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喇叭匠 天涯 或 喇叭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当老人安享晚年的时候,有时候会聚在一起聊聊天。谁吃的多,有多精神,天天啥时候起啥时候睡。又有时候感叹一句,年轻时候觉得老太婆老头子不中用,身子骨不利落,干不了啥活了,现在自己倒成了老头子老太婆了。有一些孤寡老人,一辈子无夫无妻无子无孙的,老伴比自己先走了几年的。聊天的时候会经常听到阵阵叹息,自己活得累,怎么还不死呢?一个孤苦伶仃没有后代的老人,自己啥时候死都不知道,哪天横死了,也不会有人发现。
十来年前有位老大爷,无子无女,快要八十多岁高龄了,为人淳朴真挚,村干部和领里很关心他的起居,晚年清闲,没有大富大贵的生活但衣食无忧,过得清闲自在,在院子里开上片小菜园,打理打理种的花。但他在冬日晚老死后,因为寒冷领里乡亲不咋出门了,他在床上躺了几乎一周才被来送吃食的一个大婶发现,她被床上那具开始腐烂已经有了臭味的尸体吓得大喊着惊跑出来。村里凑钱买了个棺材把他草草埋了,没有人来吊丧,吃白席饭,也没有请戏班。甚至有些村民在几个月之后才知道他在一个冬日的夜晚已经老死了。
要是有老伴陪着的,每天倒不说什么生生死死的了,每天逗逗孙子孙女,看着孙子孙女长大,也有盼头。老伴真的早死了那绝对是一大刺激,甚至我奶奶她爸爸去世时,她的妈妈隔了一天也死了,白席都还没有吃完。下葬那天穿着白帽子白鞋的大队抬着俩棺材一块埋到同一块坑去了,留下了一块驼峰。后来的子孙来扫墓倒也不用扫完这个祖宗的再去旁边的山头扫另一个祖宗了。
在城市,找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做坟,那得花不少钱,但在农村,如果河边的地刚好是你的,那可以埋在那,不用花钱了。遗照在 陪棚 的时候用的最多,其它地方就见不着了,不管是入葬还是放炮的时候都用不着遗照了,但大白队去坟坑的时候儿子女儿有时候会端着遗照走。而陪棚也就是第一步了,陪棚之前的杂事,去租冰棺,给老人换衣服,烧香啥的就都是亲人干,等来吊丧的客到了,老人临终前住的屋子门口已经搭好了丧棚,丧棚两边挂着联正中间还有个大大的哀或者Ji字,丧棚中间一般正对着屋舍大门,方方正正的丧棚前面是大门后面也就是来宾了,而请来的戏班一般都是在右后方,丧棚两边就是跪着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了。丧棚里面,前边也就是对着门那,是一个古朴的红木桌,深深一嗅还能闻到奇特的木香。桌子上摆放着大鱼大肉都正对着放在桌子上的老人遗像。
陪棚算第一步,因为在这的时间最长也是特别重要的开头,来客第一步就得到这。陪棚不是客人陪死者亲人,跪在丧棚两边的都是至亲,他们在这跪的时间最久,也不能换人,两天下来膝盖都跟没了一样,随着主持白事的几个老头念完来吊丧人的居住地和姓名,(我们这把来参加红事白事的人叫kei应该差不多就是客,下面用客代替),来吊丧的客遍一个或三个,五个进来。要三跪三磕头,等到了自己的位子,老头会大喊声跪,干脆利落,主持的老头站在遗照旁边,把空酒杯放在靠近遗像前客的手上,向里面倒白酒,客遍把里面的白酒恒撒自己身前。然后磕头,等客嗑完头,两边的至亲再向中间的客磕头,算是谢客,头磕了下去随着主持老头悠长的喊声起!双手从身体两边向上走并缓慢向对方靠拢,等头稳直了手已经合在一起了,然后站直身子,把合上的手向两边放开。接下来的二磕头三磕头也一样,但三磕头时客手里不再撒酒水,会拿吃食在遗像前画个弧。
做完陪棚的客就要等下一波人,一天会办两次席,上午来的客中午吃,中午来的客下午吃,来帮忙的远远近近的亲戚在早上一起吃顿粗茶淡饭。陪棚大概要两天,第三天就要下葬。
如果不算准备棺材这些的话,一般是陪棚一天第二天就下葬了,还有一些生前朋友多的人就得三天下葬。下葬之前的晚上,会有戏班在死者院子里表演,京剧黄梅戏豫剧变脸小品,总得下午开始晚上八九点才结束,观众也从傍晚吃完了晚饭来看表演,然后慢慢散去,等到了快结束的时候就没几个人了,也有几个表演生动的戏班能夺得观众的喜爱整个人都精神抖擞,这样从表演开始到结束观看的人都很多。晚上的表演来看的观众就不只是亲戚和客了,大都是村民,是那些领里相亲。一晚生动的表演总能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乐谈,谁表演的好谁把他逗得哈哈笑,而老人去世的消息也就能人尽皆知,那些没亲人的孤寡老人死后就只能被棺材一埋一烧草草了事,戏班晚上的表演正好就像一张嘴,能快速的把去世的消息传给各个村民,没了戏班的表演孤寡老人死后甚至不会有几个人注意到。
