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迁徙的氏族 天涯 迁徙的氏族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朱元璋开创明朝,历经多年辉煌,比如洪武之治,仁宣之治。
但其子孙后代逐渐走向衰败,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16世纪隆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若干手工业行业中出现。
明朝晚期,明熹宗在位时期,朝廷腐败严重,皇帝每日里只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朝中奸臣霸权,尤其魏忠贤大权在握,加重税赋,百姓苦不堪言。到了明思宗时,终于,老百姓忍无可忍,发生起义。当时的起义军名为大顺。
1644年,明思宗自缢于北京煤山,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结束。
以上为历史背景,就是这么一个动乱的朝代导致了山西洪洞县农民大规模迁徙。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乡,原本也是男耕女织,老幼欢笑。自明朝中期工业兴起,随后资本主义阶级出现,乡里大多男劳力不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很多人投身于生产行业,为资本主义者效命。这么一来,原本其乐融融的乡村顿时变得冷清起来。大槐树乡东部靠近大山的一个小村子更是如此,村子里人们大多姓陈,陈桂蓉就是这个村里的姑娘,当时陈桂蓉年方18,正值如花岁月,陈父陈大贵膝下两子一女,陈桂蓉排行老三,作为最小的女儿,陈父不但没有重男轻女,反而对她甚是溺爱,家里家务农活从不让她动手,陈母和两个哥哥也非常恩爱。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陈大贵忽然得了重病,看遍了乡里的医生也不见好转,反倒是家中积蓄花了个七七八八。陈大贵还是每天不停咳嗽,有时甚至咳出血来。体力也急剧下降,走不了两步路就直不起腰两腿打颤。无奈之下,陈家老大老二跟陈母一合计,双双撇下妻儿外出寻找手工作坊,以图挣些银钱为父看病。好在当时洪洞县里已经有很多作坊,兄弟俩就在一个纺织行里落了脚,两人负责调配染料给布匹染色,两月下来,还真攒下几个钱。不了这一天夜里作坊忽然起了大火,所有的成品原料和器材一下子烧了个精光,就连伙计都烧伤了几个,还好,陈家兄弟毫发无损。
陈家兄弟在做工期间结识了同是大槐树乡的一个年轻后生,是乡镇南边的村里的,姓刘,名叫应全。刘应全长的眉清目秀,为人也是活泼开朗,能说会道。
作坊没了,但是作坊老板这几年没少赚钱,合计之后决定重新建立纺织行,于是第二天就找来各样工人开始翻整。至于那些制造纺织品的伙计们,老板让他们先回家,一个月后再来复工。
那时候车马书信,不象现在这么交通发达,而且爬山趟河的,路上又要耽搁许多功夫,即使有马车也不是他们做工的人能坐的起的,所以平时即使去赶集,七八来里的路也要起早出门,打黄昏才能回家。这一天陈家兄弟一大早就收拾了行李和刘应全一路同行往家赶去,三个年轻人一路有说有笑,加上三人年轻体壮,中午也不必吃东西,渴了喝河水,累了就在路边坐一会,所以到了傍晚就走到大槐树乡了,不过日头落山后山路更是难走,三人商量,这就是走到陈家也快要半夜了,所以陈家兄弟就挽留刘应全现在自家歇了,等明天再会自己家,刘应全推脱几番,架不住陈家兄弟的热情,也就答应了下来。哪知,这么一来,为以后埋下了祸根。
陈家兄弟和刘应全到家的时候已经是亥时了,就是晚上十点多。陈家父母和陈家兄弟的妻儿已经睡下,就只剩下陈桂蓉屋里还亮着油灯,陈桂蓉最近跟母亲学会了刺绣,正在用功呢。兄弟俩喊出妹子,把三人迎进堂屋,点起了油灯,陈桂蓉和刘应全不约而同的朝对方打量过去,两人俱是心里咯噔一下,一个心说,好美的姑娘。一个感叹,这男人真帅!
陈家兄弟放下行李,声响惊醒了父母和妻儿,两兄弟和刘应全去父母屋里向二老说明工坊的情况,刘应全也礼貌的问了二老的好。陈母看到两位儿子回来了,高兴地穿衣起床和两位儿媳妇为三人做饭菜去了,这陈桂蓉正值情窦初开的年龄,看到刘应全生的眉清目秀,谈吐得体,对自己也是恭恭敬敬,就鬼使神差的献殷勤,不停的为三人端茶倒水,洗来时令水果让三人吃,刘应全虽是不动声色,内心也早就波涛汹涌了。做好了饭菜,陈母和陈桂蓉就回屋睡觉去了,三个大男人一天没吃东西也是饿极了,狼吞虎咽的吃饱之后陈家兄弟又拿出一坛子汾酒三人饮了,吃饱喝足,困意来袭,陈家兄弟为刘应全安排了一个放杂物的房间,打了地铺,刘全有就住在这里了,一家人就都睡觉去了,一切回复安静。那陈桂蓉和刘应全自然是不太容易入睡,心里各自想着对方,这些就不多说了。
一大家子睡得正香,忽然外面噼里啪啦下起大雨,这夏末秋初,天气还真是说变就变,陈家兄弟起来看看家畜家禽和各处房屋,确认没什么异常后就又睡了,刘应全和陈桂蓉心里却暗暗祈祷,就让这场雨下得更大些吧,毕竟,人不留人天留人!
