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至亲难忘 天涯 至亲难忘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清明时节回家祭祖。祖坟坐落在秦岭山脉一峰下面的林子里松柏挺拔,桃花盛开,犹如仙山琼阁。在曾祖父、祖父、父辈的墓碑前一一上香、烧纸后,在母亲坟前坐了下来,回想母亲的历历往事。
1921年10月,母亲出生在南秦河畔的一个杏林之家。外公是当地有名望的老中医,在县城开间很大的药铺,由于身高体胖,晚年走不动路的时候,常坐四抬大轿出诊行医。生活在优越的家境,大家闺秀的母亲不仅女红做得好,而且断文识字,能读报纸上的文章。
母亲20岁时嫁到槐荫堂赵家。槐荫堂是个大家族,曾祖父弟兄二人、祖父辈弟兄六个都没有分家,在一个锅里吃饭,家有几十亩地,在县城开有数间商铺。母亲和几个婶娘天不亮就起床为一家几十口人做饭,晚上还熬夜为城里的蜡烛铺制作蜡烛;上床休息时已到午夜时分,腰疼背酸。
母亲生大姐时,家道中落。先是两个曾祖父分家,接着祖父弟兄四个也分了家。那时,祖父已双目失明,父亲因患肺痨从于右任创办的三原中学退学回家。1949年祖父去世时,家徒四壁,父亲穿着孝服四处告借,最后砍了村上一棵桐树打了口棺材才草草入葬。
爷爷去时候后,父亲患肺痨病不能下地干活,家里的几亩地就全由母亲一人操持。好在解放后实行土改,土地划归集体,先是合作社,后又是人民公社,母亲同男劳力一起下地干活,成为村上妇女中挣工分最多的社员。
父亲从外公那里搬来的一堆医书,刻苦研读,自学诊治,病情日渐好转最终康复,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1955年我出生时,父亲已作为一名自学成才的中医,进入乡联营卫生所工作了,每月挣38元工资,加上母亲挣的工分,勉强维持全家8口人的生计。
1958年人民公社实行大食堂吃饭,当时家里每顿饭全靠母亲从食堂担回来的两大罐子稀饭。开饭时,母亲总是先让老人和孩子先吃,到自己碗里常常所剩无几,加之又要参加繁重的劳动,母亲常常饿晕在地头。记得有几次母亲突然晕倒在担饭回家的路上,罐碎了,稀饭全洒在地上。回到家中,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母亲放声大哭。有一次哭声惊动了好心的村干部,连忙安排食堂再做饭送到家里,全家人才吃了一顿饱饭。
上世纪60年代初期,自然灾害带来了大饥馑,村上人挖野菜充饥。母亲和祖母整天上山挖野菜,将挖来的野菜再拌上稻糠就是一顿饭。母亲舍不得吃,饿的得了浮肿病,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幸亏父亲到深山里行医,带回了一些黑豆,才救了母亲一条命,全家人也逃过一劫。
1968年,我家因解放前雇了“长工”被补划为“地主”成份,母亲认为给我家划的成份不公平。事实是,解放前3年,一位叫“老李” 的孤寡老人讨饭时被大家族收养,1946年分家时老李已年逾80岁,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同情老李,把他接回家悉心瞻养,直到去世。母亲迈着小脚步行数十里去公社、县上申诉。多次申诉后县上派人到村上调查,村上的老年人都站出来证明老李不是长工,这才取掉了我家地主成份重定为中农,一家人又搬回原来的院子。
大姐嫁给了一名公安干部,每年队上要的粮款都是姐夫交钱。我家经济开始好转,但村上还有许多贫困家庭,母亲时常给这家端一盆米应急,给那家送一斤面接济;我的两个同学交不起学费辍学在家,她让我把钱送过去让同学复学。父亲回家后母亲总是给他说谁家的孩子病了、哪家老人头疼,把人家领到家里针灸。当时村里人都很穷,看完病买不起药,父亲就免费给药,每月垫付药费10元左右。因此父亲在南秦川道上博得“好先生”的美名。乡亲们也称母亲为“贤惠大嫂”,谁家做了好吃的,总要端一碗送来。有一天一个讨饭的老大娘晕倒在我家门前,母亲把老人扶到家中细心调理,吃了几顿饱饭后,老人有了精神要走,母亲挽留住下来,直到她的儿子闻讯来接时才把老人送走。
1968年,学校停课。我回村上当了“放牛娃”,每天扛着扁担到15公里外的山上砍柴。由于路途遥远,鸡叫就得出发,母亲总是半夜就起身做饭,叫我起床吃完饭,再带一个用棉布包裹的饭盒,送我到村口和伙伴们一起出发。天还未亮我们已到达目的地,太阳升起时砍好柴,稍事休息后,就扛起七八十斤重的柴担往回赶,当时我只有十二三岁,半路上七八十斤重的担子越担越沉,走不动时想起母亲消瘦的身影,浑身顿时充满力量。记得有一次,山里人因我们到他家的自留山砍柴,把我们柴担子夺了,我空着扁担往回走,泪流满面伤心至极,我不是心疼那一担柴,而是觉得对不起半夜就起来做饭、又把我送到村口的母亲。
