还是敬畏吧。尊敬而畏惧。就好似让温弘杀进建康,提当今圣上人头,温弘也不会眨一下眼,可如果叔父怒不可遏,温弘就会茫然失措。
此时的温弘,想问但又不敢问。温弘也不知叔父派温边尘去建康刺探虚实是对是错。但温边尘此行必定九死一生。
这天下事温弘不敢说,不敢想。但是山雨欲来,风已满楼。
“叔父,此乃绍兴府最上品花雕。酒已温热,喝一杯暖暖身子吧”
温弘望着柴火下热气腾腾的花雕,盛起一碗,正欲端向温信,只见温信抬手一挥,做出停的手势,
“温献,让外面的兄弟换防。你们都一人进来饮一杯热酒。”
“得令。”本来笔直站在门口的守卫匆匆奔向门外。
待门外的十几骑和温献依次作揖喝完温酒,拜谢温信后,温弘望向已所剩无几的酒坛,只得盛起最后一碗,再次端向温信。
“你喝吧,当年吾兄战死南阳城,我早已把你当做自己的儿子,况且我襄南温氏后辈中,有出其右者,也只有你和尘儿了。”
“这,叔父,我才年方二十,血气方刚,不饮也不冷的。”
“我知道你担心什么。温氏三百六十三口,入建康城。明面为嘉奖褒赏,实则为质。此事若成,以襄阳南阳为筹码,我必让三百六十三口安全归乡。”
“二殿下虽然体恤民生,但是素来不喜欢名门望族,只怕一旦得天下,不止三百六十三口,只怕我们整个襄南温氏,都留不下一人。况且,圣上一定就要置温氏于死地么?”
“四镇节度使已灭其二,只剩下我和镇国公单南忠。”
“没有一个皇帝喜欢名门望族,但又不得不依靠名门望族。”温信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望着窗外高高溅起的水花,自太祖起,温氏世代忠良,到今天这里,已是树大招风,令圣上不安了吧。
温信轻捋长须,目光忧郁,“如果事败,要你取我首级,换襄南温氏一族,你当如何?”
温弘心中一颤,双膝跪地,俯首而叩“弘儿愿战死襄阳城,若行此事,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
“没了襄南温氏,你才真的无颜面见列祖列宗。”
顿时温弘紧咬牙关,藏在面颊之下的,是恨,恨帝王的鸟未尽,却要弓藏。
“温氏不可无公。”
“温氏若是没我,或许也不会这般遭帝王忌惮。”
若彻晓温边尘不至,就无法知道建康城所有的底牌。
且不说温边尘已迟数日,现在就连二殿下特使都已经悄然进城。温边尘如若已身死建康,那二殿下派出的特使也不过是天子给温信的缓兵之计。那时候或许真的只能起兵造反。
疾疾风不止,潇潇雨未歇。心本向鸿月,奈何帝辞绝。
百度搜索 彻明 天涯 或 彻明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