还真是,这场大雨一下就是四五天,山沟里山洪暴涨,路都冲垮了好几截,理所当然的,刘应全就留在了陈家,平时也帮陈家做些家务活。由于暴雨一直没停,也没什么事做,这家人大多时间就是在屋里剥花生玉米粒,自然而然的,陈桂蓉和刘应全多了很多说话共事的机会,几天下来,两人已是难分难舍,周围人自然也是看出端倪。陈家父母还专门打听了,刘应全是南边十几里村子的人,家中父母健在,有一长兄也早就结婚生子在家务农,家境倒也殷实。所以陈家也就不反对两人,任由两人相处。
几天后,雨停了,刘应全也走了。回家就向父母家人说明了陈桂蓉的事,刘家自然也没意见,于是,两个年轻人就自然而然的相处,又过了几个月,社会动荡严重,各地都闹起义,有些本就安安生生的家庭,也被煽动起来,包括陈家兄弟,在别人的游说下,忽然觉得,凭什么呢?凭什么我们要累死累活的做事,资本家就可以坐享其成,我们辛辛苦苦干活,他们吃香喝辣?忽然觉得太不公平了,终于,陈家兄弟俩也加入了起义,然后不顾家人反对就跟着大队伍一路往京城打去。当时的京城是应天府,南京。不过刘应全因为和陈桂蓉腻腻歪歪的,舍不得离去,所以,不管谁说,都没有动容,因而留在老家。
这么一来,陈家兄弟走后陈家没了壮劳力,家务农活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刘应全的身上,刘应全在家人的教导下,先去陈家帮忙干活,然后才干自己家的活,好在刘应全家父亲也还健壮,刘应全的哥哥也很能干。只是,在陈家呆久了,事情就出来了,陈家兄弟的大媳妇名叫黄秋香,长的凸凹有致,脸蛋修长,尤其一双大眼睛仿佛会说话,相当撩人。丈夫已经离家一年多了,她一个三十多岁的小少妇竟然忍不住内心寂寞,对刘应全产生了想法,时不时的趁着没人对刘应全说一下暧昧的话做一些撩人的动作,可怜刘应全一个火气十足的年轻人,终究没抵挡住这软香诱惑,全面沦陷下来,他二人跨越了禁河,想方设法的偷偷幽会。好在黄秋香这妇人心思慎密,每次都能瞒天过海,还把刘应全也教的撒谎不脸红。所以,始终没人发现两人的奸情,而刘应全和陈桂蓉也还是继续腻腻歪歪。
就这么几个月过去了,远方传来消息,陈家老二在起义战争中不幸身亡,而陈家老大也下落不明,陈家父母听闻之后,老泪纵横,不到三天,陈父陈大贵悲伤过度加上自身的多年疾病,终于驾鹤西去了,办完丧事第六天,陈母也卧床不起,陈父头七那天,亲友为陈大贵烧去纸钱和许多纸扎同男与女,纸扎房屋车辆等等,又为陈大贵加高了坟墓,一切丧葬事宜办理完善,已是黄昏时分,天空又灰蒙蒙的飘起了细雨,一众人便打道回府,走了几十米远,陈家老大的五六岁孩子冷不丁一回头,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一头扎进家族一个堂叔叔怀里,再也不敢回头。众人连忙回头看,只见陈大贵的坟头前腾起一米多高的火光,活脱脱就是一个人形啊!早时期的农村,大家关系都是十分和睦的,邻里之间有什么事大家都相互照应,亲友们也是有求必应,更何况这种丧葬事宜,况且陈家一直人缘很好,所以陈父头七这天来了三四十人为陈大贵过头七,众人仗着人多,倒也不是很害怕,一大群人走近些细看,只看到陈大贵的坟前卷起了一阵旋风,吹起了还没烧完的纸扎品,远处看起来像极了一个火红色的人!但偏偏诡异的是,这时候虽说天空阴暗,细雨蒙蒙,并没有刮风。那时候的人们还是比较迷信的,大家以为陈父有什么未了心愿,一大群人中有几个亲近的后辈赶紧跪下朝着陈大贵的坟头磕头,一边磕头一边说:“陈老,你就放心去吧,家里一切有我们帮忙照应,不必挂念,还有什么心愿未了,就托梦过来,晚辈一定照办。”说着说着,抑制不住悲伤,又是一阵哭声。
许久,纸扎品烧完了,火光终于暗下去,坟前的人形火人终于消失了。大家跪拜完毕又赶紧返回家中。一路无事。