1977年,恢复高考,母亲鼓励我复课考学,每天晚上陪我看书到深夜,天不亮又叫我起床读书,她总是念叨着要“头悬梁,锥刺骨”。家里有一张供桌,每天起床母亲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把书摆放的整整齐齐。高考前3个月,她不让我下地劳动,变着法子给我做好吃的。当我把录取通知书放到她面前时,她笑着说:“我娃行,能吃公家饭了。”离家上学的那天早上,母亲把她缝好的崭新被褥递给我,语重心长地说:“要不是恢复高考,你这一辈子就只能当农民了;到了学校要好好念书,以后的路就靠自己了。”我背起铺盖往前走,走了一里多路回头看,母亲还站在村口那颗大树下的一块石头上往前眺望。这使我想起了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
改革开放后,我们姊妹六个(除老五因病在家里务农)陆续进城工作,相继结婚生子,母亲又开始了新一轮劳役。先是给大哥管护两个孩子,接着又为二姐、四弟、六妹、七弟看孩子,整整看了十五年,孙子们一个个长大了,母亲一天天衰老了,本该能享几天清福了,不料父亲却突然中风卧床不起,这又苦了母亲,一伺候又是十年光阴,直到1994年父亲病逝。此时,母亲已经76岁了,背也驼了,头发也白了,但身体还算硬朗。
2000年,我调到省城工作后想把母亲接来,无奈一直住着一间房子。2002年10月,单位分配了一套三居室住房,我第一天搬家,第二天起床就对妻子说“回去接妈”,妻子说:“东西摆了一地,等收拾好了再接吧!”我说:“不行,已经给妈说了。”于是驱车120公里赶回村子,老远就看见母亲提着一个包袱在村口的那颗大树下眺望,我捧着母亲的手含泪说:“妈,您在家等嘛,外面风大。”回到西安,一位朋友为母亲设宴接风,母亲进了酒店问:“茅子在哪里?”朋友不解:“茅子是啥?”我说:“我妈想上洗手间,”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妻子出身农村,通情达理,为了孝顺母亲主动联系借调到西安上班。每天早上起来把饭做好端到母亲面前,中午又步行数里赶回来做饭,每天还留下一些钱让她到街上吃零嘴。两个儿女也很懂事,争着在地板上打地铺把床让给奶奶睡。母亲在我这儿生活了一年多,体重增加了20斤。正月十五那天晚上,妻子扶着母亲到钟楼看花灯,后面跟了一群记者,镁光灯“嚓嚓”地闪。母亲纳闷地问:“咋这么多人跟着我照相?”妻子笑道:“妈,人家在摄您的三寸金莲;您同大熊猫一样,是国宝。”
大哥、我和七弟在单位都有职务,母亲常教育我们弟兄三个:“妈不指望你们升官发财,但一辈子要积德行善;善事做多了,老天会庇护子孙平安。”2015年我退休后被一家民营企业聘去北京当经理,到任15天接到老领导的电话:“听说你退休了,来省慈善协会做点事吧!”开始我想人家大老板在西安等了我7天,才来咋能走呢?但想起母亲的教导,就毅然请辞;老板见我去意已决,拿来一沓钱作为报酬,我分文未取,连夜坐火车赶回西安到陕西省慈善协会报到。朋友后来问我:“每月几万元的高薪你不拿,回来做慈善又不发工资,何苦?”我用徐山林老会长的话回答,“退休后一不干挣钱的忙事,二不干养花的闲事,就干扶贫的善事”。
2003年,七弟带母亲到照相馆照了一张肖像,照相馆将照片放大展在大街的橱窗中,常有行人顿足:“这位老太太好慈祥呀!”
2004年春节前,母亲突然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我请了一名保姆照料,但母亲身高体胖,保姆扶不起来,大小便都在床上。只有我或妻子下班后携手才能扶她上洗手间。经过诊治,母亲的病略有好转,大哥要将母亲接回家,临走时母亲抓着门框喊着:“我不想回,我不想回…”这是我终生最难忘的一幕。我也不让母亲走,大哥急了发脾气:“妈都86岁了,必须老在家里!”就这样,我流着眼泪送走了母亲。
2004年3月15日,我在北京参加CCBA会展,大哥发来短信:“母亲病危,速回!”我连夜乘飞机赶回西安,驱车回到老家时母亲已躺在灵床上,面带微笑,安然慈祥。
母亲是一盏灯,她淳朴善良的天性照明了儿女的人生道路。
母亲,您太累了,歇着吧!

百度搜索 至亲难忘 天涯 至亲难忘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至亲难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商洛山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商洛山夫并收藏至亲难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