陪棚时,至亲在客磕完头后向客磕头,这是谢客kei。还有就是白席吃到一半时,远的近的亲人又会戴着白帽穿着白衣白鞋在席中开阔的位置向西南下跪,这也是谢客,三跪三磕,跪了再起身起了身再跪。这也就是两钟谢客了,席上谢客和遗像前谢客,麻烦的很
陪棚中有一大步十分浪费时间,如果来的客跪拜完直接准备吃席餐那一天迎三四趟都没问题。
当客凑够了数,所有近亲远亲和来的客都要戴着白帽穿着白鞋排起长长的队伍去土地庙,队的前头是逝者的儿子女儿,中间是客,后排就是小辈。家离土地庙近的还好,远的就苦不堪言。
平常自己走3分钟能到的地方,白队就得走十几分钟。
首先走路不能抬头,走到哪就得哭到哪,哭声震天。一步一步往前迈,双手还要拿着一根细长木棍。等到了土地庙了腿才终于能歇歇了。
到了土地庙亲人和客要先向土地佬磕头,再由儿孙在土地庙上边走圆圈边泼汤。客就要根着主持老头跪下又起来。
泼的汤闻上去十分难闻反胃,据说亡灵三天内都会停留在土地庙,泼的汤也就是送的灵餐,下葬之前,都会有亲人送饭。这种汤不管是看起来还是闻起来都特别特别反胃,特别难闻。
送汤 当地叫“泼汤”。
山东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男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
入土下葬的路上,队伍不管是客还是亲人都累,走法和去土地庙泼汤一样,但是路程更远更崎岖难走。最累的就是抬棺材的儿子了,自己的儿子不够4个,就用兄弟姐妹的儿子。大木棺材沉,里面还躺着老父亲老母亲。农村迷信,相信棺材入土前不能在路上呆的时间久,最好一口气就能到坟坑。要是受不了了,就拿凳子放棺材下面隔着,绝对不能让棺材落地,这特别不吉利。棺材都是实木的,几个大壮汉也撑不了抬个棺材走这么远的山路,抬棺材的儿子也不可能不停下歇脚,但棺材绝对不能落地,甚至有成煞成僵尸的说法,所以为了防止抬棺材的人体力不支,不仅有凳子,还有几个邻居朋友做备用,一旦没了力气就立马过去换人。
至于抬馆人的禁忌,首先就不能让棺材落地。至于能不能说话这都无关紧要了,有人说,抬棺材的时候不能说重说沉,否则棺材会突然变重。有的死人舍不得走,灵魂拽着地不让棺材动,这时候家里德高望重的长辈,过来说声走好了别担心,棺材又突然轻了。又有句话说慈棺落地是不舍,凶棺落地是不甘。我没见过啥凶棺,但家里慈善和蔼的长辈老死了病死了还真发生过一例慈棺落地。是我去世的大爷爷,人已经没了十多年了。我大奶奶在18年时候摔了一跤,在床上躺了连个多月,暑假七月中旬时由于人老体衰还是走了,我大爷爷棺材落在了村子口,倒也庆幸不是公路,因为迷信,棺材落在哪就是死者想埋在哪,就必须照这死者来,换个地方埋了。我叔也就只能找到那片地的主人允诺给多少钱,才被允许下葬在他家的地里。
等死者入了地,放了炮,埋了土,烧了白帽白鞋,给死者烧完纸做的马,大别墅,童男童女,牛,吃的喝的穿的。客也就都散了,等亲人收拾完席,远的近的也就渐渐走光了。
儿子女儿要等父亲母亲的头七,还有三七,五七,七七。
在下了坟第三天,就要儿女侄子侄女去瞧坟,去安慰亡灵。
人死后,要过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第一个七天会做个头七,
老人们讲,头七的时候,人的灵魂还在各处飘荡,在望乡台上,时时刻刻都在看着自己家乡。到了头七晚上半夜的时候,自己的亲人在家里烟囱旁边烧一个梯于形的东西,叫“天梯”,只有烧了这个天梯,灵魂才能顺着这个梯子达到天堂。虽然这只是无情,但是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即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谁又肯让自己的亲人在这种事情上受委屈呢?
头七三七七七被列为三七,丧葬主要的日子。头七三七都要祭拜上坟,缅怀死者。
据传说,人死后,虽出殡,五七之内灵魂不离灵屋,因而应当守灵。守灵者是死者的儿孙及侄子们。他们在灵屋睡草铺,与亡者共眠,以免亡者寂寞。守灵一月零五天,也就是五七。
民间说四十九天之内,是亡灵到处游荡的期限,孝家按时做七,源源不断地供应纸钱,能不让亡灵在阴间受困。七七四十九天内不会变成鬼,还是中阴体,门神也不会阻拦自己家的半鬼。七七以后,也就丧止了。远方打工来陪老父亲老母亲的儿女也就走了,不是留下一个空房子留下孤单的父母。就是以后那座房子只会有一个人住了。
百度搜索 喇叭匠 天涯 或 喇叭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