那时期,埋葬老人乃至过头七,家中媳妇是不可以去坟地的,家中儿媳妇都是在家为祭拜的人准备饭菜。而那时招待客人一般也都是切上几块猪肉,炖上白菜萝卜粉条,再就着馒头吃,这就是很高的档次了。陈家两位媳妇一直在家为大伙做饭菜,也就忘记了卧床不起的陈家老母。大伙回到陈家,洗罢手,每人盛上一晚炖菜,拿上馒头,各自找个位置吃了起来。陈家儿媳妇盛了一碗炖菜,拿上一个馒头为陈母送去。哪知,陈母没应声。。。
守灵一夜,第二天又拉来棺材,将陈母和陈大贵合葬一处,这些就必过多言表。
家中少了两个人眼,这刘应全和黄秋香更是肆无忌禅。有时刘应全打着陈桂蓉的旗号来陈家帮忙干活,干完活返回家去,半路上却又偷偷摸摸的返回陈家,和黄秋香共度云雨。可怜陈桂蓉一直被蒙在鼓里,还是规规矩矩的和刘应全保持着婚前的亲密关系,拉拉手亲亲脸什么的,一直没有跨越禁忌。不料这天,时值秋收,刘应全又来到陈家干活,忙了一天也还有几亩地的麦子没有收完,刘应全也就理所当然的留在陈家过夜,早已尝过巫山云雨滋味的刘应全,也许是腻味了黄秋香,半夜里竟然偷偷摸到陈桂蓉的闺房,那时的房子,只有堂屋和外边的房屋有门,堂屋里一般还会有两间房屋,一左一右分布,都是一个布帘子挡着完事了,防君子防不住小人。刘应全溜进陈桂蓉的闺房,这陈桂蓉顾及脸面,又想到两人相处了这么久,早晚还不是一回事,也就半推半就的和刘应全成就了好事。
一转眼到了冬天,寒风阵阵,雪花飘飘。刘应全和黄秋香的奸情已经持续了一年多,跟陈桂蓉发生关系也好几月了,那时候哪有什么避孕措施了,顶多也就是发射在体外。要命的是,黄秋香的肚子鼓起来了!而陈桂蓉也有了孕期反应。
这天夜里,风雪交加,半夜时分,家中大黄狗忽然狂吠起来,一个披头散发破衣烂衫的人影走进了陈家大院。只因为天寒地冻,加上屋外并没有值钱东西,陈家几口人以为是什么野兽进了院子,并没有起来查看。被狗叫声惊醒的几人只是招呼大黄狗不要叫了,哪知东屋黄秋香的木门被人拍打的砰砰作响,这屋里,刘应全和黄秋香赶紧起来,顾不上穿衣,刘应全环顾四周,一个四四方方的房屋,并没有什么可以逃匿之处,只得藏进衣柜里,那时的衣柜不像现在的衣柜,都是木匠纯手工制作,用的实木板,空间很大,藏一个大男人足够了。黄秋香套上棉衣,点上油灯,拿着油灯走到门后,并不敢开门,在门后问:“谁啊?”
门外那人回答:“我,是我,我回来了。”竟然是陈家老大的声音,原来这陈家兄弟在一次起义战争中,队伍被冲散打垮,陈家老二不幸身亡,陈家老大侥幸保住了生命,但是受此重创,目睹亲兄弟被杀,再也不敢回到起义军中了,就一路乞讨往家赶,那时候,队伍已经行军到接近南京应天府了,距离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已经一千多里路程,一路步行,加上翻山越岭,趟河过江,所以,一年多才得以回到大槐树。
屋里的黄秋香吓得不轻,这可怎么办?刘应全躲在衣柜里也听到了声音了,害怕加上寒冷,禁不住的瑟瑟发抖。没办法,黄秋香还是打开了房门。果真是陈家老大,这一路陈家老大风餐露宿,沿途乞讨,早已是满面沧桑,一身风霜,加上外面雪花飘飘,落了陈老大一身白雪,黄秋香看得心疼,但是心里有鬼,人不为已天诛地灭。黄秋香心生一计,对陈老大说,你先去厨房,生火烤烤吧。哪知陈老大一身雪花,衣服已经湿了一半,自然是要先找衣服换上,黄秋香眼睁睁的看着陈老大走向衣柜,双手伸向衣柜的门把手。。。

百度搜索 迁徙的氏族 天涯 迁徙的氏族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迁徙的氏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中原刘大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中原刘大洋并收藏迁徙的氏族最新章节